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最新文章
- 厉以宁:怎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2023-03-18
- 杜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3-03-15
- 叶小文: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与文化秘诀2023-03-11
- 王一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2023-02-23
- 都永浩:“天下”内涵及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关系2023-02-13
- 纳日碧力戈 萨仁: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2023-02-12
- 沈壮海: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3-02-04
- 常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法治路径2023-02-02
- 王平: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2023-01-25
- 邵六益:宪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01-15
- 吴启讷:“中华民族”是怎样炼成的?2022-12-14
- 沈小勇: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理想2022-12-13
- 叶小文:“多元一体”与“多源一体”辨析2022-12-10
- 王乐 马云佳: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始终依循的国家理念与格局2022-12-09
- 黄一兵: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2022-12-09
- 杨朝明: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022-12-08
- 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2022-12-07
- 王延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2-12-04
- 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2022-12-04
-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2022-12-03
- 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2022-11-28
- 郭台辉: “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中华民族研究的两个命题2022-11-27
- 李静 王琦: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及其记忆保持研究2022-11-27
- 顾光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2022-11-25
- 王建学: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语言基础——对现行《宪法》语言条款的2022-11-22
- 潘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奋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2022-11-19
- 邹国力 李禹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2022-11-16
- 刀波: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2022-11-14
- 张国才:唐代吐谷浑墓实证中华民族文化交融与历史自信2022-11-04
- 刘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以西藏民居壁画中的中2022-11-01
- 沈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宪制内涵2022-10-28
- 杨建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2-10-28
- 王建学: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语言基础——对现行《宪法》语言条款的2022-10-28
- 俞祖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研究综述2022-10-22
- 俞祖华 贺雪: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研究述评2022-10-22
- 苏发祥 马妍: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2022-10-20
- 晁福林: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国家认同2022-10-12
- 刘礼堂 陈韬:西南茶马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千年回响2022-10-10
- 俞祖华:中国道路的“两大叙事”——现代化话语与民族复兴话语比较论2022-10-03
- 卓新平: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2022-10-02
- 菅志翔 马戎:我国民族研究的概念史梳理2022-09-27
- 晁福林:“大夷”之力: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重要进阶2022-09-14
- 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09-12
- 贺卫光 周晓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结构2022-09-11
- 王延中 魏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与秩序2022-09-06
-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2022-09-01
- 俞祖华: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发展2022-08-30
- 阿不来提·托合提: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2022-08-29
- 王延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2022-08-27
- 韦欣 柯文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8-22
- 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2022-08-20
- 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2022-08-19
- 刘芷晗 石硕:文化自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8-04
- 王岩: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22-07-29
- 张占斌:坚定“四个自信” 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7-29
- 麻国庆 蒙祥忠:作为方法的云贵高原——从费孝通的区域板块研究看中华2022-07-26
- 陈其泰: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2022-07-25
- 麻国庆: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2022-07-25
- 李俊杰 马楠: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实践2022-07-25
- 宣朝庆 葛珊: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2022-07-25
- 张淑娟: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类型、凝聚机制与形成过程2022-07-25
- 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2022-07-25
- 晁福林:导夫先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观念认同2022-07-19
- 王延中: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2022-07-18
-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2022-07-17
- 武沐 冉诗泽:中国大一统思想及各民族共创中华的集体记忆2022-07-14
- 高永久: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7-10
- 刘波儿:民国“中华民族”国家建构及其当代意义2022-07-05
- 王理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的宪法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7-05
- 曾少聪: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认同2022-06-29
- 王震中: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2022-06-27
- 孟凡丽:在有形有感有效上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6-27
- 杨须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2022-06-20
- 叶小文: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2022-06-20
- 白春礼: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2022-06-20
- 邹诗鹏:论现代国家民族之建构2022-06-19
- 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2022-06-15
- 纳日碧力戈:以“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为出发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2022-06-15
- 白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探析2022-06-15
- 杨须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2022-06-15
- 许耀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06-11
- 李莹: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6-09
- 郝时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共章程与中华民族2022-06-08
- 王文贵 邓杨:用中华文化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6-08
- 刘琪:“建制”与“安民”——边政学关于民族国家建设的思考及其当代启2022-06-08
- 聂文晶 徐学初: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022-06-05
