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珍钊:“文艺起源于劳动”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误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94 次 更新时间:2015-11-12 13:53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文艺起源  

聂珍钊  

关于文艺起源的问题,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作过多方面的探讨,主要有“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其中“劳动说”影响最大。在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劳动说”被引申为“文艺起源于劳动”或“文学起源于劳动”。下面就“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进行讨论辨析。

在我国有关文艺起源的诸多观点中,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是文艺起源于劳动。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在原始社会产生的文艺作品,显然是原始人生产劳动实践的艺术反映。根据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地下发掘出来的大量的古代艺术资料,参考现代还生活在地球上的,处于社会发展初期的原始部落(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等)的艺术活动及艺术产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探讨,可以作出如下结论:原始文艺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并直接服务于生产劳动的。”①关于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我国还被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持此说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他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为文学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文学的产生提供了需要。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原始文学的某些材料,其内容和形式又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说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说法是科学的。这种说法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对文学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它把文学产生的原因和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统一起来了。”②

20世纪30年代,“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已经在我国出现。早在1930年5月,鲁迅在为其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所写的序言里,就介绍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在序言中指出,普列汉诺夫“批评主张游戏本能,先于劳动的人们之误,且用丰富的实证和严正的论理,以究明有用对象的生产(劳动),先于艺术生产这一个唯物史观的根本底命题”③。这大概是我国最早介绍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后来,鲁迅在1934年发表的《门外文谈》中又说: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④

鲁迅进而论述文艺的起源,他说:

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歌唱,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⑤

应该说,我国对文艺与劳动关系的讨论始于鲁迅,源于普列汉诺夫有关艺术的论述。时至今日,文艺与劳动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之一。

“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强调实践,因此在我国一直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被广泛接受,影响最为深远。这一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应用历史和美学的方法,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艺术实践两个方面考察了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艺术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对美、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研究,因此科学地阐明了文艺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出现了对这一观点的质疑,而且至今也没有停止过。1982年,姜庆国发表《“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指出“劳动说”根本反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作生物学的考察,反对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于艺术起源的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⑥。此后,姜庆国又发表《艺术起源的历史过程》,强调艺术的发生不仅有社会的根源,而且还有生理的根源,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最大错误在于它片面地强调社会而否定自然⑦。针对姜庆国的观点,一些学者表示不能同意,如姚文放随后发表文章予以反驳,强调“恩格斯的论述是至今对艺术起源问题所作的最科学的说明和最有力的概括”⑧。追根溯源,“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源自对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⑨这个论点的逻辑推理,所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转而讨论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涵义并“不等于人类起源于劳动”⑩,“劳动说”的观点“实际上说明的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不是原始艺术起源的最初动因,因此就无法解释复杂的原始艺术现象”(11),“‘劳动说’是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12)。

21世纪以来,关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讨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上,都更为深入。有关这个问题,高玉发表的数篇论文是对上个世纪质疑“艺术起源于劳动”观点的新的推进。高玉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历时性梳理和客观评述,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艺术起源于劳动,人类其它一切意识形态都起源于劳动。这里,我们并没有把艺术和其它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并没有找到艺术起源的特殊性。”(13)所以,“从根源意义上,劳动说以劳动为艺术起源的根源,是极为人文性质的,并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14)。尽管高玉在讨论艺术的起源时表示“并不想从根本上否定劳动说”,但是他对劳动说的质疑,实际上已经表明他不同意这种观点。

