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如此怼犹太人不妥——请不要用我的学术成果为一个似是而非的推理站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55 次 更新时间:2024-10-14 22:24

进入专题: 犹太人  

沈登苗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科举学、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杨玉圣主编:《学术共同体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以此破解“钱学森之问”。

 

2024年9月4日7时30分,在网络(搜狐·诸史)与微信平台(百家杂评)上,同时出现了一篇题为《华人与犹太人,到底谁更聪明?美国一份诺奖数据给出回答》(以下该文简称《聪明》)的原创文章,从标题看,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是清楚的,而表达的信息与文中的实际来源分析,对读者有忽悠之嫌。因为,根据文字含义,所谓的“美国一份诺奖数据”,可理解为这“份诺奖数据”是美国发布或美国人提供的,但实际是源于拙作《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来源、构成及原因初探》(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8期)中的一个插曲,这就要从拙文的写作意图和统计数据说起。

2011年,我发表了一篇8万字的论文:《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7、8、9期连载)。文章提出了“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将以往被忽视的学术成就与家庭代际积累的关系来回答“钱学森之问”。

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至民国,无数的事实表明:一个贫寒子弟通过他本人的努力可以致富,也有可能成为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甚或谋求霸业,唯独很难成为学者尤其是著名的学者。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凡可考查到家世的,完全佐证了这一点。苏维埃政权培养的前苏联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也基本上产生在有产或有文化的家庭。

与通常的改朝换代基本上不影响原精英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和有产阶层及其后代在文化教育上采取歧视的、甚至剥夺的政策,这等于筛掉了本国、本民族中最优秀的学术种子,势必会造成学术天才的断层。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些国家也几乎都为此付出了学术水平倒退的代价。

像爆发“文G”,使内部出现“自毁式”的运动造成的人才再断层,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之特例。这种第一次的裂痕还未弥合而再次发生撕裂的现象,笔者称之为“双重断裂”。其恶果是,千年累积的精英阶层几乎 “断子绝孙”。我们为何至今还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是“双重断裂”付出的代价。否则,何以诠释改革开放后在百万留学大军里、在不回来的数十万文化精英中也出不了大师呢?

但这与体制并无必然的联系。

“一代难以成为学者” 作为原创理论,我自然要对此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构建。故不久我又对63位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进行了研究。现当代最具创造性的华人科学家应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这当然是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美国,其浓厚的经济、发达的教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所致。根据一般的成材规律,人们就自然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既然华裔科学工作者能在美国如鱼得水,那么,土生土长的美籍华裔比外来华人移民不是更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吗?可统计的结果却却相反——六十三位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既不是以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为主体,更不是以其它国家赴美定居的华人占优势,而几乎是清一色的从中国(含港、台、澳)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也可以说,迄今为止,仅靠在美国积累的、土生土长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限本人2012年统计)一个也没有出现。[1]

此研究不仅印证了“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理论,也适用于在资本主义国家成长的华裔科学家群体,还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数据:仅靠在美国积累的、土生土长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一个也没有出现。该文发表后,开始几年的影响仅限于象牙塔内。2019年8月20日,该文由著名的“爱思想”网站首发,“学人”微信公众号罕见地两次(2019年8月30日、2022年10月11日)推送后,各大型网站和微信平台纷纷转发,进入大众视野。不过,当时大家的兴趣一致:土生土长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为何一个也没有?

为了使读者对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对邓小平说过的:“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之论有个感性的认识,我在文中还就美国人口,在美华人和犹太人的占比,与美国公民的获奖总数,及在美华人和犹太人的获奖占比做了比较。

1926-1980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成材与获奖都有时间差),在美华人大概占美国总人口的0.2% ,美国犹太人约占全美总人口的3% ,是华人的15倍。1926-2011年,美国公民共有二百四十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出生或生活在1926-1980年的美国华人至今共有7.5人(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计0.5人) 获奖,占总数的3.1%;同一时段,美国犹太人获奖人数在70-80人之间 ,约是华人的十倍。由此推知,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概率不仅远远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数,在特定条件下比较,甚至还超过了犹太人。

这个数据,就是本文开篇引见的“美国一份诺奖数据”。而这能得出“华人与犹太人,到底谁更聪明”的结论吗?

我明确说明,这是“在特定条件下比较”,虽然当时在美华人不多,但集中了旧中国的精英家庭,尤其是书香家庭,这是“举国之力”、“举半国之力”乃成。而且,我接着做注:“这并不是说华人比犹太人厉害,而是多个参照,强调华人能有如此收获的确不易。”

由此可见,拙作是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理论,提供另一个社会形态论证而作,美籍华人与犹太人的人口占比,和两者获奖人数的比较,仅是文章中的一个插曲或花絮。根本没有做犹太人与华人谁更聪明的比较。

所以,稍有阅读能力或略懂逻辑推理的读者,如果不哗众取宠,绝对不会把“在特定条件下比较,甚至还超过了犹太人”这句话,当作华人比犹太人更聪明来解读的。这好比以马云为代表的100个中国富人,与3亿多美国人比较,从而得出中国人比美国人富有那样的荒唐逻辑。

遗憾的是,有人真的以如此的逻辑来推理。《聪明》说,虽然不能据此就简单的得出华人比犹太人更聪明的结论,但至少可以得出“犹太人不比华人更聪明”的结论。至于舆论上流传的“犹太人最聪明”的论调,则可休也。

