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路浚:衢州:东方中国文明启动点之一的古老而发达的地方(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4 次 更新时间:2012-11-13 10:31

进入专题: 中国文明   衢州  

曲路浚  

本文的目的是想告诉衢州这个地方的中学生,衢州这个地方是东方中国文明启动点之一的古老而发达的地方——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若以考古学金石学正统研究方法为准,衢州这个地方在最近二、三十年,以三千年为单位,跨越两大步,将历史提早到距今九千年前。

截止2000年10月,衢州这个地方的考古资料仅能够说明商周以来三千年的文明史。2000年10月底至2000年12月2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王海明带队对葱洞进行考古发掘,葱洞中文化层约5至10米,保存较为完整(葱洞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葱口村村北葱山脚底,衢江区、淳安县、建德县之交界处,千里岗山脉东侧,海拔1169米至1280.5米之间,葱洞遗址,洞口朝南,洞口宽4.5米,高10米,洞内面积约100平方米。北靠葱山,土名葱山脚低,葱山东西两端都为石灰窑,现为葱口村管理)。出土印纹夹砂陶片、骨椎、石器及大量的兽骨,经研究为六千年以前的古人类居住遗址。衢州这个地方的文明史由此向前推进三千多年。衢州市博物馆《衢州六千年》陈列的文字稿中的“六千年” ,将葱洞先民作为6000年前的衢州人的起点。

2010年9月10日,网易媒体频道——浙江在线发布了由新华网杭州记者冯源写的一则消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9日在龙游县考古现场举行的学术通报会上介绍,今年8月23日至3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游县博物馆共同对县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流域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调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现了青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初步勘探确定,青碓遗址分布范围南北长17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包含两个阶段的文化层堆积,遗存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其中,下层遗物具有浓郁的上山(浦江)文化晚期特征,年代距今9千年,上层遗物具有明显的跨湖桥(萧山)文化特征,年代距今8千多年。这则消息,既颠覆了衢州市博物馆《衢州六千年》陈列的文字稿中的葱洞先民作为六千年前的衢州人的起点结论,又将衢州这个地方的文明史向前推进到九千年前。

