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铭:胡塞尔现象学在台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74 次 更新时间:2010-05-04 21:22

进入专题: 胡塞尔   现象学  

王英铭  

摘要:本文从"史"的角度,叙述从1951年到1980年,卅年间胡塞尔现象学传入台湾的发展。

前言:

本文从"史"的角度,叙述从1951年到1980年,卅年间胡塞尔现象学传入台湾的发展。

(一)1950年代的台湾哲学思想界:胡塞尔译名与起源地

台湾1950年代的思想界主流至是以胡适、雷震为代表的美英自由主义,此一潮流以"中央研究院"与"自由中国"半月刊为重镇。不过,当时也有另一以讲"中国文化"与"欧陆哲学"为主的重镇,即教育家田培林主持的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所。田培林(1893--1975)河南襄城人,与历史学家姚从吾同乡。1920年毕业于北京哲学系,1935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9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1949任民国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台湾光复后1945─1947年间来台湾看过教育情况,1949之后定居台湾,任教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1955年台湾师范学院成立教育研究所,他为首任所长。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田培林仍主持教育系所。这个教育系所可说是后来台港以"当代新儒学"著名的学派与欧陆哲学"存在主义"及"胡塞尔现象学"在台湾的共同起源地。

当时"当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刚到台湾,从1950秋到1956夏就在台湾师范学院讲学,主授理则学、哲学概论、先秦诸子、中国哲学史。牟宗三并在师大1951年夏主持人文讲座「人文学社」,1954另行发起「人文友会」。他的新儒学运动,就从这个师大「人文友会」开始的。 这期间牟宗三也讲实存哲学,"实存哲学的人文价值"是他在联合国同志会座谈会的演讲。讲座一开始牟宗三就说应改为"存在主义的人文价值"。演讲中牟宗三谈到胡塞尔只有几行字,牟宗三说:「...Existentialism一词,我以为可直接译为『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晚近西方大陆上的一派思想。...海底格(Heidegger)稍特别。他先受新康德派的影响,后来渐与胡塞尔(Husserl,1859─1938)接近。他讲学的路数,最终也是胡塞尔的。....他与胡塞尔、哈德曼大体是一条路的 」。

台湾流行用"存在主义"翻译Existentialism一词,可能主因是牟宗三"当代新儒学"这一脉的译名。包括另一"当代新儒学"唐君毅在1952年香港也是译为存在主义,赵雅博译为"存在主义"或"存在论"。田培林、胡秋原、洪耀勋则皆是将其译为实存主义或实存哲学,而将 Being 译为存在。

"实存哲学的人文价值"文中牟宗三用"胡塞尔"这三个中文字翻译 Husserl,是台湾最早的。之后,胡塞尔现象学传入台湾的最重要的奠基者胡秋原也译为"胡塞尔",胡塞尔遂为台湾翻译Husserl的通译。1970世代的邬昆如、郭博文、蔡美丽、蔡铮云、高俊一、沈清松皆用胡塞尔。当时洪耀勋1951年译为"傅雪儿"。唐君毅、赵雅博、张君劢皆将Husserl译为"虎塞尔",劳思光译为"胡色尔"。李贵良1959年10月翻译胡塞尔1927年为大英百科全书第14版亲自撰写的"现象学"条目,用"胡『塞』尔"译 Husserl,自此之后他皆改用为"胡『赛』尔"。

胡秋原1954、55年前后在台湾师范学院讲"西洋哲学史",他打算写一部「当代西洋文化及其哲学」。胡秋原后来因1956年初「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出版后,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由田培林陪同,聘他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而转至近史所。但胡秋原1960年的「当代西洋文化及其哲学」前三章"廿世纪初叶之西洋哲学--关于近代西洋哲学中心问题与当代哲学五个主要来源"(五个主要来源之一:胡塞尔)就出版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60年第三辑。另台湾最早翻译胡塞尔著作的李贵良1959年前后也任教台湾师范大学,他于1963年出的"胡赛尔现象学"也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印行的教育丛书。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遂为"胡塞尔现象学"在台湾的起源地。不过,这个起源地只是刚开始形成,系乎一、二人,但开风气,尚未如胡适、雷震的美英自由主义蔚为思想的潮流,而只能说是主潮外的一个思想支流。

(二) 1950、60年代之际--胡塞尔现象学传入台湾的奠基期。

台湾初期引进胡塞尔现象学以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所为起源地。但若以人物为中心则主要有四人:洪耀勋、赵雅博、胡秋原、李贵良。并集中于胡塞尔诞生百年的1959--1963年间引入。引进的方式有三种:

(1)附带式引介:依附在其它哲学中引介,主要依附在海德格实存哲学及天主教多玛斯哲学下引入。这是洪耀勋、赵雅博引入的方式。

【洪耀勋(1903--1986)】:台湾南投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经任教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哲学科、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他是最早研究实存哲学的台湾人。早年廿世纪卅年代有两位年轻台湾人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哲学。一是曾天从一是洪耀勋。曾天从是当时1936年他著作"真理原理论"由著名的日本哲学家桑木严翼教授作序,东京理想社出版,至受学界重视,桑木严翼推荐他至"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研究室深造。洪耀勋则就是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洪耀勋年轻时在1934年4月"台湾文艺"上,发表"悲剧的哲学─论祈克果与尼采",1936年6月他并揉合海德格"存在与时间"对存在构造的剖析和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的风土哲学发表一篇"风土文化观",以台湾风土为基础,反省台湾特有的历史社会风貌。

