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R·麦克尼尔: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70 次 更新时间:2011-09-23 20:16

进入专题: 能源战略   地缘政治  

约翰·R·麦克尼尔  

化石燃料对现代地缘政治史,尤其是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或占主导地位的力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的美国,它们在能源供应和消耗上的优势对其政治上的成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荷兰、英国和美国都拥有价格低廉的能源,这种能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使之一方面能够建立起高效有竞争力的经济,另一方面有能力负担昂贵而先进的军事机器。就英国和美国而言,它们不但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这种低廉的能源优势还直接转化成了军事和地缘政治优势。

研究能源之于地缘政治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在历史上、在当前和未来50-100年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宋朝,中国人创立了一种军事和工业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按现代标准来衡量,这个复合体规模虽小,但却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这个复合体是建立在采煤和冶铁基础上的。煤采自中国西北。冶铁产量在1080年代达到年均10万吨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是非常高的,英国直到18世纪末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后才超过它。煤铁的大量应用增强了宋朝的军力,对内有助于巩固统治,对外有能力安定北部边疆。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复兴,但制约中国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源供应。这个问题如何演变,对中国将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赢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至关重要。

一、泥炭和荷兰的黄金时代(1580-1680年代)

泥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腐烂的植物变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苔藓,学名叫“泥炭藓”,有时也称为“沼泽藓”。如果这种植物埋在地下并经历数百万年高压之后,就会变成煤炭;但如果时间不够,就是泥炭。大部分的泥炭都是在过去6000年形成的,湿冷的气候是泥炭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泥炭都蕴藏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如加拿大、斯堪底那维亚和西伯里亚。虽然泥炭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大都在不便接近的地方。不过,荷兰是个例外。

荷兰的泥炭资源虽然不像加拿大、俄国和瑞典那么储量丰富,但其供应地相当庞大。与世界其他地方如英国和斯堪底那维亚的泥炭通常都在海拔至少50- 150米的地区不同,荷兰的泥炭绝大部分都处在海平面上下1-2米的位置。泥炭很重,除了水运之外,用其他方式运输费用极为昂贵。在这一方面,荷兰在全世界得天独厚。它的泥炭都是浅层的,挖出来后就可以装上小船或驳船,然后通过在乡间泥炭区挖出的运河,可以既方便又便宜地运到城里。泥炭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挖采和晾干泥炭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挖泥炭需要修建排水渠以排干沼泽,这改变了整个荷兰农村的景观。荷兰曾经储有60亿立方米的泥炭,但现在已经被挖光了。在爱尔兰,泥炭生产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因为只能用马车来运输,所以比荷兰的要贵很多。

泥炭是化石能源,但从能量密度上来讲,比不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从单位能量的产出来看,最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其次是煤炭,最低的是泥炭。每公斤泥炭所释放的能量只有煤炭的1/6。泥炭燃烧不能提供冶金所需的高温,所以不能用泥炭来冶铁和炼钢。尽管如此,泥炭对荷兰经济的发展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酿酒业和石灰烧制业是荷兰享受低廉能源优势最突出的两个产业。在17世纪,石灰是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烧石灰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同时,荷兰也以酿造优质啤酒而闻名于世,酿酒业也是能源密集型产业。荷兰成本低廉的泥炭为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17世纪,制糖业也是能源非常密集的产业。尽管荷兰不生产蔗糖,荷兰殖民地在1653年(葡萄牙人把荷兰人从重要的蔗糖产地、巴西的东北部赶了出去)后几乎不生产蔗糖,但世界制糖业的中心在阿姆斯特丹。玻璃制造业、烧砖业和制盐业也都是能源密集型的,一般情况下它们使用薪材或木炭。这意味着凡是存在这些产业的地方的森林就会被毁灭,因为人们要从森林中打柴或烧木炭,随之而来的工业就会滥伐所有的森林。不过,在荷兰,这种类型的工业可以在城市立足,因为它有丰富而便宜的泥炭。所以,从1560年代开始,荷兰在经济发展中持续利用了自己的能源优势,直到1680年代泥炭资源开始枯竭。

