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焕珍:禅净两宗的异同

——《参禅有道——<坛经>与禅宗十二讲》第十一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72 次 更新时间:2021-02-04 21:48

进入专题: 禅宗   坛经   佛学  

冯焕珍 (进入专栏)  


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吸收消化,终于开展出了非常适合中国人日常修行的两大宗派,即禅宗和净土宗。这两宗的法门都简便易行,净土宗单提一句名号,无论士大夫还是愚夫愚妇都可当下起修。禅宗的“三无”法门无形无相,下手处看起来比净土法门高,但因为属于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法门,只要知道了门径,也是无论智愚贵贱贫富都可以当下起修的法门。因此,这两个宗派自产生后,就在中国佛教界并驾齐驱,如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两宗的信奉者都非常多。我们不免要问:禅宗与净土宗在见地、根器、行持、果位等方面有些什么异同之处?它们能相互作为对方的助力吗?

要讲清这几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的净土思想。净土是佛居住的世界,是佛陀果德的依报部分,南北朝时期的凈影慧远(523——592)在《大乘义章》中曾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言净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剎,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剎、净界、净国、净土……约佛辨处,故云佛剎……约佛辨界,名佛世界。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为国,约佛辨国,故名佛国。言佛土者,安身之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此无杂秽,故悉名净。净剎、性海、莲花、须弥,诸如是等,宽狭别称。”依此说,因从佛陀果境来说佛所生活的世界,故称之为佛刹;只有佛才能够圆满显现这个世界,故称之为佛世界;这是佛居住的国家,故称之为佛国;这是佛居住的土地,故叫做佛土……不管有多少种叫法,它都有一个根本的性质,就是清清净净、一尘不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称之为净剎、性海、莲花、须弥、净土等等。

既然净土是佛居住的世界,而佛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显现为法报化三身,法身是法性、实相或自性身;报身是酬答菩萨道修行者的果报身,从此身是法身显现为成就者自己的功德身而言叫做自受用身,从此身显现为菩萨地到成佛这个阶段的菩萨道修行者所见相好身而言叫做他受用身;化身是法身显现到六道中教化众生之身。相应地,与法身佛相应的净土叫常寂光净土,与报身佛相应的净土叫做实报庄严净土,与化身佛相应的净土叫做凡圣同居净土。常寂光净土的根本特点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清净无染、光明普照,实报庄严土的特点是万德庄严、相好难伦,凡圣同居土的特点是应缘显现、差别万端。三身实即一个法身的体、相、用,三身皆归为法身,因此可将三身视为一身三身、三身一身的关系;与佛三身相应的净土,也是一土三土、三土一土的关系。

论禅宗与净土宗的异同,首先可看其净土的异同。禅宗所说的净土,是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在《坛经》里有非常集中的阐述。有一次,韶州刺史韦璩带着一些官员去宝林寺请六祖说法,六祖说完后,韦璩对通常讲的净土心存疑惑,又请六祖开示。六祖说:“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自性是心的清净体性,没有这个体性,修行者的正报和依报都不可能有,所以说“性是王”;依自性显现的自性清净心是净土,所以“心是地”。这个世界依正二报庄严,慈悲心是观音菩萨,喜舍心是大势至菩萨,能净(自净凈他)是释迦牟尼佛,平直心是阿弥陀佛,这是正报;四大构成的身体是城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城门,这是依报。这样的依报显然是从自性现起的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土。禅宗为什么能够从自性里面建立净土呢?因为自性具足法报化三种佛身。既然如此,自性当然也具足常寂光、实报庄严和凡圣同居三种净土,只不过禅宗不像净土宗开为三种净土,而是仅从自性开显明心见性后的净土,也就是是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

