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6 次 更新时间:2022-12-01 20:07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胡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清晰标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和战略坐标,这不仅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为各国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机遇,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从哲学观的视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以及在前进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在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中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实践的、具体的运动过程,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思维,是一个需要科学理论指引实践提升的创新理论过程。应该说,中国式现代化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哲学观点,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体现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文观、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汲取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丰厚成果中作出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也反映了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紧密结合,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追求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科学的哲学观是对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的科学态度和规律性认识,并指引人类世界沿着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正确方向前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哲学家都对人、自然、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人类命运和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对人类走向美好社会有着很多美好设想。现代化作为一种美好社会的状态、一种对美好社会追求的目标乃至于作为走向美好社会的一种途径,自然也成为哲学家们进行哲学思考和认知现代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哲学家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基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剥削劳动的批判,设想了未来美好社会的蓝图,不过只是用文学描述方式勾画出一个社会共有、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图景,但都没有基于丰富的社会实践而真正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更不可能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进行了深入考察,在对既存社会制度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通过深刻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背后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为无产阶级以自己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把剥削的劳动从资本的压榨下解放出来,提供了行动方向,进而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作为一个整体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提供了实现途径,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运行两百多年后,这个过程还在以新的方式向前推进。但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邃的社会思考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深刻把握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实践的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并描绘了人类未来美好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哲学观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绝不是为物所奴役、为物的生产而生产,一切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终的归宿就是人自身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

改造世界就需要凭借社会生产力,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进而重塑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用科学的世界观哲学观不断深入考察其所处的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基础上,就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他们最早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现代”的概念,比如,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国家政权、现代大工业、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关系等。马克思就鲜明地提出:“现代生产方式在它的最初时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只是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在中世纪内已经形成的地方,才得到了发展。”他把大工业所创造的发达的世界市场和城市称为“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和“现代化大工业城市”。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运用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高度评价,即“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一蕴含着极大爆发力、创造力的社会生产力进步,又客观地表现为基于蒸汽机、电气化等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提高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实现效率革命的社会分工,市场价格机制广泛运用促进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形成,以及自然打破城乡分割、地域分割的城市化进程,等等。这一系列现代化要素的集成,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社会进步的一个发展形态快速摧毁了陈旧的封建社会制度,也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文明,实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

就此,马克思主义从关注“现代”因素,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到全面认识社会“现代化”,开始研究“现代化路径”对社会形态变迁的实质意义,形成了朴实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这体现的恰恰是在改造旧世界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本质关系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即使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但最终助推生产力发展的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却陷入了被物质、资本、技术所奴役、挟持的境地。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进行反思时就可以看到。

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深刻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化绝不只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社会福祉的增进,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过程,也绝不是社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只能带来对人的异化,物欲膨胀、金钱至上的世界只会扼杀人的全面发展。他们所设想的要达到的未来理想社会,是需要通过技术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乃至人的现代化途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挣脱对人和物的依赖,使人的发展真正为个人所驾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哲学本质所在。

恩格斯还提出现代化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共产主义现代化阶段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是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代化,“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进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人类到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够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人类美好社会的终极价值,也是人类走向真正需要的现代化的归宿。

从第一阶段迈向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跨越一道“卡夫丁峡谷”,但如何跨越,他们并没有给出成熟的路径,给二十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探索空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民族国家一直在探索这样的现代化道路,其中历经艰难曲折,甚至有失败的教训。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需要继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核心要义就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价值”的充分彰显。归根结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哲学本意的继承和发展。

运用科学方法论坚持不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在前进道路上,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首先,要把握好“六个坚持”和“五个重大原则”的基本方法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时,提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六个坚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五个重大原则”。“六个坚持”和“五个重大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方法,二者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相辅相成,方向一致。“六个坚持”是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把握的基本要求,同样是以理论创新打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式,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规律性认识。而“五个重大原则”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论面临怎样的风险挑战考验,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确保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必然要求和实践路径。深刻把握好贯穿“六个坚持”和“五个重大原则”的思想理念、实践立场、辩证思维和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越来越鲜明、信心就越来越坚定、道路就越来越宽广。

其次,始终尊重人的价值,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许多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阐释为技术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其最终目标还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在物质方面不断富足的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人在精神层面、社会公平正义层面、法治保障人的尊严层面、人能在相对自由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层面等还有诸多不平衡不充分。要客观面对和解决矛盾问题,其艰巨性、复杂性、矛盾性前所未有,也史无前例。为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一切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发。在战略选择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战略路径上,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同时,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

再次,既要坚定自信自立,又要不断推陈出新。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认同的理论、坚守的理想目标,要永葆志气、骨气、底气,坚持自信自立,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最后,时刻保持清醒冷静,战略统筹谋划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对的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都作出了科学判断:国际上,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要加强战略谋划,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深刻阐明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广阔的发展图景。只要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基于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敏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60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