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倒丁字形社会与“共同富裕”渐行渐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09 次 更新时间:2011-12-07 10:06

进入专题: 社会结构   中产阶级  

李强(清华) (进入专栏)  

内容提示: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这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产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但愈加明显的阶层界限、不断攀升的贫富差距、生命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表明,中国离中产目标渐行渐远。房地产商很有钱、煤矿主很有钱,而整个社会呈倒丁字形,这还叫中产社会吗?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应该给13亿人提供机会,而不是只给极少数人提供机会。

一、谁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只是一个近年来才为媒体接受的概念。在此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中产”都是一种负面评价,认为“中产”就是有产者,对它的印象不好。从马克思的文献中看,他也认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稳定的阶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两极分化,中产阶级肯定要解体。在毛泽东早期的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所提到的中产阶级,其实和我们现在的含义不一样,指的是有产者、资产者。在英文中,中产阶级就是“middle class”,这其中有一个翻译的问题,你看英文中并没有“产”字。实际上过去的人将“middle class”翻译成中间阶级或中层。当然,今天大多数人并不追究这个细节,大家只是意识到了有这么一个中间层。我们如果看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它里面就从来不使用“中产阶级”,而是使用“中等收入者”,至少从中央十六大报告以后就一直使用这个概念。

现在绝大部分人,包括一些生活还不错的知识分子,经常问自己是不是中产阶级,可见现在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挺喜欢的概念。如果说谁谁谁是资产阶级,别人可能不大乐意,你叫他“老板”或“民营企业家”,他可能更愿意听一些。这里面有一种心理学效应,即那些比较富裕的人,不愿意被放到一小撮里面去,他还是愿意跟大多数人在一块。同理,老百姓平常所说的中产阶级,我理解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无论是中产阶级、中间阶层、中等收入者等,它都是指社会中不是最富、也不是最穷的那部分人,而是处在中间的这部分人。

严格地来说,在马克思那里,“阶级”这个概念是从属性上来定义的,这比较准确些。工人阶级,那肯定在工厂里面,和某个产业相对应。资产阶级,一定有资本在产业中运作。地主阶级,一定有土地,收入地租。按照属性来定义阶级,学术上揪不出漏洞。仔细分析一下,中产阶级不是按照属性来定义的,因此我们很难为它找个界限。人们常常问,收入多少算中产阶级,其实这很难找个准确数据。比如说月收入5000-20000属于中产,那别人问你,4999算不算?你不可能因为差一块钱就将之划分为另一个阶级。截至目前,各种中产阶级的定义都比较模糊,这种模糊也有它的道理:只要把多数人囊括在其中,差不多就可以了。在我看来,定义中产阶级的时候,将以下三层含义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第一,收入。收入和财产其实是一回事,收入是货币的流量,财产是货币的存量。由于财产是过去每年积蓄的沉淀,很难计算。例如,你那个手机在手头已经用两年了,它还值多少钱啊?怎么估计呢?很麻烦的事情。相反,算收入就比较简单。

第二,教育。属于中产阶级的,不能是个很简单、没有知识的人。比如说一个农民进城了,他捡破烂挣了很多钱,咱们不要以为捡破烂的人没钱,有些捡破烂的说不定比你们记者的收入还要高。但为什么我们不说他是中产阶级呢?因为很可能他小学都没有毕业,这就是教育指标。

第三,职业。通常我们把它叫做职业指标。在国际上一般将白领群体叫中产阶层。白领群体一般由四大部分人员构成:首先,从事管理工作的,即使是在垃圾处理站中处于管理者岗位的人员,那也是中产;其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如你们记者,比如很多IT工程师,等等,虽然你们不当头,但是有专业技术;再其次,从事办公室工作的,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一个普通的办公室职员,有什么专业技术?很难说,但这还是属于中产;最后,在国外,一般把销售人员,salesman,也归为中产阶级。欧美是市场经济,从事销售的人员是一个非常大的队伍。他们不是办公室人员,和技术、管理层也不沾边,但国际上一般把他们看作白领、中产。当然实际上很多销售人员处在阶层的交界处。

因此,把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综合起来看,中产的界限就可以逐渐清晰了。

二、中产社会为什么稳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打造中产阶级社会”之类的表述是没有的,但有这么一句话,“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所以无论是媒体还是官方,大家都有一个大体上的共识,应该提高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这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马克思当年批评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说它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在《共产党宣言》里面,就主要描述了西方社会怎么两极分化。英文版中,他使用的是“middle class”,中文版中使用的是“中间等级”。其实马克思的观点和我们一样,如果一个社会的中产都给两极分化了,大部分都落入到无产者队伍中,那整个社会就完蛋了。那么反过来,用马克思的逻辑去倒推,如果一个社会的中间等级不分化、能发展壮大的话,那社会不就稳定了吗?

