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南生: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沙俄地缘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77 次 更新时间:2024-04-06 09:17

进入专题: 地缘政治   俄国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袁南生 (进入专栏)  

近代欧洲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地缘格局争夺的历史,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制定政策时,都十分重视地理因素与政治的关系。18世纪以前,沙俄只是一个与海洋隔绝的内陆国家,地缘环境并不优越。沙俄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没有任何自然障碍是沙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这自然而然成为沙俄制定地缘战略的最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其对外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通过一系列侵略扩张,沙俄终于成为雄踞欧亚大陆的帝国。马克思、恩格斯对沙俄地缘战略曾给予极大的关注,在他们看来,沙俄的地缘战略既带来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也极大的影响了世界地缘格局的走向。


沙俄的地缘战略


沙皇伊凡四世选择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作为俄国海权争霸的第一步,标志着沙俄确立了以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地缘战略,这一战略主要着眼于解决三个事关国运的战略性、全局性的大问题:

一是夺取出海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本着“谁统治海洋,谁就统治世界、控制世界”的原则,在争夺世界霸权中也必然要争夺海洋,马克思针对俄罗斯曾经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的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马克思:《18世纪外交史内幕》第8页,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沙俄来说,控制了涅瓦河河口就可进入波罗的海,进而进入大西洋;控制了顿河河口,就可进入黑海,进而进入地中海和印度洋;控制了黑龙江口,就可进入鄂霍茨克海,进而进入太平洋。因此彼得一世对其手下说“俄国必须占领涅瓦河口、顿河河口和黑龙江口,因为他们对俄国的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彼·伊·卡巴诺夫著,姜延柞译:《黑龙江问题》第4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沙俄在夺取出海口方面,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波罗的海素以“北欧地中海”著称,是当时俄国到西欧唯一最短的海上通道。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控制通往西欧的海上商路,是历代沙皇为之征战的目标。经过北方大战,最终以瑞典失败、俄国胜利而告终。俄国同瑞典签订《尼什塔特和约》,条约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的立窝尼亚、爱沙尼亚、英格里亚,和部分卡累利阿,连同维堡区,及上述地区所辖的全部城市、要塞、村镇、港湾和海岸,割让给俄国。俄国由此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户,在波罗的海站稳了脚跟,巩固了俄国北方大战的胜利成果,改变了自“三十年战争”以来瑞典称霸波罗的海的局面。圣彼得堡的建立使其具有了海权国家的特性,避免了俄国在西欧海权崛起后从属于西方的命运。俄国国境推到了波罗的海的海边,使它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了拥有出海口国家,取代瑞典的地位,挤进了欧洲强国行列,开始纵横于世界舞台。俄国正式更名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的成立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步棋是获取黑海出海口。针对沙俄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这件事,马克思说:“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要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一一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4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黑海位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东通亚速海,西连地中海,与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这些战略水域连成一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黑海与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控制了黑海海峡就相当于控制了亚、欧、非三大洲的枢纽,对于俄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黑海海峡更是决定欧洲列强势力消长的杠杆,恩格斯在《在土耳其的真正争论点》一文中认为,东方问题的关键在于黑海海峡的控制权问题。

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两次对土耳其战争以及亚历山大二世对英法的克里木战争,无不体现俄国对黑海出海口的愿望。通过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俄国终于实现了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打开南方“窗户”的愿望,巩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地位,为俄国入侵巴尔干奠定了基础。对此,恩格斯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中揭露说:“到叶卡捷琳娜逝世的时候,俄国的领地已经超过了甚至最肆无忌惮的民族沙文主义所能要求的一切。俄国不仅得到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占领了广阔的滨海地区和许多港湾,受俄国统治的不仅有芬兰人、鞑靼人和蒙古人,而且还有立陶宛人、瑞典人、波兰人和德国人。一一还想要什么呢?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是足够了。可是对于沙皇俄国的外交来说,这只不过是现在才得以开始的真正掠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8页)历代沙皇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进而出入大西洋的海洋战略。

第三步棋是侵占黑龙江。黑龙江是亚洲东北部流入太平洋的唯一通航的大河,侵占了黑龙江,沙俄便可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宁。但是,沙俄的远东政策始终是没有变,他们一有机会就会卷土重来侵吞黑龙江地区,彼得一世就始终把夺取出远东出海口作为俄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叫嚷:“俄国将来必须在濒临大洋的黑龙江口建立俄国城堡”。(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后把夺取黑龙江作为俄国“远东政策的中心”。鸦片战争爆发不久,尼古拉一世就发誓要不失时机地实现其高祖父和祖母(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意图,武装占领黑龙江这个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通过《瑷珲条约》,沙俄侵占黑龙江的地缘战略得以实现。

