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康:用生命之光照耀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切怀念敬爱的杨叔子院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1 次 更新时间:2022-11-11 00:30

进入专题: 杨叔子  

欧阳康  


惊悉敬爱的杨叔子院士不幸仙逝,深感震惊和悲痛!久久难以平复!在杨院士感召和引领下参与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和开展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不断浮现脑海!

杨叔子院士是我国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的开拓者,华中科技大学的第一个院士,一个成就卓越的科学家,曾任华中理工大学的校长,也是极具底蕴和深厚情怀的人文学者。他以卓越科学家和重点高校领导的特殊身份,凭借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华中理工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倡导并全力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并将其推广到全国,又作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三届主任委员,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不懈推进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是用生命之光照耀了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我作为他全力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团队成员之一,参加了其中部分工作,深深感受到他的崇高使命感、高度热情和丰厚文采,在工作中努力去体会和落实一些他的思想,去做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收益很多,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我的学术轨迹。

在杨叔子教授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时任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人文学院院长的刘献君教授和党委书记李振文教授等策划开设“人文讲座”,1994年3月何抗生老师开启了第一讲,杨校长知道后大力支持,一大批优秀学者应邀前来,每年数十场讲座,受到师生广泛和热烈欢迎,持之以恒,形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华中大“人文讲座”品牌。杨叔子校长主张教育的使命并非“制器”而在于“育人”,努力推动“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转变”,大力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成立了中国高校首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形成了优良的文化素质教育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也让后来合校而成的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我在武汉大学工作时便曾应邀来到华中理工大学的人文讲座做讲座,还应邀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荆楚青年人文学者文丛”中出版了《欧阳康自选集》,不觉中结下了某种缘分。自2000年10月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担任校长助理,协管文科工作,杨叔子院士便让我直接参与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之中,为我的学术研究增加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特殊视域。尤其是在我作为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和宣传工作期间,按照学校安排,兼任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主任工作,按照杨院士的指导,与基地的同仁们一道,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学生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将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推向了大学生实践教育新阶段。

杨叔子院士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首倡得到教育部和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得到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司司长周远清、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教育部于1998年成立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华中理工大学成为主任委员单位,该教指委迄今一共四届,杨院士担任了其中三届主任委员。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刘献君教授担任了前两届教指委的秘书长,我有幸被教育部聘为第三届教指委的秘书长,我们在杨院士的直接领导下接续开展工作。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年召开学术年会,逢五逢十举办纪念会,年中各种专题研讨会,全面指导全国100多个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面推进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担任第三届教指委主任委员时,杨叔子院士年事已高,他辞去了其他所有社会兼职,唯独保留了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初心不改,奔走于有关高校,指导各地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张扬人文,化成天下,展示了特殊的智慧、热情和魅力!

杨叔子院士国学底蕴深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才华和热情,也保持着高度的敏锐。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杨院士即带领我们在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民族精神研究院”,他亲自兼任院长,由时任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和时任校长助理的我担任副院长,在学校党政领导和各方面关心支持下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该院先后举办了“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精神”国际学术会,杨院士都亲自到场参加开幕式,发表精彩演讲。他总是激情洋溢,文采飞扬,给外国友人们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学者的特殊魅力!

2003年,教育部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其中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项目,我们组织团队,积极申报,成功获批,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的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课题由杨院士担任首席专家,我和刘献君教授协助推进,组建了较大规模的学术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经过3年多的积极努力,主要成果《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55万字,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库,由经济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成果发布时,杨院士亲自与我们一道前往北京,参加成果发布会,并做了大会发言。此项研究还产出了系列成果,先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叔子、刘献君和欧阳康总主编的“民族精神研究丛书”,含《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张曙光主编)、《思想碰撞与方法借鉴——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欧阳康主编)、《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民族精神的实证研究》(雷洪主编)、《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刘献君主编)、《文化反思与价值构建——全球化与民族精神》(欧阳康主编),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结题时被评为优秀。这是当时华科文科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次大协作。我是此项研究工作的具体组织者,但各主要环节均得到杨院士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他就是我们团队的精神领袖。

2004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985项目Ⅱ期工程,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整合全校文科院系开展协同攻关。学校决定由我担任该创新基地的主任,杨叔子院士是专家委员会主任,给予我们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个基地设立充分体现了杨院士将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理念,着力探寻其机理和哲理,他和一些院士与人文学者们热情参加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给还比较弱小的文科打气鼓劲,也呼吁学校和各方面来支持文科建设与发展。不少文科学者感叹,华科文科建设的快速发展背后,有像杨院士这样的一大批大科学家们的鼎力支持!