四十年代洪耀勋也有"实存之有限性与形上学的问题(1941年)""存在论(洪耀勋用法是Ontologie,论Being者)之新动向(1942年)"等的思索稿。显然洪耀勋在廿世纪卅年代、四十年代前期已引入实存哲学齐克果、海德格与「解释学」(Hermeneutik)等。二次大战战后,他于1946年起,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的哲学系。教"伦理学"、"西洋哲学史"。他在台大任教期间先有"基础存在论的方法问题(1948)"的思索稿,之后用中文发表了"海德格哲学导论"于1951年2月出版的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接着"实存哲学家卡儿‧雅思巴斯"、"西洋哲学史"(一)(二)于1957年4月、"哲学导论对话"1962年1月、"EXISTENTIALISTPSYCHOANALYSIS--Especially J-P Sartre's--"于1963年6月以及" 实存哲学论评"于1970年5月。由这些著作可以了解洪耀勋最深入的欧洲哲学家是尼采、齐克果与海德格。

这些文章著作也皆谈到"Husserl 傅雪儿"现象学。其实这是最早将"实存"、「解释学」(Hermeneutik)、「现象学」 "之名与"海德格"之译名于1951年引入二次大战战后台湾者。是时Heidegger唐君毅也译为海德格但于1952年香港,劳思光也译为海德格但在1955年--1959年香港,张君劢译为哈特格或海特格,田培林1953译为赫底格,牟宗三1953译为海底格。

洪耀勋1951年理解的"Husserl 傅雪儿"现象学内涵大致是依附海德格哲学的。譬如:他说「海德格哲学之另一来源是现象学,由海德格看来实存解释法与实存现象学有同一意思,海德格以为若将傅雪儿再澈底,就是将傅雪儿现象学里所有之抽象的、超绝的、本质的东西,给一转向,则可将他变成具体的东西。海德格乃以解释代替傅雪儿的记述或是本质直观。海德格以为若如此现象学就是解释学。综合此两种方法之海德格实存哲学是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学。」(1951"海德格哲学导论")。洪耀勋到1957年在"西洋哲学史"上的对胡塞尔的理解则是「他受 Brentano 与 Bolzano 等之影响创始了现象学派。他排斥心理主义而采取先验主义的倾向论述逻辑主义,主张树立严密的学的哲学」「现时最大的实存哲学家之一海德格,也在现象学影响下且采纳狄尔泰之解释学,讲其基础存在论」。

【赵雅博(1917--)】:出生于中国河北,毕业于北平神哲学院及北平辅仁大学国文学系,为天主教神父。1949年后负笈西班牙马德里国立大学,1952年考得西班牙国家哲学博士,并在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一年。1955年初到台湾先执教于师范大学。赵雅博在台最早谈实存哲学的是"存在主义的理论体系"一文于1955年3月。文中谈到胡塞尔只几笔带过。当时赵雅博用"存在主义"或"存在论"翻译Existentialism,将Being译为"有"。之后,在1958年7月"存在论的由来与其代表人物"中谈到胡塞尔,他说:「虎塞尔就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他不但不是存在论者,并且还是与存在论相反的本质论者,但是存在论的成为哲学思想乃是由于利用他的现象学方法」。

在1959胡塞尔百年诞辰,赵雅博写了"虎塞尔的生平及其思想",赵雅博对虎塞尔现象学的理解主要的依据是来自波兰天主教 I.Bochensky(赵雅博译为包詹斯基)的"当代欧洲哲学"。"虎塞尔的生平及其思想"中赵雅博介绍虎塞尔思想的要点:「逻辑主义与心理主义之批评」「现象学的方法」「现象的归缩(Reduction)」「超越的归缩(Reduction)」「有意识性」「我想(Cogito)」「超越的我」「组织(Constitution)问题」。结论时赵雅博说:虎塞尔「有时成了过激的实在论,有时也成了观念论者,他终久没有能好好的完成一个前后如一而顺理成章的体系。如果虎氏能好好的读读多玛斯的著作,那么他一定能够很顺利的达成了他的志愿」。这是将胡塞尔看成天主教多玛斯的导引。

(2)理论结构及其意义的深入介绍:胡塞尔现象学原就是精深难懂,要深入其理论结构及其意义,必须对胡塞尔现象学有"入乎其内"及"出乎其外"的理解。上述洪耀勋、赵雅博引入胡塞尔都附于海德格实存哲学或天主教多玛斯的导引下介绍。深入其理论结构,并赋于胡塞尔哲学开山意义的,主要表现在胡秋原的引进上。

【胡秋原(1910--2004)】:他于1960年出版的"廿世纪初叶之西洋哲学--关于近代西洋哲学中心问题与当代哲学五个主要来源"是第一本将胡塞尔当成廿世纪哲学的开山者引入的著作,他不是将胡塞尔当成实存哲学附带提供方法的"派外宗师"或天主教多玛斯哲学的导引。这本"廿世纪初叶西洋哲学五大开山者"当年并印成独立单册著作由文星书局代理发行。

胡秋原系在1930年即接触胡塞尔现象学,当时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念书。胡秋原说当时「胡塞尔哲学书我亦曾留意,但我看不懂,这是西洋哲学中,我唯一不能了解的一派。不是不懂其文字上的意义,而是不懂如是说法意义何在?而其所说内部关联何在?1934年到英国后,我见到第一本英文书谈到胡塞尔的是阿格登与里查德合着的『意义之意义』,这两位著者似乎也说不出所以然」,战后西方一片危机声中继而1949年逃难到港台后,胡秋原说「我终于了解其理论结构和意义,而由于这一闷葫芦逐渐打破,我才能对于当代西洋文化危机与哲学关系有一更清楚图像」。

