蒙培元,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其主要哲学思想被学界称为“情感儒学”。1938年2月生,甘肃庄浪人。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冯友兰先生)。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等。发表论文近三百篇。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蒙培元
蒙培元,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其主要哲学思想被学界称为“情感儒学”。1938年2月生,甘肃庄浪人。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冯友兰先生)。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等。发表论文近三百篇。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论文
- 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
- 朱子对书院文化的贡献及其意义
- 朱熹“生”的哲学
- 论朱熹“敬”的学说
- 论朱熹“生”的学说
- 略谈儒家的正义观
- 儒学的现代意义及核心价值
- 生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 朱熹心统性情说再议
- 乐的体验与审美境界 ——朱熹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 何为“格物”?为何“格物”? ——从“格物说”看朱熹哲学生态观
- 蒙培元:孔子教育理念之人文精神
- 德性:情与理的统一 ——霞谷学的本质特征
- 儒学的生态意义
- 儒学的核心价值及其意义
- 从人物异同论看朱熹的生态观
- 中国哲学的价值观问题 ——张岱年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
- 略谈中国的书院文化
- 朱熹心说再辨析
- 从中国生态文化中汲取什么
- 伏羲与周易文化
- 朱熹关于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理一分殊”说
-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 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 ——朱子哲学辩证之一
- 《性自命出》的思想特征及其与思孟学派的关系
- 天地万物一体——程颢
- 目的与工具
- 情感与理性对立吗
- 儒学人文主义的特征及贡献
- 生命本体与生命关怀——熊十力哲学新解
- “自然价值”将成为21世纪的关键词
- 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
- 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 儒学人文主义的特质
- 中国学术的特征及发展走向
- 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
- 理性与情感 ——重读《贞元六书》《南渡集》
- 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
- 朱熹是怎样注释“四书”的 ——从方法的角度看
- 人文与自然——孔子智慧的再阐释
- 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
-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
- 如何解读冯友兰的“接着讲”
- 德性与德治
- 朱熹哲学生态观
- 当代良知论
- 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
- 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特点
- 中国哲学生态观论纲
-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
- 儒学的人文精神
- 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 张载天人合一说的生态意义
- 漫谈儒学与家庭伦理——从亲情关系说起
- 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
- 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
- 亲近自然——人类生存发展之道
- 儒学是宗教吗?
- 如何理解儒学的宗教性?
- 乐的境界说——从孔子到《乐记》
-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 知识,还是境界?——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总结”
-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 大师风范,学者胸怀——写在《汤用彤全集》出版后
- 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
- 漫谈情感哲学
-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 朱子哲学的理性精神及其意义
-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
- 冯友兰——用汉字写作的哲学家
- 孔子的知、情合一说
- 张岱年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前景
- 从孔孟的德性说看儒家的生态观
- 怎样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孔子德性学说谈起
- 漫谈孔子学说与市场经济
-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 对中国哲学传统的新认识——刘仲林《新认识》序
- 从孟子“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生态观
- 开辟儒学研究的新境界
- 儒家论“乐”
- 我的求学生涯
- 关于横渠“实学”的一点看法
- 儒家哲学中关于“理”的学说
- 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
- 人对自然界有没有义务?——从儒家人学与可持续发展谈起
-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成果内容提要
- 谈谈学者良知
- 对《朱熹是怎样注释“四书”的》 审查意见的回应
- 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
- 李退溪的心灵哲学
- 学术创新、学术批评与学者良知
- 新儒家是怎样接受道家学说的
- 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 论自然——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 中国文化与人类发展
- 蒙培元 任文利:儒家哲学中关于“命”的学说
- 刘蕺山的人学思想
-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
- 良知与自然
- 学术创新与学术良知
- 仁学的生态意义与价值
- 《孔子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序
- 《朱熹理学思想及其当今价值丛论》序
- 不应将“五常”与“三纲”捆在一起批判
- 孔子与《周易》
- 孔子的教育理念
- 孔子“仁”的重要意义
-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 ——今天怎样重新认识孔子
