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妮:论网络新闻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2 次 更新时间:2016-02-15 23:03

进入专题: 网络新闻   新闻专业主义  

周曼妮  

【摘要】本文首先就议题所处的时代背景做阐述,其次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内涵,再简单阐述网络新闻的崛起对“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负面作用,然后在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本文观点,即网络新闻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促进作用,最后对全文做总结。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挑战;积极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的崛起

互联网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的行业受到冲击而呈现衰败之象,或者至少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环境。而新闻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传播新技术介入、传播方式多元化、传者与受众的界线日益模糊、受众的媒介素养逐渐提高、媒体数量与传者人数增加等,都是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显现出来的特点。网络媒体出现并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也应运而生。网络新闻媒体一般分为两类:新闻门户网站,比如搜狐;传统媒体旗下的网站,比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解放牛网”。而网络新闻工作者这一人群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他们有的是从传统媒体“转行”到网络媒体,有的则是高校毕业应聘进网络媒体。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舶来概念”,它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萌芽于五四时期,我们可以在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等早一代新闻人的研究思想中看到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芒”[1]。


三、网络新闻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积极意义

传播新技术介入、传播方式多元化、传者与受众的界线日益模糊、受众的媒介素养逐渐提高、媒体数量与传者人数增加等,都是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显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点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随之而来,比如说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新闻行贿受贿等。虽然这些问题早年来也存在,但无可否认,这二三十年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问题更加严重了。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下定论,说网络新闻的出现与发展对“新闻专业主义”构成威胁,本文作者认为,在看到这些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新事物——指网络新闻,对于经典理念——指“新闻专业主义”的促进作用、积极意义。本文从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规范维度、评价维度,来对“网络新闻带给‘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积极意义”这一议题进行讨论。

首先从认知维度的角度来讨论。“认知维度由专业素养和专业训练两部分组成,即专业人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他们在工作中运用的技能,为了拥有这些知识和技能而必需的训练。[2]”传统意义上来说,收集和加工信息,即新闻报道和新闻写作,是作为记者最主要的工作。但是现如今,随着互联网已经成为“遍布全球的、一家独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多新闻报道工作在网络上就可完成。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会使新闻工作的基本环节丧失,而使“新闻不像新闻”。

事情并非如此。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对于新闻行业中收集、加工信息的定义是“从众多事实中选取适合报道的部分并公之于众”,似乎收集信息必须是记者肉身赶到第一现场,用纸与镜头“亲自”记录,但现在的事实是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或许,我们并不一定非得这样。网络新闻工作者“做新闻”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传统媒体的下属网站)从母体中复制新闻并适当加一些链接;(新闻网站)从别处转载新闻。

我们看到,网络新闻工作者并没有忽略“择取信息”这一环节,“复制”和“转载”也是有标准的,这就是网编们的工作意义所在。尤其是第一种工作方式,其实是在传统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择取,其实是保留了“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新闻真实、客观、公正。

另外,对于原本就符合“专业”标准的新闻进行再选择,是又一次把关,可以更加保证新闻的质量。认知维度的第二部分即从业人员应受到一定的专业训练,接受专业教育。网络新闻发展迅速,它的从业人员数量缺口很大,这也使得它的用人标准要略低于传统媒体,而这一直是饱受诟病的地方。我们看到中国国内的新闻院校非常多,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数量庞大,但是传统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却远不及毕业生数量。

那么,很大一部分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会“退而求其次”转投网络媒体——不排除主动舍弃传统媒体而投身网络媒体的那部分。这样,从所受的专业教育来看,两者的从业人员是一样的。其次,网络媒体的用人要求放低,会吸引非专业的人才进入这一领域,比如一位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的人才加上其自学而成的新闻基础知识,那么他在新闻行业的发展应该会大于只掌握新闻专业知识的人。网络媒体的“不嫌专业广招人才”的做法,为传媒行业引进了不少新鲜血液。这些兼具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人去报道相关领域的新闻,那么他们的新闻必然会比较“专业”,从这一层面来看,网络新闻会促进“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

其次从规范维度的角度来讨论。在职业伦理道德方面,传统新闻工作者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印象不佳,他们甚至认为网络新闻媒体充斥着网络记者是一群白痴和骗子。网络新闻因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不假思索地发布信息,这的确是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公正的要求,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说并非全部如此。网络新闻的茁壮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个很大的竞争压力,互联网使得传播方式由“单对多”向“多对多”转变,在网络新闻领域,受众的阅读更便捷自由、选择更广泛,受众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这种参与感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群在流失。面对竞争,传统媒体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取胜,而网络媒体为了稳固地位也要做得更好,这种良性的竞争使得双方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包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因为作为传媒人,深知对于经典理念的坚守在竞争中是多么重要。

另外,要澄清的一个逻辑误区是,并非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天生品德低下,也不是说网络新闻无论如何都只能“不专业”,事实上,可悲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失守恰是因为新技术的“副作用”——互联网这一传播新技术使得网络记者、编辑们不假思索发布劣质信息成为可能。但是,随着网络新闻“信息把关”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技术的副作用”会越来越小。

第三,从评价维度的角度来讨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一般都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虽然现在由事业单位向集团化改革,虽有一定的新闻自由,但却难逃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的影响。而网络媒体,比如新浪、搜狐等新闻门户网站,从“独立自主性”层面上来说比较有优势。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在发布信息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另外,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在追求声誉威望上也在努力。传统的传媒领域的奖项,比如普利策奖,很少授予网络媒体相关的奖项,即使有,也是要求颇高。网络媒体就建立起自己的“荣誉授予机构”,这些机构组织来监管网络媒体的成败德行,并且授予一定的奖励、做相关的惩罚,比如美国的ONA组织。网络新闻领域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传媒界风气的净化,有利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

最后,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新闻的积极意义。网络新闻过程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兼具受众和传者的双重角色。在新闻的发布、转发、评论、争议的过程中,很大一群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提供各自知晓的信息以对同一个事实进行补充,这样,一则原本信息量有限的网络新闻被充实。“这样的网络新闻可能更接近事实。[3]”


四、总 结

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变化,我们对于“记者是什么”“新闻是什么”“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这样的问题也要进一步重新思考。

“新鲜事物”与“经典”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正如“网络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一样。经典理念的普适性、广被认可的权威性、对从业人员的潜移默化的约束影响能力,都要求新事物不可脱离它而独立发展,所以,网络新闻要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精神,只要结合经典,新事物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反过来,新事物的发展也有利于经典的充实,网络新闻这一新事物的发展会充实这一理念的内涵,促进“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发展。


【作者简介】

周曼妮,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映纯.论“五四“时期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J].编辑之友,2011(6).

[2] Jane B.Singer.Who are these guys?——The online challenge to the no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3] 杜梅萍.网络新闻对新闻价值的消解与延伸[J].新闻与写作,2011(5).作者简介:周曼妮,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


    进入专题: 网络新闻   新闻专业主义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10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今传媒》2013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