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霖:“道”与“术”的结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12 次 更新时间:2015-11-07 11:22

进入专题: 巴菲特   股市投资   公司治理   互联网金融  

陈九霖  


摘要: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世界投资界鼻祖。无论是丰年还是欠年,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他都能收获满满,不可不谓传奇!但若以此冠之以“股神”,那就大错而特错。其实,巴菲特的成功“秘笈”,无非是“道”与“术”的结合。巴菲特简单、低调的生活观、不断学习的进取态度、乐善好施的博爱之心,使得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坚守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行业导向投资理念,又让他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财富高度。以找到好公司为基础的兼并、崇尚董事会制度和信息透明,是他成功致胜的重要手段。

本人研究巴菲特并零距离地与其接触后,对巴菲特所持有的以上几个理念做出了阐释,并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于股市、互联网金融、海外背景下的投资并购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巴菲特、人生观、股市投资、兼并、公司治理


“市场就像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自助者。但与上帝不同,市场不会饶恕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很多事情我都希望自己能有后见知明。但对于投资决定而言,我不认为后见之明有用。只有行动才有回报。”

——Warren Buffett 沃伦·巴菲特


一、选题背景


早在十五、六年前,笔者还在新加坡工作时,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油)战略投资部主任曾炜就常常提及沃伦·巴菲特。他和许多人一样,称巴菲特为“股神”。 后来,在更多地了解巴菲特之后,笔者才发现他并不是大众眼中顶礼膜拜的“神”,更不单单是一个股票交易员,而是一个值得终身学习与敬重的人。

2015年5月1日,笔者前往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人口不足40万的奥马哈小镇,参加巴菲特旗下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50次股东年会,并于5月2日亲自聆听巴菲特先生的教诲,甚至还当面得到巴菲特写给本人的亲笔贺函(恭贺本人新作《地狱归来》的出版)。

笔者零距离接触过巴菲特后,了解到巴菲特并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股神”。不仅如此,在当面聆听过他的人生经历后,笔者越发感到,外界冠以巴菲特以“股神”称号,其实是对巴菲特的曲解,也是对他智慧的片面认识。

本文是在前人文献综述和报道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巴菲特的个人认知以及在公司治理、投资并购事业中多年的实操经验,得出的一些启示。


二、人物简介


1、生平


沃伦·巴菲特生于1930年8月30日,被尊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奥马哈的圣贤”和“股神”。他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对于股票和数字有着浓厚的兴趣。12岁时,他购买了人生中第一支股票,在该股票经历大幅下跌后开始回升的过程中,巴菲特卖出该股票,并获得5美元的收益,但此后该股票一路持续上涨。这一次的股票投资经历使得巴菲特获得了宝贵的教训: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不要不动脑筋地抓住蝇头小利;除非十分确信自己能成功,否则,不要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

1947年至1951年,巴菲特先后进入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内布拉斯加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在195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遇上了影响他一生投资生涯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并在老师们的影响下,成为价值投资理论的坚定追随者和杰出实践者[1]。


2、“神”非神


不少人称巴菲特为“股神”的言外之意,只是把巴菲特看成是一个“炒股票”的,同时,也认为巴菲特今天的成功有“神”一样的运气。事实上,这与巴菲特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他不仅仅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也有直接投资与并购,比如,笔者曾访问过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全资子公司——商业资讯公司(Business Wire),就是巴菲特于2006年与原股东直接谈判而达成的并购交易。

当公司CEO被问及当年的并购过程时,我得到的回答是,那次交易非常简单:Business Wire的原股东年事已高,希望脱手,而巴菲特又看中了公司充足的现金流,于是,买卖双方一拍即合,似乎少了很多外界揣测的你来我往似的拉锯式谈判。

此外,笔者还参观考察过被巴菲特并购的内布拉斯家具商场,接待人员解释说,巴菲特看中了公司当时的规模,双方仅仅签署了一页纸的协议就完成了整个并购。而这个6000万美元的交易竟然是巴菲特第一笔最大的并购交易。除此之外,巴菲特还拥有5家保险公司,他还亲自经营纺织厂十几年。所以,巴菲特实际上是“三位一体”:投资人+企业家+保险家。

现如今,更多的人看到的都是巴菲特功成名就的一面,却忽略了他的艰苦创业的经历。深入了解巴菲特的人生经历后才知道,他小时候送过报纸,买卖过土地,做过弹子球机的生意。而他进行股票买卖则是受其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的影响。