《聪明》又说,以享受顶级教育资源与诺奖的比例来看,犹太人的聪明程度其实一般,并不比其他族裔高,其中似乎要低于华人,因此犹太人“聪明神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命题。

总之,《聪明》从标题到内容,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华人比犹太人更聪明,而其主要依据就是拙文中“在特定条件下比较,甚至还超过了犹太人”这句话,其提供的唯一参考资料就是拙文。

如果仅仅到此为止,《聪明》作者只是自嗨而已,不伤及他人。可《聪明》以下的一段话,则有贬损犹太人或说犹太人聪明的人之嫌:

问题在于,既然事实是犹太人聪明程度一般,那么世界各地流传的所谓犹太人“聪明”、甚至“最聪明”等说法,到底从何而来、缘何而起?原因大概并不复杂,就是要神化犹太人,让世界各族仰望他们、崇拜他们,从而让他们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说世界上哪个民族或国家的人最聪明,这的确不好回答,“中国知网”天量的题库中,唯独没有类似以“世界上哪个民族或国家的人最聪明”为标题的文章。但“要问全世界哪个民族的教育最成功,犹太人当之无愧”,[2] 这个结论是成立的。这等于变相地回答了世界上哪个民族最聪明。更何况,截止2020年,犹太人占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总数26.6%的数据摆在那里。[3]我们要尊重基本的科学史实和人类文明史观!

因此,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没有问题。同时,正如前面所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说华人是超越犹太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没有关系,而且这是否需要论证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你的主观判断,是法律赋予你的言论自由。但是,你通过论证说华人比犹太人更聪明,那么,这个论证就要客观,否则就有混淆视听,甚至自欺欺人之嫌。

如同我们是很在乎诺贝尔科学奖一样,[4]其实,我们同样也很在乎犹太人的。我们曾把富有创造力的美籍华人自比为美国的“新犹太人”,[5]把财富众多的温州人,誉为中国的“犹太人”,[6]又把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商帮”,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7]

那么,是谁在“神化犹太人,让世界各族仰望他们、崇拜他们,从而让他们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如果是犹太人自己,请拿出证据来。如果不是犹太人,这与犹太人何干?怼美、怼日后,我们是否又怼犹了?如果说怼美、怼日有历史的渊源,都是人家的错,但犹太人历史上与我们有什么过结?我们贬了犹太人的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由于类似文章在当今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当笔者动笔时仅那两个发布原创的平台,其文章的阅读量就达18万之多,留言数百条,且搜狐、网易、新浪及众微信公众号纷纷转发。转发文章中,转换概念,改动标题的有之,如《犹太人诺奖没那么强,华人比他们更厉害》、[8]《顶级人种大对决:华人PK犹太人》,[9]内容更进一步发挥的有之。如有文称“沈登苗先生的研究,如同一面明镜……”,[10]有的还制成了视频,以至发出了“差点没把下巴惊掉”(指惊叹华人的成就)之感叹。[11] 要之,这似乎形成了媒体近期的一个小热点。而更令人感慨的是,从众读者的留言看,民间似乎对犹太人及诺贝尔科学奖早有成见,厉害(亮剑)/受害(怨妇)的心态,鲜活地再现新版本,《聪明》只是点燃激情的一根火柴,我的、被误解的统计数据只是“易燃品”而已。这正是笔者担忧并觉得必须出面澄清的直接原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一些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出现了文章只讲立场,不论是非的风气,只要说中国好,是否事实可以不顾;只要“正能量”,任何夸大其词都敢写,却无人敢问,或问了也没用。这是特殊的舆论氛围形成的,我们无奈,敬而远之罢了。但《华人与犹太人,到底谁更聪明?美国一份诺奖数据给出回答》不同,其论证的材料是我的,等于叫我的学术成果为此混账逻辑站队,我只能说不。同时,郑重声明:本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读书“专利”赠予美国。也由此可见某些国人的心态:即使自娱自乐,也要拉上美国这面“大旗”……

影响我的学术声誉是小事,在中外关系的多事之秋,我们无端地叫不明就里的犹太人躺着中枪,我们能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用所谓的“美国一份诺奖数据”,来喧嚣华人比犹太人更聪明之无聊,是不是该休矣?

2024-10-01

[1]  沈登苗:《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来源、构成及原因初探》,(《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8期。

[2]  彭晓玲:《犹太人为何能得到28%诺贝尔奖 他们把学习当成信仰》,《第一财经日报》2022年5月27日第A07版。

[3]沈登苗:《困惑与期待: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国籍分布最新统计》,学人微信公众号2021年10月9日。

[4]沈登苗:《诺贝尔科学奖在中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国家一再破格赐于诺奖得主屠呦呦的两项殊荣来说》,爱思想网2020年10月20日。

[5] 于时语:《华裔:美国的“新犹太人”?──犹太人征服美国的艰难路 (下)》,《南风窗》?2010年,第6期。

[6]袁亚平:《:温州人:中国的“犹太人”》, 《招商周刊 》?2003年第28期。

[7] 雯沛:《宁波商帮:东方的犹太人》,《国企管理》?2016年第 5期。

[8] 载微信“自媒精选”公众号2024年9月12日。

[9] 载财经头条2024年9月28日。

[10] https://www.sohu.com/a/807300202_121710039,2024-10-01访问。

[11]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7395646904427731494,2024 -09-30访问。

    进入专题: 犹太人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68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