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佛教,佛)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佛学(Buddhism)是对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释上。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学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最新文章
- 王作安:当代中国佛教的修为担当2023-03-16
- 王志远:星云大师的高贵品质和伟大贡献2023-03-11
- 王雷泉:承先待后不忘初心佛教再兴更期缘具2023-02-26
- 楼宇烈:读星云大师《六祖坛经》2023-02-17
- 程恭让:星云大师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2023-02-17
- 普正: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怀念星云长老2023-02-15
- 宗性:星云大师与四川佛教的深厚法谊2023-02-15
- 叶小文再忆星云大师:思念您,又看见了中国梦的力量2023-02-15
- 张文良:星云满天映山河——回忆星云大师的二三事2023-02-15
- 赖永海:我心目中的星云大师2023-02-12
- 慈容:浩瀚星云 心包太虚——星云大师是佛教史上又一位改革创见大师2023-02-11
- 星云大师:我对人间佛教的体认2023-02-11
- 邓子美 毛勤勇: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2023-02-11
- 赖永海:星云大师对推进佛教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其功至伟2023-02-10
- 李开复:星云大师教诲如醍醐灌顶,助我穿越逆境2023-02-10
- 星云大师:佛教对经济的看法2023-02-10
- 邓子美:佛教和平理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2023-02-10
- 杨曾文: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和社会关怀2023-02-10
- 星云大师岳麓书院演讲:中国文化与五乘佛法2023-02-09
- 曹可凡:星云大师:提灯人2023-02-08
- 张丰:星云大师圆寂: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走了2023-02-08
- 吴伯雄:我们全家四代人都与星云大师有缘2023-02-08
- 星云大师: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嘱咐2023-02-08
-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2023-02-08
- 程恭让: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及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贡献2023-02-08
- 郭伟峰:星云大师与禅诗:俯瞰家国情义在2023-02-07
- 叶小文: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忆星云大师2023-02-06
- 陈兵 :现代青年人应该如何学佛2023-02-03
- 杜继文 魏道儒:禅的性质和作用2023-01-17
- 孙昌武:禅不是佛教?2023-01-16
- 姚治华:佛教哲学中的“不可说”问题2023-01-07
- 谷继明:南北朝儒家讲经与撰疏之再检讨2023-01-03
- 陈兵:佛教的社会责任2022-12-28
- 王颂:佛教的历史哲学2022-12-25
-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2022-12-18
- 方立天:论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2022-12-14
- 方立天:四缘说2022-12-14
- 方立天:佛教“空”义述评2022-12-14
- 方立天:禅宗与念佛2022-12-14
- 杨海文:“人间佛教”与传统文化现代化2022-12-14
- 沈卫荣:为什么要开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2022-12-14
- 唐小兵:文化比权力更有尊严,学术比政治更有生命——哈佛燕京访学琐忆2022-12-13
- 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2022-12-12
- 方立天:佛教的平等和平理念造福于全人类2022-12-10
- 方立天:佛教:科学之友2022-12-10
- 方立天:弥陀净土理念是中国佛教终极关怀的共同基础2022-12-10
- 方立天:《宗密思想综合研究》序言2022-12-10
- 方立天:我与中国佛学研究2022-12-10
- 方立天:简述中国佛教的涅槃思想2022-12-10
- 方立天:谈“空”说“有”话佛理2022-12-10
- 方立天:新昌大佛寺的定位及其佛教文化发展方向2022-12-10
- 方立天:当代佛教要重视阐扬佛教核心思想“缘起论”2022-12-10
- 方立天: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2022-12-10
- 方立天:“正见”乃和谐之源2022-12-10
- 方立天:佛教伦理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有助推作用2022-12-10
- 方立天:法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2022-12-10
- 方立天: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诸法即实相”论述评2022-12-10
- 方立天: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2022-12-10
- 方立天:学习净慧法师的创新精神和慈悲情怀2022-12-10
- 方立天: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2022-12-10
- 方立天:总结赵朴老的宗教思想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2022-12-09
-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2022-12-09
-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中国梦2022-12-09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2022-12-09
- 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022-12-09
-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现代意义2022-12-09
- 方立天: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2022-12-09
-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2022-12-09
- 方立天: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2022-12-09
- 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2022-12-09
- 方立天:中国佛教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2022-12-09
- 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2022-12-09
- 何哲:无我、平等与慈悲——中华大乘佛家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2022-12-08
- 方立天:佛学研究的人生体悟2022-12-06
- 楼宇烈:禅宗漫谈2022-12-06
- 楼宇烈:佛教与东方文化(提要)2022-12-06
- 梁漱溟:佛法大意2022-12-04
- 赖永海:中国佛教的亦出世亦入世2022-12-02
- 汤用彤:佛道之禅法之流行2022-11-25
- 汤用彤:佛道之仁慈好施2022-11-25
- 聂伟荣: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2022-11-24
- 楼宇烈:起源:佛教的真实面貌2022-11-20
- 杨福泉:历史上丽江民间藏传佛教信仰之变迁2022-11-20
- 尹邦志:《华严经》的佛性说——以法藏“佛果性起论”为中心2022-11-19
- 祁顺来 班班多杰:藏传因明学的历史沿革与思维特点2022-11-18
- 楼宇烈:佛教前世今生2022-11-14
- 林耀华:我在哈佛的读书生活2022-11-14
- 楼宇烈: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2022-11-13
- 赖永海: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2022-11-12
