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应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33 次 更新时间:2012-10-21 23:58

进入专题: 比较优势  

林毅夫 (进入专栏)  

林毅夫教授10月17日在“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二)”上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高峰论坛,并与各位交流我的看法。会议主持者希望我能够就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和中国的结构调整谈几点看法。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9年开始,过去三十二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三十二年间的每年年均增长是9.9%,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了上中等收入国家。2011年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美元。这段时间的贸易增长是史无前例的,每年平均增长17%,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确实成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恢复成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中国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不断恶化,已经超过基尼系数的0.45。一般来讲这是一个国家安全的警戒线。环境也在不断恶化,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尤其是最近一年半的时间以来,从去年年初到现在,每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不断下滑,到了今年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速度跌破了8%,只有7.9%。很多人担心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到中低速增长的时期。过去的经济发展的快速势头不能持续。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话,社会上存在的经济问题可能会集中爆发。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非常有意义。

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低收入陷阱,中国是做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收入变成现在的中等收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明显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在图中可以看到拉丁美洲国家在上世纪初时有不少高收入国家,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变成中等收入国家。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绝大多数还是在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上,大概只占美国收入的20-30%。

当然,中等收入不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知道欧洲,像爱尔兰、西班牙,在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在东亚地区,像韩国、新加坡,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还可以继续向高等收入国家水平发展。所以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必然,并不是命运。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怎么样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我想这个视角必须同时说明几件事情。一个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成功,而仅有少数的发展中经济体可以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到高收入。或者是像欧洲有些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水平,并变成高收入国家,像爱尔兰,原因是什么?

同时,要说明绝大多数的转型国家,中国从1979年开始转型,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可绝大多数的转型国家却失败了。中国改革以后,经济发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经济当中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想如果一个对未来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必须把看似矛盾的现象解释清楚,这个理论对指导未来的工作有比较大的帮助。

一个国家能不能发展?必须要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因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全世界是一个新的现象,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现象。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前,即使像欧洲这些现代发达国家,他们长期的经济增长也是非常缓慢的。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西欧这些国家在十八世纪,也就是在工业革命以前,每年的平均人均收入增长只有0.05%,需要一千四百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

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原因是什么?实际是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不断地创新,产业不断地升级。在原有产业上的基础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同时,产业的升级代表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部门向农业部门、制造业部门、现代服务业部门转移。这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并且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拉开收入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世界其他地区由于不能进入现代的经济增长,就陷入到低收入水平的陷阱。或者是达到中等收入以后,不能持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升级,不能进入新的产业结构,这是他们经济发展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中等和低收入陷阱是不能进行持续的结构变迁而造成的。

前面提到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根据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总共有13个经济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7%或者更高,而且持续了二十五年和更长的时间。这是能够摆脱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共同标准。

根据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的研究,这13个成功的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开放经济,并且利用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来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也就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时候利用了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来进行创新;第二,他们都达到了宏观的稳定;第三,这些经济体共同的特性就是高储蓄、高投资;第四,都是市场经济体;第五,都有一个高效并积极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关于这五点,增长委员会的主席,也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说“这是一个国家成功经济发展的要素”。但是,他认为要取得的成功并没有秘方,并没有大家可以跟随的秘方。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有秘方的。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如果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这个国家的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改变要素禀赋结构。所谓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要增加劳动力可用资本的拥有量。

资本是怎么来的?是来自于剩余和剩余的积累。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会具有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可以积累的资源就越多。同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投资的回报率会最高,储蓄和投资的意愿会最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速度越快,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也会越快。这是从新结构经济学来说,它认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源泉。也就是他讲的经济增长的秘方。

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比较优势是经济学家才听得懂的语言,对企业来讲就是追求的利润。怎么样让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技术和产业选择会主动根据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呢?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一个价格信号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很准确地反映要素禀赋当中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如果有这样一个价格信号体系,企业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就会按照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选择。这样的价格信号只有在完善竞争的市场体系当中才能够获得。也就是增长报告里面的第四点,市场经济体系。

如果说一个国家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我前面谈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会不会非常快?当要素禀赋升级的时候,产业和技术就要升级。产业和技术要升级的时候就会存在外部性和协调的问题。如果政府因势利导地发挥积极地作用,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就不见得会发生。你们可以想想看,如果发达国家没有专利制度的话,我相信很多企业就不会进行技术创新。这是国家发挥因势利导作用的一种方式。这是增长报告里面所讲的第五点,政府必须发挥因势利导的积极作用。

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它当然是开放经济,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去,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当然是开放的自由的贸易体系。

同时,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多数的产业和技术是在世界产业和技术链内部。因此,它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就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利用国际上已经存在的技术和产业的知识作为创新的源泉。这是增长报告里面所讲的第一个要素。

第二,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因此,国内自己产生的内部危机会比较少。同时,在面临国际危机冲击的时候,由于内部经济素质好,缓周期的能力强,宏观经济会比其他的更稳定。这就是增长报告里面所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是我前面讲到的,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可以创造最大的剩余,有最大的储蓄和积累来源,投资回报率会最高。因此,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最高。这是增长报告所讲的第三点。

