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怎样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知识生产的理论思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491 次 更新时间:2024-05-24 10:46

进入专题: 中国经验   中国理论   知识生产  

孙正聿  

 

摘要:作为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是以理论思维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在探索和回答新的理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富有学理性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并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质内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作为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是以理论思维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在探索和回答新的理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富有学理性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并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质内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用理论思维照亮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

知识是人类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具有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各种概念体系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支撑点。“知识生产”是在已有知识和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并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阶梯和支撑点。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知识的知识生产,其“生产过程”主要实现于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不仅传承已有知识,而且反思已有知识,发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提出新的问题;二是不仅提出新的问题,而且洞察问题的根源,揭示问题的实质,形成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并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赋予已有知识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进而构建以“术语的革命” 为“活的灵魂”的新的知识体系。

知识生产直接面对的是“已有知识”,更准确地说,是已有知识所显露出来的两大类困难:一是已有知识与新的实践经验之间的矛盾所构成的“外部困难”;二是由外部困难所引发的已有知识的内在矛盾所构成的“内部困难”。前者以新的实践经验向已有知识提出挑战,引发对已有知识的反思和质疑;后者则是以对已有知识的反思和质疑为前提,以总结和升华新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揭示已有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修正和变革已有的知识体系,生产和创建新的知识体系。因此,知识生产的“生产”,就是发现、提出和解决这两大类困难的生产过程。这意味着:(1)知识生产的首要问题,是发现和揭示实践经验与已有知识的“外部困难”问题;(2)知识生产的实质内容,是提出和解决已有知识的“内部困难”问题;(3)知识生产的积极成果,则是赋予已有知识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表明,知识生产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发现、提出、探索、解决这两大类困难的问题。

对于这个具有根本性的“如何”问题,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作为知识生产的理论思维,主要体现为五种能力:(1)捕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2)总结、凝炼和升华问题的理论概括力;(3)激活、重组和创新问题的理论想象力;(4)分析、阐释和论证问题的理论思辨力;(5)拓展、深化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力。自觉地提升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和思想力,才能坚持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不断地在学术研究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以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实现知识生产的“质的飞跃”。

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首要任务是提出问题,解决“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问题。捕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理论思维的洞察力,直接决定学术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意义与价值。从总体上说,学术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现实问题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二是学术史遗留的理论问题;三是学界正在讨论的理论问题;四是学者独立提出的理论问题。在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中,这四类问题总是相互纠缠、相辅相成的。理论思维的洞察力,不仅在于从现实问题中发现和提出新的实践经验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在于从实践经验与已有知识的矛盾中发现和提出自身内在的矛盾问题,特别是独具慧眼地从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命题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中发现和提出引发理论自身变革的问题。

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最为重要的是在问题导向的探索过程中,总结、凝炼和升华出具有学理性的学术命题。学术命题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作为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的学术命题,此类命题是总体性的学术思想的理论结晶;二是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的学术命题,此类命题是具体性的学术观点的理论升华;三是作为逻辑环节和理论论证的学术命题,此类命题是概念发展的学术体系的理论支撑;四是作为标志概念和术语革命的学术命题,此类命题是创新性、开放性的学术研究的新的阶梯和新的支撑点。总结、凝炼和升华这四大类学术命题,集中地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的概括力。

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是不断地形成新的学术成果的学术创新和学术创造的过程。学术创新和学术创造,不仅必须奠基于坚实的文献积累、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而且必须充分发挥理论思维的想象力。理论思维的想象力,集中地体现为学术研究中的“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在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中,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为:让知识“退入背景”,让知识“进入问题”,让知识“创造重组”,让知识“浴火重生”,从而赋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理论思维的想象力,就在于不仅合乎逻辑地思想,而且批判地反思已有的思想,不断地实现思想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和升华,从而为人类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不断提供新的阶梯和支撑点。

