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729 次 更新时间:2023-12-12 20:53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刘越  

 

12月2—3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7次学科论坛暨第十一届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与会学者表示,将坚持聚焦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重大需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任务,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国家民委教育司一级巡视员李学锋表示,民族(地区)高校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注重铸牢各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青年学生的血脉中。

推进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应探索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邹吉忠提出,民族(地区)高校是培育民族地区“四个特别”好干部队伍的人才基地。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理论创新力。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孔新峰认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基础性事业。做好这一事业离不开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征程迫切需要全国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凝聚共识,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在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化调整大局上同心同德、务求实效。

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铜柱表示,“五个认同”“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分别从内涵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起良好的理论框架。将三者的具体要求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从不同维度凝心聚力,在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实现引领作用。

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阐释

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把握其“现代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认为,民族学的时代特征愈发鲜明,由此产生的知识转向,需要将现代性和国家视角带回民族学研究中。他提出,民族学的发展趋势在于重构中国本位、中国特色的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以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替代已形成路径依赖的传统导向;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协同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为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

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要把握其民族性。在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看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实践中形成的新文明观的集中表达,其突出特性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属性。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统文明,这一文明观将民族性和现代性统一于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中,实现了中华文明系统性的现代化转型。

对民族性的把握需要凸显其价值取向上的承接性。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丽曼表示,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征程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特质相融合。

从根本上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伟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智慧,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以此为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文化合力。

论坛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全国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及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基地主办,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94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