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如何开展儒学对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3 次 更新时间:2022-05-11 11:18

蒙培元 (进入专栏)  

举办一年一度的世界儒学大会,开展全球性的儒学交流与对话,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我表示热烈祝贺!

我现在谈一点关于如何开展儒学对话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儒学是一个多层次的价值系统,同时又有整体性特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现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就更是如此。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展开广泛的对话,但是我以为,更需要开展深层次的对话,即摆脱那些已经被符号化、表面化的东西,深入儒学的内部,开发其内在价值和本质特征,这样才能开展有意义的实质性的对话。就其整体性而言,我们要做出必要的“解构”;但就其多层次的复杂性而言,则需要回到原典,探讨其内在底蕴。我曾经说过,回到原点,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未来,我至今仍坚持这个看法。我们既要有时代的“问题意识”,又要在重新理解儒学的过程中实现历史的超越。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儒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对话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当我们深入儒学内部,就会扫除一些不必要的外部障碍,找到更多的共同话语,开始相互理解。在我看来,越是深层的内容,反而越有普遍性意义。至于为什么会如此,我的基本信念是,人类有共同的人性。

开展深层对话的任务,首先落在了我们自己的肩上,有待于我们自己去理解、去阐发,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只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对话才能深入进行。在这方面,我们虽然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与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要使儒学对话真正成为国际性的对话,当然还要以开放的心胸,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我对深层对话的理解。儒学的核心是仁,但仁的实质意义何在?要不要进一步重新思考?最近有人发表文章,对儒、墨两家进行比较,认为儒家的“爱有差等”是自私的、有等级的,墨家的“兼爱”是无私的、平等的,其结论是,只能继承墨家的“兼爱”而不是儒家的“仁爱”。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究竟如何理解和评价儒家的仁?是深入儒学内部理解其精神实质,还是抓住一句话轻易地下结论?儒家的“爱从亲始”、“孝弟为仁之本”,与“仁者爱人”、“仁者人也”,究竟是何关系?这不仅涉及仁的差异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儒家的仁爱是目的本身,还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也就是说,人是目的,还是手段?宋儒解孝悌只是“行仁之本”而非“仁之本”,又说明什么?我们能不能将社会上的私情泛滥与儒家的“亲情”与仁相提并论甚至归咎于儒家的仁?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不是浮光掠影、断章取义就能够解决的。

仁的更深层、更普遍的意义是不是仅止于此?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只关心政治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未曾给予足够重视,或者只有片面狭隘的了解。但是事实上,这正是儒学也是仁学的根本问题,它与天地之“生道”、“生意”有密切关系,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从“仁民爱物”到“民胞物与”,再到“万物一体”,既体现了仁学的理论深化,也体现了仁学的内在精神。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才是人的最终的生命诉求。如果说,儒学有宗教精神,那么,在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有人将这个问题仅仅视为一种前现代农业社会的理想,未能认识到它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永久价值,即未能认识到这正是心灵世界和终极关怀的问题,它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方式这个现实问题。人类究竟如何生存?在自然界居于何种地位?人类向何处去?必须作出选择。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在西方,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虽然历史背景不同,且涉及所谓现代与前现代、后现代的问题,但问题的实质并未改变。通过仁学的深层对话,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殊途而同归”的道理,更能增强信心,建立和谐的世界秩序,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学术对话就成为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这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其实,在儒学中有很多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那些有待于深入研究的深层问题,更需要我们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实质性对话,增进理解。应当说,这样的对话才刚刚开始。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以及全球性儒学对话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那么,伴随儒学复兴而来 的经济发展,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发展,而儒学的内在价值,也会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其巨大作用。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本文责编:hanzhiru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43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