- 太虚大师:学佛先从做人起2022-11-12
- 裴宜理:哈佛燕京学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2022-11-11
- 刘朝霞:佛教伦理为何不是一种功利主义2022-11-10
- 汤用彤:佛道之精灵起灭2022-11-06
- 汤用彤:佛道之省欲去奢2022-11-06
- 陈兵:生活禅浅识2022-11-01
- 汤一介:禅宗的觉与迷2022-10-31
- 楼宇烈:冲突:“水土不服”的佛教教义2022-10-29
- 赖永海:佛法要义与儒学主旨2022-10-29
- 闵军:从《金刚经》解经史看佛教中国化2022-10-25
- 李利安 谢锐:法显对5世纪初北印度民间佛教信仰的考察2022-10-09
- 李利安: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2022-10-09
- 李利安: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2022-10-09
- 楼宇烈:面对当今科学时代,佛教定位何在?2022-10-09
- 王志远:走出去——中国佛教的历史使命2022-10-09
- 王雷泉:佛学的诚实研究——将终极托付交给历史2022-10-06
- 汤一介:禅师话禅宗2022-10-02
- 周贵华:佛教信仰界定、意义、内容和原理2022-09-30
- 演觉: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09-28
- 陈兵:佛教对道教教义的影响2022-09-20
- 钱穆:朱子论禅学2022-08-20
- 胡适:朱子论禅的方法2022-08-20
- 赖永海:我的佛学研习之路2022-08-14
- 陈兵: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2022-08-10
- 陈兵:中国禅宗的振兴2022-07-19
- 陈兵:佛法真实论2022-07-01
- 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2022-06-13
- 赖永海:禅宗六祖与佛教的中国化——写在《禅宗六祖师集》出版之际2022-06-13
- 陈兵:佛法与现代文明2022-06-11
- 孙海燕:“禅悟”:儒家心学形成的一大助力2022-06-08
- 彭宇:巨赞关于“佛教学术化”的探索2022-06-08
- 沈卫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藏传佛教中国化2022-05-19
- 楼宇烈: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2022-05-12
- 尕藏加: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实践2022-05-09
- 戈国龙:《摩诃止观》论“一念三千”2022-05-09
- 苏东天:佛教在中国的兴衰2022-05-09
- 潘桂明:评议天台佛学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2022-05-09
- 宋立道:佛教哲学的逻辑结构2022-05-09
- 方立天:“正见”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2022-05-09
- 胡晓光: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性、如来藏与心2022-05-09
- 姚卫群:《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1]2022-05-09
- 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2022-05-09
- 胡晓光:佛学研究断想2022-05-09
- 胡晓光:中国佛学“体用”义略疏2022-05-09
- 唐忠毛:中国佛教现代性的基本向度2022-05-09
- 冯焕珍:对中国佛学研究的反省2022-05-09
- 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2022-05-07
-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哲学基础2022-05-07
- 李四龙: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2022-05-07
- 潘桂明:天台宗的圆融哲学2022-05-07
- 潘桂明:天台佛学评议2022-05-07
- 黄夏年: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2022-05-07
- 方立天: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2022-05-07
- 董群:论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2022-05-07
- 陈建华: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2022-05-07
- 陈兵: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2022-05-07
- 赖永海:“人生佛教”与儒家“人本”哲学能统一吗2022-05-07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2022-05-07
- 方立天:佛教四缘说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22-05-07
- 方立天:我对生活禅的理解和希望2022-05-05
- 方立天: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论纲)2022-05-02
- 华方田: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2022-05-02
- 华方田:关于新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的几点思考2022-05-02
- 王雷泉:中国主流佛教特质与现代佛教运动2022-04-18
- 蒙培元: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说”2022-04-12
- 蒙培元:佛教华严宗的“圆明性体说”2022-04-12
- 蒙培元:佛教道生的“自性说”、《起信论》的“心体用说”与天台宗的“2022-04-12
- 蒙培元: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情况 2022-04-09
- 蒙培元:佛学研究新成果 2022-04-09
- 陈宗荣: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2022-04-08
- 李四龙:基督禅与佛教自觉2022-04-03
- 陈兵:禅净双修论2022-03-17
- 楼宇烈:佛门应当“净、静、敬”2022-03-15
- 李泽厚:中国艺术意境的最高层次是禅境2022-03-07
- 楼宇烈: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2022-03-07
- 赵朴初: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2022-02-20
- 陈兵:圆融精神在宗教对话中的意义2022-02-18
- 姚卫群:佛教的“二谛”理论及其历史意义2022-02-18
- 姚彬彬:近代中国佛学学派的兴起2022-02-18
- 李诗锦:中国禅学与儒道合流的文化契机2022-02-17
- 陈兵:佛教学者的本分与社会责任2022-02-17
- 王雷泉: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维摩经》为例2022-02-16
- 单纯:佛教的中国化过程2022-02-12
- 方笑一:论王安石与佛教2022-02-12
- 陈明:禅宗的意义世界——从文化学角度对中国化佛教的解释2022-02-12
- 张学强:试论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2022-02-12
- 赵卫东:牟宗三的佛学判教及其内在理据2022-02-12
- 单纯:佛教哲学三论2022-02-11
- 单纯:禅宗的佛性论及其意义2022-02-11
- 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2022-01-30
- 何建明: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复兴2022-01-27
- 圣凯:“人间佛教”与重建中国大陆佛教——赵朴老对太虚大师的继承与发2022-01-27
- 李四龙:经典、地域与思想传统2022-01-27
- 井上靖:柏孜克里克千佛洞2022-01-26
- 太虚大师与罗素先生之谈话2022-01-23
- 楼宇烈:研究中国佛教一定要“去印度化”2022-01-15
- 龚鹏程:禅宗史新研2022-01-09
- 陈兵:佛教的临终关怀2022-01-03
- 星云大师:佛教与心理学2022-01-03
- 太虚大师:人生佛教开题2022-01-01
- 陈兵:“如实知见”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未来2022-01-01
- 韩焕忠:方立天先生对生活禅的哲学思考2021-12-29
- 王志远:佛教的智慧2021-12-27
- 净慧长老:佛经漫谈2021-12-18
