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关系正在经历新的调适与发展。作为世界主要力量之一的欧洲,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政治正变得愈加碎片化,经济在历经数次危机重创后转向保护主义,对外政策则日益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对华关系方面,过去几年,欧洲总体对华认知发生变化,更加突出对华竞争的一面,中欧关系发展遭遇挑战。但总体来看,中欧互需大于互斥、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大于分歧的基本面没有变,而挑战中也蕴含机遇。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中国与欧盟双方应总结建交50年来的主要经验,以交流对话增进理解,以扩大合作应对竞争,以积极谈判化解经贸摩擦,以扩大开放回应“去风险”,保持中欧关系发展的稳定性。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在此背景下,欧洲自身和对华关系认知发生显著变化,中欧关系发展遭遇一定困难。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中欧应总结建交50年来的重要经验,摒弃竞争对抗叙事,锚定合作共赢基础;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欧应携手以交流对话增进理解互信、以磋商谈判化解摩擦争端、以扩大开放反对“去风险”,推动双边关系持续稳定向好发展,为中欧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世界和平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大变局下的欧洲
(一)欧洲政治愈加碎片化
1. 欧洲“右转”强化政治保守思潮
欧洲政治“右转”趋势愈益明显,成为欧洲政治思潮和政党结构之变的最显著特征。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已然成为“全欧现象”,欧洲主流政党不得不在议题设置和政治参与方面回应右翼民粹主义的诉求。在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压力下,欧盟及其成员国主流政治保守化与右倾化趋势不断强化,进而推动成员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内顾”,加大欧盟和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决策的难度,欧洲理事会的决策掣肘增多。
2. 欧洲“极化”导致政治碎片化
第一,欧洲政治的分界线正在重塑。欧洲政党谱系中的冲突主线正在从政治经济上的左右分裂转向亲欧派和民族主义之间、自由派和民族主义之间基于价值观的分裂。第二,欧洲政治稳定性整体下降。欧洲国家的大联合政府正在转向多党联合政府,且组阁难度越来越大,政府垮台的概率也越来越高。第三,欧洲权力中心出现多元化趋势。“法德轴心”陷入政治领导力不足的困境,导致欧盟出现“权力真空”,客观上为欧盟委员会的权力扩张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推进自己的议程留下更大的空间。
(二)欧洲经济遭遇重创
1. 危机动摇欧洲一体化基础
第一,历次危机导致欧盟成员国经济表现进一步分化,经济竞争力差距拉大,围绕欧盟层面推行的主流经济政策产生的分歧和矛盾不断加剧。第二,欧盟范围内持续的高失业问题,导致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且从中获益的精英群体,与难以从中受益进而越来越对一体化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底层民众之间的对立逐步凸显。与此同时,持反对欧洲一体化主张的民粹主义政党在欧盟多国强势崛起,并且在个别成员国通过选举上台执政,令欧洲一体化陷入低谷。
2. 危机对欧洲经济社会模式造成强烈冲击
欧盟(欧共体)始终致力于塑造相对一致的欧洲经济社会模式,以增进成员国和民众对一体化的认同。欧洲模式可以简单归结为兼顾经济活力、社会凝聚力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发展模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上述核心要素平衡发展的相对稳态一步步被打破,不仅经济增长与社会凝聚力受到严重冲击,实现环境与气候目标的投资来源也受到抑制,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3. 危机导致欧盟在落实新的经济增长理念与目标时困难重重
2010年,为重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欧洲经济,欧盟提出“欧洲2020战略”。然而,接踵而至的危机导致成员国可用的公共财政资源极为有限,也持续打击着私人投资者的信心,导致投资严重不足。2019年年底,冯德莱恩委员会提出要加快推进绿色和数字“双转型”。然而,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致使投资不足等因素制约,“双转型”难言成功。
4. 危机削弱欧盟国际竞争力,导致其国际经济地位持续下滑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欧盟及主要成员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开始明显低于美国,且呈现下滑态势。导致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欧盟在数字化革新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赶不上中国。如果欧盟不能在创新、基础设施和技术投资等方面迅速采取行动,欧洲将逐渐失去其全球竞争力。
(三)欧洲对外政策不断地缘政治化
1. “地缘政治”欧盟委员会的诞生