从某些方面来看,荷兰经济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在17-18世纪,荷兰因为有泥炭,肯定是世界上能源最密集的经济体,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经济。荷兰也可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许日本在这方面和荷兰有一比。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在荷兰创造一个新社会。这个社会与其他社会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有更多城市、人口更为集中、更强调买卖习惯的市场导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商业习惯根深蒂固,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16-17世纪的荷兰社会的原因。这个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取决于如何定义“资本主义”这个词。但对我们研究能源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它是否可靠并不重要。不管荷兰社会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荷兰发展了繁荣的工业经济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荷兰之所以需要工业经济是因为它遇到了严重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它从1560年代起就想控制低地国家(现在的比利时和荷兰)。哈布斯堡家族是统治西班牙和奥地利的王朝,在16世纪获得了对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和菲律宾的统治权。荷兰人从1568年开始起而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直到1648年才获得成功。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获得独立后,荷兰又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侵略。在1650年代初,荷兰人发起了持续三年的反对英国人的战争。在1670和1690年代,荷兰人两次反抗法国的占领。虽然荷兰人并没有完全赢得这些反抗的胜利,但是他们一直在设法维持1648年赢得的来之不易的独立。与此同时,他们也想方设法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在那个时代,打仗的费用越来越昂贵,因为世界军事正在发生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军事革命”的变革。

泥炭不能直接用于军事,不能用它来驱动任何轮船或车辆,没有实际的军事用途,也不能直接降低军事费用。战争费用的大幅度提高主要来自军事革命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城堡和大炮的发展。例如荷兰的布雷达城堡,高达几百米,周长1-2公里。那时的军事工程结构复杂,军事技术也比较精良。大炮和加农炮的口径很大,制造这些军事器械的花费自然会很大。如果一个国家修建了坚固的城堡,那么敌国一定会想方设法更胜一筹,制造出更厉害的大炮。这种竞争使战争的费用进一步得到提高。军事革命的另一部分是建立大规模的“常备军”。常备军就是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保有的军队,因为军队必须坚持不断地训练。步兵战术要求士兵必须协调一致行动,士兵只有坚持常年操练才能形成习惯。一般情况下是几千士兵在一起操练。1700年之前,一场战争动辄就得动用数千士兵,还要保证军队能够正常运转。这些都提高了战争的开销。开发新战船也是军事革命的一部分。从16世纪起,海军开始建造吨位更大的战船,装备威力更大的大炮。战船的建造和维修都需要很多财力。另外,战船上还需要大量水手,他们也需要训练,以使其动作能整齐划一。这也同样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所以,军事革命让战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昂贵,这无论是在欧洲、奥斯曼帝国,还是在印度和中国都一样。当然,并非军事革命的每一个方面都在欧亚大陆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例如奥斯曼帝国就没有采用建有大型炮台的战船。但是,从英国到日本的各个地区至少都发生了军事革命中的某几项变革。这些都抬高了备战和打仗的费用。军事变革实际上有利于荷兰,因为它有发达的经济,可以支撑不断提高的战争费用。战争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负担,但比起其他国家,对荷兰只是一个小负担。因此,我认为,价格低廉的泥炭能源转化成了活跃的经济,繁荣的经济进一步转化成了有效的军事机器,这保障了荷兰能在比它大得多的国家的包围和侵略中生存下来。

泥炭还帮助荷兰人创建了自己的海外帝国。荷兰的殖民帝国面积并不大,但展现在地图上却是一个全球性帝国。在17世纪,荷兰这个西北欧的小国居然能在北美、南美、非洲和亚洲建立自己的殖民据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创建和维持这样一个殖民帝国也很昂贵。也许有人会认为后来是殖民帝国支撑着荷兰的经济,但我认为,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清楚地断言,帝国到底是产生利润的还是烧钱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繁荣的经济就不可能创建帝国,而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了低廉的能源供应。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荷兰的繁荣不仅仅是建立在泥炭的基础上的,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我无意夸大泥炭的重要性。根据荷兰历史学家的计算,在17世纪中期,泥炭只占荷兰经济所需的能源的一半。荷兰的繁荣也得益于处在莱茵河口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荷兰实行的共和体制。我还想强调的是,一些海外殖民地并不是荷兰国家的,而是荷兰公司的殖民地。这些公司也可以称为准国家公司,因为它们都是由私人和政府共同投资和控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西印度公司。它们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贸易,也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而且都与政府合作。我还想指出的是,荷兰帝国并不是真正的19世纪英帝国意义上的世界帝国,它只是一些海外据点和小型殖民地的集合。即使是在荷兰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直到19世纪,荷兰的存在范围也主要局限在爪哇岛上的巴达维亚。荷兰没有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控制大片领土。所以,我无意夸大荷兰殖民帝国的重要性,也无意夸大泥炭对荷兰经济繁荣的重要意义,我只是提请大家注意泥炭、经济繁荣和建立帝国之间的联系。

