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佛教的临终关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73 次 更新时间:2022-01-03 11:44

进入专题: 临终关怀   佛学  

陈兵  


死亡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让每一个人都能理性地认识死亡, 学会如何对待死亡及关怀照顾临终者,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现代医学发现,病危时没有精神支持网络的人,尤其是男人,死亡率比具有精神支持网络者高三倍。天主教于1967 年创办“善终院”,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进行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四全”照顾,给以心理辅导,解除痛苦和恐惧,协助其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进行一系列临关怀的“安宁病房”,已在西方普遍设立,并给亡者的家属提供“全家照顾”,进行咨询,协助他们减轻哀痛。近年来还有了专门教以有关死亡知识的“死亡学校”。

佛教有极其久远的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传统,长期以来自觉进行临终关怀、死亡教育工作,有颇为丰富的临终关怀操作体系。

佛陀多次教导弟子关怀临终者及陷于亲人死亡痛苦中的人,亲自做过许多临终关怀工作。如《杂阿含》卷三三第930 经载,佛堂弟摩诃男畏惧死于狂象,问自己命终如何,佛答:

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漂日暴,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犹如大树顺流运输,决不会逆流而上。同经卷五第103 经及《增一阿含经》卷六利养品载:有一位那拘罗长者,年一百二十岁,“羸劣苦病”,“多诸忧恼”,往见佛陀,请求“长夜安乐”之道,佛陀教他“于此苦患之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然后教给他如实观察五蕴无常、涅槃寂静的方法,使其获得解除死亡恐惧的智慧。同经卷三七第1023 经载:比丘叵求那病笃,佛为种种说法,使他悟道,不久命终,“当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同经第1025经载,一年少新学比丘病笃,佛往说法,分明解了,令其得般涅槃,不久命终,“临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佛陀教诫弟子,应以智慧和慈悲积极从事临终关怀。《杂阿含》卷 四一第1122 经佛告难提等居士:有智慧的居家佛弟子应当看望被疾病痛苦折磨、早晚要命终的佛教徒,根据其具体情况,以能使其获得安乐的法门教诫说法:

首先应教其于佛、法、僧三宝坚定信心,这叫做“三种酥息处”—— 三种能使人精神获得安息的归宿之处。然后教其不顾恋父母,不顾念妻子奴婢财产。若病人顾恋人间的五欲,应说明人间五欲“恶露不净, 败坏臭处,不如天上胜妙五欲”,教其志愿生天,享受更为胜妙的五欲。进一步说明天上的胜妙五欲亦属无常变坏之法,也不值得贪恋,应当舍离,欣求涅槃寂灭之乐。如是“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病人趋向涅槃乃至获得涅槃。

佛弟子颇多实践佛陀教诫者,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八载: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病笃,佛弟子舍利弗命阿难前往看望,为说念三宝法、第一空法,令长者“悲泣涕零,不能自止”,解除了死亡畏惧,之后不久善终, 生于三十三天。南传《阿毗达磨要义》载:苏纳尊者之父为猎人,临终前看到地狱的狗来咬,极其恐惧,其子苏纳罗汉乃令弟子以鲜花供养佛塔,将父亲抬到佛陀前,提醒他礼拜并为自己供养佛陀而欢喜,地狱相即消,自言见其继母来迎接他去天界。

大乘《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说,父母若亡,眷属不可杀生拜祭鬼神,而应为临终之人设福,或悬幡盖、燃油灯,或诵读佛经,或供养佛菩萨像,或念佛菩萨、辟支佛名字,能消灭其必堕于恶道的重罪:

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 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重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同经《如来赞叹品》说对久卧病榻、常做噩梦、“眠中叫苦,凄惨不乐”的垂危重病人及神智不清的“植物人”,家属应在病人前对佛菩萨像高声读诵此经,或高声告诉病人:我们为你将财物施舍,用以建寺、造像、印经、供僧,能使亡者宿殃重罪永得解脱。

佛教还将关怀临终者列入戒律而制度化。《四分律行事抄》说,上座法师应到重病垂危的僧人那里,为之说法,说明人生时不带一物来,死时也不可能带一物去,教其舍弃一切爱恋之情,将衣物等布施大众,称赞其一生修行的功德,令其欢喜,正念不乱,往生善处。《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祗洹精舍在寺院西北角设有专门安置照顾重病僧人的“无常院”,房中供奉阿弥陀佛接引像,帮助病僧安乐往生西方净土。据此,中国佛寺中设有往生堂、涅槃堂、重病阁等,专供老病临终的僧尼居住,给以照顾。《四分律行事资持记》说临终的僧尼应安排住在往生堂,头靠西方,面向墙上挂的西方三圣像,可设置供佛幡,为之沐浴更衣,僧众轮流念诵圣号,开导安慰。

净土宗有“临终助念”的传统,在同道、亲友临终前,约集莲友热心看护安慰,劝导念佛或齐声念佛,造成一种集体祈祷的气氛,以帮助临  终者保持正念,心无痛苦,在念佛中,怀着对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欢欢喜喜地去那究竟安乐的家园。印光法师教人临终三大要: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1]

现在多用“念佛机”给病人放念佛的录音,也有很好的助念、安慰 作用。研究证明,人临终时没有意识,只有听觉可以保持到最后。佛教的临终助念法,确能令亡者听到,起码起到精神安慰的作用。

