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白乙:三重挑战促使欧洲改变对华姿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73 次 更新时间:2023-05-10 00:57

进入专题: 中欧关系  

吴白乙  

 

欧方之所以对华姿态有所变化,一是其经济困难重重,需要抓住中国疫后重启的重要机遇;二是欧洲“战与和”前景尚不可料,需要中国发挥“稳定器”作用;三是国际形势持续剧变,欧美关系需要“再平衡”。

3月下旬至4月中旬,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相继访华,中欧之间互动密集,对话频繁,不仅给2023年中国外交带来些多亮点,也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合作、稳定的正面信号。从根本上说,欧方对华姿态有所变化,主要是与当前其内外形势的三重挑战有关:

一是欧洲经济困难重重,需要抓住中国疫后重启的重要机遇。俄乌冲突爆发后,欧俄能源供应关系基本解体,欧洲通胀加剧,投资、消费低迷,确保对华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成为其减缓自身经济压力,应对地区和全球性衰退挑战的理性选项。

早在2022年11月中国刚调整疫情管控政策之初,德国总理朔尓茨就带领一众化工、制造、医药、金融业巨头访华,与中方签署系列投资、贸易大单,对外界表明深化对华合作、支持贸易自由化和反对“脱钩”的态度。相隔5个月的马克龙访华之旅也早在计划之中,此行更为法国和欧洲企业带回1300亿美元的订单。与其同行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公开表示,“与中国关系太重要”,与之“脱钩”不可行、不可取、不切实际,因为“我们每天对华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就高达23亿欧元”。显而易见,中国的产业实力、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已让欧洲人无法低估,也难以断然摆脱。在经济危机下,发展就是最大的政治,而外交则是政治的延伸。

二是欧洲“战与和”前景尚不可料,需要中国发挥“稳定器”作用。自俄乌开战以来,中国一直为“止战促谈”而疾呼,也带头恪守“不拱火浇油”的原则,不向交战双方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反观欧盟和相关大国,它们为持续援乌不断“出血”,在经济上负重而行。但多达十轮的对俄制裁并未取得预期成效,反而让欧洲进一步丧失谈判地位,对管控战争升级风险束手无策。

尽管欧方也想通过外交施压让中国改变对俄政策,但布鲁塞尔、巴黎或柏林都逐渐意识到,中国毕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不仅对推动乌粮食外运、核设施安全、人道主义救助等现实问题的国际合作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且对构建未来欧洲安全秩序也将具有关键的建设性作用。鉴于中国在中美俄、中美欧两组三角关系中处于关键地位,欧方为自身利益所计不应将中国进一步推向莫斯科。拉住中国,则欧洲所愿“多极格局”尚且有望;失去中国,世界无疑将走向分裂和对抗,而欧洲亦会重回“阵营”旧日,“战略自主”将遥不可及。

三是国际形势持续剧变,欧美关系需要“再平衡”。

首先,欧洲一味追随美国对俄、对华政策并未减少反而增加其利益受损的风险。去年,美联储持续加息及美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资本产生显著虹吸效应,造成欧元汇率一度跌至历史新低,同时其加大政策性补贴的做法也进一步削弱欧洲企业的竞争能力。今年3月以来,受美加息政策影响的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再次对欧洲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冲击。而随着瑞信银行破产等事态的发酵,全球性恐慌在悄然蔓延,“去美元化”风潮兴起。

其次,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显著下降,新的“全球南方”已然成形,对美国霸权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地区和全球治理,协调解决新旧矛盾、推动新型“南南合作”和倡导新型“南北关系”过程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力量。近期沙特、伊朗在中国帮助下达成和解,带动中东及海湾地区国家关系迅速改善,想必给欧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欧盟自视为“制度性力量”,加强而非弱化与中国的接触、对话,其世界性影响才能保持不衰,而扩大与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第三方合作”符合欧洲的长远利益。

最后,借助与中国适度接近,不仅可以避免欧洲被中美战略博弈所遮蔽,甚至如马克龙所称沦为“美国的仆从”,反而有助于欧方增强“战略自主”地位,在对美关系中抬升身价。尽管马克龙的涉华言论在欧美各界引发了不少舆论批评,但冯德莱恩、米歇尔、博雷利等欧盟领导人还是明确作出力挺表态,说明欧洲上层已开始对此前对华(“伙伴”“竞争者”和“对手”)三重定位进行微妙的重心调整,以引领众多成员国更快地走出认知与政策分歧的“泥沼”。

 

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美聚焦

    进入专题: 中欧关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1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