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孙立平
所有专栏
孙立平,1955年生,辽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概念和理论。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出版了《断裂》、《失衡》、《转型与断裂》、《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等著作。
914
推荐
关键的问题是明确国家的方向感
孙立平等:“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走向社会重建之路
利益表达制度化之路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
矛盾、冲突是社会常规化的组成部分
在改革与法西斯主义之间
孙立平 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1]
郭于华 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化解贫富冲突要在调整社会结构
机制与逻辑:关于中国社会稳定的研究
利益分化利益博弈的机制建立更根本
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得变迁
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
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
平民主义与中国改革
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
权利失衡、两级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
孙立平 晋军 何江穗:以社会化的方式重组社会资源——对“希望工程”资源动员过程的研究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断裂的社会」之演变前景
民生不是用来折腾的
趋势与变化:客观理性地研判中美经济实力的比较及其演变的可能性
修昔底德陷阱:在目前中美关系中的适用性及其问题
房产税有可能毁掉中国经济的未来
预期是个大问题
中国会不会迎来艰难十年?
政策多变期与政策风险
谈谈非制度化生存现象
说说林同学的错读及道歉
班农主义是理解美国战略思想变动脉络的一把钥匙
资本抽离与社会断裂
民营企业家的心结在什么地方?
通往荒谬的梯子是如何搭造起来的?
新经济体现的是一整套全新的逻辑
从新经济资本逻辑的角度解释传统经济的资金困境
当今时代的三大新特征:高成本、收缩型、不确定性
从垃圾人说起:好人坏人是从哪来的?
两个转型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
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四个可能趋势
利益诉求的困境
中国的脆弱性——真还是假?
官煤政治:几篇06年的小文章
三中全会之后改革的基本思路
理解新一轮改革的四条基本线索
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挑战还没有真正到来
极权主义杂谈之六:极权主义为什么不能容忍反对?
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基于法治
撬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进程遭遇转型逻辑
市场机制的缺失让农民富不起来
“转型陷阱”的提出与意义
极权主义杂谈(之五):恐惧的生产与再生产
极权主义杂谈(之四):极权主义的逻辑在过程中延伸
极权主义杂谈(之一):极权主义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统治形态
重庆模式存在的空间是什么——散论重庆模式(二)
重庆模式是一种什么模式?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
确立社会转型新思维
既得利益群体用维稳绑架社会
我们该如何反思文革?
在中国,依法治国究竟是个什么问题?
重建公信力关键在机制
渐进式改革的危险性更大
复杂性社会的积极管理
有关重庆模式的两点看法
也谈改革共识
孙立平 秦晖:过渡性制度不能固化
放下体制性的虚荣
转型陷阱,中国面临的制约
正视财富转移对分配格局的扭曲
共识破裂暂停改革是理性选择
警惕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
贫富差距再思考
政府从社会中抽取的资源过多
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
贫富格局里的“秘密”
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
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这代人
形成了结构上的强势和弱势两大群体的格局
经济增长:一种现实中的悖论
结构先于制度定型与改革逻辑的变化
中国要跳出社会维稳怪圈
政治参与权不能不平等
置业时代的“需求锁闭”
民工荒——一个时代的终结?
绝望比贫穷更可怕
群体性事件断想
中国经济从没有危机到有危机是一个进步
中国寡头统治之社会结构已定型
走向社会重建之路
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
再谈官员财产申报问题
邓玉娇与邓贵大
财产申报如何才有可能?
官员财产申报久拖,配套措施是借口
改革的新动力在于利益均衡机制的确立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危机的波浪式推进:危机波与冲击波
危机与缺陷
危机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问题
对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链条
危机中的“中国经济问题”
社会结构定型与精英寡头统治的初步凸现
理论的思考
如何重建公信力
公车改革的启示
消除“不稳定幻像”
中国的稳定问题新思维
穷人的尊严与不羞辱
“感恩门”背后的荒谬逻辑
如何界定谣言的边界?
