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宁:民族研究要坚持的几个基本观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9 次 更新时间:2022-05-21 21:56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研究  

陈育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为学术范畴的民族研究,也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这既符合我国历史和国情,也是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

研究民族问题,就大的方面来讲,大体围绕三个领域: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民族,还有一个是现实发展。确立正确的认识观点、认识视角、认识方法,贯穿一条明确的主线,对于做好民族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学术观点是指导研究的基础,这是研究活动起步时就不能含糊的问题,是学术研究的立足之本。

从上述三个领域来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民族研究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用什么样的历史观来看待我国的历史,是根本出发点,是决定认识和描述各类问题的总观点。从文明产生以来,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着交往交流交融。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分不开、打不散,逐步结合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这种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从未间断,特别是汇聚了各民族元素的中华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形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各民族无论存在时间长短、人口多少,都参与了对祖国疆域的开发和守护,在农业、畜牧业、手工制造业、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方面作出了贡献,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历史表明,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交融汇聚,形成了密切联系、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凝聚起共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成为维护国家长期稳定的基本因素、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民族关系,建立在各民族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历经考验,牢不可破,深刻影响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基本认识是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研究我国历史特别是民族地区历史要把握的基本观点。

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各民族历史的演进、从小到大、消亡或存续、迁徙流动、分裂或融合,都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都是中国历史大格局的组成部分。历史上,许多民族历经苦难,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坚定不移。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统一,用勤劳和智慧为祖国发展作贡献。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是国家的主人。

深入了解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可以发现许多民族发展壮大的基本轨迹:既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及周边民族的文化元素,又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相互吸收,逐步发展。这条发展路径决定了各民族历史文化既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并以独具特色的形态表现出来,成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组织开展民族识别,为理清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民族研究的重点更多关注少数民族,为全面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民族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进入了新阶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工具,使我们既能深入发掘和剖析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演变规律、表现形态,也注重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共同性与差异性、一体与多元、整体与局部紧密结合起来,把各民族的发展置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大背景及发展趋势中去认识。特别意识到,我们不能局限于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微观研究,更不能过分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是要看到,在我国历史上,没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能够脱离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而独立存在,“多元”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使我们具有了历史的宏观发展眼光,有助于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使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处理好民族关系重大问题的深刻阐释。承认和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和认识差异,是为了更清晰地看到共同性是如何聚集和日益增强的,是如何成为历史主流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从差异性认同到共同性认同,从多元认同到一体认同,从自在认同到自觉认同,这也完全符合人们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逻辑。千万条小河,汇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没有对一条条小河的了解,就不可能对大江大河有宏观的认识。这正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在。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

民族研究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从事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抓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差距日益缩小,但对于民族地区来讲,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仍然是重要课题。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民族地区不能“掉队”。

研究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要兼顾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逐步向更多考虑区域因素转变,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民族地区在发展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是地区性的共性问题,而不是某个民族的单独问题。每个民族的发展进步,都和发展全局息息相关。地区整体的发展,是提升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要更多地从地区整体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利益出发,更多地从国家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如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方面着眼,为推动民族地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撑。

我们正阔步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的机遇鼓舞人心,民族地区必将大有可为,民族研究也必然肩负起新的使命。我们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守正创新,做好研究阐释,谱写民族研究新的篇章。


作者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来源:中国民族报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研究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92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