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下的财税体制改革——经济周期与社会再生产循环视角
129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中经会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扩张和收缩不断交替反复的周期性波动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主要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又可简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大阶段。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上行),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阶段。表现为,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下行),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阶段。表现为,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
经济周期与社会再生产循环是什么关系?社会再生产循环是经济运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经济周期是社会再生产循环的阶段性。熊彼特是周期理论集大成者,他以自己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长、中、短“三种周期”理论即短(基钦周期)、中(朱格拉周期)、长(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态势决定了经济周期的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的长短。
什么是逆周期调节?逆周期也称反周期调节,旨在熨平经济运行中过度的周期性波动,并降低由此积累的系统性风险。逆周期调节的机理是:经济上行时“及时刹车”避免经济过热催生泡沫,经济下行时“强力助推”阻止经济衰退陷入萧条,逆周期调节减少了由经济剧烈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有利于经济稳健运行。
早在2013年经济过热时,《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凸显了逆周期调节对于宏观调控的重要价值。
什么是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是指经济处于灰犀牛和黑天鹅的特殊冲击、传统政策工具难以应对的衰退或萧条周期阶段,政府通过非常规政策工具或超常规力度进行干预,以推进经济步入正常运转的宏观调控手段。当前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主要包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这是改开以来之首次运用。
综上,政府是可以调节经济周期的,特别是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充分显示了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经济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这只看得见的手如何引导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节也积极相向而行。这正是中经会提出的“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应有之义,也是捡验超常规递周期调节社会效果的试金石。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什么周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下行周期即收缩阶段,典型特征明显即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较高(如果加上马克思指的失业后备军即灵活就业者失业率更高)。从社会再生产视角看,中国的社会再生产处于生产、消费两端受阻的形态。政治局730、926、129罕见的三次会议,特别是中经会部署的九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陷入萧条阶段的重磅会议。中经会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要求,就是部署经济走出谷底的战术决策会议,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大基础性政策工具的大力度协同配合,实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仅见。
什么是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下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
中经会落实三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129政治局会议和中经会都提出保持(确保)社会和谐(大局)稳定。可见,当前经济下行如不实施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能引发社会不稳的隐患。
中经会提出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下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包括两条主要路径:
一是增加总量即提高财政赤字率。2023年财政赤字率为3.8%;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拟安排3%(4.06万亿)。两会已定调“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和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愚以为2025年不会低于5%,依当前形势甚至10%也非不可能。
二是优化支出结构。钱特别是借来的钱怎么用?这应该是决策层考虑、也是国人关注的重点。
首先,应当纠正优化支出结构的两个误区。
第一、“重投资轻消费”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与需求侧应当并重,然而执行层仍背道而驰。比如,传统的“铁公基”投资已近饱和且效益不佳难以为继。比如,当前密集的化债政策也偏重于化投资之债(不论烂尾投资、面子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甚至腐败投资等等),而欠居民分配之债和消费之债却少有具体政策出台。再如,当前密集的挺股市保楼市政策也偏重化资本投资之债,这与低收入群体特别是6亿月入1000的极低收入群体无关,这个群体难有获得感。
第二、消费的内涵与外延误区。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提出了“加快完善“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政策环境”,但未说明消费的内涵与外延,这是一个模糊概念。应当厘清两个问题:一是消费内涵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否则只能画饼充饥、停在“想”字上而无法实现。二是敢消费、能消费的前提是优化分配结构即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有足够消化产能的消费能力。令人振奋的是,中经会明确提出,“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并且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九大任务之首。中经会还特别强调,“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优化支出结构、提振消费、防范返贫这一决策是中经会最大亮点。国人期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实施细则的出台。
其次,优化支出结构的落实。习近平讲一分决策九分落实,批评的就是执行层的不作为和怠作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从而尽快进入恢复增长周期的前提条件是优化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结构(详见第八十八讲)。中经会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给出了两大原则性方向:
一是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列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之首。这是解决分配结构不合理标本兼治的战略之策。当前首当其中要依次解决大学生、农民工、灵活就业者(失业后备大军)三大群体的就业及提高就业前的补贴。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不仅是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的根本,更是保持(确保)社会和谐(大局)稳定的根本之策。
值得关注的是,中经会特别强调提升收入与消费的“层级”。这意味着:首先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门槛。比如,一是扩大年入20万以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50%以上;二是提高中等收入门槛至40一50万。其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比如,一是大幅减少6亿月入1000极低收入群体比重直至消除;二是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月收入3000以上,这应当是《十五五规划》追求的目标。(详见第八十八讲)
二是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提高养老和医疗补助标准从而安抚老人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最后,中国已进入经济下行即衰退周期,推进经济复苏的关键是推进社会再生产加速循环,而当前加速循环的关键环节在优化分配结构。发债化债的支出结构应当重在分配与消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在分配和消费,更体现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和养老五座大山的移除上。本世纪中叶,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当是福利较高的现代化。因此,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下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优化支出结构特别是优化分配结构,即通过调节三次分配环节提振国内消费预期、尽快推进经济进入复苏和繁荣周期阶段。
说明:
有关中经会的系列学习交流到此暂告一段(中经会内容宽泛,专业所限系列交流仅限与财税相关的主要内容),中经会提出的其他涉及财税体制改革内容将依据改革形势的推进比如增值税立法、海南税改等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特别是2025年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五五规划》等内容继续交流。这期间不排除对重大时政的及时交流。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