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
丁学良,爱思想网学术委员。出生于皖南农村。在国内断断续续受过不完整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终身教授,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虽去国经年,仍然抱着有朝一日回国内最好的大学执教的一线希望。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论文
时评
- 美国越是拒签,越不能自己放弃出国留学
- 外部世界反击中国:此伏彼起(一)
- 对手判别中国的“五个尺度”
- “伊斯兰国”化整为零逼近周边
- 菲律宾最需要从中国获取的帮助
- 对美国的法治不能靠逻辑推论去理解
- 俄罗斯的境外高风险投资
- 枪支不危险,病人才危险?
- “陆基” 和“海基”——缅甸若开邦冲突的另类视角
- 在海外一拿到学位马上就回国是下策
- 中国输往印尼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 警惕东南亚兴起极端主义——印尼的信号
- 20年后,亚洲金融风暴教训仍未过时
- 西方文明最终会被全球化拖垮吗?
- 对人民币不可以说“不!”
- 从107篇学术文章撤稿 看学术规范的“易摔跟头之处”
- 看美国“两岸” 思中国“一带”
- 大量引进新娘的经济考量
- 本土保守主义反扑国际自由主义
- 本土保守主义反扑国际自由主义
- 最后的中国国民党人
- 在“一不愿、二不敢”之后——清点中国反腐败的武库
- 中国海外投资应避免的陷阱——以缅甸为例
- 反腐遭遇“软抵抗”背后
- 被边缘冲击的“中国梦”
- 中国对日并非“黑船来航”
- 香港政争之源:主权治权分歧
- 中国治理香港缺少“比较优势”
- 香港管治历程:事不做绝,族群共存
- 中国的大学最差的是软环境
- 这样的文明观是最好的教材和解毒剂
- “私营企业主的黄金都是黑的”?
- 谁把谁“关进笼子里”?
- 国家变革需要大政治家——里根、撒切尔与邓小平领导大转型的启示
- 顶层设计要靠基层“给力”
- “良性治理”与“中国梦”
- 过去10周微博反腐可抵以前10年
- 香港和内地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
- 中国维稳体制是“次坏”选择
- 文革专家马若德
- “邓小平模式”的命运
- 走活中国政治改革的两步
- 中国政治改革的边界线
- 改革最需要过人的胆识
- 整个社会应在一条船上同舟共进
- 丁学良 黄有光等:中国为何“四面皆敌”
- 自由市场模式面临结构性危机
- 本拉登的兴衰与中国的明智
- 中国模式的慢性病症侯
- 三峡大坝的三条腿?
- “中国模式”为何不好推广?
- “恶治”与“良治”,分裂与统一
-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面不可忽视
- 关键是纸面上的东西要落到实处
- “还债”观在中国要重新拾起
- 他们为什么不吭声?
- 种族骚乱后,洛杉矶如何恢复繁荣
- 公民社会与商人阶层不对立
- 对外援助,中国怎么提“附加条件”?
-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医改
- 目前情况下,遏制学术剽窃不可能
- 从国内外经验看大学生就业前景
- 将特权摆明处,建立可执行的反贪制度
- “还债”观:重建改革道德之源
- 大学生就业,要分开急性病和慢性病
- 官僚制与中国改革
- 拉动民需和可持续发展靠公平正义
- 中国执政党的“第三春”?
- 好政治的标记是尽可能的包容,尽少的排斥
- 海外中国企业头上的四把刀
- 大众资本主义:中国的出路
- “小众资本主义”难以持续
- 自由与幽默
- 中国精英对“软实力”的误解
- 大乱、大治与“大窒”
- “清官比贪官更坏”后面的智慧
- 奥巴马当选与毛泽东的预言
- 利益集团绑架国家政策
- 宋美龄、尼克松和北京奥运
- 反思中国,反思“中国模式”
- 大震能否推进“良治”?
- 四川,你会造这样一座碑吗?
- 震区周边有多少危险的水坝?
- 别把大学当国企
- 走出敌人遍天下的困境
- 中国再崛起需要依靠什么?
- 最可怕的是不知落后
- 陈良宇案破了“上海神话”
- 邓小平清醒理性的爱国主义
- 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走向全球化
- 爱护国内民众的利益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素
- 美国不是中国唯一的榜样
- 管好“二巴”,大干“四化”!
- “媒体同声”陷害政府不浅
- 全不是贪官更可怕
- 也要为“丑”立碑!
-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市场解读
- 解读台湾“反中”光谱
- 水灾·水政·水斗
- 救救国民!
- 套索正抛向北京——从苏联被拖垮得到的启示
随笔
- 同一代人,同一种追求——李强活在丁学良的记忆里
- 回老家、过大年、多做“绿色善事”
- 西方学生上文革课常发“奇想异见”
- 麦克法夸尔的文革世界
- 中国对美国孤立主义的爱与恨
-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三个T
- “非典型领导人”胡耀邦
- 反思“按比例搞斗争”的当代意义——读依据苏俄档案的新版毛泽东传记(下)
- 经斯大林毛泽东理解现代中国
- 许纪霖 权力场是一台绞肉机
- 香港进入“新常态”
- 受命为邓小平"8·18讲话"写文章:温故而知新
- 徐景贤是个“好教师”——读他的最后回忆
- 唐山大地震中的灾民哪里去了?
- 他也逝去
- 辛亥革命“族权”“国权”、“民权”一起解决之雄心
- 胡耀邦与中国民情
- 种族骚乱后,洛杉矶如何恢复繁荣?
- “大国崛起”与“帝国兴衰”——新年首感
- 关于中国人民素质的世纪之争
- 胡耀邦与中国改革
- 文革中的藏书、焚书、捞书——文革发动四十周年再祭
- 毛泽东40年前对美国黑人“彻底解放”的预言
- 美国怎样形成“话语霸权”
- 哈佛什么专业最不赚钱
- 我在金三角偷越国境的日子
- 曼谷,汪老爷子的遗体在等着我
- 读书的六种目的取向
- 回忆在匹兹堡大学陪读的王小波
- “满街都是小便池”
- “落后就要挨打”的似是而非
- 哈佛校长的两个“S”
- 围城. 驰援. 被围――文革发动四十周年祭
- “文化大革命”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报复的革命
- 谈何容易
- “你敢写中文”?
- 中国大陆自由主义的首席发言人——对李慎之老师的迟缓追忆
演讲
访谈
- 丁学良 龙希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传染病
- 中国要给民间更多空间
- 应让民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
- 政治极端主义和利益集团绑架——苏联为何遭遇体系性失败
- 丁学良 魏甫华:从文化启蒙到市场启蒙
- 高度关注劳资关系的深层变化
- 面临“精神重建”的知识分子
- 对“准恐怖主义”要综合治理
- 中国改革开放路上的“四个巨大”
- 中国“新改良运动”
- 权利是抗争得来的——在武汉纵论农民权益
- 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增长成果
- 中国大学的体制弊病
- 印尼危机十年再回首
- 大学问题破坏了改革共识
- 培养可持续的创造力
- 什么是合格的经济学家
- 西方现代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实质区别
- 把大学校长从官本位上解脱出来
- 抓好三大资源,用好四大人才圈
- 印度为什么可怕?
- 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须携手并进
- 丁学良 崔卫平:从世界看中国
- 丁学良 吴思锐:就北大改革与丁学良博士的坦诚对话
- 回国创业受制中间环节
- 21世纪最最重要的竞争之一:中国和印度
- 北京大学的顶级定位:国际比较的视野
- 应对突发事态的机制:前提与核心
-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传染病肆虐与征服
-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企业家?
- 家族企业能走多远?
- 中国能不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