- 从儒家的核心价值看世界和平 ——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 从孔子的文艺观看中国的诗性文化
-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 试论王夫之的真理观
-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从“求真”与“求好”说起
- 文化进程中的孔子
- 从孔子思想看中国的生态文化
- 孔子与中国的礼文化
- 丁若镛的“仁学观”
- 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 ——以仁为中心
- “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 《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序言
- 回忆与追思 ——张岱年先生的几件事
- “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 ——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
-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 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
- 朱熹心说再辨析
- 情感与知识
随笔
著作
- 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
- 敬畏之心
- 乐的体验
- 仁及其四个层面
- 情感与知识
- 情感与意志
- 情感与欲望
- “接着讲”与“天地境界”——冯友兰
- 从“体用不二”到“万物一体”——熊十力
- 良知与自然——王阳明
-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朱熹
- 民胞物与——张载
- 性即自然——玄学
- 人与天一——庄子
- 回归自然——老子
- 节流开源——荀子
- 仁民爱物——孟子
- 参赞化育——《中庸》
- 天地人三才之道——《易传》
- 仁与天命——孔子
- 儒学生态观中的宗教问题
-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绪言
-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自序
- 中国意识与人文思考——蒙培元先生访谈录
- 回到自然——以老子为例
- 目的与工具——儒学与现代文明的一个理论课题
- 冯先生的两个关怀
-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观——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蒙培元研究员
-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
- 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
- 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
-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 退溪的心灵境界说及其现代意义
- 回忆与断想——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儒佛道的境界说
- 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
- 简论老子“道”的境界
- 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 心灵与境界——兼评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 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
-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 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
- 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访韩观感
- 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
- 汉末批判思潮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
- 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
- 主体思维
-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序言
- 郭象的“玄冥之境”说
- 谈谈《吕氏春秋》的生命观与养生学
- 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
- 怎样理解传统文化
- 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维
- 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
- 情感体验型意向思维
- 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
- 《蒙培元全集》第六卷绪论
- 真善美的境界
- 何为生态哲学
- 有无宗教精神
- 德性还是知识
- 心是什么
- 存在与价值能统一吗
- 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 一个世界还是两个世界
- 怎样注解“四书”
- 李退溪的心性哲学
- 老庄哲学思维特征
- 浅谈范仲淹的易学思想
- 范仲淹的哲学与理学的兴起
- 略谈《易经》的思维方式
- 怎样理解民族精神
- 《易经》的整体主体思维
- 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
-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 玄学主体思维散论
- 评冯友兰的境界说
- 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
- 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 王阳明龙场悟道
- 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 李退溪与陈白沙心学思想之比较
- 从精神超越到形体享乐——玄学心性论的一条发展轨迹
- 李退溪关于心的阐释学
- 薛瑄哲学与理性主义
- 儒家精神哲学及其发展提要
- 儒家的“人本主义”能不能适应现代化——儒家思想文化与现代化漫谈
- 李退溪心性论概述
- 科学、民主与传统道德——对五四的“道德革命”口号剖析
- 陆王心性论概说
- 周易的天人哲学
-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 略谈儒家关于“乐”的思想
- 禅宗心性论试析
- 墨、荀心性论的特质及其比较
- 从理学范畴系统看儒家思维特征
- 朱熹哲学的终极命题——“天人合一”
- 历史地位
- 人格修养与境界
- 人性学说(下)
- 人性学说(上)
- 生态学说
- 天人思想
- 社会经济思想
- 政治思想
- 孟子生平
- 历史地位
- 教育思想
- 文艺思想
- 德治学说
- 礼的学说
- 仁的学说
- 天人之学
- 孔子评传
- 情感分析
- 情感与“性理”的合一
- 情感与“性理”如何统一
- 两种理性的交替及其与情感的关系
- 道德情感能够是理性的吗
- 关于良心、良知
- 何谓真情实感
- 《情感与理性》绪言
- 《情感与理性》自序
- 心灵境界与道德形上学——牟宗三
- 天地境界说——冯友兰
- 功夫境界说——刘蕺山
- 无善无恶之境——王畿
- 良知与境界——王阳明
- 心灵的善与美——李退溪
- “心与理一”说——朱熹
- “万物一体”说——程颢
- “玄冥之境”说——郭象
- “言意之辩”与境界问题——王弼、嵇康等人
