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8 次 更新时间:2024-09-28 22:13

进入专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   自主知识体系  

顾海良 (进入专栏)  

 

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标识和学术特征,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特色和学理遵循。这里所说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习近平2015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的集体学习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其核心要义在于: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着力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探索和揭示新特点新知识、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过程中,建构渐次完整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术语的革命”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要素及挈要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发展中,“术语的革命”是马克思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基础和学理要义。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式出版。1868年1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首次提出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和工资是《资本论》第一卷三个“崭新的因素”的观点。这三个“崭新的因素”,既是马克思实现经济学科学革命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1886年11月,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对马克思实现的经济学科学革命意义评价时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从“崭新的因素”到“术语的革命”,从多方面展示了《资本论》理论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意蕴和特征。

知识和知识体系建构是以“术语的革命”为理论基础和过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术语的革命”与经济学知识和知识体系构建关系的阐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术语的革命”是对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主导范畴和核心知识要素的创新,是对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观和历史观的运用。恩格斯在对剩余价值“术语的革命”基本特征的阐释中提出,当时流行的各种经济学知识只限于从“狭小范围”看问题,从来没有对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问题作过探讨;剩余价值范畴的“术语的革命”,本质上同那些“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只看做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形式看做是永恒的、最终的阶段的那些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这一阐释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观和历史观高度契合,这就是“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因而“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恩格斯对“术语的革命”的社会观和历史观的阐述,准确把握了马克思《资本论》理论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立场和基本观点。

二是“术语的革命”中凸显的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和工资等“崭新的因素”,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经济学知识词语来源上,这三个范畴大体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原始创新性的知识词语,如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还有资本总公式、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等知识词语,是马克思首次提出来的,这类“术语的革命”同时也是知识和知识体系内涵上的原始创新;另一类是批判借鉴性的知识词语,如工资,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还有商品、交换价值、货币、资本等知识词语,是当时经济学流行的知识词语。“术语的革命”在对这类知识词语作出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使得这类术语在内涵上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马克思经济学知识体系知识要素上的创新。

“术语的革命”内含的社会观和历史观的运用与知识要素上原始创新性和批判借鉴性的划分,不仅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建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要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我们探讨中国经济学知识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拓展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和知识体系的建构,突出体现在一系列概念和范畴的提炼和创新上。知识不是现成的直观感知的简单归纳,也不是对时下流传的信息的直接汇集,而是对哲学社会各学科学术和学理中不断探索、渐次发展和逐步积累的知识及其体系的提炼,是对各学科知识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精粹的理性反思和文化升华,这应该是“术语的革命”中“革命”意义之所在。2020年8月,在对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探讨中,习近平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 “术语的革命”生成的这些经济学概念和范畴,同时也成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的知识要素,这些知识要素渐次集成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独特的知识链结和崭新的学术构架。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作用等知识;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知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知识;农民承包的土地问题中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等知识要素,作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链结的元素,“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其次,在“术语的革命”中,中国经济学渐次形成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知识话语来源分类上,同样是由原始创新性和批判借鉴性两种类型构成。原始创新性知识,主要是指基于中国经济实际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知识等,这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集中的也是重要的知识要素。同时,批判借鉴性知识要素,同样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对于这些“知识”,“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同开放性是相一致的,其中的知识要素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具有显著的时代性质,既有中国自己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也有对各种经济学中一切有价值的合理成分的借鉴和吸收。

再次,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但是,这里的“大讲特讲”,并不是停留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知识和话语的简单重复上;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是“大讲特讲”马克思经济学知识和知识体系的正道和真谛。在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阐释中,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这里,习近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对象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生产关系整体中的“交换”改称为“流通”。马克思认为:“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流通是直接为交换而交换的过程,“流通”相对于“交换”有着更贴近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知识界定。在“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阐释中,“流通”进一步演进为“循环”,凸显了作为国民经济不间断地再生产过程的知识定位,从时间的继起性和空间的并存性相统一上的“循环”,充实了习近平多次讲过的那个道理:“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知识内涵。从“交换”到“流通”再到“循环”这一知识要素上的转换,既体现了对马克思经济学知识及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又展示了对这一知识及知识体系运用的精准把握。

