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蒙培元 所有专栏
蒙培元
 
蒙培元
 
蒙培元,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其主要哲学思想被学界称为“情感儒学”。1938年2月生,甘肃庄浪人。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冯友兰先生)。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等。发表论文近三百篇。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
朱子对书院文化的贡献及其意义
朱熹“生”的哲学
论朱熹“敬”的学说
论朱熹“生”的学说
略谈儒家的正义观
儒学的现代意义及核心价值
生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朱熹心统性情说再议
乐的体验与审美境界 ——朱熹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何为“格物”?为何“格物”? ——从“格物说”看朱熹哲学生态观
蒙培元:孔子教育理念之人文精神
德性:情与理的统一 ——霞谷学的本质特征
儒学的生态意义
儒学的核心价值及其意义
从人物异同论看朱熹的生态观
中国哲学的价值观问题 ——张岱年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
略谈中国的书院文化
朱熹心说再辨析
从中国生态文化中汲取什么
伏羲与周易文化
朱熹关于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理一分殊”说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 ——朱子哲学辩证之一
《性自命出》的思想特征及其与思孟学派的关系
天地万物一体——程颢
目的与工具
情感与理性对立吗
儒学人文主义的特征及贡献
生命本体与生命关怀——熊十力哲学新解
“自然价值”将成为21世纪的关键词
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
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儒学人文主义的特质
中国学术的特征及发展走向
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
理性与情感 ——重读《贞元六书》《南渡集》
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
朱熹是怎样注释“四书”的 ——从方法的角度看
人文与自然——孔子智慧的再阐释
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
如何解读冯友兰的“接着讲”
德性与德治
朱熹哲学生态观
当代良知论
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
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特点
中国哲学生态观论纲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
儒学的人文精神
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张载天人合一说的生态意义
漫谈儒学与家庭伦理——从亲情关系说起
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
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
亲近自然——人类生存发展之道
儒学是宗教吗?
如何理解儒学的宗教性?
乐的境界说——从孔子到《乐记》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知识,还是境界?——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总结”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大师风范,学者胸怀——写在《汤用彤全集》出版后
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
漫谈情感哲学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朱子哲学的理性精神及其意义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
冯友兰——用汉字写作的哲学家
孔子的知、情合一说
张岱年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前景
从孔孟的德性说看儒家的生态观
怎样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孔子德性学说谈起
漫谈孔子学说与市场经济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对中国哲学传统的新认识——刘仲林《新认识》序
从孟子“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生态观
开辟儒学研究的新境界
儒家论“乐”
我的求学生涯
关于横渠“实学”的一点看法
儒家哲学中关于“理”的学说
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
人对自然界有没有义务?——从儒家人学与可持续发展谈起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成果内容提要
谈谈学者良知
对《朱熹是怎样注释“四书”的》 审查意见的回应
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
李退溪的心灵哲学
学术创新、学术批评与学者良知
新儒家是怎样接受道家学说的
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论自然——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中国文化与人类发展
蒙培元 任文利:儒家哲学中关于“命”的学说
刘蕺山的人学思想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
良知与自然
学术创新与学术良知
仁学的生态意义与价值
《孔子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序
《朱熹理学思想及其当今价值丛论》序
不应将“五常”与“三纲”捆在一起批判
孔子与《周易》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仁”的重要意义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 ——今天怎样重新认识孔子
从儒家的核心价值看世界和平 ——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从孔子的文艺观看中国的诗性文化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试论王夫之的真理观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从“求真”与“求好”说起
文化进程中的孔子
从孔子思想看中国的生态文化
孔子与中国的礼文化
丁若镛的“仁学观”
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 ——以仁为中心
“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序言
回忆与追思 ——张岱年先生的几件事
“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 ——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
朱熹心说再辨析
情感与知识