二是占领中亚。沙皇俄国与中亚细亚地理位置毗邻,二者之间的交往始于16世纪。中亚不仅是沙俄南疆的门户,也是俄国与南部各邻国以及列强在中东、南亚地区争夺的缓冲地带。为了保障帝国领土完整、政治稳定和经济剥削,为使帝国在国际政治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俄国利用其特有的政治、地理优势致力于使中亚成为沙俄地缘战略区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不惜对中亚进行了持续百余年的征战。到18世纪初,沙俄将铁蹄踏入中亚,发动了历时百余年的侵略战争。沙俄对中亚的侵略包含有地缘政治争夺和经济掠夺的双重企图,而且政治、军事占领中亚是其首要目的。沙俄征服中亚的殖民扩张政策主要是为提高沙俄的国际战略地位、转移西欧国家的注意力、将英国拒之于中亚门户之外等地缘战略利益服务的。沙俄在19世纪60年代下定决心,采取武力手段占领中亚各汗国,不但使自身的实力剧增,并最终导致欧洲地缘政治力量的重组。

三是侵占包括海参崴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利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得到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2年,俄国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控制东方,最清楚地暴露了其在远东地区实现其海洋政策的野心。1873年,俄国在海参崴设置军港,取得了向太平洋扩张的重要基地,初步实现了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梦寐以求的在太平洋沿岸开辟军事基地的梦想,使俄国在日本海沿岸获得了优良的海军基地。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国过去是极想把这个地域弄到手的,从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到尼古拉,一直都企图占有这个领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沙俄的基本国情与国策


一个国家的地缘格局和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与国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同该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分不开。当时,沙俄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沙俄是历史上最具侵略性的国家之一。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有侵略野心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第18页)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沙俄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掠夺成性。正如列宁所说: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掠夺各地方 、各省区 、各民族的土地的历史 。”(《列宁全集》第13卷第311页,人民出版社)

沙俄的基本国策是什么?争夺世界霸权。穷兵黩武、威慑一方、雄踞欧亚、争霸世界是沙皇俄国的基本国策,为历代沙皇所奉行。马克思在谈到沙俄的世界霸权政策时曾指出: “它的方法、它的策略、它的手段可能改变,但是这一政策的主旨——世界霸权是不会改变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26页)

与沙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相适应的沙俄地缘战略,必然导致沙俄诉诸武力,持续不断地给邻国带来战争的危险,带来被宰割甚至亡国的厄运。沙俄借助扩张不断兴起的过程,正是某些邻国不断被沙俄宰割、持续衰退的过程。沙俄三次瓜分波兰就是一个铁证。许多伟大的民族都曾经有过不幸的历史,波兰这个伟大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完全是沙俄的基本国策、地缘战略带来的。波兰公国最初建立于10世纪中叶,16世纪与立陶宛合并成为一个大的国家,面积达到81.5万平方公里,领土范围从波罗的海直至黑海,今天的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全部都是波兰领土。兼并波兰既能巩固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和东欧的地位,又可以成为进军西欧和黑海的跳板,实现其欧洲霸权。

因此,历代沙皇都尽力削弱和摧毁波兰,以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一次瓜分波兰发生在彼得一世时代,沙俄借乌克兰人民反抗波兰地主压迫的时机发动了对波兰的战争。1654-1667,俄国得到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到了18世纪,彼得一世为了吞并波兰,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削弱和控制波兰。俄国在与瑞典进行战争时,把战场放在波兰境内,俄国军队出入波兰境内非常自如。恩格斯在总结彼得一世对波兰的政策时说:彼得大帝有步骤的蚕食波兰,使俄国后代沙皇沿着这条既定路线去执行。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都发生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

1762年6月,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了沙皇的宝座后,继承了彼得一世对波兰的政策。1763年10月5日,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病死,波兰国内局势十分混乱,沙皇趁机插手干涉波兰事务,派军队入侵波兰。俄国的侵略加深了同法国、奥地利的矛盾,为了避免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地位,俄国放弃了独吞波兰的计划,转而联合普、奥三国联合瓜分波兰。通过对波兰的瓜分,俄国取得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及一部分拉脱维亚地区的领土,面积9.2万平方公里。至此,波兰的政治、外交、军事完全被沙俄控制。俄土战争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决定第二次瓜分波兰。俄国派出10万军队入侵波兰,波兰政府被迫屈服,通过这次瓜分,俄国得到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达到25万平方公里,波兰这时只剩下20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俄国的附庸。第三次瓜分波兰发生在1795年,叶卡捷琳娜决定灭亡波兰。1月10日,俄国和普鲁士签署了联合瓜分波兰的协定。俄国夺取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边界推进到涅曼河一布格河一线,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 俄国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夺取了波兰62%的领土。

