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高校师生为何疏离文学书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44 次 更新时间:2011-02-18 18:43

进入专题: 文学书籍  

余三定 (进入专栏)  

就我个人的观察和感觉来说,目前高校教师与学生文学类书籍阅读的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阅读量较少的问题,其中包括文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师生与文学类书籍疏离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究。

高校师生文学书籍阅读不容乐观

我是高校中文系教文艺学的老师,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我自己近些年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也少多了。可见,说近些年出现了高校师生与文学类书籍疏离的现象并不夸张。

高校教师文学类书籍阅读量较少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现在高校的学术风气比较浮躁,很像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最近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访谈时所说的那样——“校园鼓乐齐鸣”、“闹哄哄”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们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二是高校学术评价体系出了偏差,过分量化,只统计项目、课题、获奖、论文的等级和数量,逼着教师们整天围着数量转(而这个量化要求中并没有对文学类书籍阅读量的要求),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所说的,大学老师在校园里走路都变成了“小跑步”,这使得老师们难以有较多时间来阅读文学作品。

高校学生文学类书籍阅读量较少的原因也主要有二:其一是中学的应试教育难以从小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我曾经在本校中文专业一年级新生中作过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上大学前没有系统地读过一部长篇文学名著。还有学生告诉我,上中学时,如果老师发现他们在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是要给予严厉批评的,直至没收其阅读的文学作品。其二,在进入高校之后,不少学生在应对专业学习的同时,还热衷于考证,另有一些学生则流连网络,所以即使是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也不是太多。

缺少文学阅读的校园,将会是枯燥、僵化、死板的校园;长期在这种校园里生活的师生将会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式的人。自觉的文学阅读,可以让高校师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提升人生境界。需要指出的是,急功近利、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的文学阅读,并非我所说的自觉的文学阅读,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

对文学书籍出版的思考

近些年来,出版界很重视文学类书籍的出版,长篇文学作品的出版数量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可谓突飞猛进,尽管数量似乎太多了点,但其中也的确有不少好的文学类书籍。据我个人的见闻和感受,我对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作家文库》特别赞赏。《共和国作家文库》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出版的大型文学丛书。该文库收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代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次全面的展示。

新近出版的文艺类新书其最突出问题是,缺少真实反映高校生活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缺少有深度的作品。前两年我曾读到过描写博士点的中、长篇小说,刚拿到作品时我还很高兴,读后才发觉这些作品并没有挖掘博士点自身的真实世相和社会特征,而是去写博士生们在校外的拼搏,这样这些作品实际上就不是在写高校生活了。近期也读到过专门写高校教授堕落的长篇小说,我发现这些书很肤浅,完全是将人物漫画化,没有写出应有的社会深度和人性深度。

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些出版社在选题上的过分媚俗和过分商业化的营销炒作,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文学作品缺少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和关爱,所写内容过分贵族化、白领化;一些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影视明星请人代笔的所谓“自传”)过分渲染影视明星的个人生活;一些出版社对中学生(乃至小学生)创作的过分包装和夸大宣传,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给高校师生的阅读建议

近些年出现的高校师生与文学书籍疏离的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要努力让高校师生自觉地亲近文学书籍,特别是文学经典。对此,我想提两个方面的建议。

其一,当前特别要注意的是,要直接阅读文学经典的原著,而不要走捷径,偷懒去读改编版(如影视剧)、简写本等。文学经典指人类一切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失去了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致和耐心;另一些人则借着让经典通俗化的名义将经典肤浅化,甚至庸俗化,导致一些人对文学经典的误读和误解。处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情境下,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阅读文学经典,采用多种方法让人们亲近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感悟文学经典。

其二,自觉拒绝、抵制肤浅、低俗之作。在高校学生的宿舍里,经常能看到一些花里胡哨的、肤浅的时尚书刊,甚至能看到一些庸俗(不是“通俗”)的地摊文学作品,这样的东西读多了,会败坏人的胃口、降低人的品位,其结果真正会应了那句老话:“书读得越多越蠢。”

(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8日 )

进入 余三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学书籍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90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