- 程美东:千年变局与中华民族发展2022-06-02
- 赵艾东:传承“老西藏精神”谱写雪域高原新篇章2022-06-02
- 艾尔肯·吐尼亚孜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谱写“建设美2022-06-01
- 白维军: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2022-05-30
- 孙学玉: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2022-05-27
- 陈育宁:民族研究要坚持的几个基本观点2022-05-21
- 沈桂萍:层层深入,有机衔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5-21
- 张积家 张姝玥: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2022-05-19
- 沈卫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藏传佛教中国化2022-05-19
- 蔡美彪:何谓“中华民族”?2022-05-17
- 殷玉平: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5-16
- 周平:多民族国家是怎样的一类国家2022-05-15
- 李学功:黄帝、蚩尤与中华民族的关系2022-05-15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把握“四对关系”2022-05-14
- 马俊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代化之路——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2022-05-10
- 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4-27
- 常轶军 徐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意涵2022-04-16
- 葛剑雄:黄河: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2022-04-10
- 王希恩: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2022-04-08
- 常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2022-04-08
- 周平:中华民族的国家叙事2022-03-29
- 王希恩: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2022-03-29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把握“四对关系”2022-03-28
- 孙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022-03-21
- 胡敏:从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3-08
- 邹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事结构2022-03-05
- 刘河燕 蔡其勇: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2-18
- 朱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意蕴2022-02-17
- 郝时远: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2022-02-16
- 赵志朋: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理路2022-01-27
- 沈桂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汉藏交流交融为例2022-01-26
- 钟华论:赓续中华文脉,光耀复兴之路2022-01-26
- 马大正:从中华民族一词的产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1-23
- 徐平:在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01-20
- 欧阳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核心价值与建构逻辑2022-01-18
- 康欣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历史实践——以西藏和平解放时2022-01-13
- 常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2-01-08
- 徐行 王利平: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制度优势与道路抉择2021-12-21
- 何爱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内涵、基本特征与重大意义2021-12-21
- 程春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1-12-18
- 李志鸿:中国宗教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12-18
- 彭南生: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2021-12-10
- 杨虎得 韩喜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探析2021-11-24
- 常士訚: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领土空间建设视角2021-11-24
- 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11-20
- 邓纯东: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根本前提2021-11-10
- 钟华论: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2021-11-07
- 艾尔肯·吐尼亚孜:正确认识维吾尔族历史2021-11-05
- 冯月季 高迎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符号根基2021-10-29
- 黄兴涛:深化中华民族自觉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10-28
- 楼宇烈: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梦2021-10-19
- 郝亚明 蒲长春: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021-10-19
- 白云真: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与当代实践2021-09-25
-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2021-09-09
- 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2021-08-27
- 李春燕 陶喜红:新中国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转换2021-08-16
- 王一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一大步2021-08-06
- 郝时远:把握主线和方向,汇聚要素和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07-22
- 毕耕 晏华华:从文化元典看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2021-07-20
- 瞿林东:当代中国的重大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和现2021-06-23
- 杨福泉:从云南的实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06-18
- 赵超: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构建2021-06-18
- 李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基础2021-05-20
- 郝时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05-20
- 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2021-05-12
- 马俊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再凝聚2021-04-13
- 周平:认知的四个维度2021-04-04
- 丁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2021-04-02
- 青觉 吴鹏: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2021-04-02
- 林毅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经济学家世纪的到来2021-03-31
- 陈明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基因与时代内涵2021-03-29
- 周平:中华民族的“全民一体”属性2021-03-11
- 常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地方立法实践2021-02-23
- 李建宗: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谷苞先生的民族学思想内核2021-02-10
- 楼宇烈:家是我们撬动天下的支点2021-02-08
- 常安: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从权利保障到国家2021-01-26
- 任剑涛:“中华民族”叙事:国族证成中的古为今用2021-01-24
- 钱民辉:论民族教育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贡献2021-01-24
- 袁明旭 邹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边民国家认同意识再造2021-01-17
- 周平:铸牢多民族国家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2021-01-17
- 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01-09
- 马虎成: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工程”2021-01-01
- 陈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华民族:基于文明论的理解2020-12-30
- 黄松筠:华夷理论演变与中华民族形成2020-12-27
- 丁元竹: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共同体2020-12-22
- 高永久 王子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2020-12-22
- 严庆: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2020-12-09
- 马俊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2020-12-03
- 周平:中华民族的两种基本属性2020-12-02
- 马俊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治理价值2020-11-25
- 史金波: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丰富内涵2020-11-19
- 段超 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2020-11-10