从这种角度来看,并不是像麦克尔所讲的,经济增长只有要素,没有药方。其实,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秘方就是这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功?因为我们知道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和经济的独立,追求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他们的发展道路是受到所谓结构主义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是斯大林模式,拉丁美洲国家、南亚国家都受到所谓的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是建议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的重工业,而他们当时的条件是资本相当短缺,是农业经济。因此,在资本短缺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现代化的产业当然是违背比较优势的。在这种状况下,优先发展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投资是靠政府动员,继续生产经营靠政府的保护补贴。那些保护补贴创造了很多扭曲,创造了很多租金,就会有寻租、腐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结果资源错配,再加上寻租的活动,经济发展绩效当然是非常不好。

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追寻这种道路,也就是违反比较优势,所以是失败的。

第二个阶段,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七八十年代以后,不仅是中国,还有其他社会主义和发展加强也在进行改革。他们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忽视了一点,这些转型中国家原来优先发展的部门有大量缺乏能力的企业。如果按照华盛顿共识的休克疗法把补贴取消掉,企业就会破产、大量失业、政治不稳定、社会不稳定,在这种状况下,经济当然不能发展得很好。

同时,华盛顿共识强调政府失败,按照市场来经营,也不能让政府发挥因势利导、帮助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活动。因此,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结果,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绩效比六七十年代按照结构主义时的绩效还低。

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成功?我们知道中国走的是双轨制道路。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外学界不少人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最糟糕的就是双轨制的经济。实际上中国的双轨制比较成功,为什么呢?它一方面是给原来优先发展的部门缺乏实力的企业以必要的补贴。第二是对原来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开放,允许三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进入。并且,各地在推行经济发展的因势利导的作用,取得快速发展。

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是双轨制的时候保留了不少扭曲,保护原来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现在这些扭曲里面主要是金融行业的大银行,只能给大企业和富人提供服务;第二是资源价格非常低;第三,很多部门是垄断的,像电信、交通。这种情况就造成收入分配向大企业和富人集中,收入分配越来越差。我们知道有钱人的消费倾向比较低,大企业的消费倾向更低,财务向这两个方向集中就会造成储蓄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消费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或者是投资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消费占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

如果投资比较多,国内消费能力又比较低,当中的缺口就变成出口,这也是造成我们贸易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在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推行了双轨制的改革不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谈结构调整,我们现在谈中国进一步地经济发展。怎么做?我想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双轨制向市场单轨过度。之所以要有双轨制,因为我们当时是资金非常稀缺的国家。1979年的人均收入不到非洲国家的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当时的国有部门,大企业的资本密集,不符合比较优势。如果不给他们保护补贴,他们是不能生存的。但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400美元,是上中等收入国家,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是符合比较优势的,表示就是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是可以盈利的。因此,没有继续保护补贴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扭曲,包括金融过度集中的问题,就应该发展能够给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中小银行或地区中小金融机构。

同时,原来的资源基本是白给的,现在应该将资源的费率提高到国际的合理水平,让山西煤老板的故事不再发生。

第三就是原来的垄断,像电信、交通,过去是由于资本很密集,靠国有企业的经营,给它垄断地位来克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问题。现在这些都是盈利行业,都是有竞争力的行业,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民营经济的进入,进行竞争,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政府还要发挥因势利导的积极作用。怎么发挥这个作用?我想分两方面,看产业的状况。如果这个产业位于世界产业链、技术链的前沿。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处于落后的。按照增长报告里面所讲的,应该利用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发挥后发优势。怎样发挥后发优势?新结构经济学有一个说法是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

第二,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因为发达国家退出了一些产业,我们已经处于世界产业的最前沿,或者一些产业已经非常接近世界产业的前沿。这些产业要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就不能靠引进,要靠自己的研发。这种情况下政府怎么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本都在世界最前沿,我们就用同样的方式发挥因势利导的方式。一个是建立比较好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二是必须支持基础科研。那些基础科研对商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支撑作用,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第三,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对一些新产品用政府采购的方式,让这些新产品很快达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第四,可以用行政命令。比如美国为了支持生物能源,它就规定到2020年,美国的生物能源比重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这是行政命令。发达国家并不是不用行政命令,他们要发展新产品,也是用行政命令规定,必须用到多少,中国也应该跟他们用同样的方式。

我们国内在谈政府作用的时候,经常讲全部靠市场,政府不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不发挥积极作用就等于是自废武功,永远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比如像拉丁美洲的智利,在七十年代改革以后,它是华盛顿共识的模范生,但有一个问题,他们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没有出现新的产业,收入分配也越来越恶化。靠的是什么?就是靠它的资源,靠卖铜矿。还有一些在七十年代靠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产业,像三文鱼、酿酒、猕猴桃这些产业都是以前发展起来的。

如果中国要进一步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市场体制的改革;第二方面是发挥政府积极的因势利导的作用。最近有几本书都在讨论这些问题,一个是《解读中国经济》。一个是《新结构经济学》,是刚刚我讨论的这些主要观点。另外一本书是《繁荣的求索》。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分的发展加强在追求现代化的国家中普遍遭遇失败,怎么样改变命运。可以供大家参考。

谢谢!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比较优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29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