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孔子教育理念之人文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6 次 更新时间:2022-05-22 21:13

进入专题: 孔子   人文精神  

蒙培元 (进入专栏)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其伟大之处何在?我认为,不仅在于他开创了私人办学的风气,提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和建立了具有永久性意义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就是,学以“求道”。

“道”是标示最高真理的智慧,“求道”就是追求真理,寻求智慧。这是孔子教育的根本宗旨,他将其贯穿于一生的教学实践,以“朝闻道,夕死可矣”[1]为终生诉求。可见其多么重要。

孔子提出了一个为学的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 这既是一般的为学纲领,也是他的教育纲领。他本人即以此为学,同时又以此教育学生。

“志于道”,是学习和教育的总纲领。立志求道,获得人生的最高真理和智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君子学以致其道”[3]。因此要放在第一位。办学校,办教育,就要以“志道”、“致道”为理念,以此要求办学的人和学习的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之所在。

“据于德”,则是“求道”的根本途径。要以人的内在德性为依据,发挥人的固有潜能,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生的真理和智慧,只靠外在的知识教育是做不到的。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德性教育,德性是人生智慧的内在依据。

“依于仁”,进一步说明仁是德性的核心,也是德性之全体,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其他德性都包括其中。“我欲仁,斯仁至矣。”[4]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方法只能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仁体现了道的核心价值,所谓“志道”、“据德”,就是以仁为核心价值。

“游于艺”,是指文化知识教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又一说,指“六经”)主要指人文知识,但广而言之,可指一切文化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这是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他认为,这些知识是道的载体,通过学习,可“下学而上达”,获得最高真理。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不能游离于道之外,要以道为指导。

这四句话,表达了孔子教育理念的全部内容。

很清楚,传授知识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工作。但是,他始终以“求道”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务,更不是以掌握知识为手段,去达到别的什么目的。在中国,没有形成“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可能与此有关。这也许是儒家教育的一个缺陷或不足;但是,从整体上说,儒家教育有更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因为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即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一个德性的问题。人生智慧应当从这里说起。它是人文主义的,是成己、成人、成物之教。“成己,人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5] 仁与知的统一,就是道的智慧。

孔子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在“六艺”之下,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分,又有文、行、忠、信之教。他认为,掌握各种知识很重要,但要有一个“一贯”之道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孔子并没有提出专业化的分类教育,而是有点像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这固然与当时的学科发展有关,但就教育理念而言,孔子似乎没有专门化的教育主张。他对学生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6] 孔子的博学多识,是举世公认的,学生也是这么认为。但他并不以此教育学生,更不以此炫耀自己。他生怕学生以他为博学多识而向他学习知识,因此才说出这样的话。这说明,他所追求并要求学生的,是人生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知识应当由智慧来统率。智慧是简约的,知识是繁多的,所以才能“贯”。贯就是统率,其中含有人生价值指导具体知识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但又有超越性(非绝对超越),用一个字表述,就是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7] 这是对孔子思想的最好的诠释。仁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存在和价值的统一(不详述),是人生智慧的结晶。仁的实质内容是爱,孔子所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8],说出了道的智慧的精髓。有了以仁为核心的道的智慧,便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心怀天下,有奉献精神,而不是以做官为目的。

孔子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9] 过去有人对这句话做出错误的解释,认为是“读书做官论”。这正是从某种实用主义观点出发所做的解释(我上学时也受过这种说法的影响)。实际上,所谓“优”是优裕即有余力的意思,是说做官有余力则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则去做官,学习与做官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不是学习以做官为目的。在孔子看来,做官是积极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做官,也是为了“行道”,而不是为了满足权力欲和物质欲望。现在的教育却值得警惕。有人做了官,还要拿文凭,以作资本,而学习就是为了拿文凭,拿了文凭好做官。其背后的动力是权力和金钱。这与孔子的学与仕,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一生,孜孜不倦,教育学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求道”、“行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明明知道,他所提倡的道,是实行不了的,但是,他的这个理念却不能放弃。“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0] 既然道不能行,他为什么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呢?因为他有伟大的抱负和理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为道是超越历史的,可以行之久远,即具有永久性的社会价值,因此要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这才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伟大之处。

孔子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培养君子人格。他认为,君子人格是道的具体体现,君子以“行道”为职责。因此,他处处以君子人格要求学生。他对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1] 这既是对子夏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而且他本人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学生虽然各有特长,将来可能从事不同职业,但是,都要成为君子,将自己的智慧奉献于社会,则是共同的。这里所说的“君子”,显然是指人格而言的,指具有远大理想和高尚品格的人,不是有显赫的政治地位的人。君子人格不仅具有很高的修养和境界,而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价值的承担者自许。不仅要成己,而且要成人、成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志于道”的理念。君子人格即使是不做事(做官只是其中之一),其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声闻”,能够影响社会、影响他人。