沙俄争夺世界霸权始于彼得一世。彼得一世这个向自己的继承者指示种种侵略方针的帝王,制订了一个以欧洲为重点的争霸世界的计划,被历代沙皇奉为圭皋,作为基本国策继承下来。夺取出海口和制海权是沙俄基本国策的出发点,是沙俄地缘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沙俄对土耳其第一次作战,目的在于征服亚速海;他对瑞典作战,目的在于征服波罗的海;沙俄对土耳其的第二次开战,目的在于征服黑海;沙俄对波斯进行诈骗性干涉,目的在于征服里海。通过征服波罗的海打开通向大西洋的通道;通过争夺黑海出海口,进入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出入大西洋:通过夺取黑龙江口,控制日本海进入太平洋。这就是沙皇俄国争夺海上霸权、争霸世界的宏伟蓝图。1725年,彼得大帝留给后世沙皇一张向海洋的进军令:“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堡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见马克思:《18世纪外交史内幕》第6章,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沙俄地缘战略的经验总结


经验之一:一个国家地缘战略环境的改善同这个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的眼界、胆略和努力分不开。历代沙皇都不遗余力地扩大出海口,扩充海军力量,增强海上霸权。其中以彼得大帝为杰出代表。彼得曾经说过:“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只有陆军,那么他只有一支手;如果他有了海军舰队,那他一双手就是都有了。”(尼·伊·帕夫连科:《彼得大帝传略》,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68页。)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大帝的“两只手”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沙俄的海洋政策和海军建设,成为沙俄地缘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改善沙俄的地缘环境,丰富沙俄的地缘战略,彼得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法令,派遣贵族子弟出国学习海军业务知识和造船技术。几乎同时,彼得一世做出了惊人的决定:组织一个高级的“超级使团”去西欧各国访问,彼得一世本人也加入这个使团。其目的就是在军事和外交上争取西欧各国的援助,为其西进在外交上获得主动权,了解西欧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彼得一世克服了国内种种压力,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使团,使团总人数达到250人,勒富尔任首席大使;戈洛文任第二大使。沙皇本人作为大使团的实际决策人,名义上是36名留学生中的一员,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彼得大帝“超级使团”的欧洲之行达一年零五个月。

经验之二:一个国家地缘环境的改善要经历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彼得一世深信,俄国按它的位置应该是欧亚两洲的中间人,而这种中间地位会给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军事利益和外交利益。彼得大帝一直注视着西伯利亚和中亚。他在清楚地认识到俄国横跨欧亚两洲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的同时,也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中亚地区对于俄国而言的战略重要性。征服中亚既是沙皇俄国的既定政策,又是沙俄称霸欧亚乃至世界的总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占领中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代沙皇的持续努力。从沙俄18世纪初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亚开始,到占领中亚,沙俄花费了近200年的时间。沙俄占领中亚,极大地改善了沙俄的地缘环境,扩大了沙俄的战略缓冲地带,改变了世界的地缘格局和战略走向。

经验之三:推进地缘战略,必须照顾到周边国家的利益关切,不能打破相关国家之间的均势和平衡,否则,无异于自找麻烦。例如,尼古拉一世即位之后,其外交重点转向近东,继续推行对土耳其的侵略政策。俄国通过对土耳其施压,强迫后者与其签订《温卡尔一伊斯凯莱西条约》。该条约除了冠冕堂皇的正式条款之外,还附有重要的秘密条款:土耳其政府为报答俄国对其保护,一旦出现战事必须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俄国舰队可以出入,而无论如何不能让其他外国舰队进入。这一条款等于将黑海两海峡完全置于沙俄的控制之下,达达尼尔海峡等于变成了俄国的炮台,一旦遇到战事,土耳其便会应俄国之请封锁海峡,俄国可以自由出入地中海攻击列强在地中海上的目标,英法两国而后如果与俄国为敌,不但陆上攻击无路,就是从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大门也被封死了。沙俄的这一举措破坏了近东势力均衡,引起欧洲列强对俄国的敌视。在欧洲列强强大的集体压力下,俄国不得不做出让步。1840年7月,英、俄、普、奥和土耳其签署了第一次《伦敦协定》。俄国在《温卡尔一伊斯凯莱西条约》中所获得的优惠条款被埋葬于无声无息之中,俄国在海峡地区的独占地位被削弱了。

经验之四:沙俄地缘战略的成功同晚清政府地缘战略的失败分不开。沙俄地缘战略的成功意味着沙俄不断地开疆拓地,晚清地缘战略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不断地让地失地。沙俄从中国手上掠夺来的土地是沙俄新增土地中最大的。对沙俄帝国主义来说,只要能夺得土地,可以不要脸;对清代中国政府来说,只要能保住面子,往往可以不要土地。为了海洋权益,沙俄不惜诉诸战争,流汗流泪流血在所不惜;清代中国一方面相继被沙俄侵占黑龙江、海参崴等战略要地,另一方面对送上门来的海洋权益也不要。例如,乾隆皇帝婉拒了菲律宾国王将菲律宾并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的请求和兰芳共和国(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成为清朝一部分的请求。面对海洋权益,彼得一世和乾隆皇帝的态度,沙俄政府和清廷的基本国策,真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

(本文系袁南生教授在“战略圆桌”第四期活动上的发言。原文有删减,经作者审阅刊发。)


进入 袁南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地缘政治   俄国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3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一枚石头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