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庆 郭雨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727 次 更新时间:2024-05-08 23:28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严庆   郭雨晨  

 

【内容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体现学术自主、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观念反映事实,观念推动建设实践,实践推动本体的发展,从而形成本体——意识——实践的能动循环,助推本体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对本体的反映,而是通过主动“铸牢”,能动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意识;实践;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严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郭雨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

【文章来源】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2期。

 

 

202310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就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为基础,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内在规律,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振兴,构建以尊重客观事实为根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质内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重要任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学的缩影。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厘定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提出的科学、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相关论述中。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含的范畴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涉及多个领域、多项议题、多种学科,至少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深度结合。

其一,从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实体。正确地认识人的实践发展活动,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是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过程论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与规律的深度结合。

其二,从形成和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只有建立在交往联合的基础上,个人和民族才能得以发展,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开展建设。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流、构成与动力,需要深刻认知“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马克思关于民族团结联合、融合与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与中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客观实际与态势的深度结合。

其三,从统合和协调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凝聚与包容的品质,内含着系统的理念与实践辩证性。在一定历史时期,依托一定的社会条件、民族交往条件所产生的物质和意识生产的前提下,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得以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深度结合。

其四,从民族和国家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中华民族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体两面,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统一原则。列宁指出:“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迈出的巨大的历史性的一步,除了通过这样的国家(同资本主义紧密相联的)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原则,尊重民族的多样性;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结合我国自身民族事务治理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演进规律的深度结合。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定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共同体”理念统领多民族国家建设和高质量推进民族工作的战略指导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将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宏大建设和治理层面,习近平总书记采用了“共同体”的视角与价值审视。

20133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总书记接连使用“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

20145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20159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寻求全球发展,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站位与考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发展,要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位与信念。

秉持和贯彻“共同体”理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战略内容、顶层话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被写入党章,2019年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21年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实践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领性表现为它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各类建设都要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建设寻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立场,与民族工作高度相关,对民族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具有更长的历史跨度和更宽的空间跨度关切(包括近现代国家前的历史,包括紧密团结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民族工作则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范畴,主要解决民族问题,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调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要点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不仅具有贡献自主性、科学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实践意义。在此意义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旨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怎样的共同体,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格局与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规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自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科学”,就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几千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民族;就在于中华民族在自我发展和时代发展过程中所铸就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独特优势和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的要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五个方面。

其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长久性与整全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个论断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共处、浑然一体的有机共同体,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也不能少的整体。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共同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

其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华文明铸就中华民族、决定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起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成长壮大、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根深叶茂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凝练而成、发扬光大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民族创造、传承着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成为铸就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滋养中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根深叶茂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规约中凝练而成、发扬光大的。一代代人秉承的共同理想信念发挥凝聚群体的持久作用。

其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格局与构成——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文化自信”,不仅在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还在于这个“统一性”本身蕴含着各民族的“多元性”和“一体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传承着家的温暖与道德感。“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即,一体中包含多元,部分离不开整体,这使得中华民族呈现辩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是富有哲理的总结,内含有机、辩证的理念,呈现着中华民族格局与结构的事实。

其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途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人们共同体不会自然形成、天然决定,而是特定时空内客观要素决定与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条件与路径。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创造了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其五,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斗,追求团结统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近代以后,各民族遭受磨难、奋起抗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实现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社会积累,使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的铸就作用与各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共同奋斗与追求团结统一等要素共同推动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并构成规范和引导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滋养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深厚底蕴”,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前提”。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反映,并因循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规律,使各族人民通过历史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属、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质内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识,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要点包括:

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根本的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核心在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需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以“四个与共”塑造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从而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五个认同”。

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所作出的重要决断。在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之际,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够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中央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中的主线地位。为了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中应当在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要求。

其四,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论从史出,读懂中华民族史,才会深刻懂得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哪里走来,也才能够真正懂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引导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体,在历史中读懂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与伟大祖国的关系。以中国历史突出的统一性为逻辑,深度挖掘各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深度阐释“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历史和文化基础。“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四个共同”就是正确中华民族史观的概括,既是事实,又是价值观。