二、煤炭和英帝国

煤炭也是由植物演变而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埋在地下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力就会形成煤炭。不像泥炭和石油,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煤炭。英国储有大量煤炭,虽然不像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那么多,但也不少。英国有四大煤炭产地,分别是苏格兰低地、纽卡斯尔周围地区、中部地区和南威尔斯。与泥炭的采集相比,煤炭开采是非常危险和艰苦的。在1800年左右,工人打一个“钟形井”下去采煤。此后采煤技术虽有改进,但井下的劳动强度依然很大。最为悲惨的是,从18到20世纪,英国的矿井中大量使用了童工。

在英国的许多地区,煤炭基地相当靠近海边,尤其是纽卡斯尔周围地区和南威尔斯。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味着煤炭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产地运往任何一个海路和轮船可以到达的地方。在这一点上,英国和荷兰一样幸运。但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的煤炭产地远离海路,要把它运到大多数人口集中的地方费用高昂。在煤炭的地理分布上,中国是很不幸的。

煤炭对英国的冶铁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7世纪,英国的铁主要来自进口,大部分来自瑞典,小部分来自波罗的海地区,包括俄国。英国自己生产的铁很少,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燃料。1650年以前,英伦三岛只剩下很少的林地,残存的大部分林地离铁矿产地很远,不易接近。相反,瑞典和俄国仍有充足的森林(也有充足的铁矿石),因此它们在冶铁方面享有能源优势——假定木材和木炭仍是唯一适合冶铁的燃料的话。但是到18世纪末,英国变成了世界上最高效的铁生产国。从1700年到1850年,英国的铁生产增长了20多倍。英国在184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最高效的冶金业。到1850年,英国自己出产了世界上一半的铁。英国生产的钢铁比世界其他地区生产的都要便宜和优质。英国不过是个小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关键的原因在于英国高效利用了自己的煤炭。

英国的工匠在1709年后摸索出了如何在冶铁业中使用煤的技术。在此之前,煤不能用于生产优质铁,因为煤的杂质会使炼出来的铁变脆。技术进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给英国通过利用其巨大的煤炭资源来冶铁开辟了道路。在发明了实用的蒸汽机(1770-1780年代)后,煤炭也被用于其他生产目的。蒸汽机的应用使从地下深处的煤矿向外排水成为可能,这反过来大大扩展了可用煤的供应。到1820年代,蒸汽机被应用于轮船和机车,产生了蒸汽船和铁路。所有这些变化都依赖于煤所提供的能源。简言之,从1780年到1880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

像荷兰利用了泥炭一样,英国也因利用煤炭而发展起了更加繁荣的经济。但与荷兰的泥炭生产不同,英国的煤铁生产可以直接用于军事。煤炭这种低廉的能源优势以及与此相关的先进技术,让英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机器。从1850年代开始,英国建立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皇家海军。皇家海军是把英帝国粘合在一起的纽带。在帆船航行的时代,皇家海军很难建立起对敌国的海上优势,部分原因在于木材供应短缺。对英国来说,转向用煤驱动的铁船是非常幸运的发展,因为英国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煤还有助于英国制造出更为廉价和优质的枪。在19世纪,英国发展出了自己的军事和工业复合体。在冶金方面的优势让英国能比它的敌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轻便的武器和大炮来武装军队。因此,能源替代促成了英国海军的强大,使之能更容易地扩大和防御它的世界帝国。

