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苦:甘肃精神的核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70 次 更新时间:2007-06-23 10:14

进入专题: 吾乡吾土  

宋圭武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相对物质而言的范畴,主要表现在意识、品格、气质、风貌、价值导向等方面。精神总是要通过行动才能体现其内涵,所以,行动是精神的载体。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物质是事物发展的基础,精神是事物发展的主导。物质是外在形式,精神是内在灵魂。精神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甘肃精神就属于特殊性。

一种精神状态的存在,是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一种均衡。甘肃精神的形成就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甘肃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孕育了甘肃人特有的人文品格。从历史传统看,甘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地理风貌看,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其中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高原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历史使甘肃人天然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特殊的地理环境又使甘肃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这就是质朴、勤俭、宽厚、忍耐等。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甘肃人又树立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拼搏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谐意识等。所谓甘肃精神,既内涵历史地理优秀传统,也赋有时代高贵品格,是二者的一个有机融合。

甘肃精神的核心是“苦”字。“苦”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环境和条件的严酷。陇中苦,甲天下。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二是指一种苦干的精神。苦的条件造就了苦的人格。质朴、勤俭、宽厚、忍耐等品格都是苦的人格的具体外在表现。

甘肃会宁教育所体现的“苦”精神是甘肃精神的一个典型案例。甘肃会宁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自然条件严酷。“陇中苦瘠甲天下,会宁苦瘠甲陇中”。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会宁教育依靠领导苦抓、家长苦供、亲友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办学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造了会宁教育的传奇,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路子。据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有500多人,硕士学位者3000多人,学士学位者近2万人。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18万名初中级专业教育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中也经常培养出几个博士,会宁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县”。

定西曾是全国最贫困和最艰苦的地方之一。甘肃有四样东西全国闻名:敦煌、《读者》、定西、牛肉面。其中定西是以“穷”和“苦”跻身其中的。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定西后认为,这是一块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每平方公里能承载的人口仅为6-7人。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绝对贫困人数仍高达78%。但定西人民依靠领导苦抓、群众苦干、部门苦帮的"三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马铃薯、药材、花卉、食用菌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1999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定西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50%,农民年人均收入的72%就是从特色农业中得来的,目前定西每平方公里可以养活147个人。

“庄浪精神”的核心也是“苦”字。庄浪十年九旱,灾害频繁,曾以“吃救济粮,穿黄衣裳”而闻名全省。面对山高坡陡的恶劣自然环境,庄浪人民经过35年艰苦努力,硬是用铁锨和架子车,将全县95.7%的坡耕地,改造成了98.6万亩水平梯田,捧来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桂冠,基本实现了整县解决温饱的目标。梯田建设铸造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

“苦”也是“民勤精神”的实质表现。民勤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勤奋、朴实、坚韧而闻名天下。但“天下有民勤,民勤无天下”。由于严峻的自然生存条件,靠勤学苦读走出去的民勤学子在全国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而民勤却很少有外面的人,因为这里缺乏生命里最重要最需要的资源——水资源。面对日渐逼近的沙漠,民勤人民依靠艰苦奋斗和不屈不饶的苦干精神,在全县180多个风口建设了100多公里的沙障,有效缓解了沙漠化的速度。而这一切全是民勤人民自觉自发的行动,没有人获得一分钱的报酬。全县群众自觉投工投劳,自备压沙麦草,全家老小齐上阵,领导群众共压沙。民勤人民硬是靠着这种苦干实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撑着民勤绿色的希望。全国治沙标兵石述柱,就是民勤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象征。

目前,陆浩书记提出要培养和弘扬甘肃精神,这对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甘肃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创新。

首先,精神建设对物质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物质建设是精神建设的基础,精神建设是物质建设的主导。有物质建设而无精神建设,物质建设有可能就是扭曲的和异化的,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精神建设为物质建设提供动力保证。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不同的精神底蕴将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再次,精神建设是实现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因为人是执行制度和制度建设的主体。不同的人文精神,将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建构。同样,一套相同的制度体系,在人文精神不同的人身上也会体现出不同的运行效率。所以,精神建设既有助于降低社会制度的建设成本,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社会制度的运行成本。第四,精神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目的性的要素,所以人的精神建设既具有手段意义,也具有目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注重人的精神建设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关键是制度创新。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要体现人本性、竞争性、公平性。所谓人本性是指,制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点应是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更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应对弱者实现更多的关怀。所谓竞争性是指,制度建设应当为发展提供激励。社会总是要发展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发展,才会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产手段,才会有更好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供人类享受。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所谓公平性是指,制度应当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能有例外和特权存在。另外,要大力进行甘肃精神的宣传和教育。

    进入专题: 吾乡吾土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0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