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8 次 更新时间:2021-05-08 09:29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王俊生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现在简称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地理上来看,“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辐射北美经济圈,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连接三大经济活跃地带的发展倡议,体现的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良好意愿。

首倡“一带一路”反映出中国对当代国际关系本质与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就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强调了实现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其框架思路就是“共同发展”。总体思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并明确提出了共同发展的原则,也即:要恪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原因就在于它契合了全球共同发展的主题。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30个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各界代表出席论坛。2019年4月25日到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38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150多个国家的各界代表参加。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18年,在世界GDP增长接近3%的情况下,全球货物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降到了22.5%,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国际贸易形势严峻。2019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2%,为过去十年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除中国外,其他所有主要经济体在贸易方面都是负增长。此外,根据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的统计,当前全球共有47个最不发达国家。可以说国际社会普遍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各国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对接和耦合,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联通和贸易成本,发掘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潜力,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各国投资增加、需求扩大、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同发展,要避免“中国中心论”与“地缘政治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外舆论的解读中不乏曲解与误读,比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版珍珠链战略”“中国主导欧亚秩序”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担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带一路”首倡国,在其推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客观事实。但是,沿线国家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同样重要。“一带一路”强调战略对接,就是要通过寻找共识实现共同发展。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本合作格局,从中亚到波罗的海、从西亚到波斯湾、从中南半岛到印度洋,合作项目遍地开花。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交响乐,不是中国的后花园,而是世界的百花园。实际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共同发展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因此,共同发展才是“一带一路”的中心议题。

客观地说,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得好,各国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获益匪浅,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地缘环境也将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所谓良性的地缘政治依托必然是双向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如此,它在改善中国地缘环境的同时,也必然会改善沿线国家的地缘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地区稳定、各国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而舆论炒作的“中国地缘政治论”则仅强调中国依托周边国家的单向论,甚至暗含阴谋论,这不符合事实。“一带一路”倡议是希望通过抛弃零和博弈思维,建立起以合作为基础、以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在于经济合作,但是又要跳出“经济中心主义”。没有与沿线国家政府和人民建立起相知、互信、互敬的关系,就很难开展好经济合作。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合作经验和失败教训表明,只有良好的愿望,没有科学的项目评估、不熟悉对方国家的国情和投资环境也有可能遭遇滑铁卢。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层面的管理能力和投资水平,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下大力气改变国际关系研究“只盯着发达国家和大国”的倾向,加强对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型经济体的国别研究与区域研究。除了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也是重要一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留学生的目的地仍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5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紧随其后。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生源国前十位中除美国外全部属于中国周边中小国家。因此,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中国留学生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和生活,不仅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了解对象国的人才,更是增加民间交流、增进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跳出“经济中心主义”也能够避免中国在国际社会被贴上“暴发户”“土豪”等负面标签。从表面上看,“一带一路”比较显性的成果往往是路、桥、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实际上这些只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从来就不仅仅是商贸之路,还是外交友好之路与文化交流互鉴之路。对此,在宣传上要避免将“一带一路”倡议仅仅理解为贸易、投资、消费等类似的单纯经济目的。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同发展,不能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而是要有重点,既包括重点项目,也包括重点国家和地区,近期重点仍然在中国周边地区。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地缘政治利益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其影响力也主要投射在周边地区。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从历史经验看,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周边许多国家贫穷的基础上,而当前许多中国周边国家还非常贫穷。根据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统计,最不发达国家除了非洲国家外,其他7国全在亚洲地区。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不仅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表现,而且首先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亚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可以优先解决周边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总之,要下大力气搞好周边外交,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好“亲诚惠容”政策,争取早日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主席对于全球共同发展中的中国角色也高度关注。2015年9月28日,他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对此进行了明确说明,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实际上,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倡议、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不断走深走实的。这表明中国将继续积极主动地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共同发展。7年多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预计未来五年中国进口额可能超过美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洲设施基础投资银行等合作平台,有望进一步拉动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更上一个台阶。同时,通过青年、智库、媒体的交流合作等,进一步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夯实民意基础。

中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复兴中华民族,并不是只考虑本国富强,还要给全人类带来幸福,“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最兴盛的时候,也是中国最兴盛的时候。丝绸之路是和“盛世”紧密相连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有容乃大、与邻为友的传统。新时期面临中华民族复兴和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双重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当前它正处于政策落实的关键阶段,当务之急不仅要把其具体内涵与可能影响继续向沿线国家和世界讲清楚,而且要从各个方面做好规划,特别是对于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客观评估并做好预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如果这一倡议在实践上得以成功,它不仅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同时也将为国际关系的合作共赢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提供新的经验,这也将促进外交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8期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3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