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钟南山们”为何都有教会学校的背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46 次 更新时间:2020-02-07 09:40

进入专题: 钟南山   科学家   教会学校  

沈登苗  


一 定义


本文所谓的“钟南山们”,是指1949年后真正由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最负盛名的科学家,特指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陈景润、王选、钟南山等6人。这一表述的潜台词是:“钟南山们”,既不包括钱学森、华罗庚等民国培养的那一代学人,也不含施一公、饶毅等改革开放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留学西方,并在那里工作过的新“海归”。


二 缘起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钟南山先生,因深入武汉疫情第一线,并提出正确的判断和建议而再次成为公众热爱的人物。被《人民日报》称为“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令人肃然起敬”的他,现在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随之,他显赫的家世和相关的背景,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对我来说,一方面,钟的成材之路,再次印证了自己提出的“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之不谬;另一方面,又想起了十年前,为解决“钱学森之问”遇到的两个出乎人们意料的现象。为避免重复,两个现象及涉及的人物,下面一并讨论。


三 “钟南山们”都有教会学校的背景


第一个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尽管剥削阶级的子女受到整体的歧视与排斥,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主要是这个时期培养的新中国最负盛名的科学家,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中国“卫星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1929-);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屠呦呦(1930-);中国科学院院士、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的数学家陈景润(1933-199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1937-2006);加上钟南山(1936-)先生,计6人,均是非劳动人民的后代,且都出自书香或知识分子之家。其中,袁隆平、王选和钟南山3人,父母双方均为书香。

对这一现象,我们可用“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理论来诠释。

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至民国,无数的事实表明:一个贫寒子弟通过他本人的努力可以致富,也有可能成为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甚或谋求霸业,唯独很难成为学者尤其是著名的学者。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凡可考查到家世的,完全佐证了这一点。苏维埃政权培养的前苏联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也基本上产生在有产或有文化的家庭。事实上,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新中国领导人,亦大都来自地主、富农或没落的官僚家庭。故鼎革后,急于求成,试图从无产者的第一代子女身上打造出学术大师的努力,一般是不成功的。新中国如此。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无不如此。换句话说,新中国旱期培养的杰出学人,非“钟南山们”莫属。详见拙作:《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9期)。

第二个现象。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加上“左”的影响,故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基督教在中国基本上处于半取缔状态,各类教会学校,也于1951年被人民政府接管。且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基督教徒才区区70万人。基督徒在个人事业上发展并不乐观,“文革”中更受到歧视,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上述的6个“钟南山们”,却都有教会学校的背景,包括本人或父母有在教会学校求学的经历,甚至两代人都有教会学校求学的经历。

史料表明:袁隆平1946年就读的高中——汉口博爱(学)中学,是英籍传教士杨格非在1899年创办的教会学校。陈景润就读的福州三一小学和三一中学都是教会学校。屠呦呦至少在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私立甬江女子中学两所教会学校受过教育。钟南山就读的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初中都是教会学校。孙家栋也在哈尔滨的一所六年制教会小学校读到了五年级。六人中,唯一没有进过教会学校的是王选,但王选母亲周邈清毕业的北京贝满女中,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北京创办的教会学校。此外,来自扬州的袁隆平的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有,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毕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母亲廖月琴毕业的协和医科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也都具有教会学校的若干性质。钟南山父母双方的家族,更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氛围。

如同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需要利用概率论一样,在成材规律的研究中,也常常观察当事人的共性,如袁隆平、钟南山、王选等的父母,教育子女都是以如何“做人”为第一;而诚实、质朴、正直、担当,几乎是孙家栋等6人的共性 。

不错,“钟南山们”上过的教会学校,无非是初级教育,除了可能的外语,对他们日后的学业都没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少年时代接受过的处世为人的教育,却是潜移默化、甚至影响一生的 。故最后,笔者要提出的是,“钟南山们”有过的教会学校或基督教家庭的生活背景,对他(她)们的人格(事实上,这次钟南山为民请命中发挥作用的——人格——正直与担当,远胜过其医学造诣)塑造,或人生观的确立,有否影响?抑或这是一种纯粹的偶然与巧合?

当然,本文仅仅是揭示:1949年后真正由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最负盛名的科学家,都有教会学校的背景这一客观存在,以抛砖引玉。


   2020-02-06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论文集)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


    进入专题: 钟南山   科学家   教会学校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00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