- 沈卫荣:确立汉藏佛教为中国佛教的身份认同是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2021-12-18
- 太虚大师:从无我唯心的宇宙观到平等自由的人生观2021-12-09
- 周贵华:完整的佛教思想简论2021-12-04
- 曾昭式:因明文本与佛教逻辑学科建设2021-12-04
- 明海大和尚:禅宗的特色2021-12-03
- 魏道儒:禅宗的创立与起源考辨2021-12-03
- 王志远:人本佛教是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2021-12-01
- 王志远:关于天台哲理的一段联想2021-12-01
- 王志远:追忆赵朴老2021-12-01
-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2021-11-30
- 王志远:东方宗教文化与21世纪人类文明2021-11-29
- 潘宗光:我所认识的佛教2021-11-29
- 潘宗光:现代社会中净土法门的弘扬与实践2021-11-29
- 潘宗光:如何推动佛教教育2021-11-29
- 潘宗光: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的重大意义2021-11-29
- 潘宗光:出世心·入世事2021-11-29
- 潘宗光:空2021-11-29
- 潘宗光:十二因缘2021-11-29
- 王雷泉:惠空法师《生天见佛》序2021-11-24
- 殷辂:太虚大师对现今时代的判读2021-11-22
- 太虚大师:身命观与人生观2021-11-21
- 太虚大师:佛教与人生2021-11-20
- 太虚大师: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2021-11-17
- 方立天: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2021-11-15
-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2021-11-14
- 沈卫荣: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2021-11-09
- 太虚大师: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2021-11-08
- 守培法师:空有二宗根本之考究2021-11-06
- 王颂:华严之因果别义学说2021-11-04
- 杜正乾:《金刚经》研究述评2021-11-02
- 苏东天: 佛法在古代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2021-11-02
- 王雷泉:宗与教:禅在佛教中的地位2021-10-29
- 叶青春: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境遇与使命2021-10-28
- 吴小安:中西宗教改革之比较——从路德到加尔文与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2021-10-28
- 太虚大师:人生问题之解决2021-10-25
- 叶青春: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的现代性视角2021-10-25
- 王颂:佛学研究177种参考书目2021-10-25
- 宋志明:论佛教与国学的融通2021-10-10
- 方立天: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2021-10-10
- 李利安: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2021-10-10
- 周贵华:佛教信仰的意义2021-10-10
- 王雷泉: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2021-10-06
- 高振农:《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2021-10-05
- 洪修平:近代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概述2021-10-05
- 谢思炜: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2021-09-30
- 圣凯:建构“佛教中国化”学术话语体系2021-09-28
- 王雷泉: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2021-09-27
-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2021-09-26
- 太虚大师: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2021-09-14
- 杜继文:华严宗形成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2021-09-13
- 杜继文:佛教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理想和归宿2021-09-13
- 杜继文:佛教和中国古代哲学2021-09-13
- 王月清:佛门的智慧之母——《金刚经》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2021-09-11
- 王雷泉:禅的智慧与人生2021-09-11
- 姚卫群:《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2021-09-11
- 纪华传:人间佛教与全球伦理2021-09-09
- 吴疆:明清佛教史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2021-09-08
- 满耕法师:《金刚经》的历史影响与四无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2021-09-07
- 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2021-09-02
- 许春梅:百年因明研究之反思2021-09-02
- 洪修平:佛教般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2021-09-01
- 王灵均: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蕴2021-08-30
- 明海法师:回报母亲——从《盂兰盆经》看佛教对中国孝道文化的影响2021-08-27
- 魏道儒:论禅宗与默照禅2021-08-27
-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2021-08-25
- 陈兵:佛教的人生欲望观2021-08-22
- 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2021-08-21
- 太虚大师: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2021-08-20
- 吴言生:禅的修行与受用2021-08-16
- 刘晓:宋金之际中国北方云门宗的传承——以佛觉法琼、慧空普融法脉为中2021-08-13
- 王志远:“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2021-08-12
- 李利安: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2021-08-12
- 方立天:关于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的几个问题2021-08-12
- 明海法师:禅心“三无”2021-08-07
- 王雷泉: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2021-08-05
- 太虚大师:大乘渐教与进化论2021-08-05
- 汤一介: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2021-08-03
- 姚俭建:论中国佛教文化功能塑造与佛教信仰的社会化建构2021-08-02
- 赖永海:性具与性起 ——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2021-08-02
- 陈兵:《坛经》的修学次第2021-07-30
- 太虚大师:梦2021-07-29
- 王雷泉: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2021-07-27
- 随缘销旧业 任运着衣裳——王雷泉教授访谈录2021-07-22
- 楼宇烈:论佛教的和平精神 2021-07-21
-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从“心”开始的功德本体论2021-07-19
- 陈星桥:略论汉藏语系佛教之异同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2021-07-19
- 陈兵:禅——智慧的心髓2021-07-17
- 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2021-07-16
- 王雷泉:真理与自由:佛教的思想与方法2021-07-16
- 太虚大师:人生的自由问题2021-07-14
- 太虚大师:人性之分析与修证2021-07-13
-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2021-07-11
