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北京大学让人羡慕因为她的故事丰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94 次 更新时间:2013-08-25 22:49

进入专题: 北大  

陈平原 (进入专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陈平原先生,昨日在广东举办了“如何讲述‘大学故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讲座。在讲座当中,他以以前的大学跟现在的大学环境比较,认为:“以前大家很推崇大学。但现在读大学已经变得稀松平常,大家对大学教授、校长、学生的批评变得很刻薄,甚至某种意义上是非理性的。我们整个社会对大学已经采取一种我认为是不太负责任的态度。与之前充满赞美的态度相反,现在是‘溢恶’了。我认为,现在对大学的论述并不理想,导致我们拼命在上面涂鸦,导致我们没有精神家园。所以我想,要用什么方法让大家觉得现在的大学仍然值得期待。”陈平原说。据悉,陈平原将在新书《花开叶落中文系》有所回答。

大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北京大学让人羡慕因为她的故事丰富

陈平原教授认为,目前针对大学的论述,已经经历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讲座中谈到,1998年之前,有关大学的讨论更多的是借助档案和正史,还有学校里面正式公布的文件。“几年前我写过一篇长文,是谈中国大学应该怎么论述,我认为有十个关键词,其中包括大学历史、排名、合并、分等、扩招、大学城,都提供观察近十年中国大学现状的重要维度,但是,我个人很重视大学故事这个角度。”

陈平原认为,很多人忽略了“传说”和故事对于论述一个大学校园的重要性,他把故事带来的效果视为是可变异的,认为广为流传的大学的故事,赋予了档案所不能给予的真实感。陈平原认为,北京大学之所以集羡慕、惊叹、不以为然或者是嫉妒于一身,其中酝酿和发酵了期待和种种复杂的情绪,正是因为北大有着很丰富的故事。“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像北大那样有那么多的故事和传说,可以传诵以及被研究的。最近十几二十年各个大学都努力挖掘自己学校里头的故事、精神、传说。”在他看来,现在的大学不再只是“比数字”,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我曾经说有的大学数字上很好看,但是没有故事,不可以流传。有的大学数字不如你,导致学校里面人物和故事值得你追思。我谈学校的本意是,希望借此展示我对中国大学近二三十年的观察。”

一直以来,大学史的论述都被认为是历史学的问题。近年来,陈平原开始将文学代入大学史的研究。“我曾经在十几年前写了好多这一类的文章,比如说老北大的故事等这一类,我想以此故事和传说,让一个大学在民间得以延续和传承,这是我想要做到的。”

另外,陈平原指出理解中国大学近二十年来的得失利弊,“合并”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大学合并热潮为我们留下很多值得深思的话题。“比如说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两所学校的合并,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故事无法阻挡地开启了中国大学的合并热潮。中国很多有特色的大学合并起来成为一个航空母舰,留下来的遗憾。”

文学作品的“大学形象”反复强调读书结果却忽略教育的过程

作为一位文学教授,陈平原在近一二十年来都有一个重点关注对象,那就是大学。“我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传播,很大程度靠的是学校,可是,学校在进入历史叙事的过程中,往往没能得到很好的呈现,文学作品里更是鲜少留下详细的学校场景。”

陈平原教授用传统的戏曲和小说作品为例子,指出读书人高中状元,是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命运发生变化的关键,但往往只重视呈现结果。“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小说、戏曲、诗歌都很少展现读书的过程,讲的都是读书的结果。你看不到穷书生怎么苦读,若干年后你会发现,他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了。我们的文化反复强调是读书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过程。”陈平原教授还认为,我们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传统中国学堂的,只为我们塑造了“摇头晃脑的读书形象”,却几乎不谈及学堂生活。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推敲的一组矛盾。

陈平原教授还表示,钱钟书笔下的“三闾大学”,鹿桥写西南联大的《未央歌》,都开始让学堂进入文学的视野。“钱钟书用嘲讽的笔调写大学生活,鹿桥则是用充满激情的文字,回忆自己优美的、浪漫的大学生活,这两本书对大学持截然相反的态度。”

大学故事多抒情、少理性《再别康桥》迷倒无数却不能作旅游指南

陈平原表示,那些回忆大学的文章和著作,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多在讲述大学校园里面的故事,戏剧化和抒情性很强,但很少有人理性地关注和书写大学校园里面的日常生活,以及大学校园里面最无趣、但最重要的学习。“课堂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学生们一说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最容易谈的就是演戏、出操、谈恋爱、郊游或者有人打架,诸如此类戏剧化的场面,而每天上学堂、做实验、图书馆,这个枯燥无味的,其实是最重要的部分反而被忽略了。所以大学生活的主体部分被忽略了,戏剧性的层面都呈现,所以我才会说请大家记得,大学并不像文学作品里面渲染的那么好玩,因此我想请你理解,大学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是学问求索,第二是诗意感性。

“要知道,所有中国人到英国,必定探访剑桥大学。所有剑桥大学里面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地在看康桥看草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曾经迷倒无数有浪漫情怀的人,让无数人神往剑桥。但要说作为旅游指南,这首诗一点都不合格,里面没有任何今天所说的有效信息,能让读者知道剑桥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陈平原打趣地以徐志摩为例,认为他的“带一卷书,走十里路,到一块情景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只是感性的诗意语言,只是单纯书写了读书的愉快,不能反映读书生活的全部。“请大家记得徐志摩在剑桥大学不是本科生也不是研究生,是特别进修生,换句话说,他到那里没有修课任务,不用考试。一年多的时间,爱听课就听课,不听课就到草坪上躺下来,所以他记忆里整个剑桥大学是抒情的,躺在草地上做梦的,而如果借徐志摩的诗文来理解什么叫剑桥大学的话,那你肯定上当,因为没有任何关于大学的有效的信息。”陈平原指出,是著名作家的萧乾,他的《负笈剑桥》里面带有大量有效信息,能够还原大学的真实。“如果能将这两篇文章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抒情和学术的剑桥大学。”陈平原表示。

作者:钟琳 陈清清

来源: 南方日报

进入 陈平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北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0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