距离1930年已经三十年后,1960年胡秋原开始发表介绍胡塞尔现象学,先出版"廿世纪初叶之西洋哲学"其中介绍五大开山祖之一胡塞尔。之后1961年4月发表"由现象学论当代科玄之战",文中介绍"现象学之渊源与要点"。1961年5月"由科玄之战论西洋文化危机",引介由现象学看当代西洋哲学之谱系。1963年发表上篇"现象学要义"原定接着发表下篇"现象学之发展及其批评"。结果因事迟了17年到1980年10月11月才发表。胡秋原并于"现象学之发展及其批评"发表前,于1980年6月8月9月先发表"欧洲人学问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一部与第二部节译,胡秋原翻译此胡塞尔最后期大作是两岸首举。

胡秋原引进的胡塞尔现象学有几个特色:"完整""清晰""Kritik""会通""特殊"。

﹝一﹞"完整":他完整的将胡塞尔现象学分为三期。他1960年先分为《1》前期《2》后期。1980年后加入《3》最后期的详细引介。三期要点如下:

《1》前期:格廷根现象学派时代,代表著作"逻辑研究"第一卷第二卷1900─1901,"严格学问的哲学"(1911)。要点:胡塞尔现象学全部思想的出发点是实在的( Real )和理在的(Ideal )之对立,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心理学问题是追求心的作用之实在关联,而逻辑求理在关联。逻辑法则是理在的法则,是基于先验的明证。前期着重记述的方法,接近实在论,影响最大。其方法既非如自然科学之归纳,亦非纯粹演绎,而是对意识现象步步深入,直抵事象「到事物之本身去」,直观其本质,分析意义,记述之。视真理乃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在直观中自明。

《2》后期:佛莱堡现象学派时代。但在格廷根大学任教时,1913创刊"现象学报",刊行"纯粹现象学及现象学哲学之构想第一卷",此时现象学已与过去不同,系走向先验现象学。1916任佛莱堡大学教授,开后期现象学派。当时很多人认为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是走向观念论,影响较前期为小。代表著作"关于内部时间意识之现象学讲义"(1928)、"形式逻辑学与先验逻辑学"(1929)、为大英百科全书14版所写条目"现象学"(1929),为Gibson氏的"构想第一卷"英译本所写的序文"我的纯粹现象学构想之后记"(1930)、而后期的先验现象学之最高点则为巴黎演讲"论笛卡儿沉思录─现象学导言"(1931)。要点:着重意识之结构作用 Konstitutiv ,「到开始的地方去」,由于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相关性,所以在时间之流中,意识活动之「伸缩浓淡」( Abschattungen, adumbrations ),亦必表现为对象之「伸缩浓淡」,主观意识活动构造分析,同时是客观对象构造之分析。胡塞尔并于"论笛卡儿沉思录─现象学导言"第四部提「先验自我论」(transcendental egology)与第五部提「共同主观」(intersubjective)为客观根据说。

《3》最后期:包括1935起之维也纳演讲,"欧洲人学问与欧洲人之危机"1936,"欧洲人学问危机与先验现象学"(遗着 1962年海牙出版1970年戴维卡尔之英译本美国出版)。"经验与判断,逻辑之谱系学的研究"遗着1939出版〈通称现象学构想第二卷〉,"对于实在全体结构之现象学的研究"遗着1952出版〈通称现象学构想第三卷〉。要点:发生学(Genetic)方法。目的论的历史的反省并提出「日常生活世界」问题。

﹝二﹞"清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胡秋原也非常清晰的解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些观念或关键用词。《1》现象:指人类意识(知情意)中的东西。无论其为事物或思想,人与事件,范畴或事态,或者只是心理上的构造,如数或几何图形。《2》现象学:一大特色是专就现象而「沉思」、反省、直观现象。「即现象而考察现象」。只问这些现象到底是什么,至于这些现象以外的实在是否存在,并不预先加以承认或否认,即不对实在论或观念论采取立场。《3》意识之指向性、意指性或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是精神现象之特点,即意识必有其所意识之对象。即「心之所之」。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胡塞尔则以为,实则是「我思我之所思」而无限进行的。《4》本质:不是由个别抽象而来,而是自己存在的一种 「事态」「理在统一体」「连续构造体」,一种意义统一的意理。此种观念对象,即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形相」、中古哲学的「本质」,斯宾诺莎的「实体」、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构造(格式塔)。《5》Reduktion:日人译为「还原」,易与自然科学上之还原混淆。胡秋原译之为「归原」或「观照之变换」、「立场之移转」,意即由客观立场转移到主观立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将对有关事物之一切世间成见加以「括号」「搁置」( Epoche )起来,然后层层反省。

﹝三﹞"Kritik"(批评):胡秋原对胡塞尔现象学亦提出几点批评:《1》点式直观与主观明证不能保证真理,事物的本质亦必由其发生发展中求之,仅仅直观方法而不与历史方法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结合,必流于空虚。《2》胡塞尔处处谈意义,使现象学几乎是意义学,然而其意义也只归结到存在的意义,胡秋原说「其实,是什么、何以故、应该如何、怎么办,才是『意义』之意义」。

﹝四﹞"会通":胡秋原1960年并提出多项胡塞尔现象学与东方哲学"会通理论",皆为两岸首见:《1》熊十力所说「即用显体」与胡塞尔「对象在直观中在本质形式上以体自现」之说相同。而胡塞尔所谓 Noesis(意识机能面) 与 Noema(意识对象面) 的关系简明说即熊十力「即用显体」。《2》胡塞尔"论笛卡儿沉思录"之「共同主观」(intersubjective)即孟子之「人心同然」。《3》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与胡塞尔"论笛卡儿沉思录"之「先验自我论」(transcendental egology)不相上下。《4》布伦他诺提出之「意识之主动性」,其实唯识宗早提出「自我意识结构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末那识(自我意识)则常以阿赖耶识为我」亦即现象学所谓纯我与人身我之义。《5》华严宗有「事理无二」事理圆融之说,胡塞尔说「以理统事」。《6》战国时代公孙龙之「指物说」同于二十世纪布伦他诺之「指向说」。