本文试图将衢州这个地方的九千多年放进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大坐标里,以寻求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而这首先要从认识衢州这个地方的空间坐标开始。这是因为,在遥远的古代,脆弱原始文明的演变,往往取决于生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要认识衢州这个地方的空间坐标,就得认识金衢盆地 的自然地理特征。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包括:金兰衢盆地、东阳盆地、墩头盆地、浦江盆地、江山盆地、常山盆地等,及其周围的山地。地理坐标:东经118度15分——120度47分,北纬28度15分——29度41分。面积15091平方公里,占浙江全省面积14.8% ,它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红色盆地之一。但若同塔里木盆(53万平方公里地)、准噶尔盆地(38万平方公里)、柴达木盆地(22万平方公里)和四川盆地(18万平方公里)相比,金衢盆地如同一个小不点。金衢盆地横空出世的时候,正是恐龙盛行的年代———白垩纪早期。1970年,衢江区樟潭镇红星村仙岩洞南, 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2枚恐龙蛋化石, 填补了浙江恐龙蛋化石的空白。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鉴定, 这2枚恐龙蛋化石至少有1亿年的历史。由此,金衢盆地少说也有1亿多岁了,它才是真正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金衢盆地的水热气侯条件及其相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但由于盆地内次一级的地域差异,构成了以下几个自然地理的特点:(一)、轮廓界线分明的近东西走向的走廊式的构造盆地。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为主。盆地中心线——衢江区柯城区、龙游、金华、义乌、东阳平直。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最宽处有42公里,最窄处仅1-2公里,一般15-20公里,长比宽约12倍。盆地底部由河谷平原和低丘岗地构成,地形平坦,相对高差除边缘以外,大都在100米以下。盆地周围的山岭高耸徒峻,南北分水岭相距较近,一般30-40公里,西部最宽达80多公里。南部仙霞岭很多山峰在1000米以上,仅衢江区南部山地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13座,最高的水门尖1451.6米。北部分水岭千里岗山脉,在千米以上的山峰也不少,衢江区的黄茅尖高1388.4米。山势拔起,比降很大,如金华罗店与北山之间的水平距离仅7公里,但垂直高差达1151米。(二)、夏季炎热干燥的盆地气侯、冬季的“过风带”与北部局地“背风区” 。由于地貌上具有盆地形状的特点,气温在空间分布,不但受下垫面性质,纬度及大气环流制约,而且取于地貌形态的影响。中部河谷地带为暖区,年平均气温在17度(摄氏,下同)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9-30度,极端高达41.3度。然后分别向南北山地递减,形成二个冷区,年平均气温9-11度,10-20度持续时间仅140-160天。盆地早春地面回温较快;夏长,约130-140天;七、八、九三个月的蒸发量为全年蒸发量的44%左右,为同期降水量的2.2倍,干湿指数迏2.0-2.5。所以盆地既是浙江夏季高温中心又是干旱中心。盆地光照充足,年曰照时数为2100小时左右,年平均曰照率约47%;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2-113千卡/平方厘米,是浙江光照的高值区。由于走廊式盆地的特些,中部的河谷平原成“过风带”,特别是盆地东部有几个开口朝向东北,如东阳巍山白溪谷地,义乌大陈——苏溪,兰溪梅溪谷地等,易于为冬季大陆气团长驱直入,形成强盛的“峡谷风”, 使气温迅速下降,造成低温冻害。而在盆地北部山麓地带,由于山地座北向南,冷空气影响削弱,形成“背风区”, 气温较高。如1977年,衢县极端最低温为-10度,南部黄坛口也是-10度,而北部铜山源水库的谷口为-5.6度,相差达4.4度。在河谷平原成“过风带”年降水量为1400-1700毫米,义乌仅有1303毫米,东阳1316.7毫米。而盆地周围山地年降水量高于1800毫米,在衢北千里岗黄茅尖则达到2500毫米。(三)、阶梯式的层状地貌。金衢盆地范围属钱塘(浙)江流域,主流从开化经常山在衢江柯城汇江山港称衢江,由西而东流贯盆地的西部;金华江从东阳经义鸟在金华汇武义江,从东往西流过盆地东部;二江合流于兰溪称兰江,形成盆地中部相对高差小于20米的河谷平原,为最低一级层状地貌面。河流两侧地势逐级升高,南北对称地出现海拔50-150米的低丘岗地。它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古地貌面,后经河流切割,形成平顶低丘长垄,向河谷倾斜伸展,形成第二个层状地貌面。从盆地向外围山地急速升高,为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分水岭附近为大于海拔1000米的中山。由于新构造间歇性的抬升,在中低山中存在着多级的高度不同的地貌面。以南部龙游灵山港流域为例,从高到低有四级剥夷面:第一级准平面,称仙霞期准平面,相当于与遂昌交界的山岭峰顶面,如桃源尖、六春湖、羊角头,衢龙顶等,海拔1200-1400米。 第二级,如高山、金鸡石、野猪坪等,海拔800-1000米。第三级,如麻洋、里源、浙源里等,海拔600-650米,是古宽谷地,为龙游村庄比较集中分布的上限。第四级,如严村、刘家、梧村,海拔300-400米,也是古宽谷地,为龙游20世纪70-80年代双季稻上山高度的上限。在盆地北部山地,剥夷面也有四级,但由于南北山地新构造运动不等量的结果,北部山地剥夷面的高程略低于南部山地。整体而言,金衢盆地在地貌上从分水岭向盆地内侧,由中山——低山——丘陵岗地到河谷平原逐级降低,以及中低山有四级剥夷面。(四)、对称式分布的土壤。在盆地内,从河谷到两侧的山地,由于成土的因素有对称格局的特点,导致土壤有明显的对称式分布。由河谷向两侧依次分布有:清水沙、培泥土、泥质土、泥砂土、潮红土;低丘岗地上分布有:红泥土、红砂土、黄筋泥、紫砂土、紫泥土、红紫砂土;再向山地分布有:红壤和黄红壤;在海拔600米以上,演变为山地黄壤,在海拔1000米以上为表潜黄壤。但由于岩性土夹杂其间,也形成一些特殊的地带,如紫色土在西部分布面积较少,而东部分布面积较大,石灰岩土仅分布在北部山地。(五)、山地自然垂直分带明显。盆地最低处兰溪附近,海拔仅25米,最高点在江山南山海拔1500.3米,两者高差达1475.3米。地势巨大起伏,重新分配大尺度地域分异的中亚热带热量条件,使它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发生有规律的变更,由低到高经历着:暖、温、凉、冷等不同状况。如衢江区千里岗黄茅尖海拔1388.4米,在它附近河谷的上方镇海拔179米,相对高差为1209.4米,其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有下列变化:在上方镇海拔低于200米地段,年平均气温为16度左右,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在灰坪海拔550-600米地段,平均气温为14度左右,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爪子坑,大麦源和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顶面,年平均气温为12度左右,降水量增加到2500毫米以上。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相应地引起山地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异。海拔低于500米的上方镇地段,10度起点以上的积温年高于5300度,为红壤、黄红壤及部分石灰岩土类型,植被分布有马尾松、青岗栎、木荷、栲类以及紫楠、甜槠、华南樟等常绿阔叶林;海拔500-1000米的地段,10度起点以上的积温年4900-3800度,为山地黄壤土类型,植被分布有黄山松、枫香、枹树、栓皮栎、茅栗以及白乳木、木荷等常绿阔叶林;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顶面,10度起点以上的积温年3800-3200度,为山地表潜黄壤土类型,植被分布有杜鹃、建柏、箬竹、花香等矮林灌丛和大油芝、假佛子茅、刺野青草等草丛植被。有一个特例,在南部龙游灵山港流域的海拔1380.5米的六春湖峰顶上,面积800多亩,雨季时出现山顶沼泽,发育山顶沼泽土,腐殖质层厚20-30厘米,有机质含量达30.4%,全氮含量1.108%,磷钾含量也很丰富,盐基代换量最高达37.13毫克当量/100克土,PH值5.5, 生长含水鲜、牛芳毡及茅膏莱等山顶沼泽植被。

