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HKIHSS)所长,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和郑裕彤发展教授。1962年7月生于湖南茶陵,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1983),长沙工学院系统工程硕士(1986),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1990)。曾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1999-2017),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金融社会学、经济史、数量史、新兴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等。著有《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媒体、法律和市场》《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金融的逻辑1》 《金融逻辑2:个人自由之路》《中国金融改革, 未来会怎样》《陈志武金融投资课》《陈志武金融通识课》《24堂财富课》《评估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成长》《论中国模式》《金融概论》《投资概论》《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等。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陈志武
陈志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HKIHSS)所长,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和郑裕彤发展教授。1962年7月生于湖南茶陵,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1983),长沙工学院系统工程硕士(1986),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1990)。曾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1999-2017),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金融社会学、经济史、数量史、新兴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等。著有《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媒体、法律和市场》《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金融的逻辑1》 《金融逻辑2:个人自由之路》《中国金融改革, 未来会怎样》《陈志武金融投资课》《陈志武金融通识课》《24堂财富课》《评估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成长》《论中国模式》《金融概论》《投资概论》《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等。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论文
- 陈志武 何石军 林展 彭凯翔:清代妻妾价格研究——传统社会里女性如何被用作避险资产?
- 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对比不同文明:对当代企业的启示
- 林展 量化历史与新史学——量化历史研究的步骤和作为新史学的价值
- 改革开放160年
- 现代公司制度在中国水土不服吗
- 人类不平等的量化历史研究——量化历史研究与新知识革命(下)
- 人类不平等的量化历史研究——量化历史研究与新知识革命(上)
- 金融体系差异——英美为何以资本市场为主?
- 21世纪的资本是否会把人类带向毁灭性革命?!
- 国防金融是什么?
- 恒大地产的融资故事
- 21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
- 为什么我们需要量化历史研究
- 陈志武 林展 彭凯翔: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
- 金融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西方的兴起靠制度不靠掠夺
- 公司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 治国的金融之道
- 代议制与市场:划分四类国家——收入机会的政治经济学
- 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
- 解读经济学在中国的现状——经济学与媒体是如何互动发展的?
- 陈志武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
- 从诉讼案例看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
- 跨国产权秩序历史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 单极秩序对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利
-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
时评
- 教育的精髓在于思辨和表达
- 市场经济铸就通向个人自由之道路
- 保险金融为什么是扶贫之路
- 信任中介——股市为何需要审计师
- 今天的世界还是靠勤劳致富
- 从蚂蚁上市看金融的普惠性
- 儒家排斥市场吗?——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历史根源
- 年轻人“借贷消费”背后的金融逻辑
- 金融是我们该补的通识课
- 21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
- 银行监管的多与少
- 晚清银行是金融现代化的起源
- 两次大金融危机留给中国的启示
- 次贷危机10周年,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
- 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
- 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
- 我为何对中国教育担忧
- 互联网带来金融脱媒吗
- 反腐后,如何应对官员消极怠工导致的经济低迷?
- 从互联网金融泡沫看政府干预市场的后果
- 要经济转型,首先要教育转型
- 中国应确保金融监管机构独立性
- 全球经济新常态与投资策略
- 以国企改革化解潜在风险
- 在华外企为何失宠
- 央行不会罔顾民意死磕网络支付
- 强制性分红政策可休也
- 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
-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结果而非源动力
- 把原来全民所有制理想中虚的落到实处
- “越过越穷”不只是幻觉
- 眼光向内:中国经济需深化改革促进民间消费
-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
- 权力制衡是未来改革的关键
- 收入差距为什么在恶化
- 科研经费:由谁出?如何出?
- 为什么年轻妈妈挑洗发露时只认泡泡多的
- 校友为什么捐赠
- 中国民间的金融饥渴亟待解决
- 经济改革能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 中国最大的收入差距在政府和民间
- 中国征税处于失控状态
- 郎咸平宋鸿兵的阴谋论是知识鸦片
- 怎样解放财富
- 中国大学为何一有钱就盖新楼
- 从世界变迁看中国何以能富
- 征税是件严肃的事 中国太随意
- 金融监管的社会代价
- 怎么看人民币升值?