有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艺术起源于劳动”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二是艺术是否起源于劳动。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从何而来?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艺术的论述,他们从来没有下过“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断。既然如此,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变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呢?实际上,这种观点主要来自一些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误读,是一些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艺术与劳动关系的论述中凭借自己的理解而推理、归纳出来的。例如,有学者指出:“文艺起源于物质生产劳动的观点起源于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汲取了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美学、史前艺术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分析了文艺的起源,把文艺起源的探讨推向新的理论高度。”(15)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学者们的讨论总是语焉不详。他们认为,把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恩格斯《辩证法》中的有关材料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可以获得“艺术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观点(16);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已经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我国被普遍接受(17)。显然,“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学者们自己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他们认为,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大量资料,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论证之后,使‘文艺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成为一种经得起推敲的科学的理论”(18)。可见,“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否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观点,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艺术起源于劳动”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根据主要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基本命题:1、“劳动创造了美”;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两个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命题自提出以来,我们除了对其理论价值及重要性不断加以强调以外,对它们究竟是不是有关艺术起源的命题进行深入考察还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对这两个命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讨论“劳动创造了美”。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劳动创造了美”被认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标志着美学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人们认为,马克思的美学革命,揭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普遍性规律,即使是异化劳动,它也能产生丑,同时也创造美。尽管学界也有质疑之声,但“劳动创造了美”仍然是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我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的基础。其实,我们如果把“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放入马克思论述特定问题的伦理语境(ethical context)里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著名的命题存在误译和误读的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其中被我们经常引用的有关劳动的论述的文字译文如下: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9)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作了美”的那段著名论述。一些人没有深入思考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特殊内涵,而是从中摘取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中文译文,从主观的艺术实践的立场予以解读,把“美”理解为艺术美,进而引申为劳动创造了艺术美,从而演绎出艺术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对美的根源和本质提出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关于美的定义,甚至视之为美学思想史上一次伟大变革的标志。但是如果我们回到马克思论述问题的语境中对“劳动创造了美”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译、误读以及误解的基础之上的。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劳动创造了美”中的所谓的“美”显然不是美学意义上的美,而是指好的、漂亮的、美丽的劳动产品,因此应该译为“劳动生产美好的产品”。在“劳动生产美”的真实表述里,马克思不是强调劳动同美之间的创造关系,而是强调劳动与产品之间的生产关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美”(beauty)译自德文Sch nheit,在上下语境中意为生产出来的美的产品,即美好的劳动产品。beauty不是指抽象的艺术之美,而是指生产出来的美好的劳动产品。beauty不是一个美学术语。显然,马克思根本就不是讨论美学领域中美的本质问题或是有关美的定义问题,而只是在讨论劳动与产品关系的基础上论述劳动的异化问题。因此,“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实践美学赖以建立理论基础的前提就不能成立。

马克思实际论述的主题是“异化劳动”(Estranged Labour)而不是美学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悖论的揭示,说明异化劳动的特征。他指出劳动者生产与收获之间的悖论即不合逻辑之处,例如,工人为富人生产出许多好东西,但是自己只能得到贫穷;工人盖了宫殿,但是自己只能栖身破屋;工人生产了美好的产品,但是却给自己制造了残疾。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智慧,但是他们的劳动却没有为自己带来利益。按照正常的逻辑,劳动者做了大量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这不是说明劳动者愚蠢和痴呆吗?但实际上劳动者是聪明而富有智慧的。马克思认为,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的基本特征。

由于翻译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劳动创造了美”这句中文表述所导致的字面理解的含混。这种含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的概念。“劳动创造了美”中的“劳动”(labor)概念被强调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实践观点,而实际上它在马克思的本意中只等同于“劳动者”(worker)或劳动者的具体的劳动,并不是指艺术创造活动,因此它不是一个美学概念。在马克思讨论问题的伦理语境里,马克思把工人(worker)同劳动(labor)并列在一起,强调“劳动”指的是工人的生产劳动。在这个特定的语境里,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就是工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如建造房屋和生产工业产品等。工人的这种劳动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目的,不属于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活动。工人的生产劳动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马克思明确地把劳动和劳动者等同起来,其用意就在于表明,他在这儿提到的劳动不是指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创造,而是指工人的一般性劳动生产,并不属于美学的范畴。

二是“创造”的概念。“劳动创造了美”中的“创造”(produce)是“生产”或“制造”的误译,它根本不是指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创造,而是指一般的商品生产,即工人开动机器或借助工具进行的生产劳动。在前后语境中考察“创造”一词,可以清楚发现“produce”多次重复,表明它指的只是一种具体的生产活动,应该译为生产。因此,“produce”也不是一个美学概念,它与艺术品的创造性活动无关。

三是“美”的概念。如前所述,“劳动创造了美”中的“美”(beauty)本意并不是指艺术美,更不是美学之美。“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It produces beauty,but for the worker,deformity),这句话的涵义是工人由于操作机器生产美好的产品而给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其中的中文翻译“创造”是不准确的。在人民出版社1997、2002和2009年出版的马恩著作中,produces已经被更改为“生产”,这表明原来“创造”的译法是容易导致误读的。由于produce的本意是生产而非创造,因此“It produces beauty”应该译为“劳动生产美好的产品”。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劳动的异化。虽然这儿也有美丑的对照,但是马克思显然并不是要借用劳动讨论有关美丑的美学问题,而是通过劳动生产导致的两种不同结果来说明劳动的异化特征。