摔和砸不是艺术
存一分“敬畏”之心
儒学研究的现状与“儒学与中国文化”丛书的特点

冯友兰与蔡元培
深层把握儒学的内在精神
中国高校应以孔子为友
追寻生命的智慧
也谈《孟子》里一处标点
开展儒学的深层对话
我的学术历程
我是怎样提出情感与理性问题的
怀念荣捷先生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船山研究
《敬畏伦理研究》序言
朱熹的故事
家乡的山和水
《魏晋情论》序
《周易折中》整理本推荐意见
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

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
敬畏之心
乐的体验
仁及其四个层面
情感与知识
情感与意志
情感与欲望
“接着讲”与“天地境界”——冯友兰
从“体用不二”到“万物一体”——熊十力
良知与自然——王阳明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朱熹
民胞物与——张载
性即自然——玄学
人与天一——庄子
回归自然——老子
节流开源——荀子
仁民爱物——孟子
参赞化育——《中庸》
天地人三才之道——《易传》
仁与天命——孔子
儒学生态观中的宗教问题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绪言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自序
中国意识与人文思考——蒙培元先生访谈录
回到自然——以老子为例
目的与工具——儒学与现代文明的一个理论课题
冯先生的两个关怀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观——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蒙培元研究员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
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
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退溪的心灵境界说及其现代意义
回忆与断想——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儒佛道的境界说
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
简论老子“道”的境界
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心灵与境界——兼评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
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访韩观感
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
汉末批判思潮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
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
主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序言
郭象的“玄冥之境”说
谈谈《吕氏春秋》的生命观与养生学
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
怎样理解传统文化
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维
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
情感体验型意向思维
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
《蒙培元全集》第六卷绪论
真善美的境界
何为生态哲学
有无宗教精神
德性还是知识
心是什么
存在与价值能统一吗
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一个世界还是两个世界
怎样注解“四书”
李退溪的心性哲学
老庄哲学思维特征
浅谈范仲淹的易学思想
范仲淹的哲学与理学的兴起
略谈《易经》的思维方式
怎样理解民族精神
《易经》的整体主体思维
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玄学主体思维散论
评冯友兰的境界说
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
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王阳明龙场悟道
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李退溪与陈白沙心学思想之比较
从精神超越到形体享乐——玄学心性论的一条发展轨迹
李退溪关于心的阐释学
薛瑄哲学与理性主义
儒家精神哲学及其发展提要
儒家的“人本主义”能不能适应现代化——儒家思想文化与现代化漫谈
李退溪心性论概述
科学、民主与传统道德——对五四的“道德革命”口号剖析
陆王心性论概说
周易的天人哲学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略谈儒家关于“乐”的思想
禅宗心性论试析
墨、荀心性论的特质及其比较
从理学范畴系统看儒家思维特征
朱熹哲学的终极命题——“天人合一”
历史地位
人格修养与境界
人性学说(下)
人性学说(上)
生态学说
天人思想
社会经济思想
政治思想
孟子生平
历史地位
教育思想
文艺思想
德治学说
礼的学说
仁的学说
天人之学
孔子评传
情感分析
情感与“性理”的合一
情感与“性理”如何统一
两种理性的交替及其与情感的关系
道德情感能够是理性的吗
关于良心、良知
何谓真情实感
《情感与理性》绪言
《情感与理性》自序
心灵境界与道德形上学——牟宗三
天地境界说——冯友兰
功夫境界说——刘蕺山
无善无恶之境——王畿
良知与境界——王阳明
心灵的善与美——李退溪
“心与理一”说——朱熹
“万物一体”说——程颢
“玄冥之境”说——郭象
“言意之辩”与境界问题——王弼、嵇康等人
汉末批判思潮中的心灵哲学——王符、仲长统等人
自由境界说——庄子
道的境界说——老子
仁的境界说——孔子
“天人合一”说的发生及发展——《周易》
儒、道、佛的心灵境界说及其异同
中西心灵哲学的主要区别
心灵与超越
心灵与情感
中国心灵哲学的特点
专著提要
蒙培元 任文利:“天人合一”说
蒙培元 任文利:“教”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乐”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敬”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诚”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礼”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知”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仁”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情”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性”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心”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气”的学说
《理学范畴系统》· 后记



