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陈志武 所有专栏
陈志武
 
陈志武
 
陈志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HKIHSS)所长,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和郑裕彤发展教授。1962年7月生于湖南茶陵,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1983),长沙工学院系统工程硕士(1986),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1990)。曾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1999-2017),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金融社会学、经济史、数量史、新兴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等。著有《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媒体、法律和市场》《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金融的逻辑1》 《金融逻辑2:个人自由之路》《中国金融改革, 未来会怎样》《陈志武金融投资课》《陈志武金融通识课》《24堂财富课》《评估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成长》《论中国模式》《金融概论》《投资概论》《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等。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陈志武 何石军 林展 彭凯翔:清代妻妾价格研究——传统社会里女性如何被用作避险资产?
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对比不同文明:对当代企业的启示
林展 量化历史与新史学——量化历史研究的步骤和作为新史学的价值
改革开放160年
现代公司制度在中国水土不服吗
人类不平等的量化历史研究——量化历史研究与新知识革命(下)
人类不平等的量化历史研究——量化历史研究与新知识革命(上)
金融体系差异——英美为何以资本市场为主?
21世纪的资本是否会把人类带向毁灭性革命?!
国防金融是什么?
恒大地产的融资故事
21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
为什么我们需要量化历史研究
陈志武 林展 彭凯翔: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
金融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西方的兴起靠制度不靠掠夺
公司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治国的金融之道
代议制与市场:划分四类国家——收入机会的政治经济学
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
解读经济学在中国的现状——经济学与媒体是如何互动发展的?
陈志武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
从诉讼案例看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
跨国产权秩序历史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单极秩序对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利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

教育的精髓在于思辨和表达
市场经济铸就通向个人自由之道路
保险金融为什么是扶贫之路
信任中介——股市为何需要审计师
今天的世界还是靠勤劳致富
从蚂蚁上市看金融的普惠性
儒家排斥市场吗?——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历史根源
年轻人“借贷消费”背后的金融逻辑
金融是我们该补的通识课
21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
银行监管的多与少
晚清银行是金融现代化的起源
两次大金融危机留给中国的启示
次贷危机10周年,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
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
我为何对中国教育担忧
互联网带来金融脱媒吗
反腐后,如何应对官员消极怠工导致的经济低迷?
从互联网金融泡沫看政府干预市场的后果
要经济转型,首先要教育转型
中国应确保金融监管机构独立性
全球经济新常态与投资策略
以国企改革化解潜在风险
在华外企为何失宠
央行不会罔顾民意死磕网络支付
强制性分红政策可休也
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结果而非源动力
把原来全民所有制理想中虚的落到实处
“越过越穷”不只是幻觉
眼光向内:中国经济需深化改革促进民间消费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
权力制衡是未来改革的关键
收入差距为什么在恶化
科研经费:由谁出?如何出?
为什么年轻妈妈挑洗发露时只认泡泡多的
校友为什么捐赠
中国民间的金融饥渴亟待解决
经济改革能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中国最大的收入差距在政府和民间
中国征税处于失控状态
郎咸平宋鸿兵的阴谋论是知识鸦片
怎样解放财富
中国大学为何一有钱就盖新楼
从世界变迁看中国何以能富
征税是件严肃的事 中国太随意
金融监管的社会代价
怎么看人民币升值?
2011世界经济的变数
国富如何变民富
让百姓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效应
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为何不同步
中国诞生华尔街也许要100年
民主是当权者行权过度时会被选票赶下
为什么纽约的地位不可替代
中国主旋律仍是赤裸裸的经济和创业不自由
中国畸形的城市化历程必须改变
造假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
“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必须终结
经济自由度决定劳动收入增长
“住房保有税”与建立小康社会背道而驰
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值得坚守
为什么劳动收入占比难以提升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中国是世界进程的一部分
政府代替百姓享受了财富的增长——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
国有资产民有化是重中之重
证监会的工作不能由融资量来衡量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西方的兴起靠的是制度
证券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
警惕对经济危机的错误反思
中国股市质量变差了吗?
给农民转让土地的自由
GDP数字虽好,但隐忧明显
美国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
未来不变——市场经济
穷政府加公债催生民主法治
“中国奇迹”主要靠全球技术
建亚洲共同市场须打破家族关系网
不能谈政治但又离不开政治的生活
界定土地产权,不能再回避
该将国有资产股份分给公民、实现“全民所有”了
“养子防老”的不道德——给女儿的信
中国的建设狂热
市场经济没有终结
土地产权国有导致50年环境破坏甚于过去5000年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
财富创造能力的变迁
“奥运行情”怎么落空了 ?
中国高增长能否持续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为什么离不开民主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国有经济是如何与民争利的
我们的政府有多大?
中国到了非民主不可的时候
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民营企业
金融失衡急需政策调整
国有制为何抑制民间消费和投资?
再谈西方崛起靠的不是掠夺
商业化发展将继续转型中国社会
房产市场调控的是与非
从依赖亲情和友情转变到依赖市场后,中国的钱当然更多
中国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
中国为什么需要民主?
现在钱的确多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数”说“改革开放”165年
中国历史上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
资本全球化的奇迹
大国崛起:面向全球的中国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什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不能以房产调控名义摄取私人产权
中国经济前景为何离不开新闻自由?
进一步私有化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私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
中国跨国公司如何“跨国”
中国会计师的困境
让证券市场孕育中产阶级
证券市场需要更多制度资本
中国十几年的股市奇迹
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谁来监督“监管委员会”
金融创新的社会环境
中国人为何勤劳却不富有?
如何改变民企股在香港的遭遇?
农业发展的极限
立法,立法,再立法
“武打”、法治与经济秩序
以杨小凯的思路理解产权保护