对于以上讲的金衢盆地 的自然地理特征还应放到更大范围去比较了解。在中国广阔的亚热带地区,比较著名的盆地有:四川省东部的紫砂岩盆地、中国岩溶现象最典型地区之一的多为石灰岩丘陵的广西盆地、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的吉泰盆地、湖南省中东部南岳衡山之南的衡阳盆地、陕西省南部的汉中盆地(又称汉中平原,汉中谷地)。在中国广阔的亚热带地区包括金衢盆地在内的几个著名的盆地,每一个盆地都有放在全中国范围而言的独一无二的内涵,从而各自为东方中国的文明作出独特的贡献!?限于篇幅,暂不展开讨论。

认识了金衢盆地 的自然地理特征后,还得认识九千多年的历史时间。

这里,先说几个术语。在前面讲到“新构造运动” 一词, 就是第四纪期间,人类出现以来的地壳运动——包括地壳垂直升降,水平挤压和其他包括地震在内的种种活动。而这里所称的“第四纪” 是最新的地质历史时期,开始于两三百万年前,大致相当于人类的发生、发展的主要阶段。南非奥维达狭谷的非洲人、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就生活在其中,衢州这个地方区区九千多年的古文明历史自然也包括其间。为便于同学们理解,可以把地球史缩小为二十四小时,那么,古生代之前,也就是隐生代即生命现象不大显著时代,一共要占二十个小时;古生代占二个半小时;中生代占一个小时;新生代半个小时;而以人类祖先出现的第四纪仅占0.43秒。而要研究古文明历史阶段,其实非常短暂——仅仅发生在最新又最新的第四纪全新世的后半期。大致一万年前,第四纪晩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结束后,开始了全新世,又叫冰后期,吻合着农业的发生、发展的主要阶段。

这里,为便于同学们理解,再作一个比喻。如果把全新世之前的冰期喻为严寒的冬天,全新世就是冬天结束后的曰子。这个冬天过去后,夏天不会立即到来,其间还有逐渐温暖却又存在明显波动的春天。春天是孩儿脸,时寒时暖夹杂着许多倒春寒。随着一天一天过去,这些倒春寒越来越少,越来越微弱,最后才进入真正温暖的长夏。用第四纪地质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进入真正的间冰期了。不过这个夏天般的间冰期还没有到来!和大自然的历史相比较,人类历史实在太短促渺小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直到今天的漫漫人类历史,全部都存在于春天的孩儿脸中!