- 2011世界经济的变数
- 国富如何变民富
- 让百姓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效应
- 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为何不同步
- 中国诞生华尔街也许要100年
- 民主是当权者行权过度时会被选票赶下
- 为什么纽约的地位不可替代
- 中国主旋律仍是赤裸裸的经济和创业不自由
- 中国畸形的城市化历程必须改变
- 造假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
- “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必须终结
- 经济自由度决定劳动收入增长
- “住房保有税”与建立小康社会背道而驰
- 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值得坚守
- 为什么劳动收入占比难以提升
-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 中国是世界进程的一部分
- 政府代替百姓享受了财富的增长——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
- 国有资产民有化是重中之重
- 证监会的工作不能由融资量来衡量
-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 西方的兴起靠的是制度
- 证券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
- 警惕对经济危机的错误反思
- 中国股市质量变差了吗?
- 给农民转让土地的自由
- GDP数字虽好,但隐忧明显
- 美国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
- 未来不变——市场经济
- 穷政府加公债催生民主法治
- “中国奇迹”主要靠全球技术
- 建亚洲共同市场须打破家族关系网
- 不能谈政治但又离不开政治的生活
- 界定土地产权,不能再回避
- 该将国有资产股份分给公民、实现“全民所有”了
- “养子防老”的不道德——给女儿的信
- 中国的建设狂热
- 市场经济没有终结
- 土地产权国有导致50年环境破坏甚于过去5000年
-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 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
- 财富创造能力的变迁
- “奥运行情”怎么落空了 ?
- 中国高增长能否持续
-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为什么离不开民主
-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 国有经济是如何与民争利的
- 我们的政府有多大?
- 中国到了非民主不可的时候
- 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民营企业
- 金融失衡急需政策调整
- 国有制为何抑制民间消费和投资?
- 再谈西方崛起靠的不是掠夺
- 商业化发展将继续转型中国社会
- 房产市场调控的是与非
- 从依赖亲情和友情转变到依赖市场后,中国的钱当然更多
- 中国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
- 中国为什么需要民主?
- 现在钱的确多
-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 “数”说“改革开放”165年
- 中国历史上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
- 资本全球化的奇迹
- 大国崛起:面向全球的中国
-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 什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 不能以房产调控名义摄取私人产权
- 中国经济前景为何离不开新闻自由?
- 进一步私有化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 私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
- 中国跨国公司如何“跨国”
- 中国会计师的困境
- 让证券市场孕育中产阶级
- 证券市场需要更多制度资本
- 中国十几年的股市奇迹
- 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 谁来监督“监管委员会”
- 金融创新的社会环境
- 中国人为何勤劳却不富有?
- 如何改变民企股在香港的遭遇?
- 农业发展的极限
- 立法,立法,再立法
- “武打”、法治与经济秩序
- 以杨小凯的思路理解产权保护
随笔
- 迷信与秩序:从康熙帝的灾政理解国家的起源
- 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 商业市场的重要性与东西方大分流
- 科技创新为何古代未成而如今兴旺
- 票号的兴起
- 从曾国藩的“过桥贷款”看金融对社会的价值
- 贞节文化的金融逻辑
- 宗教和福利国家:此消彼长的竞争
- 犹太人为何主宰金融世界(二)
- 犹太人为何主宰金融世界(一)
- 货币化是好东西
- 金融管制对草根更好吗?
- 纳斯达克革命使资本市场更扁平
- 明清中国“强制性官利”是咋回事
- 基金的哲学
- 期货的命运为何不同
- 日本明治维新的金融故事
- 为什么官方通胀率让人怀疑?
- 如何从保险品的角度理解期权市场
- 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 多读胡适
- 为什么公立大学钱少,却花重金搞体育?