迷信与秩序:从康熙帝的灾政理解国家的起源
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商业市场的重要性与东西方大分流
科技创新为何古代未成而如今兴旺
票号的兴起
从曾国藩的“过桥贷款”看金融对社会的价值
贞节文化的金融逻辑
宗教和福利国家:此消彼长的竞争
犹太人为何主宰金融世界(二)
犹太人为何主宰金融世界(一)
货币化是好东西
金融管制对草根更好吗?
纳斯达克革命使资本市场更扁平
明清中国“强制性官利”是咋回事
基金的哲学
期货的命运为何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的金融故事
为什么官方通胀率让人怀疑?
如何从保险品的角度理解期权市场
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多读胡适
为什么公立大学钱少,却花重金搞体育?
驳张维迎: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金融的逻辑》2009年度图书奖一览
交易能否创造价值

金融也是实体经济
投资理财是人人该上的通识课
货币的适度供应与经济增长
《陈志武谈中国经济》序言

晚清国债的是与非
家族企业的商业联姻价值几何
法人——现代公司是怎么回事
工业企业如何基业长青
从金融角度视角看中国近代史
有一种幸福,可以靠金融提升
新教改革与金融解放
国防金融的涵义及大国战略的重要性
创业创新的金融基础——期权激发活力
期权的价值在于高回报率吗?
近代英法竞争中为何英国胜出?
货币的适度供应与经济增长
证券市场为何起源于西方?
钱庄的兴起与民间货币
金融是发展加速器——通用汽车与福特的故事
年轻人借钱花不好吗?
看看最近的万达和万科,中国要做百年企业到底缺什么?
发展太容易可能成“后发劣势”,改革势在必行
挑战不断,改革势在必行
金融战略与国家的兴衰
全球经济大环境与互联网创新
新闻媒体: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
金融的本质
为什么金融资本带来的回报率更高
城镇化与大改革谁该在先
现代技术催生民主法治
市场经济与个人解放
应把企业当儿子养而非像猪一样被卖
政府莫做最大资本家和地主
过度监管损害百姓利益
过度金融监管将牺牲金融自由度
货币化是市场化发展的基础
农业发展的局限
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
国有制与宪政法治:如何兼容?
改革三十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文化走向哪里?——文化变迁的金融学解释
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
金融技术、经济增长与文化
陈志武做客搜狐经济学人论坛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新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

写给女儿的信

从文明的逻辑看儒学
解放婚姻、投资自我,金融让个人更自由
破解阶层凝固化,香港未来大可期
如果没有观念上的全球化,商业不过是一锤子买卖
百年前贸易战最终导致战争,今天我们如何避免
这一次市场会战胜儒家
见其进,未见其止——在人生体悟和学术之间
楼市泡沫破灭越来越近 对中产阶层破坏性大
经济大考将在明上半年出现
2013年中国金融改革加速
为改革寻找新动能
既得利益阻挠改革 或以经济危机为代价
未来改革要先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改革要动真刀子
中国存款利息低 牺牲十几亿储户利益
保育钧、陈志武、周其仁等:寻找改革突破口
限制权力才能缩小收入差距
市场经济的维度
要把中国GDP增速除以2才可跟美国比
人民币跌停警示中国经济内外风险加大
危机倒逼美国财政改革
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
美债危机源于美国社会藏富于民 政府没有钱
土地所有制限制农民自由
乔良 金融与国家安全
西方吹捧中国模式是“害中国”
未来不需“摸着石头过河”
国企需要一场哲学反思
贪婪不是坏事
最关键的还是产权改革
中国模式带领崛起?带往崩溃?
将全民所有落实到每一个人
媒体监督对市场经济意义重大
最大的收入差距是政府与民间的收入差距
我会租房住
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
华尔街危机周年报道:过激救市抵消了应有的反思
华尔街危机周年报道:过激救市抵消了应有的反思
从金融危机中正确地汲取教训
走出阴谋论,放开中国的金融市场
宏观调控与国进民退
2009如何花钱
危机底部——中国的抉择与出路
中国要成救世主还早得很
2009中国经济如何闯关?
国富民穷,怎能转型经济?
如何从国有到民有?
“北京共识”的现在与未来
改革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大规模社会危机可能从股市崩盘引发
于建嵘对话把土地还给农民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回归十周年看香港的过去与未来
产权保护是一种极微妙的社会状态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