在读懂中华民族史的同时,还需要自觉运用中华民族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借鉴中华民族史中的治疆治藏、建疆建藏经验,反对民族分裂要从历史中寻找规律,进而确立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合法性。“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良好的文化基础是治理边疆的前提,治理边疆合法性的确立还需要相关的教育活动。有效的教育能够让受众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信念、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运用中华民族史寻找治理边疆合法性的同时,还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说话”,让它们“告知”何以中华、何以中国的答案。

其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其核心要义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变化的、动态的,辩证地统一于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之中。为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回到具体的、历史的人的社会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有助于厘清和纠正当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

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处理好“四个关系”,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充分理解并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将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将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决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文化宣传的相关工作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将文化工作、宣传工作做实做细,这样才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其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各级人大及各级政府在出台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职能时,要明确各级单位的相关职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在具体工作中,要把能够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不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做实做细做深的判断标准。

再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开展“五观”“三个意识”“五个认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通过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干部群众、青少年、社会等层面开展,以期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五观”,增强“三个意识”,坚定“五个认同”。

最后,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理论源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落实,不仅需要做实做细做深的实践,更需要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构建以自主性、科学性为标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不仅需要优化学科配置,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的研究,还需要激发广大学者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关键在于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核心在于正确地把握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深刻地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历程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还需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鲜活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也是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作用的必然导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反过来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辩证统一,相互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某些工作中、某些领域中是一并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不仅将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团结合而为一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而且把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紧密地融为一体。因此,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需要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重要任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要点包括:

其一,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业已存在,还需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程中,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主动承担历史责任,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确证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其二,中华文明铸就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了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性作用,就要夯实共建的中华民族精神基础。“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夯实共建的时代精神,必须使各族人民群众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和党史学习、教育、探索史。只有对党史有充分的理解,才能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这就要求加强在各族人民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教育,让各族人民群众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培育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了弘扬共建的民族精神,需要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工程。

为了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夯实共享的中华文化基础。各族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了发扬这一突出优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需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进而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需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其三,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进程,也是不断扩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需要解决各民族的发展问题,更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发展层面,可以通过完善区域化差别政策、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等措施,通过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社会交往层面,可以通过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措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其四,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现代共同体建设不仅要正确地处理自己国家内部的民族交往,更需要处理对外的民族交往。因此,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重要使命,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重要任务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体系,需要承担两个重要任务:第一,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我发展和时代发展脉络,展现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切期望;第二,把握数字时代的特征,创新宣传方式,积极推动中外交流,利用数字媒体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展现中国气象。

构建以尊重客观事实为根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质内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懈努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这就要求构建以自主性、科学性为标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哲学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予以明确。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

(一)三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图1所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或意识建设的自觉,是执政党的积极、主动作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对本体的反映,而是通过主动“铸牢”,以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

从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发展。

(二)三个理论的要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包括五个要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长久性与整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格局与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五个要点可以作出如下基本判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类共同体在中华文明的浸润下,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实现了共命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包括五个要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四个必然要求”的意义,因而被确定为“两条主线”;要正确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鉴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自发形成,而且要克服来自其他共同体的认同挑战,因而要主动“铸牢”,积极“铸牢”;需要从多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包括四个要点: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执政党的责任,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铸就、决定作用;需要继续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途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进程,也是不断深化、扩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需要通过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内外部舆论环境、社会氛围。

(三)三个理论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个理论的要点之间存在依托、因循、促进等逻辑关系。例如,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包括的五个要点可以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中“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与共”可以通过中华民族历史观反映出来,也进一步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地位提供了机理、学理、道理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五个要点中的文明决定论、生成途径论进而成为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中的“四个与共”内涵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的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为其他国家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启示与借鉴。

四、结语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论述,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构建以自主性、科学性为标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要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的使命,并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动指南。这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主旨与朝向。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27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