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问:先生早岁受学于冯友兰先生门下,对于这位曾备受海外学界批评的“一代学人”之思想历程,想料会有颇深的体认,这里可否请先生具体地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再者,关于先生踏入中国哲学研究的路向上,其历程究竟如何?请予告知一二。
答:冯友兰先生的思想历程,可谓历尽千辛,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但不管怎样,冯先生始终意识到,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他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冲突提出一种解决的办法。先生早年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主张中国哲学有自身的特点,但很快便不满足于中西哲学的相互“批评”,而是转向相互“解释”,其目的是使中国哲学走上近代化之路。先生的“文化关怀”与“民族关怀”是交织在一起的。30到40年代相继出版的六本书(即《贞元六书》),就是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解释中国哲学的主要成果,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精神。所谓“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区分,正说明冯先生所从事的是一种“哲学创造”,而不是转述历史。至于这种创造,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住了中国哲学精神慧命,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50年代以后,冯先生再次转入中国哲学史研究,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直到晚年,才完成七卷本《新编》。《新编》较之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成功还是失败?对此,我以为应当从具体的历史情境去说明。他从“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讲中国哲学,这并没有离开他的基本思路,但在具体论述上,不能不说受到苏联日耳诺夫哲学史定义的影响,对此,他晚年有所反省。他表示要“自己去思考”,要“自己的话”,并在后期写作中提出“许多异议可怪之论”,说明他的思想已经“解放”了。冯先生始终是一位学人、一位哲学家,外在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心路的历程更重要。先生一生都在探求中国哲学现代化之路,以开显中国哲学中的“永久价值”为使命,他晚年提出理学与心学“不必争论”的问题,表达了“殊途同归”的心愿。
我自幼好读书,父亲是位读书人,教我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读高中时看到冯先生的论著,遂对中国哲学发生了兴趣,北大毕业后考取冯先生的研究生。后来,我对中国哲学史的思考,同冯先生并不完全一致,但先生一如既往,支持我的研究,从这里我体会到一位哲学家的胸怀。
问:当代海外有学者认为,“从传统到现代,不只是时间先后的推进,而更是文化的返本开新与慧命相续”。这个意思,很明显地指出“传统”和“现代”的价值涵义是着实“返本开新”、“慧命相续”的精神之中。先生治研中国哲学文化这个领域多年,对此涵义当然有一定的理解,这里,请先生就其精神义理方面详析一下。
答:“不只是时间先后的推进”,并不是就没有时间的推进。我们不能将中国文化的“慧命”同时间的推进截然分开。“文化慧命”是在具体的时间中存在的,也是在时间中发展的。问题在于,时间的推进决不能离开传统,它本身就是传统的“相续”:拒斥和否定传统,就意味着割断历史本身。另方面,文化慧命的“相续”,同时必是自我更新,这才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要更新,就要吸收异质文化的因子,必须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开放条件下的演进同封闭状态下的延续,大不相同,前者是真正的历史,后者则是自我循环。我以为,从传统到现代,首先是历史的转进,只有在开放的系统中,传统才能获得新的生命。
“慧命相续”是一个很好的提法,说明历史的推进是在自身文化的生命中获得动力,也说明文化本身是在历史中不断吸收新的经验,获得新的生命。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学是“相续”的,但是却有很大变化,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吸收了佛教文化。对佛学的批判,决不是拒斥,而是成功的吸收与消化。现代的情形就更不同,我们面对的,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试图用“返本开新”的办法解决现代化的课题,我认为困难很大。解决“开新”的问题,只有消解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以开放的心胸吸收其他文化才能做到。消解是为了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中自然能保留传统文化的“慧命”。使传统文化接受新的考验,增强适应能力和吸收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传统文化的生命决不会因历史变化而“枯亡”。那种认为只有抛弃传统,才能进入现代化的看法,正是把传统看成凝固不变的、非时间的东西,其结果是,进入一片文化沙漠。
问: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其价值的定位固然是需要扣紧社会人文意识之中,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一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认为,它需要更内在地揭现人文意识,因为中国文化传统自身便存有深透的人文精神。这个意思,当然是强调中国意识中的传统与转化、人文性及超越性,先生对此有何意见?又所谓中国意识的人文超越性,它对发展中国文化的传统与转化,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答:中国传统文化有深邃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我很赞同。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什么样的内容和特点,可能有不同理解。我所理解的人文精神,是指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有机统一而又以人为主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人生,着眼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解决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问题。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核心是“究天人之际”,其中有“天文”,有“人文”,但其真正实现则靠“人文”,这就是《易传》所说的“人文化成”。
“人文化成”不是人类中心论。它是说人应当完成自然界赋予的使命。它肯定自然界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价值之源。正因为如此,人有无限的内在潜能,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正是人之所以尊贵之处。完成人的使命,实现人的价值,并不是要去“主宰”自然界,使自然界为人的目的服务;而是“参赞化育”、“裁成辅相”,作自然界的朋友,这才是人的真正目的。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大特点。