最后,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这些概念、范畴在知识要素和知识体系上体现的“术语的革命”,同样是以其历史性和社会性为基本的过程特征的,也是以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集成创新为学理特征的。经济学知识要素及知识体系,总是以一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为基础的,也总是以这一经济的社会形态阶段性特征为发展基础的。知识要素及知识体系的一般性总是寓于其特殊性之中,只有从一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特定发展阶段上,才能深刻把握经济学知识要素及知识体系的底蕴和特质。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性认识为对象的,体现的就是这一特定阶段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规定性。

习近平在首次提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时,就对改革开放肇始直到2015年近30年间,中国经济学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作出概述。习近平认为,这些创新的知识要素及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要素及知识体系,根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发展实际,在知识的搜集、分析、传播和应用的阶段和过程中,既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又以讲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新话”为特征。

二、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链结及要义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中国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及其系统化,与这一时期同时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学知识要素及知识体系密切相联系的,“自主性”是这一知识体系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学术界在对知识领域的“去殖民化”趋向的批判中认为,在知识领域,“西方对‘东方’的研究其实只是支配东方的一种方法”,贩卖的是一种“依附性”的学术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探究方法,与研究者所秉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密切相关、结为一体,是研究者既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思维上和知识上的反映和体现。在知识和知识体系探究中,知识不等同于信息,在知识形成及其体系化过程中,“信息将被不断地再处理,被分类、批判、核实、评估、比较和系统化”,知识是对各种信息的科学思维的再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的“自主性”,重要的是要秉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和理念;重要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构建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学术信念和学理信心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升华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粹,培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探索者和创新者。

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究中,呈现出从知识要素上升为知识链结,构划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的四个基本方面的自主性特征和特色。这里提到的“知识链结”,就是自主知识体系中知识要素的关联度和逻辑性。

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架的演进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当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习近平在2014年7月提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为目标的改革理念。经济新常态改革要达到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战略转换。四个方面的“转向”,彰显了近十年来深化经济改革体制的过程特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面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叠加、多样风险环生和多重挑战陡增态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经济新常态的逻辑演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全面进步和跃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进一步优化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及其统筹协调,成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逻辑演进的必然过程。

二是新发展理念以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深相结合,形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架的主导和主线。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在 “十三五”规划制定的重要时机首次作出系统阐释的。新发展理念发挥着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作用,事关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阐明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

以贯穿新发展理念为主导、以把握新发展阶段为基础,加快构建形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主题的新发展格局,在根本上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多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发展阶段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结合,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要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要求塑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生产力发展动能,加速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发展势能。在根本上,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社会生产力自身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高,发挥工程科技进步中潜藏的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引致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跃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质量发展必将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趋向。有这些知识要素链结的架构,展现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导和主线。

三是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的过程特征和战略目标。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其要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战略支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根本途径,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基础,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担当和崇高理想的宣示。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特色,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为知识要义,引致生产过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促进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的形成。新质生产力内涵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育成新的体制机制、新的管理模式的形成,是推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方向、新趋势的根本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新质生产力注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提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的过程特征和战略目标。

四是从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进一步”新观点,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判断,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构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架的制度规定及根本优势。三个“进一步”,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观点,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内核作出的重要论述。在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交互作用中,才能达成全面深化改革综合优势和整体效能。只有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才能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结合,创造出“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全局的重要判断,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提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的概括,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提出来,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制度本质及其优势作出新的概括。

习近平经济思想彰显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从演进逻辑、主导和主线、过程特征和战略目标、根本优势和制度规定这四个方面的知识链结及学术意蕴,是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术语的革命”中知识要素提炼为基础,进而向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升华中的学理规范及过程特征。

三、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建构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经过“术语的革命”达到知识要素的创新发展,进而达到向知识链结及学术要义上的跃升,最后达到成体系的“系统化”知识架构上的升华。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不仅提出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概念,而且还首次对“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中“系统化”问题作出学理上的阐释,开创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探索的先河。

在2015年首次提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时,习近平就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六个层面上“系统化”的概括: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观点,也是推动经济发展要牢牢把握的根本立场。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三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四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五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六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对“系统化”的六个层面的阐释,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探索,也是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的开创性探索。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大之后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七个坚持”理论要义上,展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涵盖的核心立场和本质特征、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根本方法和战略思维三大知识板块,升华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的知识境界。