要保卫庞大而遥远的帝国,英国必须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建立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于是英国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加煤站”网络。这些加煤站遍布全世界所有皇家海军的船只需要加煤的地方。起初,大部分加煤站的煤是由英国本土生产,然后运到位于南非、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加煤站。后来,这些地区的煤炭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产自孟加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的煤炭提供的动力支撑起了英帝国。英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煤的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创建加煤站,它也不得不扩大规模。煤和帝国之间是互惠的关系。

既然英国因为使用煤而迅速强大起来,那么为什么先前经济繁荣的荷兰不能迅速转向使用煤呢?其实,荷兰也转向了,但转得很慢而且没有效率。主要原因在于出现了“技术闭锁”。到17世纪末,荷兰发展起了高效的采掘、运输和燃烧泥炭的经济,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经济。但荷兰没有多少煤炭,这是妨碍荷兰转向使用煤的一个天然劣势。另一个劣势是荷兰已建立了完备的使用泥炭的制度和设施,它已经为此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要转向使用煤炭将是非常昂贵的。从经济理性的角度来看,荷兰更愿意继续使用旧能源,幻想旧能源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当然,与荷兰一样,英国也不能长期独占这种优势。荷兰由于泥炭消耗殆尽和更加昂贵而丧失了自己的能源优势。对英国来说,它虽然并不短缺煤,但是仅仅几十年后,德国、美国,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俄国都能利用煤这种动力优势,也相继启动了自己的工业化,并建立了自己的以煤为动力的军事机器,其中以德国的发展最为快速高效,后来居上。所以,英国仅享有了大约50或70年的优势,到189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者。另外,虽然当时无人能够预言,但不久石油就替代了煤,成为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最有用的化石燃料。这种变化损害了英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霸权地位,并最终成全了美国。

三、石油和美国世纪

在美国于1890年代成为世界大国之前,石油对于美国经济而言并不重要。早在内战时期(1861-1865年),美国就以煤电和水电为动力启动了它的工业化。到1900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所以,在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之前,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也已在加勒比海地区和菲律宾建立了自己的海外帝国。但是,从大约1900年起,主要能源开始从煤炭变成了石油。1900年,煤炭占美国能源消耗的3/4,但石油的崛起迅速改变了这种状况。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石油,但世界石油生产的绝大部分来自于15个大油田,尤其是超大的波斯湾油田,其次是西伯利亚油田。

20世纪初,美国实际上已经引领着世界的石油生产。从在世界石油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来看,美国第一,俄国次之,委内瑞拉第三。从大约1900到1947年,美国主导着世界石油生产。在石油生产领域,美国开发了大多数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得克萨斯州,因为世界上最具生产能力的油田就在该州的东南部。就石油生产来说,俄克拉河马和加利福尼亚在美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要。加利福尼亚过去也产油,但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从1970年代开始,阿拉斯加成为美国主要的石油产地。另外,无论是用油罐还是用管道,石油都很容易运输。于是,美国人就很容易地把石油从产地运到位于东北部和大湖区的工业核心地带。从地理位置上讲,美国并不特别幸运,因为其石油产地远离工业和人口中心。但这并不紧要,因为石油相对来说易于运输,也比较便宜,尤其是利用管道运输。

正是依靠石油,美国建设了自己的第二个全国运输体系。要想建立全国性的经济,就需要四通八达的运输基础设施。在19世纪初,美国建设了运河网,但它只覆盖了很小一部分国土。第一个全国性运输体系是铁路。但直到1920年代,它还是以木材和煤炭为动力的,此后不久就过渡到用柴油做燃料。第二个全国运输系统是公路以及小汽车和卡车。这个运输系统的建成无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美国建立以石油为核心的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的时候,它同时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汽车为中心的经济。1912年,美国开始在装配线上大规模生产汽车,但真正成规模是在1920年代,因为只有在1920年代,汽车才便宜到一般家庭都可以拥有的程度。这对钢铁业、玻璃和橡胶业,以及一切与汽车和卡车有关的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1920年代以后的美国工业化是建立在从德克萨斯到底特律的这条轴心线上的。大家知道,底特律是美国汽车工业的中心。所以,美国经济的轴心线是从石油工业的中心到汽车工业的中心。从1920年代到1960年代,这是美国经济成长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成长显而易见是以廉价的石油为基础的。总之,美国经济在20世纪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石油以及围绕石油建立起来的基础设施和运输体系基础上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美国的经济繁荣依靠的是石油提供的能源优势。

