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南京的伤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7 次 更新时间:2014-11-10 18:56

进入专题: 南京  

潘知常 (进入专栏)  

前不久,看到南京被某媒体评为"最伤感的城市"。南京究竟是不是一座"最伤感的城市"?对此,我暂时不想发表意见。但是,我必须承认,对于南京的伤感,在我,却实在是由来已久的。

我不是南京人,但是,客居南京近十年,却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我喜爱南京所禀赋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南朝的陵墓石刻、隋代的舍利古塔、明朝的鼓楼钟亭、明清的帝宅园林,还有碧波荡漾的秦淮河、一圈把城市包围起来的虽然残破却基本上完整的墙桓(这是历史赋予南京的最大礼物),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开国君主的陵寝的明孝陵,作为结束封建帝制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的中山陵……可惜,也就是在这十年里,我也逐渐萌生了一种对于南京的伤感。为了建成现代化的城市,南京这几年一直在不断地追赶时尚,不断地修补、改建、包装。其中,当然不乏大手笔与成功之作。例如台城的重构,例如汉中门市民广场的建设,例如静海寺的修复,例如警世钟的捐铸。然而,令人抱憾之处也所在皆是。例如破墙开店,例如24桥的修建,例如鼓楼隧道(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下雨时洗车的最好去处就是鼓楼隧道)与高架桥,例如砍树扩路,例如城市道路公路化(城市交通有什么必要追求风驰电掣的感觉呢),例如树上缠灯(白天一看,真是活丑)……其中,新街口更是时常令人掩面而去并且最不忍再睹之处。孙中山,这本该让人仰望的伟大人物,却站在一块被大款富婆们从高楼大厦的茶色玻璃后俯视,也被平头百姓从天桥上俯视的街心这样一个局促一隅。而你无论从新街口的哪个方向走,想在马路上骑车或坐车体会一种接近伟人的感觉,目光也只会弹射在四座贴满广告花里呼哨的天桥上。在这当中,不难看出南京的在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欲行又止、遮遮掩掩、缺少通盘打算的时尚化心态。大家都在搞城市建设,我也搞,大家都起楼、架桥、挖洞、拓路,我也照此办理,你有什么我就要有什么。只要旧房可以拆,就造一片新楼,既然树可以砍,就拓宽一条新马路,哪儿是城市门户,就架一座高架桥,何处是市中心,就立一座雕塑。总之,是无视城市的优势与劣势,以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手段,最直截了当的方式,追求一步到位,立即见效。于是,我们就只能面对着这样一座躁动的畸形的南京城。它确实不再是千年一律的城市,但却沦落为千篇一律的城市。

我有时甚至会想:在某种意义上,南京现在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巨无霸式的现代怪物、一个被时尚制造出来的城市畸象?在追赶城市时尚的道路上,面目日益模糊,特征日益丧失。显然,这一切非但不是为南京赋予意义,而是剥夺了南京的意义。时尚化的南京,越来越缺少亲切感,越来越缺少舒缓的情趣与美感,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紧张的生存状态,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杂乱、无头绪的状态。市民们逐渐失去了对南京的温馨感觉,逐渐失去了对南京的起码的热切关注,压抑、烦燥、冷漠,开始充斥着这座城市。遥想当年,我读《儒林外史〉,每每为南京和南京人的文化气魄而称奇:其中记载,两位挑着粪桶卖粪的南京挑夫曾互相商量说:今天的货卖完后喝口水,然后就上雨花台看落照去。一位文人闻言后叹曰: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试问,有谁能不为这样的南京、这样的南京人而自豪!

可是,雨花台上的"落照"而今安在?南京人身上的"六朝烟水气"而今安在?

进入 潘知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南京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88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