- 陈兵:近今密宗热之反思2021-07-07
- 太虚大师:论即身成佛2021-07-07
- 太虚大师:汉藏教理融会谈2021-07-07
- 楼宇烈: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点2021-07-05
- 楼宇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2021-07-05
- 姚卫群:佛教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遮诠法”2021-07-05
- 方立天:佛教文化之结构、特质及价值2021-07-05
- 太虚大师:为民的中国文化、为众生的佛教2021-06-28
-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2021-06-28
-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2021-06-28
- 陈兵:净土法门实似论2021-06-27
- 王雷泉:缅怀净慧长老——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2021-06-27
- 弘一法师:世人对佛法的十种误读2021-06-26
- 太虚大师:佛法是否哲学2021-06-25
- 赵建永:《了凡四训》融会儒释道的善学思想2021-06-23
- 赖永海:徜徉在佛学与儒学之中2021-06-23
- 王雷泉:“烦恼即菩提”辨析 ——以《六祖坛经》为中心2021-06-23
- 星云大师:浩浩乎!巍巍乎——怀念太虚大师2021-06-23
- 太虚大师: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2021-06-16
- 冯焕珍:华严十善行2021-06-12
- 冯焕珍:论琴学中的师弟之道2021-06-12
- 冯焕珍:论耶律楚材琴禅一味的琴学观2021-06-12
- 冯焕珍:大学应当提供什么样的人文教育2021-06-12
- 冯焕珍:儒家人文教化的理论与实践2021-06-12
- 冯焕珍:素食与众生平等2021-06-12
- 冯焕珍:大众生活的生命欢歌2021-06-12
- 济群法师: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2021-06-11
- 罗同兵:显密之理 相应一贯——太虚大师融通汉藏显密佛教的思想2021-06-11
- 高永顺:略论太虚大师的西方净土思想2021-06-09
- 张晓林:佛耶二教在谭嗣同《仁学》“天”概念重构中的作用2021-06-08
-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2021-06-07
- 杨维中:论《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2021-06-07
- 楼宇烈:佛教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典范2021-06-04
- 楼宇烈:别误解了佛教2021-06-04
- 楼宇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2021-06-03
- 楼宇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2021-06-03
- 传印长老:庐山慧远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2021-06-02
- 陈长松:太虚大师的世界佛教运动及其思想渊源2021-06-02
- 楼宇烈: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2021-05-31
- 李四龙:《西游记》之外的法师玄奘2021-05-31
- 明海法师:现代人学佛的三大警觉2021-05-26
- 陈兵:太虚大师的禅宗观2021-05-23
- 丁小平:太虚大师的总持智2021-05-23
- 叶小文:说不尽的赵朴初2021-05-22
- 王雷泉: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以《维摩经》中维摩与文殊的对话2021-05-15
- 邓莉雅:从判教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2021-05-10
- 龚隽: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2021-05-03
- 陈兵: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2021-04-28
- 王雷泉:从修止观到说止观——天台智者大师创建止观学说的过程2021-04-26
- 楼宇烈: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2021-04-21
- 郑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联系与区别2021-04-20
- 陈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2021-04-15
- 李四龙:禅宗为何会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本土化宗教?2021-04-09
- 李利安: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2021-04-07
- 冯焕珍:论理解力与信解力2021-04-07
- 冯焕珍:佛教教育管见2021-04-06
- 冯焕珍:佛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2021-04-06
- 冯焕珍:华严禅略说2021-04-06
- 单正齐:宋明儒学与佛教——基于心性论视域中的比较2021-04-02
- 章方松:马一浮“儒佛会通”的学术意蕴2021-04-02
-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2021-03-31
- 冯焕珍:佛教对人生痛苦的透视及其解决之道2021-03-28
- 宗性法师:学习太虚大师的思想和精神2021-03-26
-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2021-03-25
- 卞清波:早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庄子发现——玄佛合流的一种历史考察2021-03-16
- 李德成:谈藏传佛教中国化2021-03-15
- 圣辉法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2021-03-12
- 太虚大师:人群政制与佛教僧制2021-03-12
- 太虚大师:提供谈文化建设者几条佛学2021-03-09
- 太虚大师: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2021-03-09
- 明海法师:大众问经--开拓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2021-03-08
- 冯焕珍:佛教的因果观及其对净化世道人心的意义2021-03-06
- 冯焕珍: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2021-03-06
- 魏志江:朝贡之外:论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外交2021-03-04
- 宗性法师:当代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021-03-04
- 冯焕珍:明慧法师《明月长风》序2021-03-03
- 李向平: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2021-03-03
- 冯焕珍:禅宗的绘画观2021-03-02
- 冯焕珍、宋婕:避人隐逸、避世隐逸抑或即世隐逸?——《渔樵问答》曲意2021-03-01
- 冯焕珍:自然、自私、无我、大我——生命的四重境界2021-03-01
- 太虚大师:我之宗教观2021-02-27
- 杨笑天:关于“佛教文化”内涵问题的一点探讨2021-02-27
- 净慧长老:赵州禅师和赵州禅2021-02-23
- 陈兵:佛教人生观2021-02-23
- 冯焕珍:佛教的因果观2021-02-20
- 明海法师:独行道与众行道2021-02-19
- 明海法师:我心目中的佛教2021-02-14
- 黄心川:玄奘及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21-02-14
- 裴勇:新与融贯——佛教圆融传统与现代的“太虚法则”2021-02-13
- 宗性法师:人间佛教的道路与方法2021-02-12
- 刘鹿鸣:“慈宗”构建与近代弥勒信仰复兴中的理论抉择2021-02-12
- 潘桂明:宗密的禅教会通论2021-02-12
- 田青:我与星云大师的佛乐因缘2021-02-09
- 杨曾文: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2021-02-07
- 惠空法师:中国佛教之命脉——禅观教育2021-02-07
- 冯焕珍:佛陀精神的当代典范——佛源妙心禅师2021-02-05
- 冯焕珍:大乘佛法不可破2021-02-05
- 冯焕珍:《大乘起信论》“非佛教”吗——关于“《起信论》非佛教”说的2021-02-05
- 冯焕珍:《参禅有道——<坛经>与禅宗十二讲》初版后记2021-02-04
- 冯焕珍:禅宗的价值与影响2021-02-04