全新世古气候演变至今为止,有四个气候阶段:(一)、前北方期和北方期,前北方期距今约10200-9500年,北方期距今约9500-7500年。这两个阶段属于刚脱离冰期不久的进入春天的前夜,气候一般以温凉为特征,一些地方有些干燥现象。生活在春天的前夜的人类多少还有些艰巨。(二)、大西洋期,距今约7500-4500年,气候以温暖潮湿为特征,进入全球性的春天。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时代,《圣经》传说中亚当、夏娃生活的“黄金时代”。 由于环境适宜,全球原始农业得以井喷式发展。南方河姆渡、良渚文化,北方仰韶文化等无一不出在其中。(三)、亚北方期,距今约4500-2500年。高山、高纬度一些地方有冰川活动,形成小冰河期,其外围广大地区以气候干热为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灾变性气候阶段,以持续性的干旱,加以突发性洪水为特点。全球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內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尤为明显。时间大致相当于从黄帝时代开始,经历夏商直至西周初年。此时,世界各地均有所谓世界性洪水和极度干旱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洪水、诺亚方舟洪水等。一些和大自然斗争的“英雄时代”的传说与其息息相关。(四)、亚大西洋期,大致从2500年前直至今天,气候以温暖潮湿为特征,相当于从西周末年以来的历史阶段。竺可桢生前曾以古代物候记录为主,进一步划分了亚大西洋期温暖期和寒冷期:西周寒冷期、秦汉温暖期、东汉至六朝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南宋寒冷期、元明温暖期、明末清初以来寒冷期。亚大西洋期基本上属于温暖潮湿环境,符合“新黄金时代” 的特征。

以上讲的,对于衢州这个地方的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须了解的常识性问题。下面讲一讲金衢盆地这个地方的农业的发生、发展问题及其在东方中国文明史中的历史定位问题。

2003年11月17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发表了一则名为“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报道,吸引了考古界的兴趣。尤其是报道中提到遗址出土的夹炭陶胎中羼和大量的稻壳遗存,学术界为之震动。

2006年11月7日,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在浙江浦江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等专家的考察和研究,认为上山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 上山文化的命名有多大意义?中国环境考古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莫多闻一语中的:“2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轰动了世界。大家都在想,它周围是否有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直到近年才找到萧山的跨湖桥、嵊州的小黄山,还有金华的上山。上山遗址的年代约在1万年前,比河姆渡文化还早了3000年,这是很重大的突破,考古学意义尤其重大。

2010年1月2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婺城区文物部门联合对外宣布:罗埠镇山下周遗址(位于婺城区罗埠镇山下周新村北面,北为瀔江——衢江下游冲积平原及浙赣铁路,与山下周村形成约10米高的落差,东为白汤下公路,南为山下周新村,西为工厂及荒地,不远处是厚大溪,古称姑蔑溪、越溪)重大考古发现令人震惊。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年代相当于上山文化晚期!

2010年9月19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龙游县考古现场举行了学术通报会,介绍了龙游青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青碓遗址分布范围南北长17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包含两个阶段的文化层堆积,遗存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其中,下层遗物具有浓郁的上山(浦江)文化晚期特征,年代距今9千年,上层遗物具有明显的跨湖桥(萧山)文化特征,年代距今8千多年。青碓遗址,是浙中以及附近地区继上山遗址之后发现的第十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衢州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金衢盆地,上山文化—— 山下周遗址——青碓遗址的发现,无疑地将改写《泰晤士世界历史》(全书超过600张地图及130多篇文字论述,1000多条历史名词解释,既有完整的体系,又可按专题独立成篇,并附有世界历史大事年表和索引的庞大内容贯穿其中,以动人的细节,逐篇、逐个洲展示了人类社会在各个时代的历史全貌。主编Richard Overy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是现代史领域的主要权威,BBC历史类节目的顾问。2011年8月,中国新世纪出版社,据新版本译出发行)农业起源的“历史”。 《泰晤士世界历史》的结论是:最早的农业发生在西南亚“肥沃新月”地带,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小麦中心)。在中国,农业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6000年(水稻中心)。现在也许可以说,金衢盆地就农业起源的“历史” 而言,时间上不会低于西南亚“肥沃新月”地带。即便不去同西南亚“肥沃新月”地带争高争低,也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整个钱塘江上游地区(金衢盆地及衢州这个地方)不但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稻作农业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全球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在中国,人类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北京猿人等,农业文明的代表性发现有河姆渡遗址等,国家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良渚遗址等。在2011年8月出版的《考古中国110年——改写中国历的42处重大考古发现》(滕新才主编,金城出版社,北京)一书中,新石器时代5000年以上,按时间排序是:河姆渡遗址,浙江宁波余姚,距今约7000年前——大溪文化遗址,重庆市巫山,距今约6400-5300年——大汶口文化遗址,山东泰安,距今约6300-4500年——半坡遗址(仰韶文化),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前——良渚文化遗址(中华第一城),浙江杭州余杭,距今约5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距今约5000年前。这本书介绍了自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地处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地区的楼兰遗址以降的110年多间,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填补学术空白甚至改写中国历史的42处考古重大发现。但在这本书上不见金衢盆地的上山文化—— 山下周遗址——青碓遗址的发现。査阅2012年1月第1版的中学历史年表系列《中国古代大事记年表》一书(北京,外文出版社),仍不见金衢盆地的上山文化—— 山下周遗址——青碓遗址的发现。这可能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金衢盆地上山文化、山下周遗址、青碓遗址等的发现集中在农业起源的研究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方面,还较少涉及对金衢盆地在东方中国文明史中的历史定位问题有关。

