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三百年后看懂金克木——读金克木先生《书读完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05 次 更新时间:2015-01-18 11:30

进入专题: 金克木  

刘苏里 (进入专栏)  


想写金先生,有几年了,一直未下笔,如鲠在喉。读三联版的《风 烛 灰——思想的旋律》(2002)之前,也读过先生的几个集子,像《印度文化论集》、《文化卮言》等,因生性愚钝,故所感不多。至今记得读《风》时的震撼与激动。几年来,不仅把先生先前出版的我购买的集子找来重读,又搜集其他,更细心搜罗近年出版的集子。年初,后生为先生编辑的《书读完了》上市,第一时间买来,却一放几个月——舍不得读。

几年来,跟很多书友谈论过先生,推荐先生的著述,都是因为《风》的原因。《书》出版后不久,经萧翰兄引见,我认识了张辉先生,听说他曾受业于先生,遂将几年积在心中的问题求证于他,其中一个始终不解的问题是我们那天讨论的中心——为何先生的地位没有被普遍认可,尤其是学术思想界?说实话,那天的讨论没有意外的结果,张先生很谦虚地说,他要好好想想我提出的问题。

最近,一篇篇读《书》,其中的一些篇章以前读过,但仍读的慢。“醍醐灌顶”,不足以描述我时时的感受,过程中更多的是长叹。我得说实话,先生的意思大概只读懂一、二,大多无法消化。其实,《书》中篇幅都短,长文极少,但感觉篇篇皆可成书,52篇,相当52部著作,读得慢,情有可原,读不懂,说出来也不丢人。

对于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汤用彤、傅斯年、徐梵澄……等等先贤,几乎都有不可移易的定论,就是季羡林先生也已被尊为泰斗,李泽厚先生被称为大师。金克木的名字与上述人物无缘并列。可我直觉上有此疑问:中国三千年学术思想的脉络中,其重要性能与先生相比的有几位?甚至有一种感觉,先生的著述,像是为未来100年后的读者,而不是今天的你我。读不懂,真正的原因在此吧。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个民族要想走出劫数,需要圣人横空出世——可能在未来的三百年。焉知先生的思想不是三百年后,回过头来再看,已经产生了三百年的我们今天需要的圣言?

我读懂的那一、二,让我可以肯定地说,先生所写的,无一字废言。

与其期待未来三百年后圣人的降临,不妨试试读读先生的文章?


(金克木:《书读完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1月,32.00元。)

进入 刘苏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克木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3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