- 冯焕珍:禅净两宗的异同2021-02-04
- 冯焕珍:禅宗的定慧等持法门2021-02-04
- 冯焕珍:禅宗的无相戒行2021-02-04
- 冯焕珍:禅宗如何说菩提心2021-02-04
- 冯焕珍:禅宗的皈依2021-02-04
- 冯焕珍:禅师如何说禅2021-02-04
- 冯焕珍:参禅者的善知识2021-02-04
- 冯焕珍:禅可说吗2021-02-04
- 冯焕珍:禅宗的心印2021-02-04
- 冯焕珍:《六祖坛经》导读2021-02-04
- 冯焕珍:六祖惠能与禅宗2021-02-04
- 冯焕珍:《参禅有道——<坛经>与禅宗十二讲》修订版序2021-02-04
- 王雷泉:太虚大师论人间佛教之定位及中国佛学之重建2021-01-31
- 周贵华:太虚大师的“时代佛教”诉求2021-01-29
- 赵伟 邓子美:虚云大师与太虚大师佛学思想比较2021-01-29
- 冯焕珍:太虚大师佛教思想略论2021-01-25
- 张克宾:智旭以禅解《易》理路刍议2021-01-23
- 刘鹿鸣:从圆顿到圆渐:太虚对禅宗百年发展之抉择2021-01-22
- 成建华: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的机遇与挑战2021-01-22
- 明海法师:临济智慧与宗教异化2021-01-20
- 王雷泉:《心经》的智慧,以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过自由而有用的人生2021-01-20
- 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2021-01-14
- 梁漱溟:儒佛异同论2021-01-11
- 沈卫荣:陈寅恪与佛教和西域语文学研究2021-01-06
- 江求流:万物本原与人生价值:论张载儒佛之辨的核心问题2021-01-04
- 吴正岚:释道安的佛教史建构与陈慧佛学贡献的被遮蔽2020-11-19
- 刘梦溪:听朴老讲释佛理 讲者心悦 我亦欢喜2020-11-06
- 阳清: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考述2020-10-25
- 周胤:北魏灵太后“转轮王”与“佛”形象的建构2020-10-05
- 王雷泉:为僧伽争人格 为教法作辩护——《沙门不敬王者论》概述2020-10-04
- 孙尚勇:佛教影响下的人生困境书写——试论赵壹《穷鸟赋》的渊源2020-10-04
- 魏义霞:论康有为、谭嗣同对佛学的共同关注2020-09-19
- 余欣:中古中国佛教仪礼与艺术中的琉璃2020-09-17
- 陈兵:国内的佛教研究有三大缺陷2020-09-15
- 李永斌 李利安:关于大洋洲人间佛教信仰群体的田野调查研究2020-09-08
- 毕旭玲:“石佛浮海”神话与上海地域形象建构2020-08-20
- 张志伟:在之“无”与缘起性空——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的“共鸣”2020-08-12
- 李智君: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以景观高度演替和时间节2020-08-11
- 周阳山:国家结构与政府体制——孙中山、胡佛与福山观点的比较分析2020-08-05
- 秦中亮 陈勇:皇权与信仰:唐武宗抑佛崇道原因新探2020-07-12
- 曹顺庆 王熙靓:文学他国化与“变文格义”:隋唐佛学中的变异思想2020-07-06
- 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2020-06-25
- 哈佛大学校长白乐瑞新冠肺炎康复:“感觉一夜间变成120岁的老人”2020-06-14
- 哈佛大学校长白乐瑞和夫人确诊新冠肺炎后的公开信2020-06-14
- 冯金忠:重构中国禅宗史书写模式2020-06-10
- 段颖:缅甸军政之下的佛教、道德合法性与社会构成*2020-06-09
- 李利安:民间佛教的学理诠释与中国佛教史的再认识2020-05-27
- 王雷泉:赵州吃茶记2020-05-13
- 葛兆光:“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2020-05-02
- 王战军 娄枝: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贡献、经验及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2020-05-01
- 孙英刚:佛光下的朝廷: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2020-04-25
- 张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东亚佛教视角看知礼与源信的天台佛学问2020-04-21
- 王义康:佛教汉文文献所见唐朝疆域变迁2020-04-17
- 安海燕:作为“转轮王”和“文殊菩萨”的清帝2020-04-15
- 赖永海: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2020-04-13
- 孙英刚:布发掩泥的北齐皇帝:中古燃灯佛授记的政治意涵2020-04-13
- 胡晓光:略论佛教义学研究的立场、原则、方法问题2020-02-10
- 刘鹿鸣:论中国佛教义学的特质及其现代开展2020-02-09
- 龚隽:从《华严经》到《圆觉经》:唐代华严教学中的经典转移2020-01-28
- 鲁楠:正法与礼法2020-01-26
- 秦晋楠:张载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批评2020-01-14
- 张晓林:佛教义学的若干基本问题2020-01-14
- 周贵华:我的佛教观2020-01-07
- 李利安:从人性需求的角度看中国佛教的文化定位2020-01-06
- 严泉:重识佛朗哥:西班牙式的保守主义政治家2019-12-22
- 明贤:禅宗的决定之趣与见道2019-12-10
- 周贵华:中国现代佛教义学的兴起2019-12-10
- 丁小平:佛教道德的双重维度2019-12-04
- 徐小跃: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2019-09-30
- 张伯伟:佛经科判与初唐文学理论2019-09-27
-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之一2019-09-08
- 沈卫荣:今天我们依然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三):东方主义的内化2019-08-23
- 沈卫荣:今天我们依然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二):内部的东方主义2019-08-23
- 沈卫荣:今天我们依然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一):东方主义2019-08-22
- 陈斯怀:道、佛与中古诗歌的“尘”意2019-07-09
- 林安梧:以儒释道三家思想安顿精神2019-06-23
- 纪华传:佛教中国化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成功范例2019-06-10
-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完全打成一片,而无法分割了2019-05-22
- 唐小兵:书与人的光影交错——我的哈佛缘2019-05-21
- 龙西江:释迦及佛教之古华夏渊源考2019-05-15
- 张云江:中国佛教的大众信仰模式2019-05-04
- 王雷泉:中国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2019-03-11
- 王雷泉: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2019-03-11
-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19-03-11
- 王雷泉:神圣化与世俗化 ──以《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为例2019-03-11
- 王雷泉:慧远建设庐山教团的理论与实践2019-03-11
- 王雷泉: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2019-03-11
- 王雷泉:梵我一如:奥义书精神的历史2019-03-11
- 王雷泉:菩萨行当从五明中求2019-03-11
- 刘守英:讲中国故事的时代2019-02-14
- 贾应生:作为生命哲学的佛教文化2019-01-16
- 李若虹:胡适在哈佛任教的一年2018-12-07
- 张志鹏:“宗教商业化”的法律解读与法治思路2018-12-05
- 张志鹏:竞争、戒律与都市佛教的复兴之路2018-12-05
- 赵建永:汤用彤与中国佛教史研究2018-11-13
- 彭瑞花:慧远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2018-10-19
- 王海东:否定美学:佛教美学问题发微2018-10-07
- 唐小兵:哈佛的课堂2018-09-15
- 陈红兵: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历程及趋势2018-09-11
- 朱坤容:佛教艺术与民族自觉2018-09-11
- 释道法:大乘佛法复兴的机遇与挑战——为“第二届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论2018-08-18
- 大悲心:当今汉传佛教十大之怪现状2018-08-09
- 王雷泉: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2018-07-31