石油也可以直接应用于美国的军事发展,就像煤炭直接用于英国的军事一样。美国迅速利用了石油的潜在优势,创建了自己的新型军事机器。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打造以石油为动力的海军。对海军舰船来说,石油比煤拥有更多优势,因为单位重量的石油蕴藏的能量更多。它可以推动舰船在不用补给燃料的情况下扩大活动范围,同时还减少了船上必须携带的人员数量,因为石油可以用压力注入发动机,而煤需要人用铲子填进熔炉。实际上,虽然英国没有发现石油,但英国早在1912年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皇家海军率先在舰艇上使用了石油。不过,美国很快就赶了上来。第二阶段是美国在1942年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和工业复合体。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国的军事力量非常弱小,只占世界第十位。但在1942年,美国建成了巨大的军事机器,其核心是在加利福尼亚、西雅图、弗吉尼亚以及底特律等地建立了海军造船厂。底特律还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卡车、坦克和飞机。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所有的汽车厂都摇身一变转产军事设备。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其核心是创建了一个完全以石油为燃料的军事机器和包括空中力量、海上力量和陆上的机动性等三方面内容的先进军事体系。显然,这是一个能源密集的军事体系,它让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变得高效而强大。

日本和德国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都缺乏必不可少的石油。日本之所以选择在1941年袭击美国,一个原因是出于对1930年代的石油地缘政治的思考和判断。日本在中国陷入苦战的一个瓶颈就是,它没有足够的石油维持它的空军、坦克和海军的正常运转。其海军一部分是石油驱动,一部分是燃煤驱动,而空军则完全依赖石油燃料。日本的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加利福尼亚。所以,如果日本想实现在东亚建立帝国的梦想,就必须有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日本在中国打仗越多,美国就反对得越厉害。为了反制日本的侵略,美国曾威胁要卡断日本的石油供应,而且在1940和1941年也确实采取了行动。日本受此刺激要大赌一把,袭击荷兰东印度,以满足其石油需求。日本也很明白,如果要征服和占领荷兰东印度,就一定会和美国开战。于是,日本就先发制人,偷袭了美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享有极大的优势,独享来自美国的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而轴心国自己缺乏石油,不得不设法征服其他石油产地。抢夺能源是二战之所以以那样的态势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945年以后,石油仍然是工业化经济和现代军事发展的关键。美国仍然享有非常有利的地缘政治优势,因为它自己拥有强大的石油生产能力,也因为在1940年代后期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供应基地波斯湾的统治者达成了利用石油的共识。但是,这个优势是不能长久的。到了1960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起初主要从委内瑞拉进口,后来主要从波斯湾进口。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对石油更加依赖,美国军事依然完全依赖石油。对美国来说,石油不再是一个优势,而是变成了脆弱性的表现。如果国际石油贸易中断了,美国的军事机器就会完全瘫痪,民用经济也会承受非常严重的损失。例如,如果没有汽油,美国农民使用的农用机械就不能运转,农民就不能收获自己的庄稼。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话说,“美国人对使用石油已经上瘾了”。其实,这种倾向早在大约1965年就已经开始了。

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已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脆弱的位置上,而这种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订。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在它的外交政策中小心翼翼地维持一种平衡的原因。美国不但竭力不去冒犯那些强大的石油生产商,而且还要进一步确保自己在强大的石油生产商中拥有可靠的支持者。1950年代初,为了把伊朗变成美国的盟国,美国在伊朗扶植了一个亲美国的统治者。但在1975年伊朗革命后,美国不得不转向其他国家。其实美国早已介入了沙特王国,尤其是在1979年后,美国介入得更深,因为它别无选择。美国在1991年发动海湾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确保科威特和沙特能继续向世界市场顺利供应石油。这不但对美国,也对它的欧洲盟国和日本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些国家愿意为战争提供人力和金钱支持。几年前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原因(并非唯一原因)是,美国感觉沙特似乎不再可靠。如果美国能在伊拉克扶植一个可靠的盟友,那么从中东获得石油将是非常安全的。这些事例说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受制于它现在的石油供应的脆弱性。