在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和主导线索中,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的第一大知识板块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立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新增的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的理论内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内在规定。

第二大知识板块是,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这一板块中的三个“坚持”,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也成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学术要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旨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明确回答了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有力引导了全党全社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因素,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完善宏观调控,旨在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经济工作发展的主线。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上看,这一知识板块中的三个“坚持”,涉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展示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集成一体的“系统化”特征。

第三大知识板块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及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方法和战略思维的论述,也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构建的学理依循和方法要旨。坚持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推进问题倒逼,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基本方法。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在根本上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由七个“坚持”构成的三大知识板块,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也是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指向。在这一构架中,“本质特征和核心立场”是对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根本性质和学理特色的阐释;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运行过程和阶段的理论,起着 “理论支柱”的作用,直接地体现了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过程性演进和阶段性变化的特性,具有较为显著的变动性和演化性,成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中最为活跃的和最具拓展性的部分;最后的“根本方法和战略思维”,作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依循和方法要旨,在“系统化”构建中具有战略上相对稳定性和方略上相对演进性相统一的特征。

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进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发展集中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研究上。2023年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集成性理论创新,构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的新样式。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化”问题作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阐释: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问题。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的思想脉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路向和发展旨要的新探索。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内涵和中国特色问题。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最初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到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特色,习近平从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的“系统化”上,在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上,凸显了保持历史耐心、顺应历史潮流、传承中华文化、坚持永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上,作出一系列的创造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特性和时代特质。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要求的阐释,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的本质特征和鲜明特色。

四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大原则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五项重大原则。这五项重大原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原则,也是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内在规定性。

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底蕴问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得以生成。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扶贫济困”等理念,成为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知识和知识体系文化要素的沃土。“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交互交融关系,彰显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境界。

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观念和重要关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凸显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之中。这六个“观”,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理念和主要观念,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和哲理意蕴。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探索,提升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境界,升华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的意境。

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探索

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课题。2020年8月,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奋斗历程时,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建设问题作出四个方面的新探索,凸显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学理上的新特征。

第一,“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生成和发展认识的基本观点。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国情和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是在对这一实践中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的跃升。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同步,也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同步。无论从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再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还是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再到积极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还是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再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等,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经过经验总结和理性思维,再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断向前推进,其中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造,适合于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的学理要义。

第二,“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体现了习近平从学理基础和学理根据上,对知识体系“系统化”认识的观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充分反映实际情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和实践创新,同时实现知识和知识体系的承续、发展和创新的。2024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主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在面对各种金融风险的冲击中,经过长时期的深入调研和深刻探讨,才逐渐生成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理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把这一“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概括为八个“坚持”,即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由这八个“坚持”生成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既借鉴和吸收了金融学的一般原理,又彰显了金融学的中国学科话语特色、中国学理精粹和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从“有根有据”和“合情合理”的结合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特征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与习近平经济思想发展同行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给我们最深刻学理上的启示就是:“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国家建设步伐。”从“自主创新能力”到“自主创新道路”,再到“自主创新重点”,勾画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的生成和发展的特征。

第三,“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系统化”中社会性、历史性的认识。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展现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呈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理精粹和学术风范。

“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显著特征。如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一样,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也“只能从问题开始”,循序“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讲的“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是面向学科化和学理化的问题意识,有的是针对实践性的和现实性的问题意识。这也是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两种“系统化”过程:一种是学理性的“系统化”、一种是实践性的“系统化”。“理论”和“政策”、“基础”和“应用”,就是这两种“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最简要的概括。本文以上所述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属于学理性的,就是理论上的“系统化”类型;实践性的也就是政策性的“系统化”类型,是对方略部署、政策制定上的知识体系支撑,也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经济建设方略部署和政策制定阐释中,问题意识定位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之相应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的逻辑演进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显然,以“理论”和“政策”、以“基础”和“应用”划分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两种类型,在由问题导向引发的知识体系“系统化”上存在相对的区别,但在知识要素上构成上是完全一致的,在“系统化”构建目标上也是完全一致的,都为了“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

第四,“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了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天下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及相应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重要启示就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这是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视野、开放境界的深刻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连接,顺应了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等要求。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以“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题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和哲理,也是对人类文明形态发展贡献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来源:《教学与研究》

进入 顾海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41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