在前面花了较多的篇幅写金衢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九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为的就是替金衢盆地在东方中国文明史的历史定位寻求一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底架。现在,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浙江境内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没有同源同息同构的串并关系——简单地说,浙江境内的古文明史的历史原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清初顾祖禹(1631明崇祯四年-1692清康熙三十一年)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三,浙江五,讲的就是金衢盆地这个地方。讲金华时有这么一句:“府控临安之腰膂,当台、绍之上游,西臂信安,南肘括郡,所谓腹心之地也”。 讲衢州时有这么一句:“衢州川陆所会,四通五达,江浙闽广之所辐辏,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 这两句话实际上讲出了金衢盆地这个地方与浙东北的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的军事地理关系。金衢盆地这个地方是浙江的腹心之地、命门之地。

良渚文化(余杭)、马家浜文化(嘉兴)、河姆渡文化(余姚)、跨湖桥文化(萧山)、小黄山遗址(嵊州)、山下周遗址(婺城)、青碓遗址(龙游)、上山文化(浦江)等,串起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史。在上述几个文化遗址中,金衢盆地的东阳巍山白溪谷地就对着嵊州“开放”, 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与金衢盆地密集地分布着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请注意这17个黑体字!新石器时代一般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二是发明和使用陶器,三是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目前在全中国范围内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不过二十来处,而仅仅浙江就占据了十处!

前面几个文化遗址按时间排序是:上山文化,距今约11400-8600年;山下周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青碓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小黄山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马家浜文化,距今5000-4000年。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为什么金衢盆地会先于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数千年!?这个问题可以从自然生态环境的视角去解答。

金衢盆地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海进(大海向陆地延伸)影响不大。据有关研究,中国东部海进时间序列是:距今240-235、170-155、100-90、50-40、20、10、3万年,北方期距今9500-7500年及大西洋期距今7500-4500年都有海进发生。至少在距今3万年以来,原始先民的活动,金衢盆地比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还要早,还要丰富。浙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后来都神秘消失“断史”, 海进是其原因之一。金衢盆地是浙江连续不“断史” 的地区。

今天,在浙江的农业区划中,人们仍然习惯性将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划归为平原水稻土综合农区,在这个大区下,再划分为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三个亚区。而金衢盆地在浙江的农业区划中被独立地划归为红壤水稻土农林牧综合农区。据现代气候资料,金衢盆地年均温16-18度,年雨量1450-1700毫米,无霜期260天左右,7-9月,因山体阻隔,基本上无台风危害,而往往还因台风带来的雨水解除夏秋干旱之利;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年均温15.5-16.2度,年雨量1200-1400毫米,无霜期226-247天,7-9月,有台风暴雨危害。现代气候资料也可以逆向提供古代浙江金衢盆地与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的水热气侯条件的历史信息。可以肯地说,在人类生活多少还有些艰巨的前北方期(距今约10200-9500年)和北方期(距今约9500-7500年),金衢盆地是浙江最宜人居之地。这个说法,还考虑到浙东滨海平原岛屿和温台平原地区饱受7-9月台风暴雨危害之苦。

早期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特点是:火耕、耜耕、撩荒与迁徙。火耕的方法,就是放火将杂草、杂树、荆棘烧光,用尖木棍和石器将土挖松,撤下种子,让他自然生长。耜耕的方法同火耕一样,但耕作工具进步了,从简陋的尖木棒发展为木质的耒稆、骨耜和石耜。用火烧过的土地有一层草木灰,有一定的肥效,耒稆翻土时就会把这些灰烬也翻入地里,可以提高地力,保证收成。但是过了一、二年之后,地力越来越低,最后长不出好庄稼,就将这块地撩下,另外去开垦荒地,种上几年又撩下,再开荒。这就是撩荒。早期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只是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并不懂得用地与养地结合,并且要经常寻找更好的土地,迁徙流动。随着长期的生产经验积累,初步懂得了翻耕土地、改良土壤、施肥,地力有所提高,慢慢过渡休闲制——一块土地种过之后,只要撩荒二、三年就可以恢复地力,继续耕种。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即新石器时代,是否存在一个积累了一定程度农业生产经验的金衢盆地的先民同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当地先民共同“开发” 的历史过程!?