 

与美国相比,为什么英国不能及时转向使用石油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英国也存在着与荷兰同样的逻辑。英国有许多煤矿,但直到1970年代以前,英国还没有发现石油。除了海军之外,英国经济转向使用石油的进程非常缓慢。第一个原因是英国是个小国。它已经建立起令人满意的以铁路和沿海运输为代表的运输基础设施,可以把煤很便宜地从产地运到城市和工厂。这与美国或其他大国遇到的问题大不一样。在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能源的效率在经济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距离运输需要使用的燃料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第二,英国在煤矿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技术闭锁。英国有几千个煤矿,它的钢铁业所使用的机械都是按照烧煤的方式设计的。到1890年代之前,英国已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数十亿英镑。如果要转向使用石油,就会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必须从其他国家弄来石油,二是必须改变它花费巨额资金建成的基础设施。所以,英国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都闭锁在以煤为核心的体系中。第三,英国在社会领域也遭到闭锁。1900年,英国有100到200万的采煤工人,他们的工作和家庭收入都依赖煤矿和煤炭产业。他们不愿转向一个会让他们失业的新能源。从1900年或最晚从1920年代起,英国煤矿工人通过工会和工党在政治上变得很强大。于是,在英国从煤炭向石油转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社会和政治上的闭锁。直到1980年代初期,这个闭锁才被撒切尔夫人打破,因为她摧毁了英国社会存在的势力强大的工会。

在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发生问题的时候,美国为什么不能及时对能源进行更新换代呢?美国遇到了和英国同样的问题。美国对以石油为中心的经济投入很多,在石油基础设施上出现了技术闭锁,这就让美国很难转向下一个新的能源体(Energy Regime)。美国虽然没剩下多少石油资源,但直到现在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石油技术,美国仍有动力要求把石油作为世界主要燃料来使用。现在美国确实需要转向使用新能源,需要改变把资金投向石油工业的模式,但是如果谁在这时提出这个建议,他不但在政治上得不到承认,还会丢掉政权。因此,这种转向现在肯定不会在美国发生。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美国追求的是自己的战略经济利益,就必须把投资从旧能源迅速转向新能源。

四、结语:展望未来

在未来的20或40年里,世界能源图谱将发生变化,化石燃料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将会发生,或许是新技术,或许是新的燃料资源,或许是其他什么。不管下一个主要能源的形式是什么,它都会对地缘政治产生极大影响。尽管我们不能确切地预见新能源和新技术将会是什么,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预测:世界能源将会更加多样化,将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燃料。任何国家如果想像荷兰、英国和美国那样在一个时期独享廉价的能源优势,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假定有个国家梦想成真,那么它很可能不是因为在能源供应上占有优势,而是在创建新的能源体的技术上取得了优势。控制新技术将比控制燃料本身更为重要。未来的燃料可能是阳光和风力。没有人能够控制风和阳光,但有人能够首先发明新技术,能够用新技术把这些共有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所以,能源对地缘政治不仅在过去很重要,在未来依然重要,但会表现为新的形式。

中国应该像美国转向石油和英国转向煤炭那样迅速转向新能源体,因为谁先转向就意味着谁将赢得经济和战略优势。中国应该区分长期战略和短期策略。就短期策略而言,中国经济如果还想像过去20年那样高速增长的话,就必须增加石油进口。国际石油市场是一个自由市场,如果中国能按世界石油价格付出,就能买到需要的石油。美国可能会对此颇有微词,但也毫无办法,因为它已不能控制今天的世界石油供应。中国的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含硫量高,易造成污染,所以中国应该从国外购买高质量的煤炭。但从长远战略来看,中国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仍然投资石油,而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在新能源或替代性能源和新技术上加大投入。现在国际上对新能源技术投资最多的是日本、欧洲和加拿大,中国应该后来居上。二是建设一个非能源密集型经济,其关键在于把经济结构和财富基础从能源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我确信这个进程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另外还可以通过战略投资、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来加快推进知识或信息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必须走的道路,也是任何一个关注未来的国家都不得不走的道路。

    进入专题: 能源战略   地缘政治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458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