﹝五﹞"特殊":胡秋原于1960年创「二重文化危机」理论,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他就从其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危机的反省切入。胡秋原说:胡塞尔现象学「对西方文化本质及其危机有最深入的批评,而且主张人当自知,内在超越,并有建立普遍哲学,重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愿望」,所以,他才引介而有以取之。

(3)原典翻译的引入:用力最勤的是天主教神父李贵良。

【李贵良(1916--)】留学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时等国凡15载。曾考取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约于1959年前后到台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教心理学、哲学。后来天主教辅仁大学在台复校,他到辅大教哲学。

台湾首次出现的胡塞尔现象学翻译是李贵良于1959年10月,翻译胡塞尔在1927年为大英百科全书第14版亲自撰写的"现象学"条目。之后,1963年李贵良出版"胡赛尔现象学"─其中最后他用翻译胡塞尔"我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观念跋"的翻译稿当结论(李贵良这个翻译的就是后来李幼蒸译的"纯粹现象学通论"俗称"大观念"的"著者后记"部分)。1966年1月2月3月4月李贵良发表了胡塞尔"哲学:严格的科学"的译稿。最后1971年李贵良发表了两巨册"现象学史",应名"现象学运动史"翻译自 Herbert Spiegelberg 的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

李贵良对胡塞尔的现象学也做一些介绍,最早一篇是1959年2月的"现象学在心理学方面之贡献",以及3月的"现象学在美国"5月的"现象学在法国"和1959年9月纪念胡塞尔百年冥寿的"胡赛尔与现象(在)学",这时他一度受张君劢影响同时称现象学为"现在学"。张君劢当时1959年5月在"新儒家哲学之基本范畴"说:Phenomenology「此名词普通译为"现象学"然依虎氏(虎塞尔)原义,是当下即在之义,与英人所用之『所与』二字相合,指开眼便见之对象。其与康德著作中所谓现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之现象绝不相涉,今改译为"现在学,即显现存在之意,以示区别」。不过,李贵良后来还是直接用通译"现象学"。1959年11到12月李贵良发表"胡赛尔思想与古今著名哲学家之比较"。1961年5月于现代学人发表"胡赛尔论意识性"11月"胡赛尔的现象学"。来年(1962年)11月"胡赛尔逻辑学的超越基础",再来年(1963年)2月"胡赛尔存而不论"。这些1961年5月─1963年2月于现代学人发表的介绍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文章与前述李贵良翻译胡塞尔"我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观念跋"的翻译稿,后来集成"胡赛尔现象学"一书,由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印刊为教育丛书发行。

一直到1990年代前,台湾翻译胡塞尔着的现象学,以李贵良最"多"产,但也只三篇:大英百科"现象学"条目(1959译)、"我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观念跋"(1963译)与"哲学:严格的科学"(1966译)。只是李贵良原典翻译取得的学术成绩,之后,竟十余年在台无人超过。直到中国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倪梁康译"现象学观念"1987年台湾南方出版社、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1990年台湾唐山出版社,1992年台湾桂冠出版社、张宪译"笛卡儿的沉思"1992年台湾桂冠出版社、李幼蒸"纯粹现象学通论"1992年台湾桂冠出版社、倪梁康"逻辑研究"第一卷第二卷1994年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社等从德文原典翻译一部部出现台湾,冲击台湾学术界才取代李贵良的地位。

当时对台湾的学界的冲击以倪梁康译的"现象学观念"最早,而"逻辑研究"第一卷第二卷冲击最大,李幼蒸在台湾很多人以为他是符号学大家,张庆熊的"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节译在台湾1980年就有胡秋原翻译,冲击尚小。倪梁康翻译的"逻辑研究"第一卷第二卷是胡塞尔著名的大部头著作,又由台湾著名的时报文化出版,冲击很大,至此之后台湾学界谈到胡塞尔专家,十之八九讲倪梁康,而取代了李贵良。

(三)廿世纪六0年代的台湾哲学界:台湾胡塞尔现象学的"新儒家引介"、"进入辅大、政大"与"反潮流"。

台湾1950─1960之交,承最高政治权力移转空隙之变,以胡适、雷震为代表的美英自由主义进入实践的组党运动。结果雷震被捕下狱,"自由中国"半月刊停刊,胡适以"万山不许一溪奔"心志郁郁,后于1962年在讲演时倒下,美英自由主义重挫,台湾哲学思想界转入新的思想潮流。

1960年代台湾的哲学思想界是双主潮时代─"逻辑实证论‧分析哲学"与"实存哲学"形成大潮流的时代,而"台湾大学哲学系"是重镇,教授"逻辑实证论‧分析哲学"的殷海光(1919─1969)及殷门(泛指当时台大讲师陈鼓应等)则是中心。实存哲学有多人,神学实存派─齐克果、无神论之实存派─尼采、海德格、沙特,超越论之实存派─雅士培,人格的实存派─贝加也夫、马赛尔等。台湾当时的潮流主要流行的是尼采、海德格、沙特。文学上流行的为齐克果的"诱惑者的日记",卡谬"异乡人"等。