“劳动生产美好的产品”和“给工人带来残疾”与艺术美的创造没有关系。在特定的伦理语境中,马克思采用对比的方法,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事实。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这儿关心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劳动之间的异化关系问题,无论是美好的产品(beauty)还是残疾的人(deformity),它们都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术语,因此,“劳动创造了美”这句不准确的中文翻译是不能作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前提的。

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劳动创造了人”同“劳动创造了美”紧密相连,被看成“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另一个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出自恩格斯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有关人的进化过程的论述。长期以来,“劳动创造了人”被认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起源问题,是人们认识人类起源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考察艺术的起源,艺术是从一般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演变而来,因此劳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源头上既给艺术提供了基本内容,如表现狩猎的洞穴壁画,也给艺术提供了基本形式,如一些石器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光滑的美观外形。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推导出劳动是艺术的源头。

文学艺术从源头上看确同劳动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我们还必须正视一个基本事实:劳动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只能成为艺术起源的条件,而不能成为艺术的源头。即使在人同劳动的关系中,劳动也只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外部条件。因此,恩格斯有关“劳动创造了人”的论断,既不能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人是由劳动创造的,也不能从中推导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结论。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是恩格斯早期撰写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所起的重要作用:

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0)

仔细阅读这段论述,可以发现,恩格斯在论述中从辩证的立场强调劳动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即“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其重要程度甚至相当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是恩格斯在一个特定语境中对劳动同人的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伦理表述,是对猿通过劳动进化为人的理论概括,强调的是劳动在人的进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强调人被劳动创造出来。

恩格斯重点讨论的是猿怎样进化为人的问题。他认为,劳动让人进化并把人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因此劳动是促进人进化的一种方法:

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只是由于劳动,由于总是要去适应新的动作,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经过更长的时间引起的骨骼的特殊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不断以新的方式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以致施魔法一样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21)

对恩格斯的论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的本意是说明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客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通过劳动使手的功能变得完美,使人拥有了一双灵巧的手;二是人由于拥有了一双灵巧的手,才巧妙地创造出来艺术。恩格斯在这里讲了两个有着逻辑联系的问题:一是劳动与手的关系问题,二是手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恩格斯的论述里,“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强调的是劳动使猿的手进化为人的手。劳动是人的手进化的必备条件,功能完美的手是艺术创造的必备条件,因此劳动同艺术的产生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从“劳动创造了人”这句译文中作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推导。

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进化的根本原因。他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指出猿的手、发音器官和脑髓通过劳动变成人的手、发音器官和脑髓的基本事实,指出只是在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之后,艺术才能借助人的手产生。在恩格斯看来,促使人进化的劳动同人通过手进行的艺术创造是不同的。对于人而言,劳动促使人从猿进化为人,让人拥有了一双灵巧的手。这也就是说,手是人通过劳动进化的结果。在这里,恩格斯讨论的是劳动同手之间的进化关系问题。对于艺术而言,人的手创作艺术,如绘画、雕刻和音乐。艺术是人用手创造出来的,是人的手变得高度灵巧的结果,而劳动只是人的创造活动,不能成为创造的主体。因此,艺术不能说成是劳动创造的。

在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恩格斯使用的劳动概念指的是导致人怎样从猿进化到人的生产劳动,而人通过手进行的艺术创造则同生产劳动不同。恩格斯指出:

由于手、发音器官和脑不仅在每个人身上,而且在社会中发生共同作用,人才有能力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动作,提出并达到越来越高的目的。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除打猎和畜牧外,又有了农业,农业之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和航海。伴随着商业和手工业,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法和政治发展起来了,而且和它们一起,人间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宗教,也发展起来了。在所有这些起初表现为头脑的产物并且似乎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创造物面前,劳动的手的较为简陋的产品退到了次要的地位;何况能作出劳动计划的头脑在社会发展的很早的阶段上(例如,在简单的家庭中),就已经能不通过自己的手而是通过别人的手来完成计划好的劳动了。(22)