净土宗所说的净土是实报庄严土。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土与禅宗没有区别,但该宗以释迦牟尼佛应化的凡圣同居土为秽土,阿弥陀佛应化的佛土称为弥陀净土。净土宗追求的净土究竟说来也是常寂光土,但该宗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下劣,不能依靠自力现证常寂光土,应先仰仗阿弥陀佛无量慈悲和愿力往生其摄化的弥陀净土,在那里成佛证入常寂光土后,再到娑婆世界来度化六道众生,因此他们宗奉的是弥陀净土。

弥陀净土属于什么净土呢?南北朝的凈影寺慧远、天台智顗等诸家认为是凡圣同居净土。按照他们的判位,即使往生到弥陀净土,还会有退转。净土宗的善导大师认为他们的理解有问题,没有认清阿弥陀佛的身相。他通过抉择,认为弥陀净土是实报庄严土:“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观无量寿佛经疏》)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净土为阿弥陀佛居住、摄化的世界,当然也是实报庄严土。

这表明两宗安立净土的角度有差异。禅宗侧重从众生自性或佛果位的实相安立净土,因此没有三种净土之分,即便从自性本具的法报化三身分立三种净土,三种净土也是依自性同时显现出来,自然只有名相差异,而没有凈秽之别。净土宗侧重从菩萨道修行者证入境界的深浅安立净土,所以不仅名相有别,土的净秽、深浅也有异。娑婆世界是秽土,极乐世界是净土,这是净秽之别;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是清净法性土,这是浅深之别。当然,从根本上说,无论净土宗厌离的娑婆秽土,还是他们欣求往生的实报庄严土,都是自性净土在众生不同行位显现的相,他们往生实报庄严土的最终目的是现证常寂光土,这又是其与禅宗的异中之同。

其次是所被根器的异同。所谓根器,是由佛教所说信、进、念、定、慧五根构成的众生的身心状况,类似我们说的素质,具体指信受奉行成就佛果的某个法门的能力。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可方便分为上、中、下三等,这是佛陀设教的前提,佛正是应众生这种种根器施行教化的。那么,佛有没有说过一种适合所有根器的众生修习的法门呢?净土宗的祖师们认为有,并且肯定地说这就是净土法门。例如道绰法师(562——645)说:“《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安乐集》)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智旭大师(1599——1655)说:“佛法之入震旦也,大小并陈,权实双著,求三根普被、摄机最广、义门最圆顿者,莫若净土。”(《灵峰宗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1861——1940)也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法门,浩若恒沙。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净土法门有实相、观想、观相、持名四种念佛方法,实相念佛即以无能念所念的清净心来念佛,观想念佛即通过观想佛无量功德来念佛,观相念佛即通过观察佛依正二报庄严相好来念佛,持名念佛即通过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来念佛,每种念佛方法都能往生西方净土,而以净土宗立为宗旨的持名念佛一法最简便易行,无论士农工商、智愚贫富、男女老少、僧俗圣凡都可随时随地修行,因此可说是三根普被。

禅宗的“三无”法门虽然同样简便易行,但要求参禅者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信自性三宝,即信自性本具的觉悟性、中道性和清净性这佛法僧三宝;二是信顿悟法门,即信通过般若观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沩山灵祐禅师对弟子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其中“眼正”即指信仰此知见,可见此知见对参禅者的重要性。但是,要建立此知见却很不容易,六祖就说“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之人若闻法,心不生信”,明确表示禅宗是独被上根利智的法门。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六祖是专就信根而说根器,一个人只要信仰了禅宗,他就是参禅根器。从这个意义上说,禅宗所被根器会更多。当然,无论如何,禅宗所被根器都不像净土宗那么多。

再次是信力的异同。善导大师说,净土修行者要有两个决定信仰:“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观无量寿佛经疏》)第一是深信自己是罪业深重的薄地凡夫,决定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出离轮回苦海;第二是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无量愿力,决定能将自己接引到西方净土。对自己无力与阿弥陀佛有力的信仰,和合成就了净土法门的利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他力信仰。