【新儒家的引介】此时期著名的张君劢提倡"儒家哲学之复兴"与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当代新儒学"合起来在台湾1960年代也是一大势力但比较是双主潮外第三势力。在哲学上,张君劢、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其实与"欧陆哲学"有思想血缘关系,譬如唐君毅之与黑格尔哲学,牟宗三与康德哲学,张君劢与德哲倭伊铿 。1950年代本来唐君毅、牟宗三就已开港台引介欧陆"存在主义"之先风,他门在引入"存在主义"时都会简单提到胡塞尔。当然,当代新儒学在欧陆哲学是归宗康德,1962年张君劢应德国佛莱堡大学之邀前往演讲。并与佛莱堡大学汉文教授即与海德格同译"老子"八章的萧师毅(留欧32年后回台任教辅大哲研所)同到瑞士与"存在哲学家"雅士培晤谈,雅士培告诉张君劢:「我为康德派中人」「哲人之至者,无如康德」,所以,"当代新儒学"于介绍"存在哲学"或"虎塞尔"现象学,自也不太会受到归宗的吸引。

只是在1960年代,当代新儒家学派以张君劢谈胡塞尔最多。张君劢于1959年"新儒家哲学之基本范畴"上开始谈"虎塞尔",然后于虎氏(虎塞尔)百年生日作"现在学派虎塞尔氏"。至1963年发表"人生观论战之回顾─四十年来西方哲学界之思想家"专章论"现象学派胡赛尔氏"。张君劢对胡塞尔的理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现象学派,在德国已旗帜高悬,与康德派对立。其所以敌对之故,...一则为认识批判,一则为本质直观。一以为物由心造,一本纯逻辑的研究,以为真理可以直观而得之者也」「胡氏之现象学,虽只有一名,然按其发展言之,可分为三,第一期为描写现象学。第二期为本质现象学,即在现象分析中依据损抑法〈Reduction, Einklammerung〉以求其意义之本质。第三期为超越现象学,此期中但认有纯自觉性或自我之绝对存在,即为世界之最终实在,将世界置于括号中,而此自觉性此自我之存在自若焉。此乃胡氏之起程点,与康德氏心为立法者,菲希德氏因自我建非我者之唯心主义,始也出于殊途,而其结宿归于一辙矣」。但不论如何,张君劢终归宗于儒家哲学。

此时段一位经济学者顾翔羣教授,于1962年11月则翻译波兰现象学家 R. Ingarden 的高足 Anna-Teresa Tymieniecka 写的 "当代欧洲思想中之现象论与科学"(顾翔羣将现象学翻成现象论),并言"......欧洲近有新纪元,由现象论哲学之光大,而甚多社会科学部门,均将过去之实证方法改变,与儒学甚为接近。......」后来,顾翔羣于1971年出了一本"危机时代的中西文化",也由西方文化危机,回到中国儒家思想。

【进入辅大、政大】天主教神父赵雅博、李贵良两位在六十年代,则是将天主教多玛斯与实存哲学下的胡塞尔现象学带入了台湾辅仁大学与政治大学。1960年代初当时台湾只有台湾大学有哲学系,而且尚无研究所,辅仁大学自1961年在台复校首建台湾第一座哲学研究所,赵雅博1961─1963先与于斌总主教等筹建天主教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复校复所,1963年辅仁大学哲学系成立,当时高思谦副主教先任1963─1964的首任哲学系主任,接着李贵良接任1964─1965的系主任。这是辅大初建哲学系所情形,台湾政治大学是直到1969年才成立哲学系,首任系主任是由天主教神父当时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方豪兼任。随即1970年赵雅博就到政治大学哲学系任系主任。所以这二位天主教神父赵雅博、李贵良系辅大政大开系所的人物。而李贵良神父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神学院学位毕业生,非常重视鲁汶学派──以康德及现象学为主的士林哲学,赵雅博神父则是以天主教多马斯思想为核心的士林哲学。两人1960年代就将士林哲学的架构开始即引入了台湾辅仁大学与政治大学的哲学系所。

【反潮流】在1960年代的胡塞尔现象学在台湾,主要表现是在"反潮流"上 ──"反双主潮"上。所谓"反双主潮"指的是胡秋原1960年代以胡塞尔现象学对双主潮的"左右开弓""两方肯定",然后理解双主潮的限度而超越克服之。胡秋原1963年初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术讲座演讲"评逻辑实证论",同时段于香港发表"实存哲学与今日中国青年",对逻辑实证论与实存哲学左右开弓。之后,1965年发表评殷海光的"逻辑新引"和"思想与方法"这是右评"逻辑实证论‧分析哲学"。1969发表"论生存哲学",1973年发表"自我割让问题与当代思想",这些是左批"实存哲学"。

胡秋原左右开弓的批评要点是:「逻辑实证论派将胡塞尔之意义简化为感觉上之有无」,「生存哲学既将胡塞尔的人类共同的『理性主体』化为自我中心,又将胡塞尔的本质与理性均加否定」在欧洲大乱中,将现象学变成「显示人生无意义之学」(指海德格、沙特)。胡秋原亦两方肯定,指逻辑实证论对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有推动研究之功」「许多逻辑问题因新实证派弄得更清楚了」「在意识形态宣传之后,语言分析也有清凉作用」。而实存主义关注人生命运与悲剧问题,胡秋原说:「使哲学不能过于重视抽象理论,忽视具体的实际存在的个别的人生苦难之形态,岂仅不是无功,而且也有大益」。但胡秋原认为仍必须将这双主潮的世界与态度皆加"搁置"(Epoche),回到我们中国人的共同主观世界,才能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而发现其比欧洲更大的危机。