- 驳张维迎: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 《金融的逻辑》2009年度图书奖一览
- 交易能否创造价值
演讲
- 隐藏在考古数据里的中国发展史
- 晚清国债的是与非
- 家族企业的商业联姻价值几何
- 法人——现代公司是怎么回事
- 工业企业如何基业长青
- 从金融角度视角看中国近代史
- 有一种幸福,可以靠金融提升
- 新教改革与金融解放
- 国防金融的涵义及大国战略的重要性
- 创业创新的金融基础——期权激发活力
- 期权的价值在于高回报率吗?
- 近代英法竞争中为何英国胜出?
- 货币的适度供应与经济增长
- 证券市场为何起源于西方?
- 钱庄的兴起与民间货币
- 金融是发展加速器——通用汽车与福特的故事
- 年轻人借钱花不好吗?
- 看看最近的万达和万科,中国要做百年企业到底缺什么?
- 发展太容易可能成“后发劣势”,改革势在必行
- 挑战不断,改革势在必行
- 金融战略与国家的兴衰
- 全球经济大环境与互联网创新
- 新闻媒体: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
- 金融的本质
- 为什么金融资本带来的回报率更高
- 城镇化与大改革谁该在先
- 现代技术催生民主法治
- 市场经济与个人解放
- 应把企业当儿子养而非像猪一样被卖
- 政府莫做最大资本家和地主
- 过度监管损害百姓利益
- 过度金融监管将牺牲金融自由度
- 货币化是市场化发展的基础
- 农业发展的局限
- 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
- 国有制与宪政法治:如何兼容?
- 改革三十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 中国文化走向哪里?——文化变迁的金融学解释
- 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
- 金融技术、经济增长与文化
- 陈志武做客搜狐经济学人论坛
-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书信
访谈
- 从文明的逻辑看儒学
- 解放婚姻、投资自我,金融让个人更自由
- 破解阶层凝固化,香港未来大可期
- 如果没有观念上的全球化,商业不过是一锤子买卖
- 百年前贸易战最终导致战争,今天我们如何避免
- 这一次市场会战胜儒家
- 见其进,未见其止——在人生体悟和学术之间
- 楼市泡沫破灭越来越近 对中产阶层破坏性大
- 经济大考将在明上半年出现
- 2013年中国金融改革加速
- 为改革寻找新动能
- 既得利益阻挠改革 或以经济危机为代价
- 未来改革要先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 改革要动真刀子
- 中国存款利息低 牺牲十几亿储户利益
- 保育钧、陈志武、周其仁等:寻找改革突破口
- 限制权力才能缩小收入差距
- 市场经济的维度
- 要把中国GDP增速除以2才可跟美国比
- 人民币跌停警示中国经济内外风险加大
- 危机倒逼美国财政改革
- 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
- 美债危机源于美国社会藏富于民 政府没有钱
- 土地所有制限制农民自由
- 乔良 金融与国家安全
- 西方吹捧中国模式是“害中国”
- 未来不需“摸着石头过河”
- 国企需要一场哲学反思
- 贪婪不是坏事
- 最关键的还是产权改革
- 中国模式带领崛起?带往崩溃?
- 将全民所有落实到每一个人
- 媒体监督对市场经济意义重大
- 最大的收入差距是政府与民间的收入差距
- 我会租房住
- 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
- 华尔街危机周年报道:过激救市抵消了应有的反思
- 华尔街危机周年报道:过激救市抵消了应有的反思
- 从金融危机中正确地汲取教训
- 走出阴谋论,放开中国的金融市场
- 宏观调控与国进民退
- 2009如何花钱
- 危机底部——中国的抉择与出路
- 中国要成救世主还早得很
- 2009中国经济如何闯关?
- 国富民穷,怎能转型经济?
- 如何从国有到民有?
- “北京共识”的现在与未来
- 改革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 大规模社会危机可能从股市崩盘引发
- 于建嵘对话把土地还给农民
-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 回归十周年看香港的过去与未来
- 产权保护是一种极微妙的社会状态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