此外,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巴菲特成功背后积累的轨迹。他50岁时的财富是一亿美元,55岁时为1.5亿美元,直到2008年才达到628亿美元,一举成为世界首富,那时,他已经是78岁高龄的老人了!所以说,巴菲特今天的财富是厚积薄发,逐步积累起来的。巴菲特多次用“滚雪球”来形容他今天的财富和其它成就的过程。他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担心别人复制,因为它是长期而艰难地发展起来的。很多人等不及那么久的时间。”

其实,巴菲特除了一开始就受其恩师的影响而自始至终地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外,他的商业模式也是不断摸索与完善的。他曾经很长时间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作一家纺织厂来经营,只是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了机会才逐步发展成现在的投资控股集团。今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资金充裕,每天账上资金高达200多亿美元。但在创业初期,巴菲特也像现在的其他“创客”一样,曾四处募集资金,并屡遭挫折。1957年,他还只是为几个亲戚朋友打理区区30万美元。当年,在泌尿科医生埃德温·戴维斯等5个主要合伙人的帮助下才拿到5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其中,戴维斯医生拿出10万美元。1960年,他又在心脏医生威廉·安格尔的帮助下,通过多次演讲,进行今天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众筹”,取得了11名医生的资金。

巴菲特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常胜将军,他也曾遭遇多次重大投资失败,他在第50次股东年会上举例说,他用股票收购过的一家英国公司,就曾损失了60亿美元。他也曾经历过几次股市下跌而导致的重大账面亏损。

“神”是《圣经》中的形象。依据《圣经》,人是神的受造物,人不可能成为神,人只能信仰神、敬畏神。诚实地说,我不希望巴菲特是“神”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要向巴菲特学习,争取有朝一日可以赶超他。巴菲特曾对笔者说,他也不想别人把他视为“神”,他希望他的精神能得以传承,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向巴菲特学什么


巴菲特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在全世界拥有万千拥趸,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在笔者看来,学习巴菲特不能东施效颦,而是要学习他的精神内涵;不是学习达到他的财富高度,而是要学习触及甚至延伸他的思想深度。


三、巴菲特的“宏观”智慧


1、简单、低调的生活


巴菲特是个相当谦虚的人,他的生活极其简单,对于任何物质的东西,他都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的时间过着简朴低调的生活,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原则是简单老式。我亲自参观过巴菲特位于奥马哈小镇的别墅,发现巴菲特的住宅很普通。有人说,如果折合成人民币,其实也就在300万人民币左右,比起其他美国千万亿万富豪的富丽堂皇的居所,坐拥数百亿财富的巴菲特,实在是很简朴的。而且,巴菲特的“豪宅”临街,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小楼,并不享有封闭道路,确保自身安全的特权。他的这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态度,促使他成为一个纯粹的人[2]。几年前,一名中国大学生问他:“如果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的话,你将怎么办?”巴菲特回答:“我将依然和人们一起工作,我深深地热爱着现在的生活。”他常年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但看不出任何他被工作摧残的迹象,相反地,他总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他拥有“内部计分卡”,从来都按自己内心做事标准和原则行动,他似乎是为独立而生[3]。


2、不断学习,保持热情而积极的态度


巴菲特有一颗不老的心,他始终在不断地汲取新鲜知识。他的投资经验和知识体系,是通过“摸爬滚打”的“实战”而不断积累而成的。在巴菲特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其他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也是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看图表数据。在未满20岁时,巴菲特也炒“股票”,中学毕业后,巴菲特被劝说前往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但却经常泡在费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如果他继续如此,也许巴菲特早已破产。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1957年,著名的投资咨询专家费雪出版《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一书,巴菲特读后亲自登门向费雪讨教。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4]。


3、博爱之心


巴菲特曾告诉笔者,他最崇拜的人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他尤其喜欢卡耐基的一句名言“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死后依然留有几百万美元的财富。”因此,巴菲特四处演讲,并爱好写作,散布财富。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佛教的“财布施、言布施、法布施”的传承与传经送宝之道,虽然他并没有佛教倾向。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感悟。走过天堂地狱,历经成功失败之后,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识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人一世,要想得到别人的回报,必先想到自己做出什么样的付出;必须创造价值,自身拥有价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努力,持续学习,寓快乐和幸福奋斗与学习之中。在这些方面,巴菲特显然已经成为我们的榜样!


