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崇胜:新邦新命: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2 次 更新时间:2025-03-30 09:27

进入专题: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政治文明  

虞崇胜 (进入专栏)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面临着资本霸权、政治极化、文明冲突等三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和平发展、合作发展、文明发展等三大机遇。正是鉴于这种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任务。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政治文明模板,既不是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对西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翻版。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之“新”就在于它实现了人民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共同性发展、和平性发展。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需要完成对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的双重使命。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面临着资本霸权、政治极化、文明冲突三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和平发展、合作发展、文明发展三大机遇。正是鉴于这种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任务。

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方位

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是在政治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历史方位:

其一,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母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不仅推进了传统中国政治实践的发展,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但是,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是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存在权力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宗法思想和宗法制度、家长制和特权思想等弊端。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母版,而是接续、吸取和继承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剔除其中不适应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糟粕,实现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二,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政治文明模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设计人类社会理想时,曾经提出过未来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蓝图,但只是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并非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政治文明模板,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人类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新道路。

其三,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的再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曾经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的政治文明范式。但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式,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和法治、维护特权利益集团等弊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社会主义模式化的禁锢,积极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注入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政治文明举措,正在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其四,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是西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翻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以自由平等人权自诩的西方政治文明一度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模板。然而,所谓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无非是多党制、三权分立、轮流执政这一套,其发展过程无不伴随着野蛮掠夺和殖民统治,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将自身文明进程建立在其他国家的灾难基础上的西方政治文明模式,不符合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精神。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超越了西方政治文明模式,树立“和平共处”的国家观、“人民中心”的政治价值观、“文明互鉴”的政治文化观、“协同发展”的政治发展观、“合作共赢”的政治伦理观,彰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天下情怀和美好前景。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综合的政治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三位一体的新型政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其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其特色,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其共性。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的,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它是全球化、现代化时代人类共同创造的政治文明新形态。概括起来,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之“新”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人民性发展。所谓人民性发展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是政治主体,人民群众是政治文明的创造者,任何政治形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才可被称之为文明形态。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不被当成人看待,而被当作工具、当作客体。自文艺复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这种被颠倒的历史才重新被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与政治的关系,奠定了新政治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且将政治主体的人民性内化于政治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努力使党和国家的工作更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增进人民福祉;另一方面,赋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民性特征,确立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从而从根本上剥离了以阶级剥削为中心的旧政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一种以人民为主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其二,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包容性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会因社会制度、文明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将某些国家、某些民族排斥在外。在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既有和而相同者,又有和而不同者,“和而不同”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在各个层面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处于相互包容之中,中国的任何发展都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其三,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共同性发展。在以往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无论是什么形态的政治文明,都以阶级对立和社会冲突的形态存在,政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最终结局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标识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突破了阶级社会阶级对立的局限,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坚持世界人民的大联合,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所有人都联合起来,实现全体人民和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共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也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人类共同发展过程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同建设美好社会和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秉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主张世界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共同发展。

其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和平性发展。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是一部连绵不断的战争史,不计其数的残酷战争曾经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纵观当今世界上的西方发达国家,其走向文明的进程无不伴随着野蛮掠夺和殖民统治,给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将自身迈向文明进程建立在其他国家的灾难基础上的暴力发展模式,既不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也不可能长久主宰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传统政治文明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地方就在于,它秉持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立己达人、利己又利他的和平发展道路,既造福本国,又惠及世界,从而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带来了新希望。

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双重使命

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必须遵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承担起双重历史使命: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批判继承是手段,创新超越是目的。没有批判继承,就无法创新超越;没有创新超越,批判继承就没有意义。同时,批判继承与创新超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错展开和相互推进的统一过程。

(一)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中国传统政治文明

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根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能割断历史,而是立足于中华大地并在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基础上发展的,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必须在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寻找资源。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曾经闻名于世,其中“权归于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职能分工与相互制约的行政制度,直上而下与集中统一的监察制度,以及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己正人、选贤任能等国家治理理念和方法,都是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结晶,曾经创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兴盛与繁荣,并为后世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范式。然而,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是建立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压抑了社会活力,重治道而轻政道的治理体系挤压了人民的参与渠道,以德治国的治理方法迟滞了正常的法治建设,家长制的官僚系统阻碍了人才的健康成长,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传统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转化,致使中国传统政治文明长期陷于专制主义统治之下而不能自拔。

因此,在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要及时激活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活力,使之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新生,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激活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生命力,绝不是在中华传统政治文明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通过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重构,区别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中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舍弃糟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注入新的生机,开辟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新的发展前景。

(二)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曾经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样板,它所体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它所创造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奇迹,它所显示的一下决心立即执行的制度优势,曾经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骄傲。但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产物,也是由军事集权制转化成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苏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从政治上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专制主义、沙文主义弊端。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对社会主义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基本上延续了苏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没有及时完成由革命到建设、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所以,从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带有明显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痕迹,既缺乏现代民主法治精神,也缺乏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具体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夸大领袖意志,个人崇拜,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等。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弊端,因而缺乏自我更新和发展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搬,必须批判继承,剔除其弊端,用新的理论和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

(三)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

现代西方政治文明即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参照系,也是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政治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创造出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倡导自由市场和民主法治,推进不同国家建立世界性联系,在反对专制独裁制度方面曾经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不过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政治过程;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予以合法化;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多党制下政见纷争,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恣意制造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立,不惜采取经济制裁、文化渗透、武力威胁等手段,维护西方资本集团的特殊利益。

可见,以资本垄断和资本剥削为基本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尽管创造过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但并没有找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因此,对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批判吸收其中内涵自由、民主、法治等有益成分,剔除其垄断、剥削、霸权等糟粕,创新人类政治文明理论和制度,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明,创造出代表全人类政治进步方向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虞崇胜,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摘自:《江汉论坛》2024年第12期

进入 虞崇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政治文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100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