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路浚:左与右:五十步与百步之间 (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9 次 更新时间:2012-02-23 12:35

进入专题: 往事追忆  

曲路浚  

对于一个六零初期出生的农村青年来说, 从吃“ 生产队” 工分饭到吃“包产到户” 的自家饭, 如同经历“新旧” 社会两重天。那时,城市青年怎么看待“包产到户” 我们不得而知。但,共和国激流奔涌三十年,留给我们的仍然是一块贫困交加的土地。我们期望着通过劳动解决自己的吃穿住问题。亊实上,“ 生产队” 连吃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还留恋他干什么呢?

我的老家浙江省衢州市(辖衢江区、柯城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是1983年春天普及“包产到户” 的。在老家,极“左” 危害越深的地方越穷,农民对“包产到户” 的抉择越快越彻底。如,常山是衢州最穷的县,1968年曾将2025个“ 生产队” 并成1001个,333个“生产大队”( 行政村)全部实行“生产大队”( 行政村)一级核算。在1980年9月中央75号文件以前,常山五里这个闻名的“讨饭村”, 就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在中央笫一个“一号文件”(1982年1月)下达之前,常山全县的“包产到户” 已普及。这在当时的浙江乃至全国而言,都是走在改革的前列的。

我从小耳听力较差,但念书时,班长从小学一直干到高中。高中时还多了一顶团支部书记的帽子。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上大学。1980年17岁的我参加高考达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以上,只因耳听力较差无缘进高校大门。那个时代,农村青年跳出土地的门路还是很狭窄的。陕西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就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命运。当时的我,既看不清自已的将来,又没有回家乡吃“ 生产队” 工分饭的心理准备。

我亲历了家乡的分田分地,见证了男女老少兴奋的劲头。除去一些可以脫产不劳动的农村干部外,哪个农民不拥护“包产到户” 呢?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从小学高年级起,只要学校不上课,就得到“ 生产队”赚工分。“文化大革命” 时的“ 生产队”,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辛辛苦苦摆弄土地的农民竞然连怎么摆弄土地都不知道?!土地上种什么种多少有一个“资产阶级法权” 界限,全由“人民公社” 或“生产大队”不下地劳动的人来规定!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接受新旧社会“忆苦思甜” 教育中长大的,时常要参加村里批判地主富农大会。那时说,旧社会土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贫下中农辛辛苦苦劳动因没有土地或缺少土地却常常吃不饱饭。可是,村庄还是这个村庄,土地还是这块土地,而且人人都占有这块土地,为什么辛辛苦苦劳动的人们还是吃不饱饭呢?

在1981年秋天,我是这样理解农民拥护“包产到户” 的:

——农民不仅需要占用土地,而且更需要在土地上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说实在的,一个18岁的农村青年怎么能理性地思考“包产到户” 呢?

1982年,我到家乡初中学校当了代课教师。我高中的兴趣在理科数理化,学校却按排我教政诒思想课。这一年,为了自已能在全校8个班级中向学生们“吹牛”, 我确确实实花了很大精力为自已补上“政诒思想课”。 好象在某一天,我突然喜欢上哲学政治经济学了。

1983年初被浙江省衢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招骋,到了离家乡40华里路的村庄工作。当时,浙江省衢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设了一个红壤(中国亚热带及热带丘陵山地属红壤带)开发研究课题,实际上是一项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正是这项工作把我引向农民农业农村的新天地。

1984年全国发生了“粮食仓容危机”。 农民家里及国家粮仓的粮食多得没地方放,不说有史以来,至少是宋明以来第一次发生!“粮食仓容危机” 在过去是不敢想像的,但却促发我去考察“包产到户”的来龙去脉及弄清“包产到户” 的魔力究竟何在?

“文化大革命” 中刘少奇的罪名之一是“三自一包,四大自由”。 这个“包” 就是“包产到户”。

如今你若问80后90后的这些对“文化大革命” 的“ 生产队” 一?丁点印象都沒有的年轻人“包产到户”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会立马回答你安徽凤阳小岗村。就全社会而言,除去“三农” 学界及政府政策研究圈子,直到今天还少有人知道“包产到户”的来龙去脉。

“文化大革命” 中刘少奇、田家英被逼死,邓小平被打倒都与“包产到户” 有关。这是一个不错的说法。最近,看到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相关报道,上面有这么一个记载,说的是 1962 年陕西户县农村党员干部杨伟名、贾生财、赵振离的《当前形势的感怀》,要求中央在农村实行“社会主义单干”,发展农村自由市场,恢复中小工商企业。其实,那时从中央高层到地方,刘少奇、张闻天、邓子恢、孙冶方、卓炯等人,也提出过相同或相似的意见。今天看来,如果没有1958年“大跃进” 成为上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的“天灾人祸” 大跃退,就没有从田间农民到中央高层相同或相似的意见。

其实,中央高层第一个支持并倡导“包产到户”的是主管农业的邓子恢副总理。50年代合作化运动时毛泽东把邓子恢批成“小脚女人”。

现在学界公推1956年原浙江温州永嘉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李云河为“包产到户” 首创人。我同李云河有一段时间的交往。按照李云河的说法,他不是首创人,在他之前其他省已有人搞“包产到户”, 他不过是在1956年执行了邓子恢副总理的主张,并在 中国第一篇公开发表论述“包产到户”的文章,“漏毒” 的范围广一些。李云河还告诉我一件事,被毛泽东称为“半社会主义理论家” 的浙江其它三个力主“包产到户” 的基层干部都在牢房中度过漫长的岁月。“文化大革命” 中江青把温州看作“封资俢” 大杂烩,并以永嘉等地为原型拍摄电影《苍山志》。而在温州也有农民因“包产到户” 受牵连 判刑死在牢房中。

1978年11月24曰(请大家记住,这时中央正在召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36天会议”) 中国——安徽——凤阳——小岗诞生了一份为“包产到户” 的生死契约。如今这份“包产到户” 的生死契约以GB54563代号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不过,1956年中国——浙江——温州——永嘉一个县级区域的实践,倒是让我看到了署光的源头。对于小岗,因为故乡有常山五里,心中不存有“振憾” 的东西。

昨天已成为昨天。若再去考察发生在昨天的“包产到户”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就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包产到户” 的劳动组织方式而言,农民远远地跑在中央“红头文件”之前,先行者都曾担当杀头坐牢的风险,几乎是由农民一步步“逼迫” 中央下达“红头文件” 承认“包产到户”的。

1978年,都被后来者看成是思想解放与改变国运之年。此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成为一个特定的政治显词。

历史的真实是:

——“真理标准大讨论” 还没有认识到“包产到户”的历史真面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批评极左路线的同时, 继续强调用法律保护“人民公社体制”;

——1979年,国务院在京召开的七省农口和安徽三县负责人会议形成的精神是“不许搞包产到户”;

——直到1980年9月才在“贫困地区” 为“包产到户” 开了一个口子。

多年来,我对“包产到户” 的思考得出一个如下结论:

——1978年“洋跃进” 宏伟规划滑铁卢之后的三年,前脚跟上赫鲁晓夫后脚又深陷于“文化大革命” 的修理型的“改革” 终究未能再现农村曾经有过的繁荣,“包产到户” 成了一条别无选择的选择——也是农民无声无息不停地抗争的结果。

这样看来,“包产到户” 根本不是什么“英明决策”, 也是最不值得替高层“歌功颂德” 的一项由农民自己创造自自选择的历史性政策。

2011—05—22

    进入专题: 往事追忆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43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