笔者近几年生活在广东佛山乐从。乐从,这个地方,在远古是一个海湾。南粤名山数二樵。这一樵指的是东樵罗浮山,另一樵便是与乐从近在咫尺的西樵山。万千年来,随着北江顺流而下的泥沙,在西樵山周边逐渐堆积起大片沙洲泥滩,愈积愈厚,到草木丛生,白鹭飞翔,渔夫、农夫开始在此落脚,垦荒耕种。这个地方,也就是今日美丽的南海、番禺、顺德大地。刚去佛山乐从时,也试图解读这个地方的沧桑命运与灵魂密码。“南番顺” ,既是这一带大片新垦地的名称,也代表着珠三角腹地的富庶和繁荣。宋元以来,来自北方和广东其他地方的移民,汇聚到乐从这片新垦地,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到今天,乐从的一些村庄,既有十数个姓氏融合共存的情况,也有不同姓氏村庄之间留存百年的历史恩怨,但他们的祖辈都以难能可贵的包容力,使各个家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这种文化力量延续到今天。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两岸及宁绍平原在远古也是一个海湾,但与珠三角腹地不同的是,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金衢盆地的先民就带着农业生产经验与生产技术,同当地先民一起,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逐渐把这荒滩野地变成鱼米之乡。这不是一个猜想。金衢盆地这个地方是浙江的腹心之地、命门之地。“守两浙” 与“争两浙”, 金衢盆地的先民“一鞭先着” 。这实际上等于说浙江境内的古文明史的历史原点在金衢盆地!?

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是考古学界等的一大批研究成果。考古学界把长江下游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单元,它在新石器时代是一个文化上自成体系、文明发展程度非常高的地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都诞生在这里,近年来又增加了一个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还被认为是最早步入国家文明的文明实体。因为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起被确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这些创造了灿烂文明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必然有个源头。为此,考古学家们苦苦追寻了许多年。在金衢盆地上山遗址被发现后,答案终于找到了。 从时间上看,通过考古发掘,已证明上山下层的文化遗存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近年在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的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了上山下层的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专家们认为小黄山遗址也属于“上山文化”。 两处遗址位于浙西山区向浙东平原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同属于一种新发现的地域文化。 专家们认为,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夹碳陶技术就可以追踪到上山遗址;河姆渡文化的木构建筑技术十分发达,以成排木柱支撑起来的干栏式建筑就是其经典杰作之一,上山遗址也发现了成排木柱构成的建筑基址。从遗存的丰富性看,无论是稻谷还是陶器、石器,或者是遗址的规模,上山遗址在为数不多的万年前后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处于领先水平。万年以来,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在上山找到了它们的母体。

北纬30度,贯穿四大文明古国的纬线, 国家地震局灾难专家认为在北纬30度从古到今都是灾难深重的地带,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县8.0级大地震震中也在北纬31度,离30度很近。震及30度的地方均被破坏。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省的玉树7.1级地震中,33.2的北纬纬度也大概接近30度。与四川汶川地震相同,玉树地震的震源深度同样为14千米。金衢盆地也处于这条神秘的北纬30度纬线区域。金衢盆地是由挤压到拉张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界大多为正断层。地质上的断层与断裂带是不同的概念,地质上的断层想要补接起来是不可能的。地质上的断裂带往往是地震的震源。汶川大地震就与龙门山断裂带有关。令人惊异的是,浙江也有断裂带,但北纬30度纬线区域的金衢盆地并不在这条断裂带上,一亿多年来,金衢盆地的地底活动一直还算稳定,至今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至此,我们可以将浙江境内的古文明史的历史原点金衢盆地界定为东方中国文明启动点。而衢州这个地方除开化以外,全部与金衢盆地搭界,考虑到开化是浙江母亲河钱江的源头,因此将衢州这个地方界定为东方中国文明启动点之一(上篇完, 待续)。

2012-10-20

    进入专题: 中国文明   衢州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07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