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学者是人格化的学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839 次 更新时间:2023-06-04 18:27

进入专题: 学者  

孙正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深化地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这突出地表现在:一是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面向中国与世界的现实,以阐幽发微的态度面向古今中外的“文本”,以批判反思的自觉面向学术探索的“自我”,实事求是地研究全部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二是从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切实地改变“原理加实例”的论证方式和“散漫的整体性”的叙述方式,注重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以“有理”“讲理”的方式撰写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三是从僵死枯燥的话语方式中解放出来,切实地改变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空洞的说教”的学风和文风,追求学术著述的深刻、厚重和优雅,赋予各学科的概念、范畴、命题以新的时代内涵;四是从学术研究的“无我”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强化中国学术和中国学者的主体性,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捕捉、提炼和探索时代性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学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创造了令人鼓舞的学术氛围。

学者的学术研究是艰难的探索活动,首先要有志存高远的“大气”、真诚求索的“正气”、敢于创新的“勇气”。“大气”,就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有高尚的品格和品位、高远的志向和追求、高明的眼光和思想。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去直面现实,这是学者最为根本的“大气”。“正气”,就是有端正的学风和文风,不投机取巧,不哗众取宠,不趋炎媚俗,老老实实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学者之间,应当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在学术上相互批评,既不以评论之名而“捧杀”他人,又不以商榷之名“棒杀”他人,更不以沉默态度“抹杀”他人,而以浩然之气相互砥砺,共同推进学术的繁荣。“勇气”,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反对人们对流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以辩证的、反思的、批判的精神去实现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理念创新。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大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又产生了一大批名家大师,为当代中国学者树立了学术研究的典范。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中国的许多学者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三不足”:一是学术不足,缺乏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专业的学术培养和训练,缺乏对学术的应有的敬畏和追求,尚未形成志于斯和乐于斯的学术自觉;二是学养不足,缺乏广博的、深厚的知识背景,缺乏开阔的、深刻的学术视野,尚未形成捕捉、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贯通古今中外的概念框架和人文修养;三是学理不足,缺乏“钻进去”而又“跳出来”的抽象力、概括力和洞察力,缺乏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自觉,难以在学术研究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弥补学术研究中的“三不足”,首先需要强化“四个真字”:一是“真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有一种“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追求,真正把道理想透彻,把思想讲明白;二是“真实”,要有一种“滴水穿石的积累”,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致力于钻研,不屑于钻营,“十年磨一剑”,攀登思想、理论、学术的高峰;三是“真切”,要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洞见”,“平常心”而“异常思”,看出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悟出自家的思想,形成具有启发性和震撼力的创新之见;四是“真理”,要有一种“剥茧抽丝的论证”,注重“基本理念概念化”,诉诸“逻辑环节必然性”,撞击人的理论思维,变革人的思想观念,塑造和引领新的时代精神。对于学术研究来说,“真诚”是学者的学术态度,“真实”是学者的学术根基,“真切”是学者的学术建树,“真理”是学者的学术追求。学术研究的“四个真字”,对于研究学术的学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真实”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厚重的“三个积累”:一是文献积累,得道于心;二是思想积累,发明于心;三是生活积累,活化于心。在学者的学术研究中,这三个积累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首先是文献积累。学术是人类文明的总结、积淀和升华,学术研究是以“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为基础的,是以前人的学术成果为深入探索的“阶梯”和“支撑点”的,任何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研读经典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前提。其次是思想积累。在学术研究中,文献积累只是思想积累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自觉的思想积累才能形成学者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囿于成见,不人云亦云,不回避问题,不故步自封,在思想上跟自己“较真”“较劲”,不断地凝练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形成系统化的具有创新性的思想理论。再次是生活积累。能否从文献积累中“得道于心”,能否在思想积累中“发明于心”,取决于能否以生活积累而“活化于心”。缺乏深厚的和深刻的生活积累,缺乏对问题的真实的和真切的生命体验,就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使是著作等“身”,也难以是著作等“心”。任何真正的学术精品,无不是以生活积累而活化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的产物;任何真正的学术大家,无不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和真实的生活积累而造就自己的学术人生。

学者是人格化的学术。学术的繁荣和学科的发展,取决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中国高校正在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所谓的“一流大学”,其首要标志是有众多的“一流学科”;所谓的“一流学科”,其主要标志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和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流的研究纲领和一流的研究课题、一流的研究能力和一流的研究成果。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和一流的学术团队,也就是有一流的研究主体。只有研究主体是“一流”的,才能形成一流的研究纲领并提出和承担一流的研究课题,才能形成一流的研究能力并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学术承担的用理论照亮现实的学术使命,迫切需要中国学者的“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使命担当。

    进入专题: 学者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45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