纺锤型或菱形的社会,即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处在中产的位置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大多数人对此都有共识。那么这种社会结构可不可能呢?考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我们发现这是可能的。美国也是中产社会,但美国还不算最典型,最典型的是欧洲那些国家,西欧、北欧特明显,在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之后,社会上多数人处在中间阶层的位置上。其实这些国家的情况和邓小平说的“共同富裕”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出,这和改革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毛泽东主张“均等社会”,他并不主张中产社会,用“均等”而不是“平等”来描述毛泽东的思想更贴切一些。比如当时分房子,大家都差不多,大院里头当官的稍微多一点,但实际上大家基本是均等的。布票、粮票等之类的,基本上都是均等分配。均等社会,首先反对社会中出现的高收入者或有产者,要不怎么把地主的土地都剥夺了呢。但是,在中产社会里,是不反对高收入者的。其次,均等社会反对社会中存在收入非常低的人,但这在中产社会也是不反对的。

有中产、中层,就意味着有上层、有下层,但为什么中产社会就能和谐?如果这个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能够进入中产,那种因地位差异造成矛盾的激烈程度就会大大缓和。社会中的有产者,不用管他们,肯定是维护社会现存秩序,钱多,还可以捐给公众。中产者也是如此,希望社会稳定。在中产社会里,由于无产者很少,只是很小一部分,国家很容易采用社会保障措施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问题,所以社会自然和谐。

三、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难逃“社会结构紧张”

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而言,下层还是过大。在我的研究报告里曾经给出一种说法,“倒丁字形社会结构”。我曾经利用“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对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分析,把人口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量化,结果比较惊讶,它反映的社会结构比一般的金字塔结构还要差,可以说是倒丁字形的,即约有64.7%的人处在分值非常低的位置上,其他群体则像一个立柱,群体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界限。底部的横道很大,基本上就是农民,竖道大体上就是城市中的各个阶层。当然就世界范围来看,农业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就没办法和工业去竞争,所以很多国家都给农业补贴。但在以往所有社会分层结构的研究中,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是比较罕见的,与金字塔型结构相比,倒丁字形所表现的阶层的界限更加明显,直角式的,下层与其他阶层之间几乎没有缓冲、过渡,非此即彼。社会上不断攀升的贫富差距、社会价值观念的分裂、生命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倒丁字形社会的表现。当然,倒丁字形结构应该说是个老问题而不是新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因社会阶层差异而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就一直存在。解放前的大土地所有者与失地农民的斗争、解放后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以及今天的三农问题……中国社会始终没有走出“社会结构紧张”的状态。

四、政策实施与中产目标渐行渐远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写过文章,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上的比重。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提高中产者比重的意义。看看中国共产党的文件,看看胡锦涛、温家宝的讲话,中央一直都在强调“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其建设中产社会的目标还是清楚的。但我们的政策思路,尤其是政策实施却与这个目标相去甚远。几乎每一项重要的政策出台、执行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的扭曲。目标与政策相悖,这还是受一些利益集团的左右。“只要这个煤矿卖了能分钱,我才不管谁是谁呢”,这样的直白充分暴露了利益集团在整个政策出台、实施过程中施加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一个社会的演变,不是说利益集团就能主宰一切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蒋家王朝,当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个利益集团很强大吧,但1945年后不到四年就滚蛋了。所以说历史的演进还是客观的,从大的历史眼光来看,社会的演进并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某些利益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的。你能说蒋介石不想稳定他的政权吗?但他维持不住,因为他的政策错了。错误的政策激化了矛盾。不能说你当权,你就厉害,完全不听别人的意见,完全不顾民情民意,一意孤行最终是会碰到很多难题的。

比较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中产社会的很多政策就比较好,它给社会上多数人提供了机会,它的房贷制度就是谁守信用、谁借钱还钱,就贷款给谁,而不是说谁最富有就给谁。发达国家的财政体制建立了一种个人信用体系,它计算每个人的信用指数,你的信用指数越高,你的贷款额度就越大。如果你上次借钱没还,你的信用指数就低,贷款额度就少。不是凭你是穷还是富,而是凭人们的行为来计算信用指数。这相对公平一些。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财政政策以及其他若干政策都需要反思: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应该给13亿人提供机会,而不是只对极少数人提供机会。比如说土地,别说你们主编,即使再大的知识分子也拿不到,但是房地产商能拿到,他拿到所用的钱也不过是银行的贷款,这其中的路数挺复杂的。在农村,土地法律上说是农民集体所有,实际上农民却很难真正拥有土地。比如说农民想卖房子、卖宅基地,政府说:“你不能卖,我这是在保护你”,本来别人的宅基地可能是很值钱的,真要是讨价还价卖的话,还能卖个好价钱,结果被保护后,就被少数开发商以低价占有了。在城里,原来职工是单位分房,即使生活过得再不好,也算中产者嘛,自己有个住处,现在呢?你看整个国企转制过程中,很多工人、特别是普通工人其实是挺惨的,只有少数管理层获益巨大。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广大普通职工获益很小,而很多高管们却获益很大。国有资产的含义是全民所有,结果被少数人占有,这经过全体国民同意了吗?中国就这点资源——土地、矿产,结果获得土地、矿产的是极少数人,房地产商、煤矿主往往一夜暴富,变得很有钱,这还叫中产社会吗?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 本文据邓守亮访谈录音编辑而成,经作者审订。

进入 李强(清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结构   中产阶级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779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绿叶》杂志2009年12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