四、巴菲特的“微观”之道


1、股市投资


(1)价值投资:着重关注企业的基本面而非市场情绪

正确的投资理念,对于在盲目和冲动的金融投资市场上取得良好投资回报至关重要。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上流行的主流投资理论有两种,一是市场有效理论,即:市场会自动调节股价,使股价围绕均值波动,到低点的时候会由低走高,到高点的时候会由高走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因此,进入股市应该紧密关注数字的变化,并随之改变自己的投资组合和策略。二是价值投资理论,即:市场不是完全理性的,是有情绪的,投资应该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巴菲特是典型的价值投资理论的践行者,其投资业绩享誉全球。对巴菲特投资原则进行分析,可以促使我国广大投资者养成合理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模式,也会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就是“六个基本原则”:竞争优势原则、内在价值原则、“市场先生”原则、安全边际原则、集中投资原则、长期持有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增长,那么,公司被认知成功的速度就并不那么重要;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要投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买入股票价格的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集中投资于5到10家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且其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的企业股票[5]。

《巴菲特传》作者Roger Lowenstein说,巴菲特一生“从未改变自己的投资模式,不论是60年代股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还是杠杆投资盛行的80年代,抑或是金融衍生工具泛滥的90年代。巴菲特所寻找的一直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所称的‘内在价值’不会削减的投资真谛。”

巴菲特重视对市场的研究,但他并不为市场所左右,他更加重视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他总是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买入目标企业的股份。他的资本总是投资在精心挑选且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公司里。而且,巴菲特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也非常看重被投企业管理人的素质和能力。他说:“我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董事长,也是我的老伙计查理·芒格,一直致力于通过全部持股或部分持股来拥有一批竞争优势出众而且由杰出经理人领导的企业。”

从投资心理来说,巴菲特的“投资而不投机”是出了名的,他购买一种股票绝不在意来年就能赚多少钱,而是在意它是不是有投资价值,更看重其未来5 至10 年能赚多少钱。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支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从投资对象方面来说,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前景看好的企业。与普通投资者只注重概念、板块、市赢率的投资方式不同,他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对那些他不熟悉且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他也毫不动心。

巴菲特以详实的历史数据证明了1899年—1998年的100年间里,美国股市整体走势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他还用实证研究证明,美国股市长期平均年复合回报率约7%,但短期投资回报率会受利率、投资者预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断波动。投资者不能完全看市场趋势,要看企业的基本面。这一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观点。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寻找并利用企业内在价值与其股票价格之间的差异。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充分且正确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而非完全被市场所左右。

巴菲特十分重视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他总是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买入目标企业的股份。他的资本总是投资在那些被他所精心挑选且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公司里。反观中国投资人,普遍喜欢跟风,在选择企业时随大流,认为哪家要涨价跟哪家,大家都投我也跟投。这样一种不理性的投资方式,使得股市的变化难以掌控,尤其是在还不够成熟的股票市场体制下,跟风只会加剧市场的波动。中国投资者普遍地呈现出专业与背景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单薄,在投资选择时很多人缺乏对相关企业运营状况的了解,投资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2)稳健投资:长期持守,理智客观

长期持有是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之一,只要他认为一家企业具有很强的价值增值能力,就会进行长期投资,即使这些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在短期内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不会影响其长期持有的态度。据此,巴菲特认为长期投资者所应该做的,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并持有那些具有稳定且高水平收益率的资产。这是因为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投资对象,既能保持长期稳定、出色的经营业绩,使其内在价值可以更容易的识别与评估;并且,其资产内部不断增长的价值在长期内一定会被资本市场所认识[6]。

笔者十分认同巴菲特的理论:精心选择优质企业并作出投资行为之后,就长期持有。2009年,笔者刚刚回国不久,就在中国平安股价为每股30元的时候入手,并且,一直持有到现在。其结果至少至今是值得骄傲的!

可以说,巴菲特的长期股权投资思想既是一种稳健获取合理回报的投资策略,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巴菲特2003 年买中国石油的时候,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还敬而远之;在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如痴如醉的时候,巴菲特却已经赚取了2 到3 倍的利润;而后一直坚称不会卖掉中国石油股票的巴菲特突然从2007 年7 月26 日开始,多次减持其持有的中国石油H 股股票,直至2008年10 月中旬全部清仓。《华尔街日报》对巴菲特卖掉中国石油之举的评论说:“比起节节攀升的股价而言,将桌上看得见的钱装进腰包总比天天看股价图来得实在”,这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

长期价值投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所投资对象与股价的差异。在那个基础上,在价值严重低于价格的基础上做出投资行为,并长期持持所投资的股票。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必须是理性的”。他对其投资的企业,遵循长期持守的原则,大多持有7—8年,有的企业甚至持守20多年。巴菲特曾说:“我当然不会只为一个诱人的价格,就把某个由我喜欢和敬佩的人所经营的好公司卖掉”,这种精神显然是当下中国股市投资者所缺失的。