由上述禅宗信仰内容看,可知与净土宗不同,禅宗信仰的主要是自力。六祖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马祖道一禅师广录》)“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善知识自悟”。在这些开示里,根本强调的都是参禅者自悟的能力,靠善知识或佛力加持甚至“无有是处”,佛菩萨只是指示或引导参禅者的助缘,地位远不如在净土宗中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力信仰。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净土宗的他力并不是排斥自力的他力,净土法门的信仰、佛名的持诵都需要信仰者自力的投入;禅宗的自力也不是无须他力的自力,善知识指示参禅法门、督促参禅者用功等等都是他力。

第四是用功方法的异同。净土宗依持名念佛来修行。《佛说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观无量寿佛经》更说,造五逆十恶者只要“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二十小劫亦得花开见佛。善导大师依据佛陀教示,从四种念佛法门中将持名念佛法门抉择为净土宗的根本修持法,所谓“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观无量寿佛经疏》),“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禅宗的根本修法是般若观照法,它对上根参禅者来说,是大珠慧海禅师所谓“顿除烦恼,悟无所得”的“无修无证”法门;对中下根来说,也是依般若观空分别妄念的根本对治法门。可见,禅宗的般若观照法门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同有异:相对说来,持名念佛一开始是有功用行法门,般若观照法门从一开始就是无功用行法门,这是其异;另一方面,持名念佛法门修到理一心不乱时,则与般若观照法门无二无别,是为其同。

第五是所证果位的异同。净土宗修行者,最低成就是下品下生,最高成就是证得念佛三昧成佛。关于这一法义,蕅益大师在他的《阿弥陀经要解》中作过明确开示:“往生有四土,各得论九品,今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者,随其或散或定,自于同居土中分三辈九品;若执持名号,至于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者,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执持名号,至于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名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亦是究竟寂光也。”藕益大师依天台思想论述净土,其中有些名相需要稍加解释:“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是天台宗安立的净土用语,这两种净土相当于净土宗所说带业往生而未能花开见佛的弥陀净土;“随其或散或定”,指以散心念佛或定心念佛;“事一心不乱”指一心念佛、念念无间的念佛境界;“理一心不乱”指没有能所、念而无念的念佛境界;“见惑”、“思惑”和“无明惑”是天台宗对众生迷惑的分类,“见惑”指所知障,“思惑”指烦恼障,“无明惑”指根本智障。“未断见思”,指以散定二心念佛,但是未断除所知烦恼二障阶段;“见思任运先落”,指念到事一心不乱,并且已断除所知烦恼二障阶段;“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指念到理一心不乱,直至除根本智障阶段。这告诉我们,念佛一门,决定往生净土,直至最终成佛。蕅益大师还告诉们,“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又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即决定没有退转。

参禅者的果位是直入自性净土,相当于净土宗花开见佛的弥陀净土和常寂光净土。六祖所谓“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等教示中,“西方”、“佛地”等概念指的都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属于净土宗的实报庄严与常寂光两种净土的范围。《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所示,“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禅宗的明心见性起码属于菩萨初地境界,其所入净土起码也是实报庄严土。禅宗没有净土宗的散定二心和事一心不乱念佛往生的净土,这是其异;究竟而言,净土宗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无量寿佛经》)为归趣,因此该宗行人最终往生的实报庄严、常寂光净土实即禅宗的自性净土,此是其同。

禅净两门可以兼修吗?实践中多见禅师兼修净土,例如明教契嵩(1007——1072)、死心悟新(1044——1115)、真歇清了(1097——1152)、天衣义怀(981——1053)、慧林宗本(1006——1087)、慈受怀深(1077——1132)等禅门宗匠,都不约而同地修持净业、发扬净土之旨;长芦宗赜禅师曾设立名为“莲华胜会”的念佛结社,每天规定念阿弥陀佛千声或万声的日课;四祖道信禅师(580——651)还开出了念佛禅法门,尽管这种法门本质上与禅观并无二致,但毕竟也属于净土修行法门。

