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新民粹主义的时代审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0 次 更新时间:2016-07-08 21:55

进入专题: 民粹主义  

陶文昭  


当今中国的民粹主义,是民生时代的民粹主义,是民权时代的民粹主义,是网络时代的民粹主义。对于民粹思潮无须妖魔化或崇高化,多元思潮平衡共存是社会生态健康的标志


当下中国的民粹思潮,既与历史的、他国的民粹主义有相通之处,同时又有不同的表现,套用时尚的话语,那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民粹主义。


民生时代的民粹主义


主义的背后是利益,哪怕是最华丽辞藻修饰的主义,揭开盖头之后都是赤裸裸的阶级、阶层、集团乃至个人的利益。民粹主义的立足点是平民的利益。民粹主义兴盛之时,必定是平民利益失衡之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有大幅度地提高,这是基本的事实。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有所扩大,无论是纵向的历史比,还是横向的全球比,都非常刺眼。社会分化历来是民粹主义的土壤。纵览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之中尤其是多次各种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中下层受到剧烈的冲击和阵痛,使民粹主义在全球呈此起彼伏之势。

平民是社会的中下层,既患寡,又患不均。有些群体在改革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蒙受了巨大的牺牲,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有些群体虽然绝对生活有了改善,但感到社会不公、利益相对受损。解读民粹思潮,除了穷人的一面,还要看到作为平民对立面的富人。中国当前富人急剧增多,但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一些富人的财富来路受到质疑,并不是来自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财富的使用受到非议,生活奢侈,处事张扬,蔑视平民屡见不鲜。穷的不公,富的不仁,都在刺激民粹思潮。


民权时代的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是政治思潮,必须从当代民主发展的新态势加以把握。民粹主义与民主主义具有内在的深刻的联系,中下层民主意识的启蒙和发育的时期,往往是民粹主义容易爆发时期。民粹主义是民主化潮流的副产品。国际上最近几十年民主化浪潮从第三波到第四波席卷了全球,在中下层民众卷入民主化之际,在民主发育还不成熟之时,民粹相伴着民主几乎是一种宿命。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培育和发展民主的过程。最近几十年中,经济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提升、国际视野扩展、社会流动加快,这些民主化内在因素都有着从量到质的飞跃,这是中国民主化不可逆转的基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旨在动员包括中下层的广大民众,都要颂扬普通民众。为主流理论所动员、为社会发展所推动,当今中国民众的民主、民权意识显著提高,然而政治现实与他们的政治理想有更大的距离,民主意识以民粹的形态表现出来不足为奇。还要指出的是,官员本应是民众期望的人民的公仆,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有的官员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有的官员贪赃枉法,腐败腐化,触目惊心;有的政策朝令夕改,与民争利。官民矛盾也是刺激民粹思潮的重要因素。


网络时代的民粹主义


民粹情绪要表现出来,或是诉诸于行动,或是诉诸于言论。行动不常见,言论最常见。但是以前社会中下层缺少表达的机会,民粹情绪多通过一些知识阶层的代言表达出来。当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兴起,对于言论来说具有革命性意义。互联网廉价、便利、开放,是平民化工具。尤其是微博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的门槛一再削平,传统的话语权威正在被解构。现实生活中,当中下层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且通过传统途径难以表达和解决时,互联网成了最容易的也最可能的出口。相比于社会其他舆论领域而言,互联网是最具有民粹色彩的地方。

当传统传媒领域仍然是社会精英盘踞的地方,互联网上涌起了民粹主义的大潮,不仅是各色的知识分子在发言,而且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直接表达。他们在传统领域或是没有表达的机会,或是处于边缘,却在互联网上唱起了主角。专家、官员、富豪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强势阶层,他们都比普通网民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影响,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在网络上,他们却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者。社会中下层借助互联网,终于将人数的优势转化为话语的优势。平民人多势众,专家寡不敌众,甚至一些贵为座上嘉宾的著名专家学者,也呼吁要顶住互联网的压力。


既不要妖魔化,也不要搞民粹崇拜


妖魔化民粹主义,主要是夸大民粹思潮并将之污名化。一些人一提民粹主义,就夸大民粹思潮的存在,似乎整个社会都笼罩着民粹,互联网上是民粹暴虐。其实,中国社会生活中主流的不是民粹主义,毋宁说民粹的声音来自社会的变化地带;即使是互联网上也不都是民粹主义的,网络是社会的反应,各种思潮应有尽有。一些人评价民粹主义,总将各种明显贬义的帽子先将之扣上,如将民粹主义归结为反改革开放、反市场经济,仇富、仇官、仇专家,爱专制、爱文革等等。民粹思潮中确实有这样的声音,但这些绝对不是民粹思潮的主流,更不是民粹思潮的全部。把民粹主义歪曲为极端民粹主义,否认其中的民生和民权的诉求,如将民权诉求视为平均主义,要求平分财富等;将民权诉求危言耸听为专制主义、多数人暴政等,这些都不是对民粹思潮的正确认识。当然,民粹崇拜也要不得,平民既有自身的优点,也有自身的欠缺,平民利益也只是社会利益中的一种。

对待民粹思潮,要以平常心看待之。社会阶层是多元的,利益是多元的,多元思潮存在是必然的。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何况是千千万万人构成的社会。那种要社会只存在一种思潮,动辄消灭某一种社会思潮的想法,不仅是偏激的,而且是危险的。相互交织、对立的思潮共存,是社会生态平衡的表现,也是健康社会的标志。比如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有时这种思潮强一点,有时那种思潮强一点,一方是另一方的倒影。它们共生式存在是社会的常态,它们的变化是社会的晴雨表。在许多问题上两者相互制衡并构成平衡,对社会来说是好事,比如改革中重视精英的顶层设计,与重视平民的人民首创,两者就必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共识。存在的都有合理性,思潮只是社会生态的表层,只要基础还存在,就难以消灭。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之中、充满社会复杂性的国度,民粹主义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当然,当今中国是一个开放和多元的社会,这种大环境也不可能使极端民粹主义占据社会主流。当政者要兼顾社会的各方面意见,对民粹思潮适度控制,防止偏激,防止被利用。而更重要的是治理社会基础,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权,构建社会的和谐。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民粹主义的起源及变迁:民粹主义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在美国南部和西部农业地区出现的人民党激进运动以及19世纪后期俄国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民粹派运动。和19世纪不同,在当代,民粹主义变成了许多国家左右派斗争中相互指责对方的有力武器。传统的民粹主义由于沟通、传播方式的限制,其影响均相对有限。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民粹主义的运行规律,催生了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民粹主义。当今中国实现市场经济转型,贪污腐败、贫富分化、司法不公、暴力拆迁等问题,形成了有利于民粹主义滋长的土壤和气候。

民粹主义表征:民粹主义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推崇底层道德与文化的价值,认定大众保存了文化传统革新与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民粹主义的产生和存在往往与社会中下层群体存在的不满情绪相关联。“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绪,哪里就有民粹主义”。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是民粹主义三大特征。仇官、仇警、仇富,是民粹主义的三个火山口。

    进入专题: 民粹主义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1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7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