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姚洋
所有专栏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经济学季刊》主编,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1964年生于西安,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1986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96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著有:《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制度经济学三人谈》(汪丁丁、韦森)等,译著有《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等。
276
推荐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中国经济的韧性
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世界意义
共同富裕的本质与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中华文明的建构
姚洋 秦子忠:儒家自由主义辨析
如何正解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解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苏格兰启蒙运动和现代化的启示
构建理论自信的新叙事,阐释中国制度、模式和道路
简析中国的选拔体制
如果要给大家讲一则中国增长的短故事,我会从这两个字讲起
姚洋 秦子忠:人性的差异性与儒家政治结构
可信承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重建中国的政治哲学
构建中国的新政治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赶超
中国民主化的困境
贺大兴 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
意识形态的终结?
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
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
建立一个中国的社会公正理论
17年村民选举实验的现实与未来
村民选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模式及其前景
中国经济成就的根源与前景
徐建炜 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
体制的社会主义与道义的社会主义
杨汝岱 有限赶超与经济增长*
姚洋 郑东雅:重工业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观的转变
建立一个中国的社会公正理论
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北大农村学生越来越少,教育如何促进阶层流动?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好的经济学研究要遵循两个“有用”标准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靠农业支撑乡村的发展
重启国内消费,应该给低收入群体直接发现金
振兴消费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大挑战
经济政策要平稳发展 民营经济政策要务实
共同富裕,须精准提高民众收入能力
房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人口流向的调节器
更重要的是应该调整消费的结构
中美关系改善,从经贸复谈开始
2020宏观经济形势与民企纾困之策
从战“疫”看现代化治理体系
中国古代政治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反思去杠杆
小农生产过时了吗
鼓吹中美脱钩是危险的
“增长点”概念的时代过去了,国内贸易将成主导
姚洋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务实主义、赋予地方积极性、开放的讨论
不要对货币莫名恐惧
席天扬 姚洋 张牧扬:如何削弱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振兴乡村不能只谈农村经济,更需要开展一场新进步运动
经济学是科学吗?
第二个百年目标可期,只要实际人均GDP每年增长3.64%
应从现代化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应当重新认识小农经济
今年中国经济犯了两个错误
中国面临改革与增长的艰难平衡
深入的工业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稳定2016经济增长须提高有效需求
“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是什么语言
中国的贪污与增长
只搞服务业不太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关于智库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
盛赞中国新常态
楼市调控亟需反周期政策
中国的金融风险在上升
中国经济成就的根源与前景
中国转向新加坡
经济升级的挑战与动力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担忧
最迫切的改革是减少审批、开放市场
美“重返亚洲”政策让中国不安
新领导层面临第一道关
走出依赖投资谋增长的怪圈
中国的增长风险
金融体系改革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
跛脚的中国金融领域
美中如何避免两败俱伤
中国的3.2万亿美元烦恼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力资本”视角
如何治愈全球经济失衡
跳出阴谋论与历史账,中国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重启改革带动结构调整
应把生产性政府变成公共职能政府
北京共识的终结
经济去国家化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
规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十年
《亚当·斯密在北京》重新认识中国小农经济
改革金融体系,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良药
印度国力定将超中国 人口增长是主因
中性政府的当下选择
关于汇率的迷思
内需为什么不足?
“中性政府”的基础在丧失
用两条腿走路
砥砺前行二十年
回乡三日
我的革命史观
理性的监管有哪些要素
我读书朗润园
放弃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到了
中性政府与国家政治精英的选拔
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可能坐上头等舱
公德心靠民主和法治培养
拜访科斯和福格尔教授
经济学的科学主义谬误
在祖父的遗像前
美国的物价为什么这么低?
公正为谁而设?
不确定的时代,为什么我们更需要学习经济学?
2023年稳增长的有利因素与发力点
信心和科学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关键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新征程
尊重常识是战胜经济挑战的前提
中国经济的关键挑战与应对
中小企业怎么吸引住年轻人?
姚洋 刘守英:对话制度与发展
经济增长的挑战与制度变革的逻辑
下半年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关键应对
如何做好经济学研究?
《职业教育法》修订与中国教育的必要改革
《职业教育法》修订与教育改革的挑战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看今年的经济形势
未来30年是中国千年以来最好的30年 上一次还得回到北宋
共同富裕离不开教育公平 城乡教育差距急需缩小
中国的复苏主要在供给端,海外的复苏主要在消费端
中国经济的调整与前景
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中国要为全球碳定价市场做足准备
找到你的独特潜能
城市化2.0与中国经济新趋势
经济学的意义
发展自主技术不要忘记两个重要原则
中国创新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双循环
用新视角探寻文明兴衰的决定因素和东西方文明的大分流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与潜力
应对中美关系新变化的三条原则
千万不要误以为中国冒头的时机已到,去挑世界的大梁
打开你心中柔软的一面
现在的社保体系过于高大上,绝对不可能待续下去
新冠肺炎疫情与出行变化
新冠疫情之后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不要因悲观而错过经济周期的机遇
中美经贸关系——关于中国定位的两个原则
第四次工业革命,要防止引起社会反向运动
人类不劳动,人的意义何在?
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需关注“边界”
2019年的中国经济趋势与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创新
中国务实主义传统的儒家哲学基础
当务之急是反思资管新政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中国该如何选择创新的路径
理性看待我国经济的高杠杆问题
民企的危急时刻与改革方向
政府要减少创新陪练 多谋中长期公共服务
北大国发院的格局和未来
美丽的烦恼——如何用好中国的巨额储蓄
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一点也不难
中国式创新,可对德国和美国模式兼收并蓄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创新,环境比教育更重要
如何发表高质量的经济学论文
贤能体制与中国经济发展
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
改革首先需要约束政府
国家与三农问题
印度的民主问题
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社会公正
新时代的现代化要点
非均衡分析对中国经济学和中国改革的贡献
法律的首要功能是让蛋糕变大
如何理解复杂世界背后的规模法则
小农与效率——评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
我爱读的杂书
从专制到民主是一场伟大的转型
追求人的全面自由
制度是人类有意的创造
审视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贤能体制与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关系?
怎样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资源均等化
解开死循环
姚洋 席天扬:如何理解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经济成功有三个秘诀 未来改革需聚焦
“中性政府”护航改革,这个大势不会变
在乡村掀起一轮进步运动很有必要
国企高管、公务员工资该不该降?
中国能否走新加坡之路?
三大利益集团阻碍简政放权
追求平等的经济学家
民主救经济
国企控制关键部门的思路有问题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
2022年,中国有望开启下一个十年增长周期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