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其标志性成果集中地体现为构建有学理性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学术命题及其相互规定所构成的逻辑化的命题系统。真正的逻辑化的命题系统,不是命题的简单罗列所形成的“浑沌的整体性”,而是实现形成马克思的《资本论》所示范的“完整的艺术品”,这就必须不断提升理论思维的思辨力。理论思维的思辨力,集中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理论思维揭示概念、范畴、命题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思辨力;二是以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构建概念相互规定的概念框架和思想平台的思辨力;三是以理论思维对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命题进行逻辑分析、语言分析、心理分析、社会分析的思辨力;四是以理论思维构建由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概念深化发展的命题系统的思辨力。

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所生产的最富有思想力、生命力的学术体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经典。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之所以成为影响深远、经久不衰、彪炳史册的学术经典,首先就在于其“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不仅构建了“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而且塑造和引领了新的时代精神。学术经典的思想力,集中地体现在它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术语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理论思维的方法的革命,而且彰显了理论思维的方法的革命。

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离不开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和思想力,贯穿于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理论界、学术界,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和实现自身思想解放的相互激荡中,不仅变革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僵化枯燥的话语方式,而且深刻地变革了以直观反映论、线性因果论、本质还原论为主要标志的理论思维,为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奠定了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理论思维的新的起点。以理论思维的新的起点进行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就能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用理论思维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用理论引领实践,让现实“趋向思想”。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与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二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又是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一方面,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奠基于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又依赖于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中,“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中国道理”,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其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演进发展中形成的灿烂文明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和七十多年执政治国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就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主”“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坚持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坚持观念变革与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用体系化、学理化的“中国道理”观察和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总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并从“中国经验”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用理论思维“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其首要任务是洞察已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外部困难,进而揭示已有理论的知识体系的内部困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向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包括发展理论)提出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1)现代化是抽象的普遍性还是具体的普遍性?现代化是否只有西方的一种模式?(2)如何看待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活动?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近代世界格局中,中国如何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3)如何看待现代化的技术性表征与价值性选择?能否离开价值性选择而孤立地看待现代化的技术性表征?(4)如何看待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怎样从不同的文明形态看待现代化的不同模式?(5)中国的现代化是否只能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6)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7)中国如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8)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如何看待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人类文明的形态变革?(10)怎样以有学理性的新理论赋予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形态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11)怎样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理论”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理论思维发现和提出这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才能在提升的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用理论思维揭示和解决已有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外部困难,并进而揭示和解决由外部困难所显露的已有知识体系的内部困难,其主要工作包含三个方面:(1)系统梳理和反思已有知识体系的基本理念、解释原则、概念框架及其概念、命题系统;(2)着力揭示已有知识体系的概念系统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阐述其理论的相对性、局限性、否定性;(3)着力揭示造成已有知识的历史局限性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理论思维的高度解决已有知识体系的内部困难,实现研究范式的时代性转换。

用理论思维反思已有知识体系,直接地是反思每门学科的多样化概念、命题系统,梳理出其基本的和主要的概念、命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首先需要梳理出各门学科及其多样性的知识体系对诸如“历史”“世界历史”“文明”“文明形态”“现代化”“现代性”“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发展理念”“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全人类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概念的界定、理解和阐释。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梳理和反思各门学科的概念、命题系统,诸如政治学对“政治”、法学对“法”、社会学对“社会”、经济学对“经济”的系统反思,并在学科交叉的思想平台上深化对各门学科的概念、命题系统的反思。

对各门学科的概念、命题系统的反思,其实质内容是揭示已有知识体系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概念、命题系统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这一知识生产过程,就是“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的过程。(1)赋予新的知识体系以新的“思想内涵”,以新的解释原则构建新的概念框架,进而在新的概念框架所构成的新的思想操作平台上,赋予概念、命题以新的思想规定性;(2)赋予新的知识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基本理念概念化”的工作方式,把时代精神融入新知识体系的概念规定之中;(3)赋予新的知识体系以新的“文明内涵”,就是从文明的观点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视野和胸怀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充分显示“中国理论”的“问题的人类性”和“思想的普遍性”,并使之成为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有学理性”的“中国理论”,其根本标识和实质内容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其首要前提是决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有学理性”的“中国理论”,其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也决不能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就要求我们,用“两个结合”变革我们的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的新起点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切实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作者: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摘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进入专题: 中国经验   中国理论   知识生产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72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