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军:“一带一路”研究回顾与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2 次 更新时间:2019-02-18 11:59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张耀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实现“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既需要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金融保障、民生援助等环节上下功夫,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也需要加强学术研究、理论支撑和话语体系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供学理支撑。

从意义价值阐释到学理体系构建。2018年,学者并不囿于“一带一路”实际操作层面的课题研究,而是进一步对“一带一路”建设展开学术探索,从现象描述性介绍转向学理构建型研究。研究者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时代内涵、基本概念、建设目标、重大意义、遵循原则等角度出发,探索“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律,深化全球互联互通、新型经济全球化、国际公共产品等研究,力求建立规范性的“一带一路”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理论依据。

从个案专题研究到系统制度设计。“一带一路”研究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及个人等多元主体,需要研究如何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各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者在继续聚焦“五通”,关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金融投资、自贸区建设、海外并购、跨境电商、人民币国际化、全球价值链构建等热点问题的同时,逐步深化对“一带一路”制度化发展问题的探讨。包括共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合作成本分摊以及与此相应的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新型南南合作等议题。在多维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思路和对策建议,如主张通过双边、三方、区域和国际合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设立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国情特点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一带一路”风险识别和安全保障机制等。

从区域经济合作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界深度认同“一带一路”具有广阔的地域延展性,继续关注东盟、欧盟、阿盟、非盟等地区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情况。相关研究并不拘泥区域经济合作,而是紧密结合世界发展格局新调整、新时代中国新变化,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对“一带一路”的时代特征、发展进程、总体趋势深入研究并提出实践路径,强调“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扩大对外开放到对接各国发展战略。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扩大开放的标志性举措。专家学者更加注重探讨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同时,他们强调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发展战略对接,既包括在战略统筹层面的宏观协同对接,也包括在产业、城市和区域发展上的中观协同对接以及资源要素流动层面的微观协同对接。深入分析中国经验的域外适用性,探索各国战略对接的最佳契合点,为那些既保持独立自主又渴望实现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路径选择。

从国际传播失语到主动构建中国话语。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针对这一情况,学界特别是广大新型智库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直面难点、回应热点,讲述共建“一带一路”的精彩故事,加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能力建设和传播规律研究,探索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力求向国际社会准确解读“一带一路”,为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创造有利条件。

从单一研究视角到跨学科比较综合研究。研究者更加注重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展“一带一路”研究视域。同时,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一些研究还采用了国际比较方式或进行跨国合作,增强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前瞻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外“一带一路”研究文献数量不及国内,但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如兰德公司、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等智库发布的“一带一路”研究报告均具一定参考价值。

展望:围绕“专”“精”“深”“准”做文章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一带一路”理论研究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相对于火热实践仍呈现如下不足:

研究方向上总体仍偏宏观层面,对热点问题、重点领域、支点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深度还不够;研究层次上侧重政策解读、行业指导和项目实施等短期应急应用性研究,理论深度亟待挖掘;研究主题相对分散,有机联系不足,学科交叉优势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研究内容相对庞杂,亟须摆脱“泛而浅”的研究困境,克服“蹭热点”式的跟风研究,加大国际合作和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多以定性为主,优质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定量分析和应用不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带一路”研究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树立服务意识,坚持改革创新,围绕“专”“精”“深”“准”做文章,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具体来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走深走实,“一带一路”研究将向着精细化、理论化、系统化、平台化、国际化的趋势演进。

一是在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上加大研究投入,为画好共建“一带一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建言献策。

二是探索建立概念明晰、逻辑自洽、学理深厚的“一带一路”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推动“一带一路”研究由宏观的具象展示转向严谨的学理研究,从理论上回答“一带一路”如何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重大议题。

三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系统研究“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形成过程、主体架构、作用机理、动力源泉、建设路径、发展脉络、外部条件等要素不断注入思想动力。

四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广大新型智库将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平台效应和带动作用。

五是不断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汇聚更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持续启发“一带一路”参与国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案。

展望未来,为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彰显问题意识,紧贴“一带一路”实际,努力实现全域与国别、整体与个案、宏观与微观、时间与空间、主观与客观的融会贯通,推出更加具有战略性、系统性、预见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1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