这是胡塞尔式现象学在1960年代台湾的一脉。类似于1935年在维也纳、贝尔格拉演讲"欧洲人学问与欧洲人类之危机"的胡塞尔。当时,胡塞尔是"左右开弓",右评伽利略以来的物理学主义,左示欧洲人的日常世界已自然化,已是病态,海德格实存哲学却视为当然。胡塞尔认为:我们欧洲人应恢复"希腊理性的英雄主义─普遍哲学的理想与目的"建立由先验心理学必然流入的"现象学的先验哲学与现象学的形上学"〈"欧洲人学问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三部B部与第四部之准备纲要〉克服危机。胡塞尔说,「欧洲只有两条路,自外于其生活之理性,走入野蛮,此是欧洲之崩溃。或者经由理性之英雄主义,一举而克服自然主义,此即欧洲之再生。欧洲最大危险是倦怠,好的欧洲人应有勇气不怕作无限的奋鬪,脱出信仰之缺乏,对西方之人类使命之绝望,以求人类将来之新生活之内向与精神化;只有精神才是不朽的」("欧洲人学问与欧洲人类之危机")。

不过,当年,胡塞尔孤独而终,胡秋原的胡塞尔现象学在台湾是孤军反潮流。

(四)七十年代:胡塞尔现象学在台的学派化、转向与应用。

继续奠基期的脉络,承继洪耀勋、赵雅博、胡秋原、李贵良四人不同的"衣钵"也加入新的人物与因素,七十年代台湾胡塞尔现象学分化三种不同的发展。

(1)﹝学派化与扩大﹞这主要有四人─邬昆如、蔡美丽、沈清松、蔡铮云以及 Kockelmans"胡赛尔现象学的心理学"的引入。

【邬昆如(1933--)】广东龙川人,似以香港天主教学校流亡学生身分,来台入台湾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然后至欧洲取得奥地利银色堡大学神学硕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8月返台任台大哲学系客座副教授,1971年任专任副教授,1972年升任教授。

在1960─70年代之交,1969年殷海光在不续聘案中过世与1970年代前期的1972年─1974年台大哲学系事件接续发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讲师一空,高达12、3位的教授讲师遭解聘受害,一度停系!著名的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方东美晚年于1973年退休至辅仁大学,任教期间与其方门的孙智燊、邬昆如、冯沪祥、傅佩荣等教授讲师学生,承此大空档就合成一大学派─台大教授王晓波、陈鼓应称为"天主教派"的大派系。,以"哲学与文化"月刊与"黎明文化出版社"为重镇,发挥其在学院影响力。影响力深远,扩及台大、政大、辅大,为台湾1970年代到1990年代最大的学院哲学系所的派系。

邬昆如这一时期于1970年1月发表"胡塞尔现象学─其意义及其方法",以及于1972年由方东美、黄振华教授审查通过的升等教授论文"胡塞尔的存而不论概念"。1975年出版"现象学论文集"。他承继了赵雅博、李贵良讲胡塞尔现象学,但与赵雅博、李贵良在辅大、政大发展不同,他将学派势力用讲"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扩大至台湾大学。甚至1978年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班与硕士班就开了多班很专门的"现象学方法"课程。直到现在,不少目下在台大的教授讲哲学者如傅佩荣1976台大硕士班,之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宗教学,他在台大硕士班的指导教授系邬昆如。讲现象学的教授陈荣华1982辅大博士班,博士论文"胡塞尔自我学研究",他在辅大博士班的指导教授也是邬昆如。

但邬昆如教授及「邬门」从1970年代以来在台大的独霸地位,到1980年代、1990年代都有学术界挑战,如承继牟宗三"当代新儒学"的康德哲学研究一脉的教授李明辉于1988年12月写"为哲学界把脉",批评邬昆如引「『笛卡而沉思』,『胡塞尔全集』第一册,P.81」的内容,李明辉说:但邬昆如所引内容「我在该处完全找不到邬昆如所说的这些意思...这些意思是邬昆如自己杜撰出来的,而在杜撰中又包含极严重的错误」。另如殷海光的学生陈鼓应教授,于1997年接受谈台大哲学系问题专访时说:「有一个硕士论文写的是维根斯坦,台大维根斯坦研究的最好的是刘福增,照理说应该让刘福增教授指导,可是当年的系主任邬昆如却一手包办。...邬昆如指导维根斯坦,这在哲学界是个大笑话,因为维根斯坦的哲学是非常专技的哲学,他根本不懂」。这是以后的发展,惟亦引起学术界反思,在1970年代当年这派系刚初创又刚好填补真空,形成学院大派系时,到底他们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学术内涵如何?如果连只引胡塞尔『笛卡而沉思』的内容都有问题?其它呢?而从1970年代立学派后,一路下来卅年造成的台湾胡塞尔现象学的学术研究情况又是如何?

【蔡美丽】台湾大学哲学系,大学业师傅伟勋,1970年毕业于台大硕士班,之后留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原研究海德格,1970年9月她出了一本"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哲学"(即台大硕士毕业论文"海德格存有概念之初探"成书出版),到美加在David Carr 教授英译胡塞尔"欧洲人学问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的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写研究胡塞尔的博士论文。回到台湾于政治大学任教。1980年代并参与杜维明、傅伟勋等创办的"当代"杂志。蔡美丽于"当代"发表"现象学创建者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末代欧洲的代言人:尼采与斯宾格勒─生的礼赞与死的优惧"等。政治大学任教期间她曾参加台北、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哲学研讨会」发表"胡塞尔「理性论」之探索"、"朱子「格物致知」的现象学式解读"、"儒家哲学的时代意义:一个现象学式的解读"。不同于大学时代她自己的海德格热后来反而以1990年出的"胡塞尔"(美加时期研究胡塞尔的结果)著名。1995年她将"当代"与「哲学研讨会」的理性文章加上她谈"女性主义哲学─人类文化新纪元之拓开""读张爱玲杂想""永镇雷峰塔下的情人─闲论『白蛇传』里的恩爱与缠缚"等感性文章,集结出了本论文集"维纳斯之变颜"。她是比较用文学感性的笔调触击胡塞尔现象学者。