这种人文精神当然具有超越性,但不是绝对超越,不是对自然界的超越,它同自然界的生命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就人的存在而言,它超越了有限“自我”,实现了“真我”,能“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因而具有无限性。它有一种深刻的宗教精神,但不是自然神论或泛神论,毋宁就是人文主义宗教。因为它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方也有人文主义传统,西方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但人不仅与自然界相对立,而且与神(上帝)相对立。中国文化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原因就在于,它主张通过人自身的努力,能够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即实现自我超越,与宇宙生命同在。它的主体在于“为天地立心”,而不是“为自然界立法”,前者是“天人合一论”,后者是“天人相分论”。我说过,中国文化不能使人看到自身的渺小,却能使人看到自己的伟大,中国文化能使人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自身的尊严,但是决没有忘记自然界的“源头活水”,恰恰相反,它认为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深深根植于自然界“天道”之中,而“天道”是永恒的。能与“天道”合一,人的生命便具有永恒的价值。
人是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因此具有社会的、历史的人文价值,但是,对超越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本质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化成”的传统,在现代转化的过程中,仍然具有永久的价值。
问: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随着政治意识的冲击,派别之间形成对立,这是国人感到迷惘的现象。先生对此有何见解?再者,有人认为“反传统”、“反儒家”的风气是五四时代思潮的极端表现,之所以如此,倒因为由于近三百年来(明末开始)华族文化意识与生命被切断有关,致使一受到西方思潮冲击便呈现这种现象。先生对于这个论据有何具体的意见?
答: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不同派别,这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在不同派别的辩论中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派别最多,文化发展也最繁荣,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后来虽然出现“定于一尊”的局面,但仍有儒、道、佛三大派别的冲击与融合。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巨变,思想界出现不同派别的争论,总的来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化。但可惜的是,这种现象后来就消失了。毛泽东曾提出“百家争鸣”的口号,但在“左倾”思潮的泛滥之下,这一口号不仅没有实现,而且终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事。
“反传统”、“反儒家”的风气确实是从五四开始的。在这以前,虽有人批评儒家,批评传统,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批评,尚未形成全面否定传统的思潮。五四的历史地位不能否定,“科学、民主”等口号的提出,功不可没。但是由此而走向全面反传统,这不能不说是五四的极端表现。
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按照某些学者的看法,与明末以来华族文化意识与生命被“切断”有关,这意思大概是说,与异族统治有关,亦即认为,异族的入侵与统治,破坏了华族文化本身实现转化的“契机”。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反省,可否从一个更深层面上去思考,即不是从单纯的民族主义,而是从中国文化的“机制”上去思考。那么,不是从明末开始,而是整个明代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停滞了(与西方相比)。清代统治时期究竟改变了多少,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对此没有发言权,但就精神层面而言,明末已经出现了危机,这个危机的出现,与文化机制受到严重阻碍有关。最明显的例子是,明末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引起了一场风波,这是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接触与冲突,这场冲突引发了很多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统治集团利用儒学维护其统治,它所表现出来的“华夏中心主义”,与清末“大清帝国中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儒家文化本来是开放的,这时却表现出强烈的排外情绪,缺乏应变能力,其根本原因是自我封闭(汉朝时的佛教传入,就不是如此)。五四时期情况大变,西方思想像潮水一样涌入,于是,又从自我中心主义变为“百事不如人”,将落后的根源统统归之于传统文化。实际上,传统文化与其说是被“切断”,还不如说是被“僵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文化本身所决定,而是由腐败的“权力”所决定。
问:海外新儒家们的理论学说,近十余年来已很广泛地受到大陆思想界关注,出版他们的论著,以及成立很有规模的研究中心定期选编大陆年轻学者的论文集刊。这个讯息,先生当然会知道。目前大陆有些学者认为“儒学也有发展的权利”,并提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中国文化本身。而儒学与中国文化是一种复合关系,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动派:离开儒学,便无法谈中国文化。”先生多年前曾有一部《中国心性论》专著在台湾印行繁体字版,述及中国文化与儒学心性论问题,先生已有详析。而上述见解,先生可否同意?
答: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发展儒学,不仅是理所当然,而且是中国文化意识觉醒的表现。这当然并不排斥理性的批判。我曾说过,“一个鄙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这其中,当然包括对儒学的态度。至于说,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中国文化本身,这也是极普通的道理。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道依靠外在的什么力量吗?有人说,近代中国的大门是由洋炮打开的,近代中国文化也应当重新开始。按照这种说法,中国文化已经死亡,只能接受外来文化。这是真正的文化虚无主义。岂不知中国文化受挫之时,正是振兴发展之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362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