心理合一
天人合一
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
敬静
涵养省察
德性之知、见闻之知
格物致知
知行
认识论与方法论
理欲
道心人心
未发已发(附中和)
性情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心性
性命
人性论与人生论
体用
形上形下
一两
神化(附动静)
理一分殊
太极阴阳(附良知)
道器
理气(附心物)
宇宙论与本体论
颜元的“气质说”与戴震的“血气心知说”
从罗钦顺、王廷相到王夫之的“性体心用说”
刘宗周、陈确、黄宗羲的“心性情合一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的“心性欲合一说”
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性合一说”
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心性说”
胡宏的“心以成性说”与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程颢、程颐以“性”“理”为核心的“道德形上论”
周敦颐、张载以“诚”“性”为核心的“道德形上论”
韩愈、李翱、柳宗元的“儒家心性重建说”
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说”
佛教华严宗的“圆明性体说”
佛教道生的“自性说”、《起信论》的“心体用说”与天台宗的“实性说”
向秀、裴頠的“天理自然说”与郭象的“独化自性说”
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的“自然超越论”
扬雄、王充、王符的“自然决定论”
贾谊的“道德生成论”与董仲舒的“道德教化论”
《吕氏春秋》《淮南子》中的“自然素朴论”
《易传》《礼记》中的“道德本体论”
墨子、荀子的“经验理智论”
老子、庄子的“自然本体论”
孔子、孟子的“道德主体论”
理学的演变-后记
清代初中期理学批判的继续
明清之际理学总批判——王夫之
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思想的转变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明代前期理学的演变和分化
元代时期理学的演变
南宋末年理学的演变
论理学形成三阶段
蒙培元 任文利:“理”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命”的学说
李退溪的情感哲学
思维的贫乏,贫乏的思维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和困限
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理学形成三阶段
论理学范畴系统
理学
浅论中国心性论的特点
论理学范畴“乐”及其发展
谈儒墨两种思维方式
论朱熹哲学的范畴体系
从王畿看良知说的演变
朱学的演变和李退溪哲学
简述“理”的演变
继续开展中国哲学范畴史的研究
柳宗元“道”论简析
“形而上”与“形而下”
王夫之哲学与朱熹理学
略论朱熹哲学的理
论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的演变
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情况
“言意之辩”及其意义
佛学研究新成果
魏晋隋唐哲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几个问题的争论
薛瑄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演变
朱之瑜
论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蒙培元 任文利:“道”的学说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近代化——当代新儒学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复兴与衰落——宋明儒学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经典化及其与道、佛的斗争——汉唐儒学
蒙培元 任文利:儒学的发生与初期发展——先秦儒学
中国古代“心性论”的特点
“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儒学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身体研究的问题意识”发言提纲
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的特征”系列讲座提纲
如何开展儒学对话
重新解读孔子
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在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从一个窗口看地方文化 ——读《庄浪文史》
怎样解读《论语》 ——从《乡党》篇末章注解说起
《朱熹哲学十论》总结报告
《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武夷文化研究》序言
《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拱辰集》序
读《儒学与现代化》
《朱熹新探》序
从英语世界返回的“中国哲学”——评赵译本《中国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从“在中国”到“中国化”——读《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
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休闲研究丛书》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介绍
《陆九渊教育思想三论》序言
周易哲学告诉我们的人生道路——《周易人生智慧丛书》序
冯友兰的哲学之思——写在《三松堂全集》第二版出版之后
《心灵超越与境界》介绍

为刘廷壁纪念文集作
不断探索朱子思想的深层意蕴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的大家 ——蒙培元教授
蒙培元 陈明:当代儒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蒙培元、陈明对话录
实说冯友兰 —— 蒙培元访谈
心灵与境界——访蒙培元研究员
中国哲学应对人类进步有更大贡献
蒙培元 赵汝明:解悟与超越——蒙培元答客问
情感体验与中国哲学——蒙培元研究员访谈录
蒙培元 郭萍:情感与自由——蒙培元先生访谈录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