当代佛教界对临终关怀十分重视,星云《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一文说临终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旧情的怀念,是对恩义的回报”,指出“生命不是临终的时候才需要关怀,生的时候就要给以照顾;甚至临终关怀也不是只对临命终病人所做的医疗照顾,而是对广大社会大众施以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2]

临终关怀须认识临终病人的恐惧、愤怒、罪恶、不舍、担心、无助、自暴、孤独、沮丧、无智等心理状态,给予适当协助;应正视病人希望明白病情、希望获得宽恕、了解宽恕他人、希望别人的关怀、与亲友见面、对生命的了解、对宗教信仰的渴求、对后事的安排等需求,给予满足和协助:以关心的态度专心倾听其诉说;让其所爱的人适时给予关怀,陪伴身旁;尊重其宗教信仰;讲说忏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安排宗教师与其谈话、说法;尽可能满足其希望;共同讨论其愿望;让医生减轻其痛苦;帮助病人及其家属保持心理平和;实行临终助念。

台湾慧律法师编著的《临终备览》一书,述临终关怀法则甚悉,说首要之举,在关怀临终病人心灵的需求,乘其神智清楚时,探问有何遗愿及未了之心事,极力应承,满其所愿,劝其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慧哲法师提出心灵照顾的三部曲:

第一步帮助病人确认病情,知晓存活期还有多少,在这段时间里应该如何做。

第二步帮助病人整理自己的思绪,写遗书、安排后事,想象向亲朋好友道最后一声再见。

第三步协助病人观想死亡的景象,想自己漂浮在身体的上方,俯瞰一切。

圣严法师认为:人的过世,不是丧事而是喜事,是庄严的佛事,应替亡者诵念“三皈依文”,进行临终助念。佛教界办的安老院在临终关怀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如天津鹤童老年公寓的具体做法为:

1、在病人房间西墙上贴西方三圣像。

2、家属对病人应真切孝敬,病危时要组织助念团助念,全家为病人吃素修福并告知病人。

3、病危时要了解患者有无牵挂之事,若有,应及早解除,劝其放下一切,安心念佛往生净土。

4、病人若见到恶形等而恐怖,要说明这一切皆是心识幻化,要一心念佛,自然会消失,不必恐怖。若病人害怕死亡而悲哀痛哭,应说明  死亡是离苦趋乐,如游子归家、囚徒出狱,有何恐怖焦虑。若病人怀疑  自己不得往生西方,劝其具足信心。

5、人死后24小时内不动其身体,不哭泣。

6、丧事从俭,火葬。49天内为亡者念佛诵经作福。

当代佛教界一般强调尽量使临终者正念分明,得以往生净土,反对使用插气管内管、做心脏安压、电击等方法作无用的急救,甚至不主张注射强心剂、吗啡等药物延长死亡过程、减轻临终时的痛苦,认为这会扰乱临终者的正念。临终之际至死亡之后,忌亲属哭泣及搬动尸体。星云《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说:如果世缘已了,儿女其实也不必在亲人垂死的生命中,透过医疗仪器给予勉强的抢救。“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

佛教还注意到了对亡者亲属的关怀。《四分律》规定,僧尼若死亡,前来吊唁的客人应该到尸体前具仪设礼,握亡者弟子之手,好言安慰,以减轻其弟子的哀痛。《毗尼母论》说僧尼死亡,应“合寺众僧,并送葬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规定:菩萨见亲里死亡或亡失财物,种种忧苦,若恶心嗔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说人死后七七日内,念念之间希望骨肉眷属为之造福救拔,若能在此期间为之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这其实也是对存者的一种心理安慰。净土 宗的临终助念,既能帮助亡者往生极乐世界,又能使亡者家属受到温  馨关怀,帮助其解除悲痛、安定身心、种下菩提善根,还能广结人缘,积 累功德,帮助助念者自己往生极乐世界。星云《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说家属在缅怀亲人之余,应将他的懿德嘉行承续下去,把他的慈悲遗爱人间,这才是对家人真正的怀念。

中国佛寺有给为亡僧作“法事”超度的传统,藏传佛教在人临终前直到死后延请僧人念诵度亡经,讲解临终、死后解脱之要,修“颇哇” 法帮助其往生净土、善道,与汉传佛教的超度法事和净土宗的助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安慰临终者及其家人之效,比医学界的临终关怀自是高出一筹。

当代临终关怀帮助亡者家属处理悲痛的方法,如卡洛《生死大事》所说:

1、让家属将悲伤表现于外,旁人要做很好的倾听者。

2、实践死者生前的承诺。

3、求新求变,换一个环境。

4、找教会、公益团体等帮忙,尽早工作。

5、在伤心期间不做任何重大决定,应等一年以上。

这些方法自有一定效果,但显然不能解除死者亲属心灵深处无可奈何的痛苦。当代医学界一般认同宗教信仰在临终关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临终关怀机构对有信仰的患者临终时都请宗教师作安排。


注释:

[1] 《印光法师文钞》下册,1654页

[2] 《普门学报》25期,264页


(摘自陈兵教授《佛教心理学》)


    进入专题: 临终关怀   佛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6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