净土宗祖师的观点,表面看起来比较复杂,既有提倡容纳参禅者,也有反对参禅者,还有主张净不借禅、禅须兼净者,三种主张都有代表人物。容纳参禅者,代表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1535——1615)。莲池大师一生“旋转万流,直指西方彼岸”,撰写了大量弘扬净土的著作。因从参禅见性,他对参禅一法颇为倾心,不但辑录禅宗古德公案为《禅关策进》策励修行者,刊刻《高峰原妙禅师语录》弘扬禅宗祖德,更在净土行人中提倡“参究念佛”法门。“参究念佛”法门始创于智彻禅师,到莲池大师时已相当盛行,在庄广还辑、莲池大师本人校正的《净土资粮全集》中还专门收录了此法,其内容大致如下:念佛人先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即回光返照:佛即是心,心是什么?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举佛名号者一念从何处生起?看破这一念。进一步看破这看破的是谁。如此参究一番,又举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此看如此参,清清楚楚、念念不断地做功夫,无论行住坐卧,功夫都不间断。忽然之间,在闻声见色时、行住坐卧处豁然大悟,则亲见自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这实际上是用参话头的方法来念佛。有人对此做法很有非议,认为参究念佛以见性为主,持名念佛以往生为要,佛陀圣教也只有持名而没有参究念佛,因此应该废弃参究念佛法门。莲池大师回答道:“古尊宿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诸仁者!方便门多,归元路一,愿勿以狐疑玩愒岁时,便应直往疾趋,为到家计。既到家已,千丈岩、七宝池,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他以法法皆为成佛的观点破斥了这种偏执。

反对杂修者,代表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教宗天台,行在净土,既是著作等身的佛学大师,也是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有参禅者用“参究念佛”一法请教蕅益大师,以为修习此法,即使今生不悟,也可保临终往生西方,他明确说:“众生颠倒,转说转疑,吾今彻底道破,亦令当来诸有志者毋泣歧路。既一门深入,何须迭床架屋,更涉参究?但观莲宗诸祖,便知净不须禅。”他认为这是杂用工,非念佛者所当为,其理由是:一、净土本身就是无上微妙禅,根本不必要参究:“因净土乃深妙禅,不必参究:虽复教纲万殊,无非醒九界长梦,令复还元觉,了三土幻翳,令冥契寂光耳。然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何以言之?‘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见思净超同居,尘沙净超方便,无明净超实报,故曰唯佛一人居净土。尚何不了之义?众生心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故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既然净土本身是无上深妙禅,还有什么必要做屋上叠屋的参究功夫?二、净土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净土,禅专赖行者自力自悟,“参究念佛”从自悟来说虽有大利益,但对净土行人往生有大害:“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或因疑生障,谓不能生,甚则废置万行,弃舍经典。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翻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既然古人开许“参究念佛”法门是为了摄禅归净,现在的净土行者反摄净归禅,实际上有禅无净,当然足以破坏净土法门。蕅益大师最后说:“若为大事因缘,有疑未破,欲罢不能,而行参究,正应殷勤回向西方。”(《灵峰宗论》)净土行者非参究念佛不可,也因该将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否则还是以一心念佛为妥帖。

表面看来,两位净土宗祖师一个主张“参究念佛”,一个反对”参究念佛”,似乎相互矛盾,实际上根本没有差别:莲池大师提倡“参究念佛”,强调这个法门虽然借用了参话头的方便,但在归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目的地上与持名念佛法门没有任何不同;蕅益大师反对净土行人修习“参究念佛”法门,既是为了保持禅淨两宗各自的宗风,更是为了鞭策净土行人一门精进、早日成就。

主张净不借禅、禅须兼净者,代表是永明延寿禅师(905—975)。永明大师是禅宗法眼宗的祖师,他的《宗镜录》一书是依禅心统摄佛法的禅门巨著;他同时又是凈土宗第六代祖师,被视为阿弥陀佛化身,中国佛教节日中的弥陀诞实际上是他的诞辰。在这个问题上,他表达其看法的著作就是著名的《禅凈四料简》。有人说这四首偈颂不是永明大师的作品,但并没有确凿证据,依我所见,这四首偈颂与永明大师思想一致,可以视为代表其思想的作品,我们可借之对其观点略加论述。