- 李天纲:中国宗教改革的两种版本2018-07-25
-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2018-07-24
- 楼宇烈: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2018-07-24
-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法华安乐行2018-07-10
- 武绍卫:关注敦煌佛教文献史料价值2018-07-02
- 济群法师:佛法要领及修行次第2018-06-14
- 达摩祖师:破相论2018-06-10
- 学诚法师:修学佛法的三个要点2018-06-10
- 冯焕珍:对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反省2018-06-06
- 蒋劲松:“以考证对考证,以历史对历史”?——印顺法师佛学研究方法思2018-05-30
- 蒋劲松: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传播成功的修辞技巧分析 2018-05-26
- 陈志刚:明代上川南地区的佛教与地方社会2018-04-26
- 学诚法师: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在澳大利亚南天大学授予荣2018-04-21
- 周展安:依他起自性,依自不依他与反公理2018-04-15
- 奘真:谁在将佛教商业化?——普陀山上市的忧思2018-04-11
- 竺建新:江南佛教文化的特征2018-04-03
- 学诚:植根时代沃土——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现代进程2018-03-26
- 安希孟:我国农村村名中的佛教因素2018-03-22
- 安希孟:中国村名中的神话、宗教、传说、丧葬因素2018-03-21
- 卢冶:佛教的饮食趣谈2018-03-17
- 缪方明:佛教与世间——中国佛教宗派对人间佛教的建构2018-03-07
- 王雷泉:见证中国佛教复兴的足迹——略叙我与《法音》的因缘2018-02-17
- 王雷泉:佛教的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2017-10-09
-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在西南联大的讲演2017-09-02
- 孙英刚:艾娜克佛教浮雕中的观念和政治2017-08-28
- 王雷泉:大众阅藏对于构建网络佛教之体的意义2017-08-21
- 许纪霖等: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下)2017-06-24
- 许纪霖等: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2017-06-02
- 扎克伯格:创建所有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2017-05-29
- 王汎森等:哈佛、伯克利和中研院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传统2017-04-24
- 葛兆光: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象2017-04-13
- 王路:德雷本教授2017-04-09
- 王路:感受奎因2017-04-09
- 天学史上的梁武帝2017-02-24
- 叶曼:以佛法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2017-02-17
- 高宣扬:《弗洛伊德传》第八章 生活的旋律2017-02-08
- 高宣扬:《弗洛伊德传》第五章 初期医学实践2017-02-08
- 高宣扬:《弗洛伊德传》第二章 少年时代2017-02-08
- 李伯重:“佛教长城”的兴起2017-02-07
- 叶少勇:“万法皆空”:佛教哲学中“空观”的沿革2016-12-13
- 叶少勇:“万法皆空”:佛教哲学中“空观”的起源2016-12-13
- 卜正民:《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2016-10-28
- 陈定学:现代科学会与佛学汇合吗? ——与朱清时院士商榷2016-10-18
- 葛兆光:前有剑桥、讲谈社,这套哈佛中国史有何特色?2016-09-27
- 传喜法师:佛家眼中的经济危机2016-09-03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2016-08-31
- 许纪霖:有一种海归叫“新派中的旧派”2016-08-05
- 王雷泉:太虚论人间佛教之定位及中国佛学之重建2016-07-31
- 李剑非:美国法学院的思辨札记2016-05-30
- 张桂兴:谈佛教文化对老舍一生创作的影响2016-04-13
- 方流芳:《哈佛法律评论》——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论文规范的个案考察2016-03-30
-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2016-03-26
- 梁思成: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2016-03-26
-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2016-03-26
- 孔令伟:从清宫藏传佛教文物谈清朝帝王的内心世界2016-03-21
- 沈卫荣:休谟的佛缘:发现抑或构建?2016-02-27
- 唐伯友 任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抗战档案分类研究2016-02-20
- 朱鸿召:国民党少将观察员徐佛观眼中的延安2016-02-16
- 朱鸿召:国民党少将观察员徐佛观眼中的延安2016-02-15
- 兰拉成: “以意逆志”:从儒道佛对《西游记》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2016-02-13
- 方立天:《西游记》与佛教文化2016-02-08
- 李安纲:《西游记》与佛教文化2016-02-08
- 聂顺新:河北正定广惠寺唐代玉石佛座铭文考释2016-02-04
- 杜保瑞:从当代儒佛辩诤谈中国哲学研究视野2016-01-26
- 杜保瑞:对星云大师谈观世音菩萨的反思2016-01-26
-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2016-01-14
- 周贵华:佛教入世的文化担当与出世的圣道坚守2016-01-13
- 周贵华:现代佛教义学开展的时代因缘已然成熟2016-01-13
- 周贵华:现代佛教义学的学科化开展2016-01-13
- 何德章:评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2015-12-28
- 杨新宇 蒋劲松:大众阅藏与中国佛教的未来2015-12-03
- 曹刚华:唐僧神清的佛教史学批评2015-12-01
- 琳达赫伍曼:佛教现代化的困境2015-11-27
- 林夏:宋怡明接替欧立德,担任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2015-11-22
- 学诚:水有源头方能行远2015-11-11
- 班布尔汗:内外蒙古两大活佛的兴衰2015-11-08
-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第三章 佛教与中国俗文学2015-11-05
-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第二章 佛教与中国正统文学2015-11-05
-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 第一章 汉译的佛典文学2015-11-05
-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前言2015-11-05
-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新版小记2015-11-05
- 蒋劲松: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场重要的路线斗争2015-10-28
- 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发布宣言 提九项倡议2015-10-26
- 包慧怡:为什么说但丁是个地道的佛罗伦萨人?2015-10-25
- 何琳:佛教时代何以到来2015-10-22
- 卢洪涛:佛教题材的世俗改写与历史文本的人性解读2015-10-21
- 唐伯友 任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抗战档案分类研究——基于斯坦福大2015-10-16
- 林江 石杰:汪曾祺小说中的的儒道佛2015-10-15
- 王鹏辉:塞上风华:清代前期乌鲁木齐庙宇的神圣与世俗2015-10-07
- 赵建永:“哈佛三杰”考辨2015-10-05
- 赖海榕:青木昌彦先生和施莱佛先生的印象剪影2015-10-04
- 王振复: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2015-09-16
- 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2015-09-16
- “佛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定位”研讨会预告2015-09-09