- 尔肯江·吐拉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11-04
- 张晋藩: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2020-10-31
- 万建武: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2020-10-24
- 孙懿:“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10-21
- 张淑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2020-10-20
- 范俊 孙保全:中华民族: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2020-10-13
- 孔亭 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2020-09-15
- 徐杰舜 李菲:链性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新定位2020-09-12
- 李曼莉 蔡旺: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问题2020-08-22
- 陈建樾:“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2020-08-01
- 韩毓海:探寻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2020-06-22
- 罗惠翾: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2020-06-14
- 王文光 江也川:司马迁的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建构述论2020-06-05
- 高永久: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几个重要关系2020-05-13
- 康中乾: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2020-04-21
- 徐杰舜 李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定位研究2020-04-21
- 管健:跨民族友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路径2020-04-20
- 马福运: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2020-03-23
- 郝亚明:社会认同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2020-03-05
- 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2020-02-18
- 陈来:再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基本特点2020-02-18
- 张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2020-01-08
- 常安: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2019-10-08
- 何毅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话语的崛起2019-09-29
- 朱维铮:我只是用历史来说历史2019-04-30
- 王锐:锻造“政治民族”2019-04-10
- 郝亚明 赵俊琪:“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转变视角下的理论价值与内涵2019-03-07
- 刘波儿: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思想来源 2019-02-14
- 熊坤新 平维彬:中国的族体和国体:“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2018-12-20
- 杨念群: 重建“中华民族”历史叙述的谱系2018-12-18
- 任剑涛: 如何保证民族向心力始终大于离心力?2018-11-29
- 李大龙 :质疑、继承与发展——费孝通对中华民族理论阐述的重要贡献2018-11-26
- 卓新平:海外华人信仰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意义2018-11-14
- 张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2018-10-24
- 章永乐:探寻中华民族自觉兴起之历程2018-10-24
- 韩星 杨永亮: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2018-10-02
- 林毅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一带一路倡议2018-09-29
- 郑大华:“九一八”后“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意识”的讨论2018-09-03
- 陈丽明:关系理性:一种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视角2018-08-13
- 贺海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理解释2018-08-03
- 吴启讷:抗战洗礼下少数族群的中华民族化2018-07-28
- 吴启讷: “跨境民族”论述与中华民族国族建构2018-07-25
- 巴特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2018-07-02
- 严庆:国家建设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2018-06-13
- 马戎: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2018-05-04
- 周平:历史紧要关头的中华民族2018-03-26
- 许小青:“中华民族”观念从何而来、如何而来2018-03-05
- 汤莹: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再探2018-02-06
- 黄达远:“长城—天山走廊”上的国家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2018-01-07
- 陶文昭: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8-01-07
- 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2018-01-04
-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2017-12-30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从党的十九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2017-10-20
- 郝时远:中文“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英译问题2017-10-13
- 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2017-02-18
- 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2017-02-16
- 郝时远: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2017-02-16
- 龙西江: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认同——兼论汉藏同宗同源2016-11-07
- 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2016-10-27
- 任剑涛:如何保证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一直大于离心力?2016-09-12
- 殷之光:政治实践中的“中华民族”观念2016-04-05
-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2016-03-26
- 阎学通:新形势下的大国外交2016-02-06
-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2016-01-29
- 李帆:再谈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华民族认同2016-01-29
- 葛兆光: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2015-12-26
- 陈剑:目的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再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2015-08-26
- 柯华庆: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复兴2015-05-07
- 陈来:政府应树立“中华民族心灵建设”观念2015-04-18
- 王鹏辉:边疆、民族与梁启超“新中国”的建构2015-01-22
- 曲路浚: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国族)认同的问题2014-10-29
- 丁礼庭:中国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2014-06-17
- 吴启讷:中华民族宗族论与中华民国的边疆自治实践2014-06-06
- 温春来:中华民族不只是想象共同体2014-03-04
- 俞祖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2013-12-14
- 马戎:如何进一步思考我国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关于“第二代民族政策”2013-11-06
- 马戎:加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2013-08-29
- 周叶中 祝捷:论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的性质——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法理2013-06-07
- 瞿宛文:台湾经济奇迹的中国背景──超克分断体制经济史的盲点2013-01-19
- 冯天瑜:“中国”、“中华民族”语义的历史生成2012-12-13
- 王柯:构筑“中华民族国家”――西方国民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2012-08-28
- 郑酋午:中华民族是停滞和倒退还是前进2012-08-12
- 江泽民: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2012-07-31
- 梁晓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契合性研究2012-03-15
- 马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共同历史2012-03-01
- 郑戈:“中华民族”的宪法建构2012-01-14
- 圆易:中华民族复兴须过三关2012-01-08
- 曹锦清:中华民族与中国版图2011-09-05
- 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2011-01-03
- 杨福泉: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2010-11-30
-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2009-11-02
- 程美东: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新整合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