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三个进一步解放”的内涵要义及其拓展深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8 次 更新时间:2024-09-18 20:36

进入专题: 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  

顾海良 (进入专栏)  

 

202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把“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要点提了出来。早在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就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要义提出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阐释中,“三个进一步解放”的内涵得到拓新,作出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概括。这一新概括,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认识的深化,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导思想理解的跃升。

“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精髓要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以“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为主题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首先,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很快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也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再次,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并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要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就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就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这一“基本取向”和“责任担当”,在根本上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体人民更大的积极性、更高的主动性、更强的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赢得更为显著的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出发,对“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思想内涵作出新的阐释:一是在解放思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二是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的新的高度提出:“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系统阐释,拓展了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之间的合力作用和综合功能,既丰富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涵,也阐发了全面深化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内容。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和根本目标上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三个进一步解放”有机结合和协同并进,既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发展路径,也使我们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解放思想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对“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新概括中,凸显了解放思想的整体性特征。这里讲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体现在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内涵的整体表述上。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实践,我们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我们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品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彰显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盎然生机和时代意蕴。

二是体现在解放思想融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整体内涵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阐释中,不仅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出新的概括,而且把这一新的概括和指导思想的整体性表述结合在一起:其一是凸显这一新概括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二是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框架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之间的有机联系、协同创新;其三是结合社会整体结构,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阐释,提升了“三个进一步解放”新概括的理论伟力和思想智慧。

三是体现在解放思想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的守正创新的系统性思维之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在对其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阐释中,对新时代解放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作出新的阐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坚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的结合上,进一步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守正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是对“进一步解放思想”特征的创新性探索。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系统集成

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整体布局和根本目标上看,“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并进,丰富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系统集成理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成这一系统集成理论的演进逻辑。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等改革目标,成为十多年来深化改革开放的显著标识,也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环生和多重挑战陡增态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及其关系重构的问题,成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涵。

二是新发展理念以及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深度结合,构成这一系统集成理论的主导和主线。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上就是要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高质量发展必将扎实推进,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和优势。

三是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成这一系统集成理论的过程特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战略支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根本途径,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基础,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必由之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注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接续推进中,只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和结构的交互作用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内在的作用及其本质特征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才能发挥“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综合效能和整体势能;只有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三个进一步解放”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要求和新路向

就“三个进一步解放”本意而言,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主要在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作出“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概括,赋予“三个进一步解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一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要求。首先在于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特别是要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形成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其次,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最后,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二是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要求。首先是突出制度建设主线,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次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再次,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最后,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要求。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新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顾海良

进入 顾海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1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