事实上,伟大的企业都是经得住时间考验而慢慢熬出来的,只靠挣快钱是无法持久发展的。一些独具慧眼的投资人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投资要重视价值,要“放长线、钓大鱼”。李泽楷曾在1999年投入220万美元、持有腾讯两成股权。但不到两年,李泽楷就将此股权以1260万美元卖给南非MIH集团。如果今天李泽楷手上仍持有腾讯两成股权,那么,李泽楷就是世界华人首富了。

此外,巴菲特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持有期也各不相同。对于传统行业、重资产经营型企业,短期持有;他持股超过10年以上的企业,都是轻资产经营型企业。这些企业也是给巴菲特带来巨额利润的企业,比如:持有时间最长的华盛顿邮报,给巴菲特贡献了120多倍的收益。

对于目前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改变一些目光短浅的投资行为,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关注市场而不为市场所左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逆境,了解大众走向却不跟风而上,是迫切的任务和明智的投资行为。这既有利于放长线,获得充分回报,更能推动A股市场的成熟与健康发展。投资股市如此,做企业也同样如此。今天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中兴、华为、格力电器、招商银行等,无不都是靠价值和坚守赢得了成功。

(3)行业导向投资

巴菲特在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的同时,还不断扩大着能力范围。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对一些行业的了解,在于他本身就是一名行业的经营者。在股票投资方面,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主要在保险、银行、传媒、消费品等四个方面[7]。巴菲特认为保险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成员。管理者个人的努力,对一个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巴菲特很早就开始经营银行,之所以银行成为他的一个很好的目标,是因为在巴菲特看来,如果经营者做他该做的事,银行就能产生百分之二十的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合伙投资公司时,巴菲特就开始投资报业;而对于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则是从喜诗糖果公司开始。当时,喜诗糖果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是25%,巴菲特认为这一高收益是由好声誉带来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巴菲特此后才能正确评估可口可乐的价格,在1988年购买了大量的可口可乐的股票,而后他对于吉列的投资也同样基于此[8]。


巴菲特的行业投资理念,触发了笔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点感想。近年来,互联网领域的投资风生水起,而对于互联网来说,投资也是关乎其成长与发展或者生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如果没有孙正义两笔巨额的投资,马云不会取得今天巨大的成就。如果不是有徐新当年3000万美元的投资,京东恐怕早已经灰飞烟灭。同样,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刻李泽楷伸出援助之手,今天我就不知道QQ是什么东西。所以,投资是很重要的内容,而对投资者而言,投对企业则起到关键性作用。


然而,互联网领域投资与传统企业的投资有着不一样的做法,有着比较大的差别。我们在第一步选对行业投资的基础上,要敢于持守,学会持守,因为互联网企业不像传统企业几年之内就可能盈利,几年之内可能做大规模,需要熬过一段时间。

总之,按照巴菲特价值理论、持守理念、行业导向投资理念的观点来看,投资人看一个企业,不是看它在市场上近期的表现,而要看其内在价值,如果内在价值低于市场价格的时候,就可能存在投资的机会。巴菲特说:“企业股票售价低于你所认为的价值并且企业要由诚实而有能力的人经营,但是,你若能以低于一家企业目前所值的钱买进他的股份,对他的管理有信心,同样,你又买进了一批类似于该企业股份,那你赚钱的机会就指日可待”。巴菲特还说:“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2、兼并与收购


在巴菲特看来,公司并购的动机十分简单,就是为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盲目地扩张管理范围,或是使账面数字看上去令人愉悦。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巴菲特所寻找的并购目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至少是有5千万美元税后利润的大公司且具备优良的管理条件;公司需要证明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在少量举债或者不举债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状况良好;公司从事易于其理解的业务;目标企业需有明确的售价[9]。

受到巴菲特公司兼并理念的影响,笔者始终坚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担任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期间,除了使公司经营业绩大有起色并位列新加坡第四大上市公司外,还策划和主导了一系列收购兼并活动,为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投资兼并起到了借鉴与指导作用,探索出一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投资并购之路。细数下来,笔者主导和参与的特大型投资并购项目总计22个,资本运作项目共计近30个。主要包括香港航煤供应财团、津京石油管线、天津国际石油储运有限公司、新加坡环球能源、阿联酋石油储备中心、华南蓝天航油有限公司、茂名水东油库等相关项目。

2002年7月23日,在浦东机场刚刚启用不久,在其未来效益还处于未知数时,中国航油便以3.7亿人民币溢价收购上海浦东机场航油公司33%的股权,第二年便实现获利,平均年收益率为26.46%。该项股权收益至今仍是中国航油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2002年7月31日,中国航油以约1亿新加坡币收购到西班牙CLH公司5%的股权。截止2007年1月24日出售该股权时,中国航油共获得现值约4亿新元的收益。年均收益率达到40.89%,按实际出资额计算,投资总收益率高达613%。