第一种是有禅无净土者:“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是指只参禅不念佛的人,如果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以为得些清净境界就到了家,那么十有九个会走错路,现世容易被种种阴魔所迷惑,临终多随业力大的阴境轮回六道。佛陀在《楞严经》中开示,众生超越轮回,必须冲出色、受、想、行、识种种阴魔的控制,否则难出魔掌。又,众生生命在三世中持续存在,只是其生命品质有智愚之分,佛菩萨等智者的生命是不断依智慧、自在与慈悲应现的生命,六道凡夫等愚者的生命则是不断顺无明、困扰与痛苦轮回的生命。凡夫轮回到哪个世界、变成哪种众生,由临终时力量最大的业境决定。比如说,为什么有的人生在中国,有的人却生在美国?依照佛教的生命观,这是本于他们过去世所造的业,最贪著中国这个地方的众生就来到了中国,最贪著美国那块土地的众生就去到了美国,这是不由自主的行为。永明大师言下之意,如果参禅者不以念佛为助行,又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临终时自然无弥陀净土可生,只能随业转生到种种秽土之中。第二种是无禅有净土者:“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指不参禅只念佛的人,只要具足深信切愿,万人修万人都能往生弥陀净土;只要花开见佛,还愁不能成佛吗?净土宗说,净土行人只要往生到弥陀净土,就不会再退转到五浊恶世来;极乐世界中,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还有很多是一生补处菩萨,净土行人往生此土后,很容易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修行成佛,因此不愁开悟。第三种是有禅有净土者:“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这是指既参禅明心见性而兼念佛的人,既依般若观照法门自悟本性,又依念佛法门感得佛力加持,在菩萨道上如虎添翼,现世就能作善知识,来生必然成佛作祖。第四种是无禅无净土者:“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是指还没有建立佛法信仰的人,现世整天受到身心苦痛的煎熬而不求解脱,来生必然继续在生死大海中轮回,找不到生命的皈依处。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其中的道理,云门宗第十三代祖师佛源妙心禅师(1923—2009)早已彻底讲透:“禅宗门下,历来参禅者多,开悟者少。即使开悟,也只是找到了个‘安心’的处所,解决了信解的问题,并非究竟成佛了脱生死,尚有烦恼习气须渐修以断除。唐沩山灵祐禅师说:‘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强调顿悟自性者尚须渐除旷劫烦恼习气。若烦恼习气有丝毫未尽,便不得即生解脱,还须向六道中受生,难保出胎不迷、生生不退。欲图即生解脱,尽快成佛,尚须兼修念佛,求生净土。”(《佛源妙心禅师禅要》)禅师所谓“信解”是具足闻思二慧,指参禅者开悟后才进入了修慧阶段,此后还要灭除无量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才能成佛,因此应该兼修净土。参禅者兼修净土法门,无论在悟前和悟后都很有帮助:悟前兼修念佛,感得佛力加持,有助于忏悔业障,净心参究;悟后兼修念佛,感得佛力加持,有助于断除习气,圆满成佛。

问答

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佛土的本性是什么? 是无常还是是常?如果佛土是常,那佛土就永远不变了吗?

答:顾名思义,佛土是佛所居国土,也就是佛的依报世界,通常称为净土。禅宗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性就是自性,叫做自性净土,自然具有不生不灭的特点。当然,自性净土的这个特点,只有灭尽分别心的圣者才能得见。灭尽分别心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佛土常无常、变不变都是两头话。

同一不可思议清净佛土,在未现证自性者心中却显现为被妄想烦恼污染的秽土,因此对尚有我法二执的众生而言,有一个将秽土变为净土的过程,且这个过程要直到成佛方才圆满。当然,佛法认为外境唯心所现,所谓变秽土为净土实际上不是改变心外的世界,而是改变心的性质,即将被妄想颠倒污染的心恢复其本来面目--智慧、自在和慈悲的清净心,故《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               ◊              ◊

问:禅宗怎么修行?达到什么境界?修禅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怎么做?