这里,恩格斯讨论的不是文学的起源问题,而只是人类文明如何进化的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由于进化“人才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operations)”,这些活动就是一代一代各不相同的“工作”(work)。但是,我们把人类所从事的不同的活动(operations)都理解成凭借人的手所从事的劳动(labour),这是有违恩格斯本意的。在恩格斯的论述里,“工作”(work)的概念不同于“劳动”(labour)的概念。恩格斯把劳动分为不同的活动:首先是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活动,如打猎和畜牧,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海等;其次是以脑力为特征的活动,如商业、工业、艺术和科学,以及更高级的活动,如政治、法律、宗教。如果违背恩格斯的论述逻辑,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推导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就是劳动创造了艺术的观点,继而得出“文艺起源于劳动”的结论,这显然是武断的。

显然,恩格斯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体力活动,即通过人的手借助工具生产普通产品的劳动;另一类是脑力活动,如科学、艺术、政治、法律和宗教,它们是人脑的产物。人的体力活动不同于人的脑力活动。恩格斯把体力活动看成劳动(labor),把脑力活动看成工作(work)。工作不同于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其区别就在于人脑能够统治社会并由人脑指挥别人的手执行有计划的劳动,即指挥别人的手从事物质生产。因此,恩格斯在论文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的观点,强调的是劳动同人的进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揭示的是人如何从猿进化到人的原因,而不是揭示艺术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由此可见,“劳动创造了人”只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一个关于人是如何进化的问题,根本不是一个美学的命题,同艺术起源的问题无关。

既然“劳动创造了美”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也不是讨论艺术起源问题,那么“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无法成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按照一定的逻辑判断,讨论劳动让人拥有了灵巧的双手以及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艺术等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里,劳动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活动,其功能是促使人的进化,并不是艺术的起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里,他们从来没有讨论过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问题,更没有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断,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表述是不科学的。

那么,艺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或者说艺术是否起源于劳动呢?要论证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寻找最早的艺术实证,然后才能研究艺术是怎样产生的或者它们的起源。艺术的实证是必需的,因为有无实证关系到我们讨论的问题的性质。如果有艺术的实证,我们的讨论则是客观的,可能的;如果没有实证,我们的讨论则是猜想、推测或主观想象。如果是后者,我们的讨论则是不可靠的。高玉指出:

确定哪种是最初类型的艺术都极端渺茫,甚至干脆不可能,确定最初的艺术的动机其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没有实物材料,没有背景材料,没有绝对可靠的思维方法、科学手段。我们甚至连什么是“艺术”都不能肯定,想确定艺术最初产生时的动机怎么可能呢?至今所有这方面的成果都是猜测,它仅仅反映了人类研究艺术起源在理论上的良好动机。(23)

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无法找到最早的艺术实证,讨论艺术的起源问题只能建立在猜测上、主观推导上,这既不科学,也缺乏实际的意义。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被认为是最早的艺术实证,但是要对这些实证进行确认仍然是极其困难的。研究家们一般把艺术的起始时间定在大约三、四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把发现的一些远古遗存如岩洞壁画,用石头、骨头和象牙做成的雕刻看成最早的史前艺术作品。例如,在法国拉塞尔出土的两块刻有持角杯的女人和头部残缺的男人浮雕,被认为是最早的人像雕刻,大约是出现在4万年前左右的艺术作品。除此以外,也有人把与旧石器时代或更早出现的石制工具或武器如石斧、骨针、陶轮、石制或骨制的箭头等看作史前艺术作品。

以上提到的考古发现,尤其是那些石制和骨制工具以及陶制器物,能否被看成是艺术作品,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它们是为供人欣赏而有意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还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生活用品。按照我们今天关于艺术的观点,只有前者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而后者则不是。然而我们面对的一个悖论就是,今天许多被我们作为精美艺术欣赏的作品,在当时往往并不是作为艺术品创作出来的,而且在当时也不被看成艺术品。大量的古代生活器物如希腊的陶罐、中国的铜鼎等在当时只是用于生活的某种普通器物,而今天则被我们当作无比珍贵的艺术作品加以珍藏。这说明,我们在今天讨论艺术的起源时,首先还存在着什么是艺术的定义上的争议和困难,这也会影响我们探讨最早的艺术起源。