人文讲座是杨院士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时便大力支持持续推进的,到现在已经2400多期,成为华科的一道格外靓丽的风景线,这也是杨院士格外关注的活动。他不仅亲自出面邀请很多顶级专家学者前来做讲座,还身体力行,不时亲自到场做讲座。记得2004年11月14日他亲自主讲第1000期人文讲座,西五教学楼117教室被挤爆,盛况空前,我们在现场都深受感染!由于很多同学没有能够挤进教室,杨院士现场决定第二天晚上再加讲一场。当人文讲座快到2000期时,他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太允许再去做讲座,却专门做出安排,让我去讲第1999期,请时任校长李培根院士去讲第2000期,希望能够把人文讲座及其品格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自1996年开始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历年的人文讲座的精彩讲稿,是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见证之一,也凝结着杨院士的心血和特别关爱!杨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并特别请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周远清教授为丛书做序。该丛书第一卷的首篇便是杨院士在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时的演讲稿《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这不仅是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也是他的办学治校理念之一。在后续出版第7-10卷时,他执意要我担任主编,并在百忙中亲自为丛书做序,为丛书领航,令人非常感佩!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丰富多彩教育教学活动外,还有瑜山国学社、夏雨诗社、笛箫协会、书画协会、越剧队、京剧社和瑜伽诗社等多种社团。杨院士对其都予以热情关心,尽量参加其活动,有的还亲自担任名誉职务,给大家以很大鼓励!当时我不时陪同他去参加各种活动,让在这些方面很不在行的我也深受感染,很受教育。

我自己主要从事哲学教育教学和研究,在学校工作时期对于学生事务、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人生价值等做过一些思考,做过一些演讲,发表过一些文章,杨院士一直给我热情鼓励!经有关方面建议,将其中的部分成果汇聚成为拙著《大学·文化·人生》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杨院士看到后非常高兴,亲笔为之撰写了书评:《在止于至善———读欧阳康<大学·文化·人生>一书有感》,刊发于《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珍贵的书评洋洋洒洒近5000字,深入阐释他所理解“大学的文化”和“文化的大学”,批判“没有灵魂的卓越”,分析大学之道如何才能“止于至善”,阐释“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华思想精髓等,给我很多鼓励与教益,让我每每想起就充满感激之情。

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南一楼后面的树林和绿地里,有一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纪念墙,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一个形象展示。那里也凝结着杨院士的很多心血!他亲自参加了策划,除了学校的经费支持,还筹得社会捐赠。从总体布局到主要场景,从设计到施工,杨院士都亲自关注和参与,提出主导性意见。经过努力,该纪念墙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华中科技大成立60周年的特别校庆献礼。也正是在那里的一块石碑上,刻写了杨院士的一段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杨叔子院士是一个人格完满、境界崇高的人,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为人善良纯真,对人真诚热情,才华横溢,幽默风趣,对于各项事业始终充满热情,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更是终身不怠,对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的同仁们更是关爱有加!只要大家做出努力,他都给予热情鼓励!在杨院士的指导下工作,不仅非常有意义,也感到非常快乐!

杨院士曾经明确指出,“首先要学会做人,同时必须学会做事;以做事体现与升华做人,以做人统率与激活做事。”这就是杨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

杨院士以其毕生精力践履着中国文化所推崇“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境界。他就是那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文理兼修的大先生”。

杨叔子院士用生命之光照耀的文化素质教育事业是光辉的事业!这样的事业将被永续传承!

杨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2.11.6


本文作者: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育部第三届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学院二级教授。


    进入专题: 杨叔子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90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