基层政治是如何溃败的
营造保护讲真话的制度环境
信息是如何被屏蔽的
我们如何容忍了罪恶?
黑窑奴工与底层的生存生态
生存生态恶化与底层沦陷
中产阶层成为仇富替罪羊
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
保护下层生存的社会生态
中产阶层与社会和谐
防止中产阶层成为仇富的替罪羊
体制性的虚荣
基础秩序瓦解与不可治理状态
信息透明与质询制度
说“运作”:去除暗箱操作存在的基础
监督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式”势利
过度保密与权力运作神秘化
解析中国社会的暗箱操作
高校自主招生:选择的困境
选择的困境
法律剪刀差
调节贫富差距的基础是规范财富分配
政府势利将损害政府的超越性和公正性
法律、力量与正义
中国社会的腐败扩散令人心惊
家庭结构与房价飞涨
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改革争论:超越简单的线性思维
权利平等与社会底线
腐败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公仆”的谬赏主义逻辑
失衡的社会必然导致畸形的房市
何时接轨 何时国情?
黑车与反制度式抗争
有关《无极》的林林总总
如何解读社情民意
“冰棍现象”与非常态国企
反腐原来很简单
社会生活的底线何以频频被突破?
论新改革观
“扭曲的改革”与利益最大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方式?
利益博弈新手段
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
足球革命的政治结局
舆论的作用与边界
中国·社会:利益时代的思维
中国已出现强弱分野的阶级对立
郎咸平的三个命题
降低社会冲突的烈度
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看北大教改:远近高低各不同
社会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分,并无中西之分
真正的大国重器是小民琐事
超越还是制衡:在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
极权主义诱惑每一个人
黑龙江:收缩型社会的前锋
我喜欢什么样的知识:全面正确还是片面独到?
关于人性几个问题的再澄清
扼腕长叹,那被扭曲的人性与人伦
何谓供给侧改革?
未来的30年,充满着不确定性
权贵集团使社会固化了
社会不公导致各阶层的普遍弱势感
中国的维稳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逐级复制的作恶授权
中国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
不同群体应有平等博弈权
贫困是什么?——你知道贫穷吗?
信任的缺失与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结构
极权主义杂谈(之三):极权主义诱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极权主义杂谈(之二):极权主义的能量来源于对社会情绪的乌托邦式系统整理
沈原 郭于华 一代宗师 高山仰止
有感于美国皇帝与海螺共和国
阳光如何穿透暗箱
中产阶层的公共精神
制度的宽容与容纳
走出体制性拘谨
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特征与原因
为什么尚未共同富裕
探寻实践中的逻辑与机制
优化社会结构 走出断裂社会
马路上的利益与政治
建构和谐社会的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
“真话运动”
利益博弈的一年
“大混居、小聚居”与阶层融合
扭转“繁荣而不富裕”的局面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侵蚀阶段与转型阶段
重思调整与发展
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的几个新特征
建构和谐 走出失衡
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
贫困是什么?
中国·社会:如何构架好的市场经济?
内需不足的社会学分析
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
在世界的变局中思考中国发展的问题
四句话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与前景
当前中国的经济困境与社会转型
建立防止既得利益集团扭曲改革的机制
公平正义是最核心的问题
重启改革难在如何走出转型陷阱
再谈中国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
黑砖窑,穷人祸害穷人
中国亟需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
中国需要一场罗斯福式的社会改革
中国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重建
经济危机及社会溃败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社会矛盾?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的新趋势
经济复苏背后的隐忧
极权主义阅读书目
倾听“被革命卷入者”的心灵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幸福?
郭于华、机会结构与社会公正
“中国模式”:幻影折射的真实
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孙立平 殷练:中国改革到了哪一步?
要形成关于稳定问题的新思维
反思稳定压倒一切
以重建社会跨过经济大坎儿
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
1990年代以来改革比休克疗法更激进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