- 王鹏辉:近世哈密的佛寺道观考实(1727—1931)2015-08-31
- 丰子恺:佛无灵2015-08-09
- 巩本栋:《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2015-07-21
- 徐小跃:国学谈2015-07-13
- 李传玺:胡适与赵朴初论“佛”2015-06-25
- 孙昌武:早期中国佛法与文学里的“真实”观念2015-05-31
- 孙昌武:关于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2015-05-31
-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2015-05-26
- 梁漱溟 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得力于佛学》2015-05-17
- 梁漱溟:儒家跟佛家2015-05-17
- 赵鼎新:强势基督教文化下儒家文化及中国宗教的困境和出路 2015-05-09
- 刘晓林:王维“以佛入诗”辨2015-04-29
- 胡遂: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2015-04-29
- 王鹏辉:清代至民国前期吐鲁番的佛寺道观庙宇考实2015-04-28
- 卢云峰:佛教可以用教义把环保问题合理化2015-04-27
- 胡适:海外归来之感想2015-04-21
- 胡适:太平洋国际之认识与感想2015-04-21
- 郑筱筠:南传佛教与佤族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2015-04-10
- 方立天: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2015-04-10
- 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2015-04-09
- 高建立:论柳宗元对程朱理学形成之影响2015-04-06
- 王国安:论柳宗元的佛教天台宗信仰2015-04-06
- 曹仕邦:从宗教与文化背景论寺院经济与僧尼私有财产在华发展的原因2015-04-01
- 戴伟华:从贞元、元和墓志谈韩愈研究中的三个问题2015-04-01
- 王树海:东土佛教与王维诗风2015-03-30
- 梁银林:佛教“水观”与苏轼诗2015-03-27
- 张文木:基督教、佛教兴起与欧亚地区优势竞争力的转移2015-03-25
- 哈佛校长Faust:大学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15-03-19
- 陈寅恪: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2015-03-02
- 郎遥远:中国大陆佛寺被谁“绑架了”2015-03-02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15章 余论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14章 禅的影响(下)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13章 禅的影响(上)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12章 可无的赘疣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11章 理想与实际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10章 禅悦和禅风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9章 机锋公案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8章 师徒之间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7章 渐与顿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6章 禅悟的所求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第5章 禅宗史略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第4章 中土佛教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 第3章 佛法通义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第2章 观照人生2015-02-13
- 张中行:《禅外说禅》第1章 弁言2015-02-13
- 金克木:三谈比较文化2015-01-27
- 金克木:《梵佛探》自序2015-01-27
- 金克木:谈谈汉译佛教文献2015-01-27
- 金克木:怎样读汉译佛典——略介鸠摩罗什兼谈文体2015-01-27
- 金克木:佛学谈原2015-01-27
- 刘卫林:杜甫与禅学2015-01-08
- 沈卫荣:藏传佛教史中的腐败与改革叙事2014-11-27
- 周贵华:《言诠与意趣——佛教义学研究》序(节选)2014-11-16
- 蔡双全 杨迅:康有为、梁启超佛教思想比较研究2014-11-12
- 周贵华:《完整佛教思想导论》序2014-11-11
- 周贵华:佛教与科学2014-11-11
- 周贵华:倡扬完整佛教思想的紧迫性2014-11-11
- 周贵华:佛教的别宗进路与完整性诉求2014-11-09
- 周贵华:净土思想简论2014-11-09
- 周贵华:在信仰与学术之间——对释印顺佛教思想的再反思2014-11-09
- 周贵华:当代佛教教育略议2014-11-07
- 周贵华:佛教信仰简论2014-11-05
- 周贵华:“批判佛教”之批判意趣2014-11-05
- 周贵华: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质2014-11-05
- 周贵华:唯识思想的基本特征2014-10-31
- 刘再复:论贾宝玉(上、中、下)2014-10-24
- 周贵华:中国化佛教思想的源流、反省与批判2014-10-17
- 周贵华:中国佛教义学的过去与现在2014-10-16
- 周贵华: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2014-10-11
- 孙昌武:杜甫与佛教2014-10-11
- 林聚任:哈佛社会学2014-09-28
- 龙西江:《寻根——印度佛教源自中国原始萨满宗教思想考》对中华文明的2014-09-16
- 怀善法师: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读龙西江研究员《寻根——印度佛教源自2014-09-15
- 肖耿:从佛山重新认识中国2014-08-14
- 李祥熙:人间佛教实践对推进大陆儒学世俗面向的启示2014-08-06
- 郭齐勇:续佛慧命的菩萨——净慧长老周年祭2014-04-11
- 唐吉思:藏传佛教对蒙古族民间宗教的影响2014-04-10
- 莫于川:与佛有缘——再忆许崇德老师的几件往事2014-03-11
- 纪硕鸣:佛光文化营造中华软实力2014-01-17
- 沈卫荣:西藏、藏传佛教的真实与传说2014-01-17
- 陈良:佛教伦理与廉洁自律2014-01-08
- 林达:快一点,慢一点2014-01-01
- 宋瞳:清初理藩院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2013-08-25
- 张洪彬:从积极自由到消极自由——张佛泉自由观念之转变2013-05-16
- 刘瑜:牛校牛在哪2013-04-24
- 傅国涌:为民权保障而死的杨杏佛2013-04-11
- 何琳:佛教的社会批判2013-04-01
- 程志华: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2013-02-23
- 刘国民:“人民民主专政”心理分析与佛学矫正2013-01-01
- 丁文: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2012-12-17
- 海伦·文德勒:哈佛的作家和艺术家2012-12-02
- 南怀瑾:亦儒非儒,是佛非佛2012-10-18
- 张洪彬:从国家有机体论到国家工具论——张佛泉国家观念之转变2012-09-13
- 聂辉华:哈佛经济系的研讨会2012-09-02
- 张晓晶:哈佛散记2012-08-27
- 陆一:成佛还是做政客 达赖喇嘛莫贪尘欲生妄心2012-07-25
- 汪伊举:门外望门内——关于不二法门的哲学笔记2012-07-17
- 陈良:佛教伦理与生态文明2012-06-15
- 冰点特稿:大学的良心2012-06-13
- 谢盛友:当儒道佛遇到基督2012-05-17
- 王忠:哈佛鹿鼎记2012-03-28
- 余秋雨:用佛教精神拯救中国2012-01-20
- 聂辉华:哈佛导师的武林大会2011-12-09
- 桥本隆则:在日本谈佛山事件2011-10-21
- 韩咏红:从群体冷漠到群体送暖折射出什么?2011-10-21
- 何新:佛教的济世情怀2011-09-15
- 巫白慧: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幻论 2011-08-23
- 侯坤宏:佛教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与地位2011-08-07
- 陈仪深: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2011-06-03
- 孙晶:绝学的复兴之路2011-05-25
- 孙晶:商羯罗是假面的佛教徒吗 2011-05-25
- 葛兆光:记忆、神话以及历史的消失2011-03-11