要成为君子人格,就要修德、讲学,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培养。强调学习,强调实践,将知与行结合起来,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2] 修德是做人之事,讲学是知识之事,学问知识不能离开做人,知识是要人去掌握和运用的。因此,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孔子始终将修德置于第一位的原因。这一点,正是现代教育最缺乏的,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只学知识,不知做人,品格低下,缺乏修养,是成不了人才的,是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的。

为了培养以“求道”为职志的君子人格,孔子提倡一种“发奋忘食,乐以忘忧”的学习精神。“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3]。这是说,君子人格为了得到人生的智慧和真理,不应以贫富贵贱为念,要拒绝一切外界的引诱,从学习中得到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 这是为学的最高境界。这当然不是说,君子人格可以不吃饭,君子也是人,也要吃饭,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但是,不能以吃饭为终生目的。人生还有更大更重要的事,就是“谋道”,从而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孔子以他的实际体验说明了这一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5] 这既是“夫子自道”,也是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孔子并不反对求富贵,但是要得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求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6] 君子也有一般人所有的物质需求,也喜欢富贵,这是人之常情,君子也不例外,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君子人格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能自觉地以“谋道”为己任,并将这种原则普及于社会,实现社会的公正。

君子人格有很高的境界,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照孔子所说,君子人格可以被欺骗戏弄,但是不能被诬陷侮辱。“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17] 非恶意的戏弄甚至欺骗是可以的,但绝不能接受诬罔和侮辱。用孟子的话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18] 可见,君子是以“守道”为其做人原则的,这正是人的尊严之所在。孔子在卫国时,卫灵公虽然给他优厚的待遇,但是并不听他的建议。不仅如此,还让孔子为次乘,与夫人南子乘车“招摇过市”,孔子认为受到了侮辱,立即离开了卫国。这一点在孔子学生中也有体现。子路临死前“结缨而死”的故事,曾受到一些人的戏弄嘲笑,但他正是为了实践孔子的教育理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才这样做的。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19] 这主要是对学生说的。“器”是器皿、器具,可引申为工具,意思是,君子不能当作工具被使用,君子是有大用的,其中便包含着人格的独立与尊严。事有大小之分,但人格是要受到尊重的。这里蕴含着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思想。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但其中就继承了儒家的独立人格的教育理念,不只是从西方取来的。有人将他说成是现代儒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求道”为理念的君子人格,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或条件,就是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缺乏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只提倡服从意识。这是不对的。忧国忧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都说,孔子有一种“救世”精神,这所谓“救世”,绝不是迎合现实,更不是为之论证,而是批判其“不道”而使之合于道,实现符合正义原则的理想社会。他的处世和教育学生坚持“义以为上”[20]、“义以为质”[21]。义就是正义原则。仁与义,是孔子教育的核心理念,合而言之,就是道。从这一学说出发,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很多批判,比如,对鲁国的执政者季氏就进行了公开批判,并严厉批评了他的学生冉求。季氏聚敛财富,冉求在季氏手下做官,不但不劝阻,而且帮助其“聚敛”,孔子郑重宣布,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2]。这种严厉的批判,主要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当时的政治(违反了仁义之道)。其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应当做,树立起批判意识。

孔子的学生子贡以经商为业。他在经商中贯彻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对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包括赎救奴隶。他经常发表议论,批判当时的社会政治,批判某些诸侯的不仁不义,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以至有人说,“子贡贤于夫子”。但他说,他是向孔子学习的,夫子像天上的日月,“不可及也”,亦不可毁也。这是孔子教育理念在学生身上具体体现的一个例子。

现代教育不是培养古代的君子,而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作为现代教育的大学,要不要以追求真理和人生智慧为其办学的理念?这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全局性的大问题。何谓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要不要培养以追求人生智慧为目的的健全人格,特别是德性人格?这是古今教育的共同课题,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与国家民族的兴亡。这样说,绝不是危言耸听。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认真吸取其中的智慧,而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

据我所知,世界上办得最成功的一些大学,都有自己所珍惜的悠久的教育传统,其办学理念中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或者说以人文精神为理念。这说明,中外教育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就是以“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为理念。那么,我们的大学能不能与孔子为友呢?


* 此文作于2009年11月30日。参见《孔子的教育理念》,《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蒙培元论孔子》第七讲“教育思想”。



[1]《论语·里仁》八章。



[2]《论语·述而》六章。



[3]《论语·子张》七章。



[4]《论语·述而》三十章。



[5]《中庸》二十五章。



[6]《论语·卫灵公》三章。



[7]《孟子·尽心下》十六章。



[8]《论语·阳货》三章。



[9]《论语·子张》十三章。



[10]《论语·微子》七章,子路语,能代表孔子思想。



[11]《论语·雍也》十三章。



[12]《论语·述而》三章。



[13]《论语·卫灵公》三十二章。



[14]《论语·雍也》二十章。



[15]《论语·述而》十六章。



[16]《论语·里仁》五章。



[17]《论语·雍也》二十六章。



[18]《孟子·万章上》二章。



[19]《论语·为政》十二章。



[20]《论语·阳货》二十三章。



[21]《论语·卫灵公》十八章。



[22]《论语·先进》十七章。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子   人文精神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96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