我们以在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制造的工具或生活用具为例,如石斧、陶罐、弓箭、长矛、渔网等这些同劳动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物品,即使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最早的艺术作品,也很难认为它们是起源于劳动或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它们也许可以看成是通过劳动制作出来的,但是却很难证明它们是劳动的产物或者推导艺术起源于劳动。例如石斧、长矛、弓箭、渔网等,很可能最初它们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了它们的特定功能之后,它们才从自然生成发展到人工制造,这就如同人们通过对蜻蜓的观察发明了直升机一样。某些艺术如舞蹈和戏剧表演,许多研究证实,它们很可能起源于人类对于动物的模仿。这表明,我们要把全部艺术都看成劳动的产物是不可靠的。

在有关艺术起源的讨论中,工具和武器以及被我们称为原始艺术的岩画和雕刻,都被看成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最有力实证。而且,人们还认为,恩格斯有关打猎、畜牧和农业,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工商业,艺术和科学,法律和政治以及宗教等问题的论述,就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显然,恩格斯的思想在这儿被严重误读。从表面看来,恩格斯似乎坚持认为工具和武器,包括岩画和雕刻以及意识形态在内,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或是由劳动创造的。但是,我们忽视了恩格斯观点的前提,即在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恩格斯反复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的进化的重要性,始终坚持认为只是通过劳动进化之后,人才有了创造的能力,才能制造工具和创造艺术。因此,恩格斯极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劳动使猿变成人之后,人才拥有创造的条件和能力,如灵巧的双手和发达的脑髓,然后人类社会才有了社会艺术形态,才有能力创造出艺术作品。这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人的创造能力的转换,而不是劳动的必然结果。既然不是必然的,我们就要慎提艺术起源于劳动。

从根源上看,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把不同性质的问题混为一谈,混淆了恩格斯有关劳动、人以及艺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恩格斯首先讨论的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即劳动让猿进化为人的问题,其次才讨论猿进化为人之后的艺术创造问题。恩格斯以制造工具的能力为标准把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促使猿转变成人的劳动,一种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前者经过了几十万年,猿的手才获得自由并得到高度完善,语言也产生了,猿的脑髓终于进化成了人的脑髓,猿变成了人。但是恩格斯又认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最早的以制造工具为基本特征的劳动是打猎和捕鱼,这种劳动导致人“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由于肉类包含着人的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这又导致人的脑髓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这时候,人类文明史上出现了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即火的使用和动物的驯养。由于人类的生活需要越来越多,新的劳动领域也就越来越多,人类的劳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的文明历史也就开始了。恩格斯的观点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通过劳动,猿使自己转变成了人;人在劳动中使自己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能力,然后人才能创造出包括艺术在内的文明。显然,劳动不可能成为创造艺术的主体,只有人才能成为创造艺术的主体。

那么,体现人类文明的艺术出现以后,我们是否可以说“艺术起源于劳动”呢?由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判断建立在错误的主客逻辑关系上,因此答案是否定的。恩格斯认为,人类可以从事复杂的、多样化的活动,首先是满足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活动,如打猎、畜牧、农业、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然后出现了艺术与科学。但是无论哪一种人类的活动,只有人的手、发音器官和脑髓三者的功能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进行。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艺术创造,它们都是人的手、语言和脑髓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恩格斯的论述里,劳动本身只是人的一种活动方式,其本身不具备创造力,只有人才具备创造力。在劳动过程中,人是劳动的主体,劳动因人而存在,离开了人,劳动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讨论艺术的产生同样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例如,米开朗琪罗用自己的手雕刻了一件伟大的艺术雕像,我们能否说这件雕像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不能。如果离开了米开朗琪罗这个创造者主体,雕像是不可能在抽象的“劳动”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只能说这座雕像是米开朗琪罗创造的,或者说这座雕像是米开朗琪罗通过劳动创造的,或者说米开朗琪罗在劳动中创造了一座雕像,但不能说劳动创造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像。这就同著作权一样,我们只能把著作权归于某一个创造者,而不能把著作权归于劳动。虽然艺术创造同劳动也存在某种关系,但是劳动只能是艺术产生的一个条件,而不是艺术产生的根源。例如,种植庄稼的劳动过后,有人因感而发,唱了一首祈求丰收的歌。尽管劳动为这首歌提供了素材,酝酿了感情,但是作为艺术的这首歌却是歌唱者歌唱出来的,而不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再如舞蹈,劳动过后,有人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这个舞蹈只能是某个人的艺术活动,或是某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或来源于某个人的艺术创造,但是我们不能说舞蹈来源于劳动。艺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一个人的艺术创作。即使是许多人一起创作的艺术作品,它们也是由具体的人创作的。这也是艺术只能由人创造而不能由劳动创造的原因之一。

