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沈志华
所有专栏
沈志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肄业。1991年在北京成立民间历史学研究机构,并在中国史学会下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一方面资助史学专著出版和其他学术活动(已经资助出版史学专著70余部),一方面继续从事苏联史、中苏关系史的研究。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3748
推荐
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面临危机的抉择:关于朝鲜战争之中国决策述评
动机判断与史料考证——对毛泽东与斯大林三封往来电报的解析
沈志华 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 ——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
中美关系会重蹈冷战覆辙吗?
苏联援助下的国民革命
破镜重圆:1965-1969年的中朝关系
若即若离:战后中朝两党关系的初步形成(1945-1950)
中苏朝:一场战争与三角同盟
所谓1950年中苏“秘密协定”
看似亲近实则疏远”,建国前后的中朝两党关系
金日成走上权力顶峰:在党内排除异己
试论八十八旅与中苏朝三角关系——抗日战争期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一瞥
斯大林对“解放全中国”的担心
事与愿违:冷战年代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结果
“大跃进”浪潮中的苏联专家
冷战年代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方针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动机分析
朝鲜劳动党内权力斗争与中朝苏三角关系
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
八大不提“毛泽东思想”的苏联背景
毛泽东与斯大林——关于中苏结盟的对话
朝鲜战争初期林彪“称病不出”质疑——兼论毛泽东对入朝作战何人挂帅的考虑
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沈志华 李丹慧: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
苏联意图分裂中国的伊宁事变
1951年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
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
苏联未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议案真相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寻找档案文献,探索历史真相——我在外交部档案馆的点滴收获
沈志华 董洁:中苏援助与朝鲜战后经济重建
朝鲜清洗“延安派”揭秘
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
1956:波匈事件的“中国因素”
档案的公布与开放并非一回事
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
“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
炮击金门幕后:毛泽东玩弄中苏同盟种下分裂恶果
中苏同盟阻碍了中共军队攻台
中苏朝:一场战争与三角同盟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出台及中国的反应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把断裂的历史链条连接起来
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试论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
斯大林的“反复无常”与国共战局的起伏
也谈以“跃进”一词代替“冒进”一词从何而始
沈志华 李丹慧: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同盟的破裂
1956年初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溥仪一行是怎样从苏联回国的——来自俄国解密档案中的历史证据
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
中共八大为什么不提“毛泽东思想”
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朝鲜战争期间中朝高层的矛盾、分歧及其解决
1956年10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周恩来赴苏谈判的目的和结果
毛泽东派兵入朝作战的决心
三八线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
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
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
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与制约
中国被迫出兵朝鲜:决策过程及其原因
当代中国研究的海外基地
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
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富农问题的历史考察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政治考虑
谨慎使用回忆录和口述史料
沈志华、左凤荣:改革即去苏联化
沈志华 李丹慧:阎明复回忆中苏关系:半个世纪的恩怨
1990年代,我到俄罗斯搜集苏东档案
朝鲜对华的对抗心态从何而来?
哀悼恩师,追思先生
中共八大不提“毛泽东思想”的苏联背景
口述史的迷雾
朝鲜是中美关系解冻的受益者
左凤荣 俄国民粹派与斯托雷平改革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
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
《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前言
转折还是选择——重估1956-1957年的中国
历史的转折——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
斯大林是如何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
从中朝关系史的角度看“萨德”问题
斯大林、毛泽东博弈催化朝鲜战争
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
冷战格局下的中朝关系
朝鲜对抗心态从何而来?
毛泽东访苏轶闻
苏联解体和斯大林模式的终结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的起源
提高党史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实话实说
从档案看东欧各国社会制度转型
历史研究犹如审理旧案
不用一手档案就不能开题
对苏联解体的误解
俄罗斯解密档案,解了多少中苏之谜?
历史研究是把过程搞清楚
历史学家做的就是将打散的碎片还原
历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把过程搞清楚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谈判过程与战后影响
马骥远:沈志华谈冷战
中朝联军指挥权归属之争——朝鲜战争与中朝同盟
沈志华 韩钢:1957,是转折还是选择?
中苏分歧在于有30年时间差
在档案中寻觅历史脉络
沈志华谈国际视野下的中国1956-1957
中国人真要研究邓小平,肯定比傅高义深
中朝关系历史真相
毛泽东是末代英雄 未能完成历史使命
陆南泉 黄苇町 谁抛弃了前苏联?
沈志华 邰浴日:共运史研究再出发——专访著名冷战史专家沈志华
朝鲜核危机与美中韩日对策
“十月革命”与中国的发展道路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