答:我觉得,最适合现代人修学的佛教法门有三个,一个是净土,另一个就是禅,第三个是持咒。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时代竞争激烈,人们余闲很少,很难专门挤出时间修行,而这三个法门对外在条件没太多要求,可以随时随地起修。譬如禅法,它根本是在心上做工夫,方法是依般若观照法门把自己的心调到与实相相应,如果起了执著的念头就把它拉回来。古人称这个修法叫“放牛”。譬如一头牛,如果管不好,它就会吃别人的庄稼,好的牧童会在牛踏入庄稼地前把它拽回来。禅的修法也一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我们的心生起了贪婪、嗔恨、傲慢、冷漠、嫉妒等念头,就应在此念头尚未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之前,以般若观照法门将它照破,令它无所遁形。般若就像烘炉,种种杂念宛如白雪,所谓“洪炉点雪”,岂有不化之理?待到工夫成熟,就达到永嘉禅师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境界,乃至吃饭穿衣、拉屎放尿都是禅了。

如果说禅是没有妄想的生活,那么参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做到念念没有妄想。我借禅宗的一个著名公案来显示此义吧。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景德传灯录》)

◊               ◊              ◊

问:冯老师,我们在座听众想要继续学习或者研习禅宗,您有什么寄语或者建议?

答:我曾经开列出一个修学禅宗的基本书目,这个书目分成经、论、语录、灯录、概论、禅要、龟镜和禅史八大类:

1.经类:《维摩诘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华严经》《涅槃经》《坛经》;

2.论类:《二入四行论》《信心铭》《最上乘论》《参同契》《永嘉证道歌》《顿悟入道要门论》《宗镜录》;

3.语录类:《马祖道一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语录》《南泉普愿禅师语录》《赵州从谂禅师语录》《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洞山悟本禅师语录》《曹山本寂禅师语录》《雪峰义存禅师语录》《玄沙师备禅师语录》《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黄龙慧南禅师语录》《杨岐方会禅师语录、后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宏智正觉禅师语录》《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禅海塔灯》;

4.灯录类:《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

5.概论类:《禅源诸诠集都序》《人天眼目》《正法眼藏》《禅宗决疑集》《五家宗旨纂要》《五宗原》《宗范》《万法归心录》《禅海蠡测》;

6.禅要类:《坐禅仪》《圆悟心要》《大慧书》《高峰原妙禅师语录》《博山参禅警语》《天目明本禅师杂录》《虚云老和尚禅要》《佛源妙心禅师禅要》;

7.龟镜类:《沩山警策》《宗门十规论》《禅林宝训》《禅门锻炼说》《禅苑清规》《敕修百丈清规》《慨古录》;

8.禅史类:《楞伽师资记》《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传法正宗记》《禅宗宗派源流》《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

上述著作有几十本,如果我们想了解禅宗的基本内容,每类选一两本来看就可以达到目的;如果要深入堂奥,最好能够精读这里开列的所有著作,并依止一位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以般若观照法门做工夫。如此行到一定程度,说不定哪天看到一缕阳光,或喝下一口茶,就开悟啦!

◊               ◊              ◊

问:禅宗的念佛禅与净土的念佛法门有什么区别?

答:念佛禅是由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依据《文殊般若经》开出的修持法门,其心要有三:一、明确知道“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二、不以贪著、攀缘、觉观之心念佛,而以无所念能念之心念佛;三、“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获得念佛三昧。(《楞伽师资记》)这种念佛法门属于净土法门中的实相念佛,成就后则证入实报庄严乃至常寂光净土。

◊               ◊              ◊

问:能不能请您再介绍一下四种念佛法门?