恩格斯的观点清楚地表明,人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创造和被创造的过程虽然也可以看作劳动的过程,但是却无法得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必然结论。同时,劳动本身也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某种情况下,劳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活动和创造,或者是以某种艺术的形式进行的,如歌唱和舞蹈。如果说劳动在某种情况下等于艺术,艺术起源于艺术则是不合逻辑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命题亦不合逻辑。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命题不合逻辑,还在于艺术作品不是劳动的必然产物。艺术指的是具体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有关艺术的概念。劳动同样如此,也是指的具体的劳动。古代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具体的生产劳动,有其特定目的,如打猎和捕鱼是为了获取食物,畜牧是为了储备食物。人类的这些劳动同其希望生产的物品紧密相连,而这些物品在当时的情况下基本上都不是艺术品,而只是生活必需品。例如,那些在今天看来属于艺术品的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的器物,在当时也只是人们制作出来用于宗教生活的物品,根本就不是艺术作品。从性质上说,生产这类器物的劳动并不是艺术创造活动。这类劳动可能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创造条件,如加速人类的进化,提供生活的素材,加深人类对生活的理解,促进人类艺术意识的萌生等,但它们本身却不是创造艺术的劳动。从这个立场看问题,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命题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前提。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艺术是在猿转变成人之后由人创造的,或者由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艺术可以从人的劳动中产生,但是离开了人,艺术则无法产生。无论哪种表达,艺术只能是人的创造物,而不能是劳动的创造物,从事劳动的人才是艺术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注释:

①阎凤仪:《文学概论》下册,第602-60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另有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第三章说:“艺术发生于劳动,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命题。”(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再有人认为:“在纵观古今中外的几种典型的艺术起源说的得失后,再以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来审视、考察艺术的起源,我们的结论是: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中。”(赵炎秋:《文学概论》,第240页,南海出版社2005年版)这种观点虽然在文艺起源于劳动观点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因素,但在本质上仍然是文艺起源于劳动的基本观点。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导引》,第402-40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③鲁迅:《〈艺术论〉》译本序》,《鲁迅文集》第11卷,第50-5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④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第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⑤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02-3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⑥姜庆国:《“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

⑦姜庆国:《艺术起源的历史过程:“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之二》,《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

⑧姚文放:《“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复旦学报》1983年第6期。

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50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⑩胡伏苔:《关于人类的起源——人类真的通过劳动而起源于古猿吗?》,《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11)张育英:《原始宗教与艺术起源——兼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2)徐汝霖:《艺术起源的终极原因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殖生产——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兼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3)(14)高玉:《艺术起源“劳动说”检讨》,《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

(15)(18)赵连元:《文学理论的美学阐释》,第575页,第576页,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

(16)吕德申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第7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其他“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如:“文艺起源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创造了文艺。”(徐召勋:《论〈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书评和书评学》,第167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观察文艺现象,才终于找到了文艺起源的科学答案:文艺起源于劳动。”(仇春霖:《简明文学原理》,第5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文艺起源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朱恩彬:《中国文学理论史概要》,第401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9)译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现另译如下:“政治经济学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掩盖了劳动本质中固有的异化。不错,劳动为富人生产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贫穷。劳动建造宫殿,但是给工人留下破屋。劳动生产漂亮的产品,但是为工人制造残疾。劳动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但是却让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又把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产生智慧,但是却让工人愚蠢、痴呆。”原文如下:“Political economy conceals the estrangement inherent in the nature of labor by not considering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er(labor)and production. It is true that labor produces for the rich wonderful things, but for the worker it produces privation. It produces palaces, but for the worker, hovels. It produces beauty, but for the worker, deformity. It replaces labor by machines, but it throws one section of the workers back into barbarous types of labor and it turns the other section into a machine. It produces intelligence, but for the worker, stupidity, cretinism.”Karl Marx:“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3,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5. p. 273.有关马克思这段论述的德文,笔者请教过奥斯陆大学的德国教授Knut Brynhildsvoll博士,他认为英文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德文原文。

(20)(21)(2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0页,第552页,第557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高玉:《艺术起源“动因论”质疑》,《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文艺起源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艺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8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文学评论》(京)2015年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