从这些亲身经历和操作的案例中,笔者对照巴菲特的并购案例与经验,总结出一个企业若要实现成功的投资并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环境,定制明确的收购计划

在并购谈判之初,中国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海外收购计划,包括战略评估和业务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等。同时,还应该熟悉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

(2)制定新的企业架构和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并购并购国际企业之后,面临诸多的整合和管理问题。如果被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并购方应当继续保持其独立发展和运作的格局,要在营销、品牌运作方面采取相对独立的模式,并且,补充新的资源,使企业价值稳中有升,切忌将被并购的强势品牌纳入自身企业运作系统中,混淆品牌定位,甚至产生冲突,稀释了强势品牌的价值。

(3)尊重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差异


我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所处的不同文化差异势必产生融合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双方的发展。并购方应该充分尊重被购企业已有的品牌价值,在保持品牌精神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如果并购方一味要求被并购企业文化融入其自身企业文化当中,难免会使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受损。


3、公司治理


研究巴菲特的公司治理理念,有利于投资人选择优质企业及其投后管理。我从两个主要方面说明巴菲特的公司治理理念:

(1)崇尚董事会制度、去中心化结构管理

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官网的披露,公司在选择董事时,寻求那些十分正直、有商业头脑、以所有者为向导、并且真正对公司感兴趣的人。董事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成立不同的委员会。关于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巴菲特认为董事会需要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并在CEO缺席的情况下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评,他甚至认为这是当今公司治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10]。

伯克希尔的成功支柱有一个便是去中心化。巴菲特管理及其所投资的每一个公司,都有各自富有才华的管理团队负责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这背后的益处在于,可以让巴菲特集中100%的精力,专注于资本配置的工作,这正是他天才所在之处,也因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组织结构比单一公司结构更有力。威廉·桑代克在《局外人:八个非传统的CEO和他们的成功理性蓝图》中指出:“巴菲特发展了一种世界观,它的核心在于建立与优秀的人与企业的长期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频繁换手,以免打断复利增长的节奏,这对于价值创造至关重要。”[11]

(2)要求信息披露透明,职员具有坦诚的品质

在巴菲特的理念中,坦诚无疑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认为从公司的信息披露到员工个人都需要具备坦诚的品质。公司主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看到公司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尽可能地让大家注意。此外,巴菲特高度赞扬那些能全面、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层,他们承认错误,也分享成功,对于股东他们开诚布公。他尤其尊重那些充分沟通的管理层,并且,鼓励有勇气公开讨论失败的管理层[12]。


五、总结


通过研究巴菲特,尤其是于2015年5月2日当面聆听他的教诲后,我本人思考:除了在“术”的层面上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长期持守”原则、不断完善的“股票投资+实业并购+保险金融”的商业模式外,还要在“道”的层面上学习巴菲特的“滚雪球”的心力、艰苦创业的思想、专注极致的作风、反哺社会的精神。

最后却是最重要的是,我体会到,创业也好为人也罢,我们都要耐得住寂寞、孤独与冷落。这个世界上,几乎90%的以上的人都只看到眼前利益,却不会憧憬未来的风景,殊不知,巴菲特熬过了多年的清苦才终究累积到今日的成就。

结合自身的起伏人生,我一直保持不老的心,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也希望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指导下,作出一个又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实现“道”与“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9][10]李唯.巴菲特公司治理实践与思想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 胡晓峰.巴菲特低调生活揭秘 简朴的别墅豪宅[EB/OL].http://www.chinese-luxury.com/architecture/20110527/4159.html,2011-5-27.

[3] 时代周报(广州).富豪巴菲特健康之道:简单而不装腔作势地生活[EB/OL].

http://discovery.163.com/12/0304/07/7RO2DE1D000125LI_all.html, 2012-03-04.

[4]巴菲特的投资哲学[N].招商周刊,2003-06-02.

[5]陈长伟.巴菲特价值投资六原则[J].中国证券期货,2013,2: 017.

[6] 孟晓伟.沃伦·巴菲特投资实践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7][8]袁云松.试析巴菲特的股票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1]罗伯特. 伯克希尔全球80多个子公司, 总部却只有23人[J].中国机电工业, 2015(6):37-37.

[12]罗伯特.巴菲特最看重公司管理层的哪三种特质?[J].中国机电工业,2015 (5): 76-79.


    进入专题: 巴菲特   股市投资   公司治理   互联网金融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56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