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邓晓芒
所有专栏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1979年以初中学历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学位,师从陈修斋先生、杨祖陶先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年底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著有: 《思辨的张力》、《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黄与蓝的交响》(合著,)、《冥河的摆渡者》、《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等。译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杨祖陶校)等。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哲学、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
2468
推荐
从本体论向修辞学的突破——论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
作为逻各斯之基础和宇宙之目的的努斯
知识即美德——努斯的超越性
存在哲学(爱利亚学派)
赫拉克利特
西方哲学中几个基本问题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再读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的检讨——以中国哲学为参照
“伦理学之后”的实践哲学:对老子形而上学的模型论解读
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康德论道德教育
关于“人”的思考
自我意识的自欺本质
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
黑格尔辩证法为形式逻辑的奠基
再谈读前有感和读后无感:对王路先生回应的回应
读后无感还是读前有感:关于王路《研究还是读后感》的几点回应
中国道德的底线
论康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救赎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什么是自由?
作为“大科学”的人文科学
必须把传统文化批判推进到新的层次
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武侠小说与常识
中国当代的第三次启蒙
评刘小枫的“学理”
形而上学的“围城”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
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真理:在哲学与神学之间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
邓晓芒 章辉:当代语境中的实践美学
康德论道德与法的关系
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新批判主义宣言
郭齐勇 周晓明等:“新批判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康德宗教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兼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
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
论柏拉图精神哲学的构成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初探
柏拉图的理念论
邓晓芒 项贤明: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究竟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世界一流衙门”
忠孝立国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病根
思想中的学术与学术性的思想
高校哲学教育的误区和前景
浑沌的学界
民主是要训练的
关于苏格拉底赞赏“子告父罪”的背景知识
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
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让学术成为思想的风骨
引荐黑格尔
西方文化凭什么成为当今的强势文化
哲学与生命
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人生、人格和人性
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
西方哲学的总体特点
哲学起源于“惊异”
史铁生——可能世界的笔记
我的优雅生活
关于人类尊严的思考
我们这一代学人的分歧
孤独的鲁迅
怎样才能产生“新”的思想
《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自序
如何学会讲道理?
我与杨小凯
我与小凯
忆奇女子萌萌
我怎么学起哲学来
关云长的品格与阿喀琉斯的性格
忏悔、真诚与自欺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现代艺术中的美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
史铁生的哲学——铁生67岁生日
对知青50周年的历史与哲学反思
当代中国的第三次启蒙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个模式
《人论三题》序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作家的根在哪里?——从《如焉》的讨论谈起
《在天上看见深渊》跋
读摩罗的“自审”
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
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
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一个惊人的误解
从诗向语言的突围——读《诗人何为》
给方舟子先生的公开信
就汪晖教授涉嫌抄袭事件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做一个有反省精神的中国人
我是批判儒家的儒家
刘苏里 哲学家今天的角色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786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