地缘政治回归在逻辑与实践上都与欧盟成立与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相悖,但它又需要努力适应,因此提出以“开放性战略自主”来定义欧盟的贸易政策,寻求在相互依赖与自主性之间的平衡,以“地缘政治欧洲”和建设欧洲防务联盟来应对地缘政治变局。
2. 俄乌冲突加剧欧洲地缘政治紧迫感
面对俄乌冲突,欧盟和法德等欧洲国家同美国深度协作,结成紧密的援乌反俄同盟,一方面向乌克兰紧急提供其所需的武器和经济援助,使其在战场上不至于“落败”;另一方面挥舞制裁“大棒”,对俄罗斯国民经济和重点人物实施严厉制裁。同时,美欧在外交领域,利用多边和双边外交活动,以媒体造势的方式,对中国施加压力,力图让中国与俄罗斯疏离。
3. 欧洲安全秩序面临重塑
欧洲普遍认为,俄乌冲突挑战了冷战后的欧洲安全秩序。当制裁俄罗斯成为“政治正确”之后,欧洲放弃了远比美俄关系密切的欧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欧盟多数成员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缺乏中长期欧洲安全制度框架安排,只是坚持“无论多久,都会向乌克兰及其人民提供坚定的政治、财政、经济、人道主义、军事和外交支持”。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欧洲开始面临如果美国停止对乌军援和经援,它能否独力支撑乌克兰财政和军事开支的“灵魂之问”。
中欧关系:挑战与机遇
(一)中欧关系面临的挑战
1. 欧洲对华认知加速调整
(1)欧洲对华认知多样性态势持续。第一,“对手、竞争和合作”三重定位成为欧盟对华认知的主基调。欧洲支持对华理性务实合作的声音受到“压制”,部分国家对华态度的两面性愈加明显。第二,对于欧盟是否应该在对华立场上与美国保持一致,欧洲内部观点并非“一边倒”。部分成员国对维护和改善中欧关系仍然抱有积极态度,但也有部分成员国受美国影响很大。第三,欧盟机构与成员国对华政策的“温差”增大。一方面,欧盟委员会在对华政策上的地位突显,并且希望延续对华强硬立场来强化其决策地位。另一方面,欧洲理事会对华政策可能受到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立场差异以及欧盟成员国内部分歧的影响而更加分化,也不排除为了迎合内部政治经济诉求而统一对华立场。
(2)欧盟力求对华政策的统一。加强团结是欧盟机构在对华政策上的重要目标,以确保对中国立场和行动达成一致。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华政策走向更趋“内顾”与保守,欧盟对华打着“防御”的旗号来实施经贸“保护主义”目标。欧盟机构和一些成员国基于所谓“中俄轴心”的逻辑来观察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将双方关系与俄乌冲突挂钩。中欧关系的走向亦深受美国因素的影响。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欧加强对华政策协调,对华战略趋同性上升。特朗普回归后,美国仍将继续成为影响欧洲对华认知和政策的重要因素。
2. 欧洲对华经济政策趋于保守
2023年6月,欧盟发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表明其内外经济政策的底层逻辑正在由“效率至上”转为“效率与安全并重”,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安全至上”。该战略带有降低对华依赖、加强对华竞争的意味。欧盟收紧高技术领域对外合作必然会对中欧科技与经贸合作造成负面冲击。不论是主动向美国“看齐”,还是被动与美国配合,欧盟落实其经济安全战略都难以摆脱美国在科技与产业上全面打压中国这一地缘政治背景。
(二)中欧关系存在的机遇
1. 中欧互需大于互斥
虽然中欧关系竞争性因素近年来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经济、观念以及规则层面的竞争。中欧战略合作与国际格局呈现相互塑造的态势。一方面,中欧携手将有利于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稳定包容发展的世界也将为中欧战略合作提供更大机遇。中国式现代化已进入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欧洲一体化也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中欧合作的历史性机遇期。全面推进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2. 中欧合作大于竞争
中欧经济上高度互补且利益深度交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有效的多边主义等方面拥有许多共同关切。自2022年年底以来,中欧领导人互访互动频繁,双方正着力修复疫情期间以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出现的交流赤字和信任赤字。虽然中国和欧盟对彼此和对中欧关系的看法存在差距,但是双方都有加强对话合作的强烈愿望,并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对话磋商的机制,旨在有效管控分歧与矛盾,这将为双方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加强务实合作提供保障。
3. 中欧共识大于差异
中欧在许多领域存在普遍共识。欧盟和欧洲国家不愿意走上“新冷战”之路,欧洲的企业虽然受到欧盟委员会和一些欧洲国家政府所谓“去风险”叙事的影响,但中国超大市场、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所带来的比较成本优势,以及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都促使它们继续加大对华投资和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和欧洲分居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不存在直接同地理相关的地缘政治问题。
探索中欧关系的新发展