【沈清松(1949--)】台湾云林人,1974年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继续进研究所硕士班,指导教授为方东美、葛慕兰。毕业论文是研究多玛斯存有哲学与中国价值哲学的比较。但他在1974年4月就发表"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哲学观",1977年9月发表"现象学与解释学的比较",之后,他到比利时鲁汶大学高等哲学院,拿到博士学位,返台任教政治大学哲学系所。他1985出版"现代哲学论衡",其中并专章论"胡塞尔的哲学理想与方法""学术危机与理性前途─胡塞尔晚年思想""胡塞尔论生活世界与理性"。他用对比方式研究哲学,如现象学与解释学的对比,也研究科学哲学,扩大胡塞尔现象学与其它哲学的会通。

台湾1970年代在学院研究胡塞尔,后来到1990年代继续扩大至其它现象学的研究者,以在政大任教十余年也是台湾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的【蔡铮云(1952--)】最著名。他是辅仁大学硕士班,1975年毕业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与其晚期展向之诠释"指导教授葛慕兰,他在还是硕士班学生时即任"鹅湖"月刊的编辑,发表"现象学总论""知识论与现象学的进路"并翻译胡塞尔1941年6月在柏林的演讲稿"现象学与人类学"及 胡塞尔助手之一 Ludwig Landgrebe 所写的"当代欧洲哲学的主要问题"(用1957英译本翻译)。之后,他留学美国杜根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后,返台任教政治大学十余年。著作甚丰,包括:"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从现象学到后现代"、"德里达解构与胡赛尔现象学"、"现象学的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及"现象学导论"。他尤其将胡塞尔现象学扩至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研究。与现象学者游淙祺、龚卓军等,成立"梅洛庞蒂Circle"。这是台湾首举结合法国现象学,将现象学扩至"身体"与"身心问题"研究。

【Kockelmans"胡赛尔现象学的心理学"的引入】1978年忽然一位政治大学哲学系大三的女大学生郭慰萱翻译出版 Joseph J. Kockelmans 著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心理学"。郭慰萱后来到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班,离开哲学界从事中学教育,不过,这本Kockelmans"胡赛尔现象学的心理学"的翻译,倒是台湾初次首见引进胡塞尔"现象学的心理学"。

(2)﹝转向﹞:重要的从现象学转向美英哲学是郭博文。由理工转向"胡赛尔现象学"研究的是汪文圣。

台湾的哲学家洪耀勋、曾天从,一直在台湾大学任教,他们指导的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学生,有两位研究胡塞尔现象学。一是洪耀勋指导的郭博文,他1968年硕士论文为"现象学的社会科学理论之初步研究"。内文主要研究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应用的关系。一是曾天从指导的高俊一。【高俊一】1970年台大硕士论文为"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论"。后来,他于1982翻译美国西北大学 Maurice Natanson 那坦森 的"现象学宗师─胡塞尔"。高俊一于译序中说:「那坦森...所阐明的独到见解,却不是强调做为现象之描述与分析之方法学的现象学,而是现象学本身就是哲学,而现象学的哲学自有它的实存向面。」,那坦森「...强调的正是胡塞尔哲学生涯中的那种由还原(法)所体现的持续不断的还本返源的努力,那种要求彻底自明的活动与精神─主体性的责任心,使胡塞尔走向超验的转折─他以为才是哲学的本质」。后来,高俊一翻译波兰 Leszek Kolakowski1978年写过三卷"马克思主义的主流"Main Currents in Marxism 的著名学者的"理性的异化",转进实证主义思想史。

【郭博文】则是台中县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取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学位后,他于1969年出版了中译全译波亨斯基 I.Bochensky的"当代欧洲哲学"。之后他到美国拿到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8月回台任教,曾任台湾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央研究院美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美国芝加哥访问学人、清华大学教授、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在"当代欧洲哲学"译后记,郭博文写道:「分析哲学可以划分为英美两大阵营,.....有人注意到维根斯坦思想带有本质主义成分,可以和胡塞尔相沟通。也有人认为日常语言哲学和现象学都是要对未经科学理论化的直接经验世界加以把握,两者并非绝无会合可能」「"当代欧洲哲学"以新多玛斯主义殿后,盖以为它是最完整的体系。实则多玛斯主义形上学带有因袭的成分和独断的色彩,在纯哲学理论上的价值和贡献还有人表示怀疑」,由这两语就可看到郭博文的"意向性"──从欧陆哲学到美英哲学,并对天主教多玛斯主义不以为然。

后来他写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詹姆士的彻底经验论(1981)实效论(1982)、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1988)评价理论(1988),罗益世的道德哲学(1983)及桑达雅纳的批判实在论(1987)、自由主义的基础─穆勒与杜威(1989)正式转向由欧陆现象学到美英哲学与美英哲学的社会科学。当年郭博文从耶鲁大学哲学博士返回台湾大学任教,在197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前期,并与著名的大学教授李亦园、胡佛、杨国枢、叶启政、林钟雄、彭怀恩一起主编"当代学术巨擘大系"。哲学的第一个巨擘,他邀高俊一翻译美国西北大学 Maurice Natanson 的"胡塞尔",这是表现"以美英哲学为主,包摄严格科学的胡塞尔"成立一大学派的雄心与企图。这一大学派当年被视为"改革派""自由派"学者。学院的影响力也直到今天。