- 汉末批判思潮中的心灵哲学——王符、仲长统等人
- 自由境界说——庄子
- 道的境界说——老子
- 仁的境界说——孔子
- “天人合一”说的发生及发展——《周易》
- 儒、道、佛的心灵境界说及其异同
- 中西心灵哲学的主要区别
- 心灵与超越
- 心灵与情感
- 中国心灵哲学的特点
- 专著提要
- 蒙培元 任文利:“天人合一”说
- 蒙培元 任文利:“教”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乐”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敬”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诚”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礼”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知”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仁”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情”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性”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心”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气”的学说
- 《理学范畴系统》· 后记
- 乐
- 仁
- 诚
- 心理合一
- 天人合一
- 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
- 敬静
- 涵养省察
- 德性之知、见闻之知
- 格物致知
- 知行
- 认识论与方法论
- 理欲
- 道心人心
- 未发已发(附中和)
- 性情
-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 心性
- 性命
- 人性论与人生论
- 体用
- 形上形下
- 一两
- 神化(附动静)
- 理一分殊
- 太极阴阳(附良知)
- 道器
- 理气(附心物)
- 宇宙论与本体论
- 颜元的“气质说”与戴震的“血气心知说”
- 从罗钦顺、王廷相到王夫之的“性体心用说”
- 刘宗周、陈确、黄宗羲的“心性情合一说”
-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的“心性欲合一说”
- 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性合一说”
- 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心性说”
- 胡宏的“心以成性说”与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 程颢、程颐以“性”“理”为核心的“道德形上论”
- 周敦颐、张载以“诚”“性”为核心的“道德形上论”
- 韩愈、李翱、柳宗元的“儒家心性重建说”
- 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说”
- 佛教华严宗的“圆明性体说”
- 佛教道生的“自性说”、《起信论》的“心体用说”与天台宗的“实性说”
- 向秀、裴頠的“天理自然说”与郭象的“独化自性说”
- 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的“自然超越论”
- 扬雄、王充、王符的“自然决定论”
- 贾谊的“道德生成论”与董仲舒的“道德教化论”
- 《吕氏春秋》《淮南子》中的“自然素朴论”
- 《易传》《礼记》中的“道德本体论”
- 墨子、荀子的“经验理智论”
- 老子、庄子的“自然本体论”
- 孔子、孟子的“道德主体论”
- 理学的演变-后记
- 清代初中期理学批判的继续
- 明清之际理学总批判——王夫之
- 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思想的转变
-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
-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 明代前期理学的演变和分化
- 元代时期理学的演变
- 南宋末年理学的演变
- 论理学形成三阶段
- 蒙培元 任文利:“理”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命”的学说
- 李退溪的情感哲学
- 思维的贫乏,贫乏的思维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和困限
- 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 论理学形成三阶段
- 论理学范畴系统
- 理学
- 浅论中国心性论的特点
- 论理学范畴“乐”及其发展
- 谈儒墨两种思维方式
- 论朱熹哲学的范畴体系
- 从王畿看良知说的演变
- 朱学的演变和李退溪哲学
- 简述“理”的演变
- 继续开展中国哲学范畴史的研究
- 柳宗元“道”论简析
- “形而上”与“形而下”
- 王夫之哲学与朱熹理学
- 略论朱熹哲学的理
- 论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的演变
- 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情况
- “言意之辩”及其意义
- 佛学研究新成果
- 魏晋隋唐哲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几个问题的争论
- 薛瑄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演变
- 朱之瑜
- 论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 蒙培元 任文利:“道”的学说
-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近代化——当代新儒学
-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复兴与衰落——宋明儒学
-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经典化及其与道、佛的斗争——汉唐儒学
-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发生与初期发展——先秦儒学
- 中国古代“心性论”的特点
- “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演讲
读书
- 书讯:蒙培元《生态儒学》出版
- 从一个窗口看地方文化 ——读《庄浪文史》
- 怎样解读《论语》 ——从《乡党》篇末章注解说起
- 《朱熹哲学十论》总结报告
- 《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武夷文化研究》序言
- 《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拱辰集》序
- 读《儒学与现代化》
- 《朱熹新探》序
-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授课大纲
- 从英语世界返回的“中国哲学”——评赵译本《中国哲学简史》
- 西方哲学:从“在中国”到“中国化”——读《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
- 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休闲研究丛书》
-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介绍
- 《陆九渊教育思想三论》序言
- 周易哲学告诉我们的人生道路——《周易人生智慧丛书》序
- 冯友兰的哲学之思——写在《三松堂全集》第二版出版之后
- 《心灵超越与境界》介绍
访谈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