- 葛兆光:佛藏的结集、流传和汉译——上海书店版佛藏序2011-02-06
- 聂辉华:哈特: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哈佛教授 2010-12-27
- 王公伟:试论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2010-12-01
- [法]戴密微:从敦煌写本看汉族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2010-11-30
- 陈寅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2010-11-15
- 孙晶:日本“批判佛教”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意义 2010-09-08
- 许嘉璐:动静皆修,释儒圆融2010-09-08
- 孙晶:乔荼波陀与佛教 2010-09-06
- 南怀瑾:持咒声音的奥妙 2010-08-11
- 李向平:“寺庙”与“教会”——佛耶制度比较论2010-08-04
- 孔繁:刘勰与佛学2010-07-02
- 何劲松: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2010-06-29
- 何劲松:论中国佛教的新罗化过程 2010-06-29
- 林晓辉:佛教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2010-05-12
- 李向平:当代中国宗教格局的关系建构——以佛教基督教的交往关系为例2010-03-25
- 周一良: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的“三杰”2010-03-17
- 肖雪慧:一个自由城市沦落的教训2010-02-27
- 叶小文: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西藏跨越式发展相适应2010-01-27
- 许德存:西藏佛教五十年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2009-11-04
- 贾西津:哈佛:100%供需0%设奖2009-11-03
- 汤一介:人间佛教之意义2009-09-21
- 楼宇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2009-09-21
- 张伟然:历史学家缺席的中国佛学研究2009-09-12
- 王雷泉: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2009-07-26
- 中根千枝:中国与印度:从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边陲2009-03-27
- 郭宇宽:一个活佛的回忆和念想2009-03-17
- 段德智:哈佛大学与宗教研究2009-02-22
- 季羡林:谈佛论道2008-12-29
- 郭齐勇: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2008-12-18
- 尕藏加: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2008-12-14
- 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2008-12-14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十一)2008-12-11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十)2008-12-11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九)2008-12-11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八)2008-12-11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七)2008-12-11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六)2008-12-10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五)2008-12-10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四)2008-12-10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三)2008-12-10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二)2008-12-10
- 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一)2008-12-10
- 尕藏加:吐蕃本土名僧毗茹札那考述2008-12-10
- 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演进2008-12-10
- 尕藏加:吐蕃佛教与西域2008-12-10
- 李英华: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2008-12-08
- 汤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观念2008-12-08
- 尕藏加:藏传佛教称谓漫谈2008-12-03
- 葛兆光: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2008-11-28
- 陆扬:解读《鸠摩罗什传》:兼谈中国中古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2008-10-25
- 龚忠武:试论费正清及其哈佛学派的得失成败2008-10-15
- 约翰·萨默斯:特权者必须人人有奖2008-09-14
- 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2008-08-22
- 程志华:哈佛学派儒学观的奠立、嬗变与成熟2008-03-18
- 南怀瑾: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2008-03-07
- 周剑铭:中国哲学——情识论2008-02-22
- 龚鹏程:人间佛教与生活儒学2007-12-10
- 倪梁康: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2007-11-11
- 德鲁·福斯特:让我们展开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2007-10-30
- 彭富春:禅宗的心灵之道2007-05-22
- 陈仪深: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尝试与挫折(1912-1949)2007-05-19
- 李向平:社会化,还是世俗化?——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基本问题2007-05-13
- 楼宇烈:“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2007-04-28
-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2007-04-28
- 楼宇烈:“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2007-04-28
- 楼宇烈: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2007-04-25
- 楼宇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2007-04-15
-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2007-04-11
- 汤一介: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2007-03-30
- 阮炜:中国文明对佛教的吸纳2007-03-22
- 吴稼祥:让尼姑出嫁如何——论中国需要一场佛教改革运动2007-03-04
- 马萨诺斯鲍姆:过分吹捧的哈佛大学?2007-01-06
- 楼宇烈: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2006-12-12
- 唐纳德卡根:哈佛大学的危机2006-11-06
- 武坚:对佛教在中国异化的思考2006-09-02
- 李向平: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2006-08-18
- 陈强:中印佛学源流略讲2006-08-13
- 丁学良:哈佛校长的两个“S”2006-05-03
- 李欧梵:哈佛两教授2005-09-20
- 黄玉顺:关于佛道儒的“宗教超越性”问题2005-08-04
- 陈继东:近代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断想2002-09-16
- 藏传佛教之转世制度及影响2000-06-22
- 关于汉译佛典的研究--语言、方法及文献学问题2000-06-22
- 佛教与中国文学2000-12-25
- 蒋劲松:佛教与生命伦理学2001-06-01
- 佛教与绘画2001-04-05
- 哈佛学子看北大200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