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龙力:税收强基工程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初探(简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53 次 更新时间:2025-03-16 16:20

进入专题: 税收强基工程  

涂龙力 (进入专栏)  

一、税收强基工程的属性

(一)1994年后我国税收征管的四轮改革

1997、2012、2017、2021

(二)第四轮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1两办《意见》改革包括技术变革、业务变革、组织变革三大板块;业务变革包括执法、服务、监管三大新体系。

(三)第四轮税收征管改革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1-2025

     第二阶段:2025-2027

(四)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阶段:运用金税工程推进智慧税务建设(两办《意见》)

第二阶段:运用强基工程推进效能税务建设(2025全国税务会)

联系:以强基工程为抓手促进效能税务建设迈向更高水平(2025全国税务会)具体讲,在技术变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业务变革、组织变革,强化基础业务规则、岗责体系建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结论:税收强基工程属于第四轮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第二阶段、旨在促进效能税务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二、税收强基工程的目标定位

(一)是提高税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全局性发展的战略工程;

(二)是要求各层级、各部门、各领域合力推进的“大征管”系统工程。

(三)是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运用数字化方法手段,旨在构建征管新模式和糸列监管新机制的创新工程。目标是建立两新模式机制。

三、强基工程内涵:

   狭义:指狭义征管业务的强基工程,指转型后征管环节全流程的夯实管理基础的工程。

广义:指广义征管业务的强基工程,指转型后以“数据十规则十岗责”驱动的、与各层级各部门实现机器与人的能动管理结合,立足大征管范畴,涵盖数据、规则、岗责三大基础、强化日常管理的系统工程。

四、强基工程基本架构:四梁八柱→四个谋划

四梁:基本思路

 一是以智慧税务为依托,优化税费申报基础管理:

二是以数智赋能为驱动,强化基层日常税源管理:

 三是以智能化场景应用为抓手,深化分类分级风险管理: 

 四是以数字化岗责体糸为支撑,压实各级管理责任;

八柱:推动工程正常运转的八个轮子(支撑)

一、数字管理→三大基础之一:质量→源生、加工、规则三大数据

二、规则管理→三大基础之二:规则→执法的确定性、规范性

三、系统管理→税费并举、三大体系同步、各层级、各部门、各环

          节协同

四、日常管理→强化事前、事中:全流程、全环节

五、智能管理→以智慧税务为依托:贯穿三大业务全流程、全环节

六、类级管理→推行分类、分级管理:贯穿各层级、各部门、环节

七、业技管理→三大业务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强化培训、人机结合

八、绩效管理→三大基础之三:岗责→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

  五、深化征管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税收新型生产关系要适应税收新质生产力发展

简言之,征改第一阶段重点→推进技术变革即税收生产力发展;

征改第二阶段重点→推进业务、组织变革即税收生产关系完善。

税收强基工程重在推进新型税收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税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即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税收制度经济学重视征管改革的制度、规则建设

简言之,税收制度经济学认为:税收强基工程重在“数字、规则、岗责”三大基础规则、制度的设计,科学、适用与可操作的规则制度是推进深化税收征管强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六、税收强基工程的定义

税收强基工程是以智慧税务为依托,以纳税申报为核心、税源日常管理为重点、一体化风险管理为防控、优化岗责为保障的四位一体,旨在建立两新模式与机制的系统性创新性战略工程。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进入 涂龙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税收强基工程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054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