答:第一种是实相念佛,即以诸法实相身来念佛。龙树菩萨在《十住毘婆沙论》中对此法门开示说:“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著,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著。”从修行方法说,就是念念与实相相应,能所双忘,既没有能念实相者,也没有所念的实相。这类似于禅宗的无念法门,无须渐修,当下即是。第二种是观想念佛,即通过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庄严与功德来念佛。关于此法门的具体修法,《观无量寿经》里有详细开示,古人说这部经就是以“一心观想念佛为宗”的净土经典。第三种是观相念佛,即通过观佛相好念佛。这个法门,《观无量寿经》中也有详细开示。第四种是持名念佛,即通过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来念佛,其心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楞严经》)。四种念佛法门中,前三种都比较难上手,只有持名念佛最容易修习,称得上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法门。

◊               ◊              ◊

问:现在是末法时代吗?请指教。

答:将佛法分为正、像、末三个时代,的确是许多佛经的开示。那么佛法的三时法运说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理解佛陀这一开示?正法时代指正法流布的时代,其主要特点是解脱坚固(此时有信、有解、有修、有证),其持续时间为五百年;像法时代指相似佛法流布的时代,其主要特点是塔寺坚固(此时有信、有解、有修而无证),其持续时间为一千年;末法时代指佛法凋零的时代,其主要特点是诤论坚固(此时有信、有解而无修、无证),其持续时间为一万年。末法过后,则是根本没有佛法的时代,那时就连信解佛法也不可能,要等弥勒下生阎浮提成佛,这个世界才能再次听闻佛法。依此开示,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末法时代。

对如上开示,我们应从释迦佛摄化众生的对治、为人和第一义三种悉檀(法施)来认识:从对治悉檀看,佛深知这个时代的众生根性下劣、习气深厚,很难发起真修实证的愿行,故揭示这一事实,令其警醒;从为人悉檀看,佛作此说,正是为了让众生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深生惭愧,发坚固愿,奋力修行,续佛慧命;从第一义悉檀看,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佛说末法,则非末法,是名末法。因此,法运的正、像、末三时,根本上完全决定于佛教信众的愿行:信众如果发末法愿行则末法时代现前,发像法愿行则像法时代现前,发正法愿行则正法时代现前。

◊               ◊              ◊

问:佛法的时间是可以变的吗?随着众生的愿望更改吗?

答:佛法的时间可分为四种:一是随世俗境界安立的时间,二是随凡夫心安立的时间,三是随圣人心安立的时间,四是随佛心安立的时间。随世俗境界安立的时间,指众生界约定的世俗时间,包括人类的格林威治时间,以及其他生物约定的种种时间。这种时间因定时标准不同而有相对性,如佛经说,地球上的一年,只相当于三十三天(忉利天)上的一天一夜(《中阿含经》)。随凡夫心安立的时间,指凡夫的心理时间。例如,对于未修行者来说,当生活忙碌、心情愉快时,会觉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反之,他会感到度日如年,甚至一日三秋。对未登菩萨地的修行者来说,当烦恼粗重、业障现前时,他会觉得时间慢长;而当善根开发、身心轻安时,他会感到时间很短。这都是因为此位凡夫没有参破约定俗成的时间的虚幻性,从而生起了内外时间的差别相。随圣人心安立的时间,指初地到十地菩萨的智慧时间。对菩萨来说,由于已看透约定俗成的时间的虚幻性,他不再感受到前面两种时间差带来的冲击。虽然如此,但他还不能任运进出不同的时间。随佛心安立的时间,指约佛位而有的智慧时间。对佛而言,由于佛圆满现证了“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华严经合论》)的境界,所以一方面前后际断,不执著任何时间;另一方面能任运进出任何时间。依《华严经》,大菩萨已“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何况佛呢?


进入 冯焕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禅宗   坛经   佛学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98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