(一)树立正确认知,夯实中欧政治互信
1. 坚持元首外交引领,为中欧关系发展定向把舵
2022年年底以来,中欧领导人频繁会晤,在增进共识、推进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元首外交的高频度展开,有助于中欧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及时澄清误解、沟通立场、深化共识、协调行动,为中欧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指引方向。
2. 坚持中欧伙伴定位,为世界和平繁荣注入“中欧力量”
一是增进共同利益,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加大中国市场化制度化改革和开放力度,持续释放利好;二是增进理念共识,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既求同存异,也要强调民主、自由等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突出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等中欧“共同理念”;三是增进战略共识,在中国“三大全球倡议”的框架下,与欧洲共同解决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通过中欧合作持续推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3. 坚持对欧合作基本方向,更加重视中欧合作的双边基础
在政治和军事上,中欧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不存在根本战略冲突;在经济和贸易上,双方虽有竞争但互补性仍强,没有根本利益矛盾;在外交上,双方在推动多边主义和世界多极化上有着广泛共识,存在诸多共同利益。这三重判断和定位今后将继续成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最大动力。中国对欧工作要更加重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双边关系,将中欧关系的基石筑得更牢。
(二)推动务实合作,拧紧中欧经贸纽带
中欧经贸关系正进入摩擦更频繁的新阶段。然而,中欧经贸联系紧密,利益深度融合,欧盟既无意愿也做不到与中国“脱钩”。此外,随着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宫,欧洲对于欧美经贸关系的担忧增大,欧盟作为整体在对华经贸合作上会更加积极和务实。对中国来说,可以借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谈判的契机,与欧方商讨构建中欧经贸合作新模式,而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新机遇。此外,中欧双方也可以加强在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合作。
(三)加强对话沟通,促进中欧求同化异
1. 在乌克兰问题上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中方多次提出支持欧方为劝和促谈发挥重要作用,支持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此外,中国还多次向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的立场和行动既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符合欧洲各国的长远利益。欧方应认识到中国作为和平贡献者和建设者的角色,与中方一道为政治解决俄乌冲突问题而努力。
2. 弥合地缘政治观点分歧,以互通增加共识
尽管在俄乌、中东等地缘冲突热点问题上,中国与欧盟的立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中欧双方均认为,有必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现有国际秩序,尊重国际法的权威。中欧的地缘政治观存在较大重叠之处,可以通过理性对话化解疑虑,增进共识。
3. 加强人文交流,厚植中欧友好民意基础
民心相通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是中欧关系持久向好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高度重视加快恢复中欧人文往来,出台、升级对欧免签政策,提出“3年1万,欧洲翻番”倡议,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中欧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少年交流的真诚意愿。欧盟应与中方相向而行,在推动中国公民赴欧便利化等方面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为夯实双边关系人文基础做出积极贡献。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不断充实中欧关系的战略性、现实性和稳定性。展望未来,中欧关系的战略性将会更加突出。自由贸易、维护国际法权威、加强多边主义是中欧双方的共同原则和诉求,中欧之间需要在美国大肆推行单边主义、发动贸易战的新形势下,合作捍卫国际多边规则和全球治理机制,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时,中欧需增进政治互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合作求共赢。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欧关系”课题组集体成果,课题由冯仲平研究员主持,贺之杲副研究员、孙彦红研究员、赵晨研究员、张超副研究员参与撰写
摘自:《欧洲研究》2025年第1期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