另【汪文圣(1953─】是特别的一人,他反而是由工学院转向研究"胡塞尔现象学",此时期他是1975年毕业于成功大学造船工程系。因对哲学的爱好,于1979年到德国转向学哲学,从哲学的基本课程开始,到1988年以"胡塞尔哲学之建构领域与生活世界"取得德国科隆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再到德国曼因次大学,从学现象学家赛朋教授( TH.M.Seebohm ),以"存在我与原我─海德格对胡塞尔原我问题之立场"取得博士学位。1990年代返台后任教政治大学哲学系所。发表"由胡塞尔与海德格哲学来看『智』生『识』之问题"、"现象学与当代科学哲学"、"胡塞尔与海德格"。汪文圣的转向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家赛朋教授( TH.M.Seebohm )所说可显见他的成绩,赛朋说:「汪博士以如此精简严格的形式来比较晚期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的哲学,不但具启发性,而且从所未见,因此,他的论文在哲学上的贡献必须被视为是原创性的」。

(3)﹝应用﹞:

胡秋原一脉的胡塞尔现象学进入1970年代即"深入事象应用"层面,先是他自己于1971年6、8、9、11月发表"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于第一章:一百三十年来中国之根本问题,他说:「叙述历史性的问题需要两种方式。一是历史的记述...二是现象学的方式,即对相似、平行的事象作一种类型的考察。百余年来我们对自己的根本问题的答案,有五种类型...」。胡秋原是将胡塞尔现象学与史学合作,作深入事象之具体证明。

深入事象的应用,重要一人是【范庭育(1954--】台湾省人,清华大学物理系肆业,政治大学西语系毕业,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他受胡秋原影响,于1978年12月与胡秋原的通信中,他引 Maurice Natanson 的"Edmund Husserl"言「对胡塞尔而言,二十世纪之三分之ㄧ的历史与政治灾难是有一哲学基础的,即理性的衰弱。...现在有许多人指出现代人的『自外(异化)病』,但没有人指出失去哲学理想正是西方病的主要原因。西方人否定了历史的目的,因此也就否定了理性的目的...对胡塞尔而言...现象学大厦的建筑原理是用理性来沉思理性─这种沉思的工作也是无止尽的,而它的名字就是哲学。...整个哲学史正就是理性发展的纪年史。...胡塞尔视人生为 critical becoming,以为理性的真理可在人生中达成」。

范庭育接着说:「对我们学术界,我确实感到一种『理性的危机』...『理性的衰弱』,使一般人的求真意志特别薄弱,不敢和实际的问题肉搏,而只想沉迷在各种意识形态之中」,有感于此,「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范庭育就将现象学应用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评介与日常生活界偏见的批评。他写爱因斯坦百年诞辰纪念文"空间、时间与相对性理论"于1979年3月。他说,「我以现象学的态度来分析相对论与物理学理论之构造关联」,之后,范庭育介绍"弥尔达及其经济学批评论文集",论「GNP不可作为衡量经济成长之指标」,他以现象学"回归事物本身"的态度,深入批评我们日常生活界的既成势力之经济学偏见。

范庭育这时期也再以现象学"回归事物本身"态度深入"中国科学发展停滞"或中国根本不是科学的文明,这一困扰很多人的历史问题,他于1979年翻译李约瑟"大滴定"的"中国科学传统的优点与缺点",探讨何以现代──十七世纪伽利略时代以来──中国科学不发展的因素。之后,到1988年他翻译出版了一本"现象学入门"Exploring Phenomenology D.Stewart & A.Mickunas 着,着力于普及现象学。

结语:

上列简述从1951年到1980年,卅年间胡赛尔现象学在台湾各脉络的发展。接下来的1980─1989年,除了既成学派势力的持续操控外,大部分台湾哲学思想界看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学术思想界的风起云涌,另一些新世代或者在大学生研究生学习阶段或者远离家园留学在欧洲美加研究,到1990年代再返台建立新的"学统"。1987年台湾解严。解严一开始,就现象学而言,比较大的风暴是"海德格与纳粹"问题〈1988年─1989年)。事件在法国德国发展之后,在台湾一直淹没在海德格中的胡塞尔现象学,有从"海德格与纳粹"风暴中"隐泰来极( entelechy )"破茧而出的动向。

再来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台湾则出现中国一部部大部头从德文原典而来的翻译大着。这是中国原典翻译冲击台湾的年代。所谓冲击,就胡赛尔现象学来讲就是"现象学观念""逻辑研究 第一卷第二卷""胡塞尔选集""回到事实本身""纯粹现象学通论""经验与判断""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全译本等等冲击台湾的哲学界出版界。这个冲击最重大的意义是对学院的既成势力的冲刷,大家"向后看"是以中国原典翻译对比1951─1980的学院教授们的译介是对是误?而"向前看"是看到中国大陆努力的成就,未来台湾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学术研究该如何发展?

21世纪一0年代又是新的两岸学术交流年代,中国的学者以翻译伽达玛"真理与方法"闻名于台湾的洪汉鼎与胡塞尔现象学学者倪梁康等讲学于台湾的大学讲堂。洪汉鼎2007年出版"回到现象学的原点"(指回到胡塞尔),倪梁康则2008年在政治大学讲坛谈应可将胡塞尔现象学的"希腊理性精神"视为人类共同资产。这不同于过去的台湾世代,沉醉于实存的哲学与文学,而可能将是台湾胡塞尔现象学一个新发展年代。

    进入专题: 胡塞尔   现象学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42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现象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