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擘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3 次 更新时间:2024-09-02 11:21

进入专题: 邓小平   中国式现代化  

王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他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设想,指导我们党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洞察战略机遇

一个政党要领导国家和人民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历史前进方向,善于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确保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仅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面对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发展具备过去所没有的“比较好的国际条件”,党和人民要立“雄心壮志”,形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同志访日期间乘新干线“光—81号”超特快列车前往日本的文化古城京都进行访问,当日本记者问起乘坐新干线的感受时,他一语双关地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正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强烈呼声。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发展的“时机”或“机会”,他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反复强调“要抓住时机,推进改革”,“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千万不要贻误时机”。199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时说:“现在中国遇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要丧失这个机遇。许多人不懂得这是中华民族的机遇,是炎黄子孙几百年难得遇到的机遇。”尽管当时中国因西方“七国集团”的制裁而处于困境,但邓小平同志认为,只要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只要中国稳住了,就可以化危为机,进而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他在同一些地方领导同志谈话时提醒道,“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是难得的机会,不要丧失了”,“现在是机会啊,这个机会很难得呀!中国人这种机会有过多次,但是错过了一些,很可惜!你们要很好抓住”。这种溢于言表的紧迫之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二、阐明战略任务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党的领导人接续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再次重申了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既是改革开放前“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的继承者,又根据新的实际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予以丰富和完善,他坚定地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1978年至1979年,邓小平同志考察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亲眼目睹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受到强烈震撼,对现代化有了全新认识,更加“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他认为“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开了大口”,所以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就是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是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人均800至1000美元,“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有把握的”。1980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罗马尼亚客人时说:“现在我们的头脑比较清醒了,甚至于对什么是四个现代化也已经形成了新的概念。”把“小康之家”、“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具有确定性和可行性,对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同志十分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反对急躁冒进,认为“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定下了一个雄心壮志,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就要去实现,不能讲空话”。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他要求浦东和深圳两地要承担起“做标兵”的重任,到20世纪末“用上百上千的事实来回答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在南方谈话中,他又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彻底摆脱贫困、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三、提出战略要求

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要“在风浪中前进”,“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正是基于对改革开放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前进方向、发展动力等原则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阐述,明确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重要保障,“这个道理可以敞开来说”,“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邓小平同志还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长期共存、长期较量的历史背景下搞现代化建设,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经常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称为“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既等不起,也急不得,决不能掉以轻心。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抢时间”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抓好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他在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同时,特意加上了“看准了的”这一前置条件,要求“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尤其是要避免犯大错误。他提出要依靠集体智慧,想方设法使现代化建设搞得“比较顺,比较能够经得起风险,比较能够克服困难”。

四、明确战略阶段

改革开放前,党对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进行过艰辛探索,总结过去的教训,邓小平同志强调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规划“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战略。由邓小平同志领导制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作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判断,指出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此后,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在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擘画中,“三步走”战略是最为系统科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他先后提出过10年、20年乃至100年等不同时间段的战略构想,这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宏伟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对“三步走”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说就是:20世纪走两步,实现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后,“三步走”战略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成为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提醒全党,“三步走”战略虽然“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我们的路还很长”,“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很谨慎,并且要艰苦奋斗”。他对每一步的发展目标考虑得比较客观、实在,要求必须制定好20世纪最后20年的发展规划,他说“20年是从1981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关键是本世纪内的最后十年,要为下个世纪前50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和环境”,“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邓小平同志还说过这样三段话:一是“到下个世纪50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二是“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三是“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20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50年,共70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好高骛远,保持改革理性和历史耐心,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目标,是这位走在时间前面的伟人留给后人的政治智慧,也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

五、塑造战略环境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邓小平同志把现代化建设称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这就需要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时代大势、历史大势,塑造积极稳健的战略环境。

就现代化建设的内部战略环境而言,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发展的“秩序”问题,“如果没有秩序,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把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那上面,改革就搞不成了”。他对过去的“乱”有着切肤之痛,振聋发聩地告诫人们:“中国不允许乱”,“谁要违背安定团结,群众是不答应的”,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针对外界的种种议论,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就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战略环境而言,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对外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特别是要“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他跟外宾说:“我们希望安定20年,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增加人民的收入”,我们“更希望70年内不打仗,可以从从容容地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实现我们确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只有10年多时间,实现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只有20多年时间。时不我待,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不断把邓小平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副教授)

    进入专题: 邓小平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7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16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